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40年前?这部纪录片告诉你不是这样的

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40年前?这部纪录片告诉你不是这样的

深度文娱导读:

《从到中国》是一部“关于纪录片”的纪录片,它以《中国》《愚公移山》《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上海新风》等怀旧影片为线索,每五集为一个系列,通过意大利、法国、美国、日本等地多位外国友人作为寻访者,分别讲述了各自眼中跨越四十年的中国故事,找寻影像中那一代平凡人的足迹与仍存于世的每一片砖瓦,全片浸透着浓郁的异国思恋与乡土情愁。

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40年前?这部纪录片告诉你不是这样的

日新月异的新容貌,彰显中国发展的新纪元

如今仍有部分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40年前安东尼奥尼的《中国》。四十年前,中国的不完美在影片中被无意的放大,四十年后,我们已然能够勇敢地正视这份不完美。本系列开篇《寻找中国》,以安东尼奥尼的《中国》为叙事线索,意大利记者、作家老高带着两代外媒的怀旧情怀,共同踏上了重新寻访《中国》之旅。

老高手拿老照片,回忆着《中国》,找到图片里的每一处风景,无论是斑驳的大桥、还是破烂不堪的宅门、改造翻新的深圳街道,他都无尽感慨,“我能想象,如果安东尼奥尼还能再来中国,那情况一定完全不同了。”在《从到中国》中,导演基本采用了交叉剪辑的方式,在其与《中国》更替的那一刻,四十年的时光仿佛就在一瞬间。

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40年前?这部纪录片告诉你不是这样的

四十年带走的不仅是落后的中国面貌,还有那一代人年轻的容颜。苏州面馆老板娘欧阳娟娟面对镜头讲述了城市四十年来的变迁,画面中的她相比年轻时多了些许深沉,但却依旧活泼充满生气。看着如今繁华的石路,对照当年的灰败景象,一行人不禁感叹,“中国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40年前?这部纪录片告诉你不是这样的

四十年足以让一个时代改变,它让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美好时期,过去陈旧的建筑物,不发达的小村落现在却成为找寻历史的关键线索,老高在大菜园里与年迈的老人谈着四十年前的故事,一路打听着《中国》中的马雍喜,当见到马老时,我们仿佛见到了历史,而老高每叠换过一张照片向我们展示的更是一个年代的缩影,《从到中国》不仅关注着城乡发展,还传递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寻觅工艺匠人,追溯传统文艺的变革之路

法国导演玛瑟琳·罗丽丹·伊文思于一九七二年拍摄了《愚公移山》,此片记录了当时中国的方方面面,七十年代的中国人正经历着动荡与纷乱,许多还未来得及跟上时代步伐的人,都被历史搁浅在了社会的角落。而他们中有一批匠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对待生活与艺术,在传统文艺领域,坚守着一片自由挥洒才情的领地。

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40年前?这部纪录片告诉你不是这样的

七十年代的中国是个充满生机的时代,美术厂的建立,工匠们钻研打磨着每一件工艺品,北京练功团里杂技演员们不辞劳苦的排练……中国的变化里蕴含着一种勤劳勇敢的愚公精神。在《愚公移山》一集中,杂技演员们顶着瓷碗、手拿枪棍、腰系红绳的画面,与当今刻苦训练的舞蹈演员们练功场面相呼应,两个时代画面的汇聚,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这是四十多年来中国人愚公精神的延续。

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40年前?这部纪录片告诉你不是这样的

“面人郎”郎佳子彧同样是一位热心传统工艺事业的年轻小伙子,他的爷爷便是《愚公移山》中所记录的捏面人大师,影片将祖孙二人捏面人的场景同步呈现,戏剧性的时空下完成了两代手艺人的传承。寻觅工艺匠人的这条路虽然曲折,但在珍贵的影像资料帮助下,最终还是获得了成功和圆满,带领观众一同见证了中华传统文艺瑰宝的历史与发展。

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40年前?这部纪录片告诉你不是这样的

无论是作为文艺路上的寻访者,还是渺小平凡的普通人,该片都以本真质朴的形态,展示出中国社会基层最真实的纹理。这些手艺匠人、文艺大家们一方面用行动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另一方面又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支撑着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在一代又一代的坚守和传承中,书写出中国传统文艺的新篇章。

以追忆见证发展,流年光影里的四十年变迁

中国这一古老的国度拥有着令人骄傲的文化底蕴,在流离斑驳的岁月里,每一处视角都显得如此珍贵:从大鱼岛造船厂的发展、中西音乐的磨合到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哈萨克人的富足生活,透过定格照片和流动的影像在片中一一呈现,这种对历史追忆式地现实叙述让人不禁感慨中国的沧桑巨变。

导演朱允用一年的时间拍摄记录了四位外国寻访人探索中国的真实历程,新、旧画面之间的切换自然平缓,从过去的农业发展到现在的商业化,从老百姓用月票的日子到如今菜场进社区的服务,影片始终把目光聚焦在普通人身上,没有丰富的辞藻,更多的是日常琐碎的记录,但这些有别于前四十年的生活方式,在镜头里迸发出岁月积淀后的生命力量。

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40年前?这部纪录片告诉你不是这样的

同时本片还将时光不断倒回,执着于从老旧纪录片中去寻回旧时中国的复古面貌。片中谈及来自日本的牛山徹也,40年后的今天,为了重拾父亲牛山纯一拍摄的反映上海张家宅地区居民生活的电影《上海新风》的记忆,他沿着父辈的足迹,重访了片中的故地和故人,试图重新发现和记录新的“中国”,导演通过手持摄影、新旧画面交替剪接等创作手法,将四十年来中国的巨大变化直观动情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40年前?这部纪录片告诉你不是这样的

正如西方媒体所评论的那样,这些纪录资料让他们和中国人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它们几乎塑造了一代欧洲人对中国的印象。《从到中国》以一种共时性的方式将四十年的影像并置在一起,我们既能看到参与红旗渠建设的老工人埋头劳作的背影,也能看到新环境下幼儿园里孩子们朝气蓬勃的模样,全片的这种巨大的结构张力,直观地呈现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在这些影像的观照下,新时代中国的样貌显得更加清晰、更加让人震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