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40年前?這部紀錄片告訴你不是這樣的

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40年前?這部紀錄片告訴你不是這樣的

深度文娛導讀:

《從到中國》是一部“關於紀錄片”的紀錄片,它以《中國》《愚公移山》《從毛澤東到莫扎特》《上海新風》等懷舊影片為線索,每五集為一個系列,通過意大利、法國、美國、日本等地多位外國友人作為尋訪者,分別講述了各自眼中跨越四十年的中國故事,找尋影像中那一代平凡人的足跡與仍存於世的每一片磚瓦,全片浸透著濃郁的異國思戀與鄉土情愁。

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40年前?這部紀錄片告訴你不是這樣的

日新月異的新容貌,彰顯中國發展的新紀元

如今仍有部分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40年前安東尼奧尼的《中國》。四十年前,中國的不完美在影片中被無意的放大,四十年後,我們已然能夠勇敢地正視這份不完美。本系列開篇《尋找中國》,以安東尼奧尼的《中國》為敘事線索,意大利記者、作家老高帶著兩代外媒的懷舊情懷,共同踏上了重新尋訪《中國》之旅。

老高手拿老照片,回憶著《中國》,找到圖片裡的每一處風景,無論是斑駁的大橋、還是破爛不堪的宅門、改造翻新的深圳街道,他都無盡感慨,“我能想象,如果安東尼奧尼還能再來中國,那情況一定完全不同了。”在《從到中國》中,導演基本採用了交叉剪輯的方式,在其與《中國》更替的那一刻,四十年的時光彷彿就在一瞬間。

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40年前?這部紀錄片告訴你不是這樣的

四十年帶走的不僅是落後的中國面貌,還有那一代人年輕的容顏。蘇州麵館老闆娘歐陽娟娟面對鏡頭講述了城市四十年來的變遷,畫面中的她相比年輕時多了些許深沉,但卻依舊活潑充滿生氣。看著如今繁華的石路,對照當年的灰敗景象,一行人不禁感嘆,“中國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

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40年前?這部紀錄片告訴你不是這樣的

四十年足以讓一個時代改變,它讓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美好時期,過去陳舊的建築物,不發達的小村落現在卻成為找尋歷史的關鍵線索,老高在大菜園裡與年邁的老人談著四十年前的故事,一路打聽著《中國》中的馬雍喜,當見到馬老時,我們彷彿見到了歷史,而老高每疊換過一張照片向我們展示的更是一個年代的縮影,《從到中國》不僅關注著城鄉發展,還傳遞著濃郁的人文氣息。

尋覓工藝匠人,追溯傳統文藝的變革之路

法國導演瑪瑟琳·羅麗丹·伊文思於一九七二年拍攝了《愚公移山》,此片記錄了當時中國的方方面面,七十年代的中國人正經歷著動盪與紛亂,許多還未來得及跟上時代步伐的人,都被歷史擱淺在了社會的角落。而他們中有一批匠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對待生活與藝術,在傳統文藝領域,堅守著一片自由揮灑才情的領地。

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40年前?這部紀錄片告訴你不是這樣的

七十年代的中國是個充滿生機的時代,美術廠的建立,工匠們鑽研打磨著每一件工藝品,北京練功團裡雜技演員們不辭勞苦的排練……中國的變化裡蘊含著一種勤勞勇敢的愚公精神。在《愚公移山》一集中,雜技演員們頂著瓷碗、手拿槍棍、腰繫紅繩的畫面,與當今刻苦訓練的舞蹈演員們練功場面相呼應,兩個時代畫面的匯聚,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澱,這是四十多年來中國人愚公精神的延續。

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40年前?這部紀錄片告訴你不是這樣的

“麵人郎”郎佳子彧同樣是一位熱心傳統工藝事業的年輕小夥子,他的爺爺便是《愚公移山》中所記錄的捏麵人大師,影片將祖孫二人捏麵人的場景同步呈現,戲劇性的時空下完成了兩代手藝人的傳承。尋覓工藝匠人的這條路雖然曲折,但在珍貴的影像資料幫助下,最終還是獲得了成功和圓滿,帶領觀眾一同見證了中華傳統文藝瑰寶的歷史與發展。

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40年前?這部紀錄片告訴你不是這樣的

無論是作為文藝路上的尋訪者,還是渺小平凡的普通人,該片都以本真質樸的形態,展示出中國社會基層最真實的紋理。這些手藝匠人、文藝大家們一方面用行動連接著過去與未來,另一方面又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支撐著精神風貌和生活態度,在一代又一代的堅守和傳承中,書寫出中國傳統文藝的新篇章。

以追憶見證發展,流年光影裡的四十年變遷

中國這一古老的國度擁有著令人驕傲的文化底蘊,在流離斑駁的歲月裡,每一處視角都顯得如此珍貴:從大魚島造船廠的發展、中西音樂的磨合到居住條件的改善,以及哈薩克人的富足生活,透過定格照片和流動的影像在片中一一呈現,這種對歷史追憶式地現實敘述讓人不禁感慨中國的滄桑鉅變。

導演朱允用一年的時間拍攝記錄了四位外國尋訪人探索中國的真實歷程,新、舊畫面之間的切換自然平緩,從過去的農業發展到現在的商業化,從老百姓用月票的日子到如今菜場進社區的服務,影片始終把目光聚焦在普通人身上,沒有豐富的辭藻,更多的是日常瑣碎的記錄,但這些有別於前四十年的生活方式,在鏡頭裡迸發出歲月積澱後的生命力量。

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40年前?這部紀錄片告訴你不是這樣的

同時本片還將時光不斷倒回,執著於從老舊紀錄片中去尋回舊時中國的復古面貌。片中談及來自日本的牛山徹也,40年後的今天,為了重拾父親牛山純一拍攝的反映上海張家宅地區居民生活的電影《上海新風》的記憶,他沿著父輩的足跡,重訪了片中的故地和故人,試圖重新發現和記錄新的“中國”,導演通過手持攝影、新舊畫面交替剪接等創作手法,將四十年來中國的巨大變化直觀動情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40年前?這部紀錄片告訴你不是這樣的

正如西方媒體所評論的那樣,這些紀錄資料讓他們和中國人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它們幾乎塑造了一代歐洲人對中國的印象。《從到中國》以一種共時性的方式將四十年的影像並置在一起,我們既能看到參與紅旗渠建設的老工人埋頭勞作的背影,也能看到新環境下幼兒園裡孩子們朝氣蓬勃的模樣,全片的這種巨大的結構張力,直觀地呈現出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在這些影像的觀照下,新時代中國的樣貌顯得更加清晰、更加讓人震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