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古人是如何创造的?

沈小米童鞋


首先我们要明白,现在的字即便是繁体字和古文也不完全一样。现在我们看到的数字也不是最早的时候人们所创造的字。

最早的时候,一,二,三,亖都是用来记数的。最早的时候是结绳记事,在《周易》中指出:“上古结绳而治”。这种方法在早期印第安人的部落还保留着,可见这点是可信。那按照打结个数,可不就是一个结一个吗?

一,二,三

后来人们开始仿照物体的形状,开始造字。最早出现的字一般都是象形字。那像数字这样的字被称作“指事字”,人们根据惯例,原来是一打一个结,后来就变成了画一横。于是就出现了“一”,“二”,“三”。实际上它们最初并不是被当做字来存在的,它只是一种表示量的特殊符号。


有人推测,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都曾作为极限字而存在过,但是为什么世界各地都采用十进制,不约而同把极限数定为了十呢?最可信的说法就是人有十个手指,数完回去再数一遍。

最早的时候四也是符号字“亖”,但是在春秋时期发生了变形。这种变形在《说文》中解释道:“象四分之形”。何为象呢?易经说:“在天为象,在地为形”。可以说是你所能看到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象,也就是表象,万事万物也就成为万象。于是数学中引入了一个概念——象限。也就是说你能在这个平面所看到的极限。


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到,在春秋时期,人们把一个平面分成了四块。所以在《说文》中才会说道:“象四分之形”。

首先我们达成一个共识,在最早的时候肯定是先有读音后有文字,因为你语言交流根本用不到它何必要制造它呢?当然后世可能会有特例,比如武则天就生搬硬造了一个“曌”字,她还给自己改名叫武曌,代表着她日月当空。古人可能看照着笔画在这么造下去,太难懂了。你不至于看到一个字先数数它有几个横吧。那样也太傻了。


其实最早的时候,人们确实还真是有点傻,因为开始的时候五确实曾被写成五横。在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但是不知什么时候,人们觉悟了,感觉不能再这样下去。于是人们根据“五”读音,造出了另外一个字“㐅”。根据《说文》记载:“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为什么说从二呢?因为人们给“一”赋予了含义,“一”表示混沌,一分为二,“二”上面的代表天表示阳,下面的代表地表示阴。阴阳交替,是为午。所以五就是“二”的交叉。

关于六的解释,《说文》中提到:“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即阴爻的变数为六,阳爻的变数为八,所以从六,从八。但是有人表示质疑,从八,难道先有八再有六?


所以有人提出六实际上是一个茅屋,而茅屋的四壁,天顶和地板共六个面。因为从“陆”的甲骨文可以清晰的看出,“六”就是取自“陆”的一半。而那一半就是茅屋的意思。陆就是在可以居住的地方,建了很多茅屋。

在《说文》中解释道:“七,阳正之数,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来,七和切的甲骨文是一样的,和现在的“十”的字形一样。有人认为七和五一样是从读音来造的字。



也有人认为,人们是在努力再切割出来一份。因为每一个数字都曾作为极限数字存在过,所以从前面,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造数字的时候一直在切割物体。例如四,把平面切割成四份,而六已经上升到立体了。这就表示还要切,于是这个形状便成了七。

八在《说文》中解释的也很清楚:“八,别也。象分别向背之形”。我们知道四就是一个象,分成四份。那八也就是说八就是两个象相背的形状。所以八在计数的时候也可以写成“捌”。



九在《说文》中解释道:“九,阳之变也!象其曲究尽之形”。意思就是九是两个象,极尽弯曲无穷尽的形状。


关于十,在《说文》中解释道:“数之备也,一为东西, | 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好了,现在手指头也数完了,数字也该到头了,所以说叫数之备矣。

这样解释后来十的变形可以解释通,但是开始的最早的 “| ”怎么解释,后来的 “|” 再加“·”如何解释呢?

有人说是在最早的时候“结绳记事”,事情记完了,表示所有都已经齐备,包括后来出现的点,就是绳结。

以上都是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进行的合理推测,不一定全对,但是可以做个参考。


渔耕樵读


因为汉字几千年的变化,很多字现在的意思跟本意完全不同,这篇回答要颠覆大家的认知了。

最开始数目字只有一到五,一是一横,二是二横,三是三横,四是四横,你没看错,五是五横。

后来为了记录方便,四五先用了假借字,后来为了方便记录十进制的数字,又假借了一些同音字表示六到十。

一二三就不解释了。

四,最开始是四横,后来假借了四字,《说文解字六书疏证》认为“四”即“泗”的本字,是以象形的手法表示“鼻涕”的意思。尽管尚乏书证,但从文字构形来看却很有道理。如此则“四”用作数词是假借。

五,最开始是五横,后来假借了“午”字,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六, 汉语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当为草庐,是“庐”的本字。“庐”与“六”古音相近,所以假借为数词“六”;

七,汉语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七”本义为切断,早在商代甲骨文中,“七”就借为数词,本义则淹没不闻。

八,是“扒”“捌”“分”“掰”等字的初文。“八”字的构形,变化很少,而且都是两笔相背,像分别相背之形,扒后来为了区别加了一个提手旁。

九,象形字。像人手臂弯节之形,“肘”的本字

十,上古结绳记事,每到第十结时,便结一大疙瘩(绳结),图12的“十”便是直绳之上打大疙瘩的形象,字的构形大概是由此而来,

百,“白”是“百”的源头、声首、初文,甲骨文已经出现,古初以白为百,后乃为造专字。

千,象形字。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千”字在人腰上加一横以表示“一千”的基数,加两横以表示“两千”,加三横以表示“三千”。

万,万(萬)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像蝎子,后来另造形声字“虿”(读作chài)表示“万”的本义,而万萬)假借为数词。

最后总结,四本字意思是鼻涕,五本字意思是交午或者非礼勿视的“勿”,六本字意思是茅屋(庐),七本字意思是切,八本字意思是分开(扒)(掰),九本字意思是人的手臂(肘),十是结绳一个疙瘩的象形,百的本字是白,千是人字腰上加一横,加几横就是几千,万(萬)字本意是蝎子。


科技斯基


从甲骨文至今“一”字没有变化,“二”、“三”只有横画之间长短比例的调整,“四”从甲骨文积画作四横,西周金文也延续了甲骨文写法。为什么这么表示呢?2002年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的漆木杆,杆体呈黑、绿、红三色相间并规律分布,研究认为,它们与日影长度密切相关,因此,这种表示是日影的刻度表。

  “五”的甲骨文在字形X(万物交汇)基础上加两横线(天地之间)。“六”的形体自甲骨文以来并无太大变化,发展至秦代已经完全形成一点一横为头的“六”字。“七”在商周甲骨文呈十字状,横竖大致等长,与“甲”字形体相似。“八”则呈“)(”括号状,形体基本没有大变,逐渐简化并弱化了部分比划。“九”字形体变化有迹可循,是从斜置到平正的过程。这四个数字奇数与偶数区别对待,奇数的甲骨文数字具有单一性、不可分性的特点,偶数则相反。“十”则为直书,像一根竖立的中杆顶朝天,面向阳。也因如此,“十”的符号才采用这种写法,上天为大,故“十”为积众小数而成的大单位。

  甲骨文记数的位值是十进位制,十、百、千、万都有专门的单位词。甲骨文的记数方式就是由1-9九个数字和若干十进制的位值符号组成,记数的时候先将两组符号通过乘法结合在一起,以表示位值的若干倍,也就是说,记数将个位数词与单位词靠乘法关系组合而成。但是这种记数方式只适用于文字记载。如下图所示,将表示5的符号与表示10的符号通过乘法结合,则得出下图代表数字50的符号。同样,表示5的符号与表示100的符号相结合,写作下图500的符号,表示100的5倍。如果是非整数的数字,例如3359,则是表示3000、300、50和9的四个符号的并列联合书写。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甲骨文数字是30000。

  上述这种构形法在古文字中很常见,也称之为“并书”。在汉代后逐步由单书替代。位值的倍数不再采取合写,而是将位值符号紧接在数字之后表示。

  因此,从甲骨文记数法一直到现代记数法,虽然期间字体发生了变化,但是记数原则不变,始终遵循乘法分群原则。



跪射俑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〇

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零

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武则天,武则天在位时期,有很多立的石碑,上面有很多大有大写的数字,而且诗文中也常见大写的数字;一种是朱元璋,在明初时期,一起重大的贪污案,就是利用的空白的账册做的假账,通过篡改数字吞噬国粮,共累计有2400多万石,相当与当时全国的粮食总征收数,共涉及人数几万人,朱元璋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下令将郭恒为首同案犯约几万人全部斩首示众,与此同时也改进制定了严惩类似于现在这种贪污、经济犯罪的法律,并且在财务管理上进行了一些改进,就把一些数字改为难改的大写,即“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零”。





梅庭诗语


一个笑话《从三到万》,讲一个孩子学习写字,“楚地的读书人开始教他的儿子执笔描红。他写了一画,说:“一字”;写了两画,说:“二字”;写了三画,说:“三字””,他以为“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

读了这个笑话,我想到的是,为什么“四”不是四横,“五”不是五横呢。汉字一横就是“1”,两横就是“2,三横就是“3”,这个很好理解,会意字

无独有偶,罗马数字,“1”是一竖,“2”是两竖,“3”是三竖。异曲同工。古巴比伦文字一到三也是这么的。

但,中文,“4”不是四竖,“五”不是五竖。一直到金文时期,“4”仍然是||||,到了篆书时代,假借用了同音的“四”

“五”是掌纹,表示伸出的一个巴掌的五指之数

“六”据说是“庐”的本字,后来同音假借

“七”甲骨文写作“十”,是“切”(用刀切)的本字

“八”是“分”的本字,本义也是用刀切分为两半

“九”是探究之“究”的本字,为一手臂所触及的极限,九为极限之数

“十”的甲骨文写作“|”,像一根用于纪事的垂悬的绳子,古人用结绳纪事、计数,一根绳子代表一个纪事主题,代表全数。金文在| 中部加了一个圆点,表示结绳所记之事。篆书后圆点逐渐异化为一横


KingofDevi1


从古时人类有交易开始,我们的祖先表示数字的方式直接粗暴,是用绳子打结的方式来计数。

如表示一就用绳子打一个结,二就打两个结,三就打三个结,以此类推……

出现书写的方式后,人们就用写一、二、三代替绳子打结来表示数量。



那为什么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几个数字为什么不是4横到10横呢?

这主要是因为如果都用横的方式来代表数字,后面的数字书写就会很麻烦,横多了看起来也麻烦,不好辨认。

所以超出三的数字,古人就在四到十用了我们现在的表达方式。

四到十的字体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它们经历了各种变化。

它们原本都是指相关的物体或现象的名词,但读音差不多是现在的读音。



四原意是指人流鼻涕后的四条线,虽然说的稍微有点恶心,在古文里是形容鼻孔的形状,汉字里的“泗”就是鼻孔流水的意思。

五最初的写法是二的中间有个X,它的本意是“相交”的意思,如我们常见的“五花肉”的形状,脂肪和瘦肉交错在一起。

六原是形容古时候的茅草屋顶的形状,其形状像“六”,六原来的读音是读“陆”,不是现在的“六”,这也是大写“陆”的由来。

七的变化比较多,古时甲骨文里有写成“十”这个形状的,慢慢形成现在“七”的写法。七最初是用来形容“切”这个动作的。

八字就没有过多的变化了,原意是形容把东西分开两半,后来有了“分”字的写法,八就用来形容数字了。

九字在古时一般都是比较霸气的,如九五之尊等,但是它最初的用来形容手肘的,如“仇”字,意思就是用手肘打人。

十字的变化也不大,原本的写法是形容一个很大的绳结,“I”竖的中间原本是一个很大的实心点,后面才慢慢变成一竖一横的写法。

这便是“一”到“十”的由来。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闲话


牧子闲话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这一点要归功于古人的智慧和才华,能把中国汉字创造的如此之神奇。那么“一”到“十”的汉字,古人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现在就来简单的聊一聊吧。

一到十是古人描述十个数字的中国汉字,我想算是产生最早的中国文字之一吧,由于历史悠久,一二三四的从产生到现在好像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这就反映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古人超高的造字智慧

1、一表示初始

“一”代表着最为原始简单的起源,也代表着丰富的浑沌整体。一也是最初原始记数的符号。也表示最小的正整数,一它也经历过演变,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的是道家思想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一”这个字也表示“满,全”之意。

2、二表示天地两极

“二”是指事字。古代文字中的一、二、三、四皆以积画为之所造,几乎都跟刻画记数的方式有关,是纯符号的指事字。其中“一”是特别的指事字,“二”也是指事字,表示天地两极。《说文解字注》中说到: 地之数也,天一地二,惟初大始,道立于一,有一而后有二,元气初分也。

3、三生万物

“三”,为特殊指事字,指的是生万物的天、地、人三者。古人普遍认为“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说的就是,混沌太初存在整体是先是“”,然后由太初混沌的“”,产生出了天地“”极;之后天地二极之间,又衍化出人这个第“”部分;总的来说,天地人三者,是衍化出宇宙的万物。

4、四为“泗”的本字

四,最早见于甲骨文,同样也是用于刻画计数。其造字的原理与一、二、三相同,近代《说文解字六书疏证》中认为“四”即“泗”的本字,以象形手法表示“鼻涕”的意思。如此看来“四”用作数词是假借的。

5、五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

“五”也是特殊指事字,其中“五”在甲骨文字中用一个叉号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之所,次也表示大于“四”的正整数。《说文解字》中:“五,代表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林义光在《文源》里描述到:“五,原义为交午,假借为数名。古代的圣人用金木水火土五者,而后造此字也。

6、六为假借字

”六”据说最初书写手法像极了“四”大篆的写法,只是在上面加了个头而,有些学者则认为,甲骨文六,像房屋形状,也是假借字。《周易》中提到阴爻为六,六个六为“坤”卦,上六爻,是大不顺的卦象。因为不顺所以人人常喜欢说六六大顺,来表达心中的期望。

7、七原来是“切”的本字

”七“是切的本字。造字的本义是用作动词,用刀分割物体。七,甲骨文是指事字,用一横、一纵表示切分后的物体。当“七”的切分本义消失后,金文中曾将甲骨文字中的“十”写成“七”形,之后再加上“刀”,另造成“切”来代替,强调是用刀分割的。

8、八是分的本字

“八”原义是指相背分开。《说文解字》中说: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看来“八”这个字多与其分解、相背有关系。当“八”的本义消失掉后,篆文再加“刀”另造“分”代替。古人则认为“八”也是极限数,“八”像一分为二、向背分离的现状。如今的人们只关心"八"字的读音,于是带“八”的字都比较受欢迎。

9、九原意是探究之意

“九”,造字的本义是动词,形容伸出手向洞里掏摸、试探的动作,以求确定具体的情况。甲骨文又是象形字,字形由“厷”与“又”混合组和起来,表示伸出手掏摸、探究,来确定内部的情况。而金文延续了甲骨文的字形。但是篆文又淡化了金文字形中的手形“又”。于是当“九”的“探究”本义消失之后,篆文加上了“穴”另造“究”来代替。《说文解字》中说:九,阳之变也。

10、十是打满了结的绳子

“十”造字本义是名词,用一根绳子打结来做纪事之用,代表的是满数、全数之意。“十”的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古代人用结绳做纪事,一根绳子代表一个纪事主题。《说文解字》说:十,数之具也。表示十进位所需数都已具备。

好了,汉字中的数,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的。况且造字本身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集合了古人察天识地,融会贯通的深邃智慧,融汇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一直影响到当今社会。



娑婆记


上古时期,文字发明出来并不单是为了书写,而是为了记数。

从“一”到“十”这些字,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汉字,而是数词。

古人发明这些字,完全是因为在打猎时获得猎物,需要用数字去记录,所以也就发明了数词。

最早的记录方式是结绳记事。

所谓的结绳记事,就是在绳子上打结,以表示特定的含义。关于结绳记事的信息,请看上面的图片。

例如,如果今天出去打猎,只猎到一个动物,那么就用1根绳子表示;如果是两个动物,那么就打一个结,用分叉(Y)的形式表示。

至于被捕猎的是什么动物,旁边再用相应的结绳来构拟出那个动物的形象,如兔子、野猪等等。

结绳记事,其实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或者说是文字的雏形。

至于更成熟的汉字,其实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结果。

原始人的记录,非常单纯,主要就是记载每天猎捕的动物,这样才能保证活下去。

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所思考的问题,不再是每天吃了什么,或者每天捕到多少猎物这些满足于口腹之欲的事物。

人们关注的问题也就更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能代表数字的汉字也就被发明出来了——

但仔细想:一、二、三这些基本的数字,不正是远古时代的遗存吗?

总而言之,数字的发明最初是为了实用。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数字逐渐被抽象化代表数字的数词。


HuiNanHistory


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主要是由这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有历史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史中,“历史时代”的定义是从产生文字之后算起,之前的时期称之为“史前时代”。 中国历史中有传说“伏羲创造八卦”,黄帝时期的“仓颉发明文字”等等,但都无证可考。近代考古发现了3350多年前(公元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约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

一到十的数字作为中国最初的最简易的文字,是在伏羲创立八卦时发明的。伏羲先用树枝在地上摆放出太极、阴阳单体和“一、二、三、四”四个数字,然后用生成法,衍生出“六、七、八、九”的数字,再用抽象法配上五和十组成一个数字系统,应用到土地分割、农、渔、猎等收获计数和编织、结网等实践,再发展到用树枝在地上划记号符号表示数字和记录事由经过。后人便以为结网记数时发明了数字,再后来因为甲骨文记录的时候,由于龟壳上的数字经常刻划不清晰,把其中的一个数字弄错了,后人将错就错,一直用到现在。在社会实践中,古人又发现天数和地数不对等,又提出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并逐步完善了阴阳五行理论,这样含象数理、五行八卦的易经整个系统就这样产生和逐步完善起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源头。

想知道哪个数字弄错了,这些数字到底怎么来的,依据是什么,有机会再告诉你吧!



吉诚


道家文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所代表的是天地万物始于混沌,尚未分开的样子。“二”代表的是天与地两极,“三”则是代表“天地人”三者,人在天地间,顶天立地,这和《易经》的玄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四是由四横组成的,在天地人的基础上再加上了“万物”,后来的象形字则把“涕泗横流”的“泗”简化过后,来表达“四”这个字。古语中“涕”是“眼泪”,“泗”才是“鼻涕”。

五的写法,是两横之间一个“X”,在《易经》里,这个“X”所代表的是阴极转阳的变化,也叫做“交”。与之对应的是“O”,所代表的是阳极转阴,也称“重”。

从五行学说来理解,金木水火土是相克的,也是相生的。五行的每一个字,所代表的都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而是一类物体。比如金,可以解释为黄金,可以解释为金属,也可以理解成是一切坚固的物体。比如八卦中的“乾”也属金,可以象征城墙。这种总括式的理解可以说是中国版的“金字塔原理”吧。也正是因为如此,五行之间的联系和转化,就成了万物之间的联系和转化。

“六”的最初写法很像“四”大篆的写法,只是上面加了个头而已。现代学者流沙河认为,甲骨文六,像房屋形,就是廬(简作庐)的本字,也是假借字。在《易经》里,六所代表的是“阴”,所以有“初六”之类的说法,就是指初爻为阴爻。再比如坤卦,全是阴爻,也就是“六个六”,通常来说是阴气极重的,所以关于“六六大顺”这个词,有种说法是人为地想避开这种情况,图个吉利。

七”是“切”的本字。造字本义:动词,用刀分割物体。七,甲骨文是指事字,用一横、一纵

表示切分物体。当“七”的“切分”本义消失后,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十”写成“七”形,并再加“刀”另造“切”代替,强调用刀分割。

“八”的本意代表的是相背分开。也是“别”的另一种表达。所以现在大写的八还是“捌”。

“九”的本意是探究,伸手往洞里掏摸、试探,以求确定情况。过去以单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所代表的就是十以内最大的阳数。所以形容皇帝用的是“九五之尊”,九月初九被定为重阳节。

“十”的甲骨文字形为“|”,古时候有结绳记事的做法,“十”的古体字就像是一根绳子,金文则是在“|”上加了一点,代表结绳记事。《说文解字》说: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所以“十”在古代也被认为是达到了完满的数字,也就有了“十全十美”的说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