08.17 临渭草编——指尖上的秸秆艺术

草编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它不仅具有经济和实用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临渭区桥南镇就流行着这样一门手艺,农闲在家的村民们利用一双巧手,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让枯萎的秸秆活了起来。

临渭草编——指尖上的秸秆艺术

桥南镇堦子村,是临渭草编的艺术世界。原名为庙底村,是临渭区一个较为偏僻的小村庄。“塬上有三宝,红苕、柿子和草编。”,据了解,临渭草编已有上千年历史,起源于南唐兴盛于北宋、祖祖辈辈编织,随着时代变迁,草编种类也由原来的实用性转变为装饰品和实用性结合的工艺品,加入现代化元素创新研发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编制过程不受人员、条件限制,男女老少皆宜。因此常能见到村头三五八人围成一圈,说笑间信手掐来,其乐融融。

临渭草编主要取材于天然的麦杆、玉米皮、纯天然无污染染料,辅助工具主要有剪刀、锥子、针线、鱼线、竹棍、彩色吸管、支撑架,麦秆经过挑选、漂洗、染色等多道工序加工。

作为传统的手工技艺之一,临渭草编具有结、辫、捻、搓、拧、举、盘等多种编织技艺。在一双双巧手变换飞舞中,一根根长短不一的麦秆瞬间便融入到了草编中,或变幻成奔马飞燕,或变换成草帽花篮,俨然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和活力。

在临渭草编展室里,五颜六色、花样繁多的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琳琅满目,大到摇篮、花瓶、坐垫,小到有草帽、草鞋、风铃、绣球、蚂蚱笼等等,巧妙的设计、细腻的工艺将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流动的生活气息融为一体,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