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家乡县域城市的留守者们

这是一个盛产水果的县域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劳动人口输出大市,这些外出务工创业者们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勃的能量。同时,也有一部分人选择留在家乡,他们是这座城市的留守者。

家乡县域城市的留守者们

如果把这些外出人员比作“攻城掠寨”的战士,那么,那些留在家乡的人就是家园的守护者,这些守护者们不象外出人员在大城市过得那样的轰轰烈烈,他们更多追求的是一种细水长流的生活。

这个县域城市的守护者们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人。

家乡县域城市的留守者们

一,公务员。说起公务员,人们普遍的印象就是:“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福利好、稳定、体面,社会地位高。他们在精神上更容易获得满足感。这群人是普通老百姓眼里的“官”,两千多年以来,国民的“官本位”的思想意识根深蒂固,以“官”为尊,以“官”为荣。

有一个段子说:中国人只有两种人:公务员和务工人员。

另外一个段子:老张和隔壁的老王聊天,老王:“为什么我们泱泱大国生产不出芯片?”老张问老王:“你儿子快毕业了准备干什么?”老王:“准备让他考公务员,稳当,旱涝保收,万一升个一官半职,定能发财光宗耀祖”。老张:“这就是我们国家生产不出芯片的原因了”。

段子只是个笑话,不能当真,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公务员的一个生态环境。中国人对于“公务员”这一职业认同感还是很高的。当然,基层公务员还是很劳心劳力的,前段时间网曝云南一80后基层公务员满头银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实,他们都是人民的好公仆。而公务员也是分等级的,掌握着“实权”的公务员和基层公务员从他们平时的衣着举止、神态就可以区分出来。

家乡县域城市的留守者们

二,事业单位人员。“科教文卫”,如教师、医生、护士等。事业性工作者和公务员本质不同,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公务员差不多一样高,工作的优点和公务员一样:稳定、休闲、有面子。类同的职业还有银行职员、律师。

有人说:“这种体制内的工作一眼就看到头了”。其实,看到头的,只是工作而已(说明工作相对简单)。对他们来说,工作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休闲的时间。

相对大城市而言,县域城市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的确不算高,但胜在稳定、安逸、社会地位高。况且,这类人的工资待遇在这种小城市也算高的了,不难想像,这些“工种”的确是一个好工作。在县域城市这样的一个大环境,能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的人还真的不是一般人。甚至有一些“不差钱”的商人家族,专门培养家族成员进入到公务员行列,以此来和谐政商关系,达到“政商两开花”的目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两种从业人员的价值观是最相同的,受教育程度相近,所掌控的“特殊资源”基本相等,他们往往会互相帮忙,彼此扶持,比如,教师生病要找医生,而医生的小孩要读书。这样的种种因素也就使他们互相交往比别人来得更加密切。

体制内的人也更愿意从自己这个圈子里去找自己的另一半,这从传统上叫做门当户对,科学上的解释就是:“人都是喜欢跟自己更为相似的人在一起的”。当然,这个圈子里的人也是社会其他单身人士争相追逐的对象。而体制内的单身女同胞尤为抢手,原因无非是这类女性更符合县域小城市老百姓眼中的传统贤妻良母标准——工作体面而又稳定,文化都不低但又不会高得离谱,而对下一代的子女教育又有利。

家乡县域城市的留守者们

网上流传这样一则新闻:一个三十多岁的海归女博士回国找对象,屡次相亲未果,最后把自己的学历改为普通大学毕业,结果牵手成功,皆大欢喜。

笑过之后,发现原来此类新闻网上真有不少。先不管真假,能屡次出现这类新闻,还是说明了中国人更喜欢“中庸”,这也就很好的解析了传统的县域小城市公务员、事业单位单身女性更受追棒的原因了。

因为各种“好”,使得小城市的多数人争相进入体制内,有些人甚至希望是“世袭”。当然,现在公职单位事业编制己经改革,想进体制内,还得依靠个人能力。但也有一部分人由体制内的父辈刻意往这方面去培养,再加上父辈的把持,那就比一般人更加容易进入体制内。

家乡县域城市的留守者们

三,企业主、个体户、家族手艺传承者。即传统意义中的老板。大到家族产业经营者,小到商铺个体户、传统手艺传承者。少部分是开创者,大部分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他们才是名正义顺的世袭者。这类人大多都是从小就受到父辈们的熏陶,从而长大后留在家乡传承他们留下的产业或技艺。

家乡县域城市的留守者们

父辈手艺者们总是希望能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但是,县域小城市这种传统手艺主要集中在食品行业,其它如编制品、水烟筒、木工,甚至木偶戏、采茶戏等。行业的特点是既辛苦又收入不高,所以进入此传统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可以理解,但单从“传统技艺”本身来看,又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分享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我所在的乡镇,有一户人家专业从事豆制品制作,他们家的豆腐、豆腐花、腐竹是镇上最好吃最有名的一家。两公婆半夜就要起床做豆腐,天亮拉到集市上去卖,天天几乎风雨不改,做了几十年,做到做不动了,两个儿子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传承这门手艺。——这是关于传统技艺传承的一个典型。

四,自由职业者。如建筑工人(泥水佬)、搭客司机、农民等(家乡已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农民),这种类型的人占据了家乡城市的三分之一。他们的特点就是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哪里有事做,哪里挣钱,就去哪里,就像某个时期的中国足球队一样,哪里有球就往哪里踢。

这类自由职业者是这个小城市最底层的劳动者,他们每天象蝼蚁一样辛勤忙碌着,以此来换取生活上的供养。年纪较大,文化水平较低是他们的特点,大城市呆不下去,家乡城市又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而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是家中的顶梁柱,所谓父母已老而儿女未长大,因为生活的压力,沧桑、辛劳都更为明显的写在他们的脸庞和手上。

家乡城市的自由职业者因为生活的“牵掣”,实则上是不“自由”的”。他们很多人与外界社会处于一种“半脱节”的联系,国家时事、马云的身家这些事,并不会过多的去关心,他们所想表达的是一种“老婆孩子热坑头”的生活状态。

应该说,这四大类型的人是常年扎驻在这座县域小城市的主力军,他们是大多数。

家乡县域城市的留守者们

五,“佛系公民

”和退休人民。退休人民在这里指的是上了年纪的非青壮年劳动力。实际上、在小城市,特别是乡镇农村,没有“退休”这一说法,只有活到老干到老,干到干不动。他们和“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别再勉强”的佛系公民一样,同为“半工半退”者,为县域小城市的休闲故事添加笔墨,尽管他们只是这个城市很小的一部分。

家乡县域城市的留守者们

六,家庭主妇、小孩、老人。

这类人员不在少数。在家乡,很多青壮年男人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常年外出打拼,老婆和孩子则留守在家中,主妇们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养育孩子,甚至要照顾老人。她们是维系家庭感情的纽带。

人们都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其实,准确的来说,象家乡这种县域城市或以下的乡镇、农村才是真正的人情社会。社会圈子越小,越是熟人社会。大城市是移民城市,人与人的关系更多靠的是利益和道德准则来维系。县域城市的社会生态就像一张无形的蜘蛛网,这张网不是很大,但错综复杂而又紧密相连。东边的甲和西边的乙本互不相识,但实际上他们又是由某根有迹可遁的“线”连在一起的。当然,这张“网”上的人社会地位是不同的,在这样的县域城市中,位于“网”中心占据核心地位的也就是一两百人,他们是官员领导、家族大老板、社会“老江湖”。

家乡县域城市的留守者们

关于梦想,其实,这个时代谁又没有一个半个梦想?留守在家乡的人更多的是一种小梦想吧,的确,他们的“梦”没大城市人做得那么大,想的也没那么“野”。

人适应环境也好,环境改变人也罢,这个县域城市的生活环境就是这样,好与不好,它都在那里,个人没办法去改变。他们甘于偏安一隅,但可能他们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

四季交替,岁月轮回,这些留守者们在这片故土继续着他们关于生活的故事:开心、无奈、相守、离别、乐于平凡或不甘于平凡......人间百味都在这里。但到最后,肯定还有热爱和执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