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保定這個村的半截碑,刻著這些內容!


保定這個村的半截碑,刻著這些內容!


尋碑之旅

聽徐水北上關村的許東耀先生說,本村一隅有一塊古碑,我們便前往。

騎單車行走不久,果然,在一開放的圍牆內,看到一塊古碑,體量很大,略成方形。

細睹,此碑遭人為破壞,早些年被短截,上下均有鋸鑿痕跡。一塊古碑,同樣命運多舛,令人唏噓,肅然起慨。

許先生找來水桶和抹布,將碑面清洗,拂去浮塵,見字口如新,字字莊嚴,有廟堂氣。

據介紹,此碑原置本村一張姓人家院中,夏日常作吃飯、飲茶之桌用。多年前因翻蓋新屋,無處落腳,遂置於此地。

俯身細察,不禁大吃一驚。

保定這個村的半截碑,刻著這些內容!

探索發現

右側起首文字為“都察院右副都御使邑人鄭陽撰,按察司副史前監察御史邑人馮顯書,同府判邑人董鑄篆”,即鄭陽撰文、馮顯書寫、董鑄書寫篆字碑額。

保定這個村的半截碑,刻著這些內容!

經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官名,正三品。明始置,為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的副職,亦分左右,正三品。在外督撫,也加都御史或副、僉都御史銜。

“鄭陽”與明代兵部尚書鄭洛為同族同輩人,朝廷為官。“邑”為城市,舊指縣;“邑人”,即同鄉的人。故謂,鄭陽者,安肅(今徐水)人也,馮顯和董鑄亦為安肅人,且均為官。

保定這個村的半截碑,刻著這些內容!

明朝於立國之初,即置御史臺和監察御史,又分道設置提刑按察司。明朝沿元之制,建立行省,但撤路改府,將原先設在諸路的肅政廉訪司,改用提刑按察司之名,置於行省。洪武九年(1376),明朝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當時有十二個省,每省置一布政司,以統轄所屬府州縣;又置一按察司,“兼察府州衛所”。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明末,併為清朝所繼承。

通判,是指一個官名,在州府的長官下掌管糧運、家田、水利和訴訟等事項,對州府的長官有監察的責任。又名同判(避諱)。

保定這個村的半截碑,刻著這些內容!

名門望族

一個名門望族,從縣西遷到縣城,從元興盛到明,綿延兩朝,一直興旺了十代,在千年古縣安肅(今徐水)史上絕無僅有,世人翹楚,這就是鄭氏家族,一段令徐水人引以為豪的歷史……

保定這個村的半截碑,刻著這些內容!

鄭洛,字禹秀,安肅(今河北徐水)人,嘉靖進士。六歲而孤, 少事寡母, 以孝著名。25歲中舉,26 歲中進士, 官至兵部尚書, 死後贈太保。鄭洛以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大山西軍務時,能安撫俺答,威望大著,累加太子太保銜(此為石名之由來)。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去世,享年71歲。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八月七日,朝廷追贈鄭洛為太保,賜諡“襄敏”。

明朝萬曆十七年(1589年),朝廷為褒獎鄭洛的功績,在安肅縣城內尚書巷鄭洛住宅前衚衕口的南北大街上,建了一座過街牌坊——名曰“柱國坊”。

保定這個村的半截碑,刻著這些內容!

鄭氏家族,自元朝時就有名將,威震一方,為官者始自鄭慶。明、清《安肅縣誌》,民國初《徐水縣新志》有傳具載之。

明朝時鄭氏家族更加興旺,官職顯赫,中進士者頗多。曾出三朝甲第(進士)——鄭陽、鄭洛、鄭材,六世中丞(尚書級)——鄭通、鄭臻、鄭陽、鄭隆、鄭昱、鄭洛。

鄭氏家族,自元朝鄭慶始直到明朝,一直興旺了十代,列其家譜如下:鄭慶—鄭德隣、鄭德佑、鄭德全—鄭璋—鄭通—鄭臻、鄭隆—鄭陽、鄭昱、鄭旻—鄭洛—鄭樸、鄭棐、鄭檠、鄭棻—鄭延勲、鄭延烋、鄭延昭—鄭爾基、鄭爾圻。

由於手頭資料有限,鄭陽、馮顯和董鑄的更多信息尚需進一步考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