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李鴻章為什麼不同意左宗棠收復新疆,而是力主放棄新疆?

呵呵嘿1235836


晚清的海防、塞防之爭,既有現實的原因,也有歷史的原因。


在現實因素方面,阿古柏作亂時期,恰逢英、俄在中亞的大博弈(the Great Game),英國擔心俄國會通過中亞進攻印度,認為唯有維持喀什噶爾政權的獨立,才符合英國的利益。

恰巧,當時李鴻章周圍的智囊基本都是英國人,故而這些人極力建議李鴻章放棄新疆,要阿古柏成為清朝的朝貢國。

除此以外,李鴻章還認為自乾隆定疆的一百多年以來,朝廷每年投入的餉銀是無底洞,應該把這些錢省下來,發展海防事業。這種思想雖然是基於當時清朝的國力而論,但卻有非常深厚的歷史傳統。

原來,早自乾隆將新疆納入版圖時起,朝廷內外就一直有聲音要求“棄置新疆”,李鴻章的言論,只不過是對這種觀點的延續而已。

在清朝以前,新疆與內地的隔絕已有數百年,導致內地士人均視新疆作域外,即嘉峪關以西的土地絕非“中土”。

在乾隆平定新疆的過程中,這種聲音也屢屢不絕。例如,乾隆二十年(1755)阿睦爾撒納反叛,大學士劉統勳竟上奏請求退守哈密;乾隆二十二年(1757)大學士史貽直以兵馬勞頓,請求捐棄伊犁。

這些力主拋棄新疆的官員也不是不愛國,而是在當時漢人的天下觀念中,新疆是域外之地,不在他們理解的中國範圍內。

因此,我們也就不必奇怪,為何在新疆被乾隆平定後,會有官員因為統治成本的問題要求棄置新疆。

直到20世紀初,李鴻章式的觀念仍然很有市場。例如,民國學者吳藹宸的《新疆遊記》中就稱:

降至今日,(新疆)猶成為荒蕪不治之邊域,非土地人民有何缺憾,乃歷代鄙視邊疆有以致之。


HuiNanHistory


1874年,正當左宗棠大力平定新疆動亂之時,日本一股超過3000人的部隊,突然對臺作戰,不久佔領了那裡。清政府知道後,很快派人談判,正好當時日軍不服水土,病、死極多,於是同意談判,拿了一筆巨資回到了老家。

此時李鴻章從頭到尾看在眼裡, 於是不久上書:日本是大患,應該立即停止給左宗棠的調撥軍費,全力發展海軍。而左宗棠則認為,如果新疆之患不除,必然會被俄國、英國滲透勢力,到時候後果很嚴重。經過一番辯論,縱然李鴻章是重臣,但畢竟在當時日本給滿清帶來的問題,還不是很嚴重,於是朝廷繼續支持收復新疆。


其實也不怪李鴻章極力阻止左宗棠的征戰,實在是當時滿清的國力衰微,無力支持西征的鉅額軍費開銷。在開戰之前,他花了近兩年的時間去籌措軍費,陝甘大軍的軍費歷來靠各省的資助,但是到1876年的時候,各省已經累計拖欠超過千萬兩白銀的軍費,這樣鉅額的虧空,讓這支西征軍根本無法動彈。無奈之下,左宗棠多方求助,由朝廷戶部調撥部分白銀,再有各省籌措部分,共計籌來500萬兩,這些銀兩根本不夠大軍用度,於是他又問洋人借了500萬,但即使是這樣,軍費依然遠遠不夠。


在後面的幾年裡,他又陸續向洋人借了800多萬兩白銀,期間還向國人借款超過800萬兩。大軍一共不到兩萬多人,籌措到的糧餉預估只夠用不到兩年,這意味著,大軍在進入新疆以後,不能和敵人打消耗戰,必須要速戰速決,一旦拖延時日,敵人又充足的補給,清軍卻受不了長時間的消耗,因為此時已經沒處借錢了。

後來戰事果然和他料想中一樣,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打敗了敵人,可是戰勝之後,左宗棠心情複雜:耗費這麼資源,爭來了一片荒蕪之地,值嗎?事實上此戰雖然打勝,但是賠款反而多了,僅僅收回部分地區和主權,而且雖然西方戰事被安定下來,但是這一仗卻再度掏空了滿清政府,在其他戰線上沒有力量去組織有力的反抗。也許當時的李鴻章已經看到了這樣的結果,但是對於滿清這條四處漏水的破船, 就算不救西方,而去全力發展海軍,結局又能好上多少呢?


在李鴻章的看法裡,他認為未來滿清的勁敵就是日本,如果能夠發展海軍,就能抵擋日軍,就能保住國土。其實當時海軍的軍費每年調撥有400萬兩之多,他的北洋艦隊裡面很多都是從國外高價買來,甚至在性能上還要優於日艦不少,然而這樣的一支勁旅,後來卻因為海軍缺乏訓練,導致在戰鬥中頻頻失利,最終這些優良的軍備,被炮轟擊沉。

清兵原本不懂水戰,而且主流的思維還是陸戰,導致很多人對海軍的訓練不夠重視,所以即便是把所有的軍費都給了海軍,也只是配備更多的艦艇,真正打起來,戰鬥力有限,日軍都難以抵擋,還能靠他們抵抗其他強國?


小鎮月明


首先給李鴻章鳴一下不平,在塞防和海防的爭論上,很多罵李鴻章的人其實都是“事後諸葛亮”,真要把他們放到“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估計沒有一個人能比李鴻章幹得更好。

李鴻章主張放棄新疆,專心建設海防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中國“歷代備邊,多在西北”,但隨著國門被列強強行撬開,李鴻章認為:

“ 今則東南海疆萬餘里,各國通商傳教,往自如,麇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託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

所以李鴻章堅持要“力破成見,以求實際”,優先建設海防。他的計劃是重點建設大沽、北塘和山海關一線的防禦,其次是江蘇吳淞至江陰一帶的防務。“蓋京畿為天下根本,長江為財富奧區”。

讓李鴻章決心放棄新疆的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是“錢”。“移民實邊”是歷代中央政府治理西域的基本策略,但這是要花費大量財政支出的。在遊牧區屯墾需要中原不斷輸血,只有盛世才能負擔的起。

歷朝歷代只要中原一亂,中央無力繼續輸血,西域必失,比如安史之亂時吐蕃出兵涼州,切斷了河套地區與中原的聯繫後,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控制了西域,因為饑荒幫他們解決了所有的抵抗。

清朝的情況也類似,正如李鴻章所言:

“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間始歸版圖,無論開闢之難,即無事時,歲需兵費三百餘萬,徒收數千裡之曠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已為不值。”

還有一個原因是“國家”、“民族”和“國界”等概念是西方的舶來品,在此之前中國人心中只有“天下”的概念。在很多漢人心目中,中原是天下的中心,是最重要的地方。李鴻章認為失去新疆只不過是中國被肢解,但中原不保就是亡國。這種觀念在當時非常有市場,比如後來革命黨們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漢人十八省建國”就是建立在邊疆都是化外之地的觀念上。

李鴻章的錯誤就在於將海防的重要程度過分誇大,不如左宗棠提倡的海防與塞防並舉的觀念更全面。雖然東西兩個方向都有列強入侵的危險,但畢竟是不同時開戰,左宗棠靠借外國高利貸,利用列強侵略的時間差快速收復了新疆。

左、李二人基本上是政見之爭,李鴻章的《籌議海防折》內容很翔實,只能說左宗棠政治眼界更開闊。上升到賣國、愛國的層面就有上綱上線的嫌疑了。如果朝堂之上只能有一種聲音,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史料不輯


這便是清末著名的海防與塞防之爭,爭執的雙方代表便是李鴻章和左宗棠。

國家的領土,按說必須寸土必爭,為啥清朝政府會出現這種奇葩的爭論呢?

那是因為,當時當前清王朝可以用四面楚歌形容絕不為過,想要讓領土完整,難,所以,必須取捨。

1865年,西亞的浩罕國頭目阿古柏趁清王朝羸弱之際,突然入侵新疆,煽動民變與軍事行動並舉,不多時,新疆大部盡被阿古柏佔據,建立了“洪福汗國”,此後在新疆作威作福數 年。

左宗棠就任陝甘總督後,力主收付新疆,將這塊屬於中國人的土地從侵略者手中奪回了。

然而,這一正義的主張到達京師,卻被百般阻撓,而反對聲最大的,便是李鴻章。

有人說,這下坐實了吧,李鴻章就是賣國奸賊。

其實真的不能這麼簡單論斷,老李要是有解放軍這樣戰鬥力和意志力的虎賁,誰願意揹負丟失土地的罵名?

首先,根據當時清王朝的處境,不僅僅是陸地邊境危機,海防也同樣危機四伏。迅速崛起的日本,大力發展海軍,李鴻章打造的北洋水師這個所謂的“東亞第一艦隊”已經逐步落入下成。所以,在李鴻章看來,海上的威脅遠大於陸地邊境,必須集中全力,發展海防,只有在東太平洋穩住腳跟,清廷才有喘息的機會。

其實也對,清朝的幾次戰爭失利,哪一次不是海面上?老李的發展思路總體說沒錯。

第二,當時的新疆,遠離京師,邊民桀驁不馴,在國外的反動勢力挑唆下,經常暴亂,清政府在和平時期,尚可以重兵維穩,但時運每況愈下,清政府已經到了內陸都馬上要無法制服的地步。

加之平定新疆已經花費了大量財力物力,結果還是平了又反,反了又平,清朝已經無力出資平定新疆。

第三,新疆稅收入不敷出。新疆當時不僅不能收到稅負,還要靠海關、漕運等內陸稅務經費大力支持,每年援助的銀兩多達億萬之巨,更多的人覺得新疆就是一個累贅,不要也罷。

這麼大阻力為何最後左宗棠還是成功的出兵新疆,擊潰阿古柏,讓新疆這塊沃土不至於分裂出去呢?

要感謝兩個人,這第一個就是紅頂商人胡雪巖。

當時清朝答應為出兵新疆撥款1000萬兩,但是經費不足,最終僅僅有200萬兩,左宗棠找到了胡雪巖,胡雪巖用其商界威望在外國銀行貸來鉅額經費,才讓左宗棠的大軍成功出兵。

第二個,就是老佛爺慈禧太后,別看這位有時候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老太太經常昏招百出,但對待新疆的態度卻是十分堅決,她是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最強有力的政治支持者。

政治和經濟都有了支持,左帥一路高歌猛進,僅用兩年時間便肅清了新疆阿古柏反動勢力,讓新疆重回祖國的懷抱。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1,戰略眼光問題。李鴻章認為:“京畿為天下根本,長江為財富奧區,新疆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復,則腹心之大患愈棘,用兵西域自古敗多勝少,假如遷延歲月,財政更加窮困”。李鴻章並認為海防才是重中之重,他沒有看到新疆對中國這個陸權大國的重要性。

在這個方面左宗棠的戰略眼光顯然要高於李鴻章,左宗棠說過:“左宗棠曾經說過:克復新疆,所以保蒙古;守衛蒙古,所以保京師”。

事實證明左宗棠是正確的,證明李鴻章目光短淺。

19世紀中國面對的邊疆危機

2,李鴻章從當時的經濟角度看待新疆,認為新疆是一個朝廷財政包襖:清朝時新疆疆域遼闊,人口不多,開發程度低,自從乾隆皇帝平定新疆以後朝廷每年都要財政補貼新疆。清朝每年撥給新疆的補貼為200-300萬協餉,再加上專餉的話數量會更大。從1760-1911年清政府撥給新疆的協餉與專餉累計為白銀4億兩。清朝晚期本來國家財政入不付出,在清廷主張放棄新疆的人不少:譚嗣同也提出過賣掉新疆用於變法。

3,眾所周知李鴻章是一個親俄派,他也與英國人的關係很好。由於英俄插手新疆問題,李鴻章在骨子裡懼怕歐美列強,他擔心收復新疆會與英俄發生衝突。而左宗棠是錚錚鐵骨不懼怕任何邪惡勢力主張收復新疆。

抬棺西征的左宗棠


4,李鴻章有一已之私的目的反對清廷財政用於收復新疆的軍事行動。清朝後期國家財政困難沒有財力同時發展陸軍與海軍,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後李鴻章把持的淮軍壯大,李鴻章是一個注重發展海軍的人,李鴻章希望清廷財政款項用於發展他的北洋海軍。

幸虧慈禧太后選擇並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而沒有聽取李鴻章的短視言論。


雄鷹展翅長空


關於清朝同治年間的“海防”與“塞防”之爭,在大眾的認知之中一直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海防派與塞防派大臣均極端地認為“海防與塞防只能二選一”。實際上,海防派的李鴻章認為:“新疆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大傷;海疆之不防,則心腹之大患愈棘”。他的結論是:

  • 第一,新疆沒有防守的必要,即使丟了也對於整個國家的命運沒有任何影響——此為從必要性之角度論述

  • 第二,新疆處於俄國和英國(當時的英國已經控制了中亞和西藏)的合圍之中,必然不能保全,遲早要丟——此為從可行性的角度論述



  • 最後,綜上而言,既然沒必要防,也防不住,那麼再投入巨大的財力進去,無疑是白花錢,還不如將這些錢用在更為重要的海防上——因為清朝近代以來受到的致命入侵都是從海上而來

可以說,李鴻章是打算完全放棄新疆的。

但塞防派卻並不認為兩者是衝突的。以左宗棠的主張為例,他認為:“但使俄國人不得志於西北,則各國必不至構釁東南”,如果清軍不守住新疆,則新疆丟失後蒙古必然也受到威脅,而蒙古再丟失,則京師也受到威脅。因此,放棄塞防,會引起嚴重的連鎖反應。塞防派的最終結論:

  • 第一,在西北打壓俄國人囂張的氣焰,同時也會給其他列強釋放一種“我大清不是軟柿子”的信號,他們自然不會輕易從海上在此進犯——這是從海防與塞防關係的角度來說明

  • 第二,塞防不重視,最終的結果是北京會同時面對海上和陸上的雙重威脅——這是從後果的角度而言


  • 第三,此時的清軍剛剛平定了甘陝地區的叛亂,軍威正盛,所以完全有能力擊退阿古伯入侵併且足以應對可能發生的俄國的挑釁——這是從可行性的角度而言。

  • 綜上,得出結論,海防自然重要,但塞防也不可不重視,所以一定要收復新疆


從兩派的觀點來看,李中堂更加極端。

李鴻章之所以這樣考慮,直接基於1874年中日在琉球的博弈。當時的日本處於明治維新的進行時,其海軍已經購置了不少西方的戰艦,日本利用這些戰艦,妄圖一舉戰略琉球和臺灣,清日之間的矛盾由此爆發 。由於當時清廷海軍能力不足,且內憂外患不斷,而日本的實力也不足以抗衡清朝,所以兩國達成和解,後果是日本實際控制了琉球。這件事讓李鴻章意識到,如果不加強海軍的建設,清朝連日本都難以應對。

因此,李鴻章對於海軍的建設產生了近乎於偏執的熱情。


同時,李鴻章的此舉也存在一定的私心。眾所周知,晚清的這些大臣,的確各個都能力不凡,但在經濟方面也都不乾淨,李鴻章主張建設水師,且他的周圍有不少英國人支持,自然,如果朝廷真的批准海軍的建設計劃,那麼一定是李鴻章全權負責,如此,朝廷的撥款,李中堂便可以撈一筆。試想,如果將塞防的錢全部用於海軍的建設,李中堂豈不是能撈到更多?

最後一點,其他答主也指出了,那就是,當時的新疆的確在清朝大臣嚴重並不受到重視,這種情況從乾隆時期開始就一直存在,因此,李鴻章存在這種思想,也就不足為奇。

海防與塞防之爭,最終以朝廷採納左宗棠的建議結束。後來,左宗棠率領自己的湘軍進入新疆,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最終擊敗了阿古伯的入侵,震懾了俄國,令俄國在一段時間內不再對新疆產生非法的訴求。事實也證明了,海防與塞防,並不衝突。

最後,以楊昌浚的《恭誦左公西行甘棠》來結束本文,以紀念左公對維護祖國領土的貢獻: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


庭州行者


英俄在西藏、新疆角力,阿古柏侵入新疆

  • 英國和俄國覬覦我國西藏、新疆

  • 1865年阿古柏侵入新疆,在新疆建立政權,切斷哈密後挑唆陝甘回民叛亂

  • 1866年左宗棠出任陝甘總督,自京師到總督府蘭州行程中,對西北迴民叛瞭解更深

  • 站在陝甘總督角度,穩定陝甘自然是左宗棠的責任!

  • 李鴻章作為洋務派自然站在另一個角度考慮問題,希望加大對海軍的支持

  • 這就是清塞防和海防的爭論

  • 自1866年到1978年陝甘叛亂歷時長達12年,不僅僅是收復新疆!

  • 陝甘總督轄制陝西、甘肅、新疆及青海大部,總督府置蘭州

  • 左宗棠收復新疆圖

  • 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政權

  • 1871年俄國入侵新疆首府伊犁

  • 1876年平定陝甘回民叛亂後進軍新疆

  • 1878年在當地起義軍支援下,阿古柏政權被摧毀

  • 1884年建新疆行省,首府迪化(烏魯木齊)

中國歷史上西北政權和東南政權在政治、軍事、經濟戰略重心不同

  • 西北政權以政治統領,軍事、經濟為輔,強調地緣戰略;

  • 東南政權則以經濟為先,科技、軍事為輔,維持政治穩定;

  • 兩者的執政理念主要受集團利益群體影響

  • 西北政權,政治軍事集團發祥於苦寒之地,無論人口、經濟、科技均落後東南部族;

  • 從開始就要求以政治為重,在同期優先解放約束,重視人才!

  • 在軍事戰略上強調政治、軍事核心一體,集中優勢對潛在威脅持久打擊!

  • 天子守國門,京官與守將命懸一線,上下同欲!

  • 東南政權,政治軍事集團發祥於富裕之地,無論人口、經濟、科技均領先周邊區域;

  • 上層集團官商一體,建都於繁華之地,驕奢淫逸,強化對民眾的約束,維持其統治地位:

  • 不能集中政治、軍事力量對長遠威脅持久打擊:

  • 邊塞駐重兵

  • 一是錢糧耗損較大,必然影響京都奢華糜爛生活,寧失邊遠,不累其華;

  • 二是邊塞駐重兵,京都自感威脅,兩處駐重兵,兵力不足,兵無重也無鋒;

  • 三是邊塞有功,必加封邊臣,對京中官員不利,上下分心!

  • 周秦漢唐

  • 據關中意在天下,東遷洛陽,常隨繁華而衰

  • 起東南者,非君之過,實軍團利益所繫,官商一體,經營朝政,以經濟繁華追求奢靡無度

  • 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和屁股坐在陝甘總督位置上的左宗棠自然意見相駁!

凡追求長遠利益者,必傾力西向,西北戰略重心西移;凡以眼前利益為重者,自向東回撤,西北戰略重心東傾!

  • 漢武帝打通西域,不僅僅是收復河西四郡,重在中華文明深播西域,抵禦伊斯蘭文化東擴,影響深遠!

  • 唐,聯姻吐蕃,合和西域,絲路文明、吐蕃文明、黃河文明交匯融合,是西北各兄弟民族團結一心的重要鋪墊!

  • 兩宋戰略回撤,以當時全球最眾多的人口、最繁華的經濟、領先的科技,在當時累累受遼金蒙欺辱;於後世,西部伊斯蘭文明向東拓展,逐漸壯大,中華文明傳播區域受到壓制!

  • 清,陝甘疆回民叛亂,阿古柏入侵新疆,西北動盪!

  • 上世紀30-40年代,新疆半獨立,外蒙古最終獨立,俄勢力影響河西走廊、內蒙古!

  • 左宗棠收復新疆功在千秋!

  • 失新疆,按後世看:外蒙不保、西藏不保、河西走廊不保、內蒙、寧夏也將不保!

  • 以回民為主體的伊斯蘭文明將深根並向東持續挺進!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清朝那些事兒。約400字,閱讀需2分。

李鴻章和左宗棠都屬於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兩位朝廷的鞏固之臣之間交集很多,私交也有,但兩者交鋒最有名的還是晚清的海防塞防之爭,李鴻章是海防的代表,他主張放棄新疆而專心海疆,左宗棠是塞防的代表,他力主收復新疆。



李鴻章為什麼會力主放棄新疆,其公開奏陳的摺子裡明確是將日本當做假想敵(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東南告急),但當時清朝財力有限,故李鴻章建議朝廷放棄新疆,將撥往新疆的糧餉“勻作海防之餉”。 海防塞防之爭背後是湘淮軍兩勢力的暗鬥。


李鴻章沒有向朝廷明說,他其實力主海防是有自己的小算盤的。我們知道,在對太平天國和捻軍的鎮壓過程中,湘淮勢力相繼興起和壯大,湘系首領曾國藩去世後,淮系勢力依靠李鴻章的威望權勢迅速壯大,而湘系則四分五裂,曾國荃、左宗棠、劉長佑等各自為戰,其中以左宗棠的一派最有實力。


淮系首領李鴻章掌控北洋,淮系重臣沈葆楨掌控南洋,大清王朝的海疆幾乎都在淮系將領手中,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李鴻章當然要力主海防。 不過,李鴻章沒有左宗棠地道,李鴻章是讓朝廷不要新疆而專心海防,左宗棠最後的意見其實是一種折中方案——海防塞防兼顧。



歷史寶藏


原創不易,我是文史工作坊!謝謝關注!

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是晚清重臣,不過二者在歷史上的名聲差別很大,李鴻章被罵成“賣國賊”,而左宗棠則是民族英雄。左宗棠地位其實比不過李鴻章,但為什麼被大家譽為民族英雄?最大的原因就是左宗棠力主並親自率軍收復了新疆。



1874年日本侵略中國臺灣,東南海防告急,在朝廷財政艱難之際,又有阿古柏侵佔中國新疆,清王朝東西同時告警,海防塞防之爭甚囂塵上。李鴻章認為日本是大威脅,力主加強海軍建設,在當時海防派眼裡,新疆和古時的西域是差不多的概念,認為這種域外之地可要可不要。

左宗棠卻認為新疆是國防要衝,是中國西北門戶,門戶若開,京師也將不保。可以說,左宗棠的眼光比李鴻章更加長遠。



李鴻章和左宗棠唱反調其實是有自己的小九九。

朝廷若明確支持海防,則大把的財力向東南沿海傾斜,獲利最大的就是淮系,因為李鴻章和其他淮系將領坐鎮著東南沿海(北洋大臣李鴻章本人和南洋大臣沈葆楨都屬於淮系),李鴻章視淮係為自己的心肝寶貝,在丁戊奇荒期間北方數省餓殍遍地之際,李鴻章還告訴下屬淮軍的餉銀才是第一位的。收復新疆的則是左宗棠的部隊,這是一支地地道道的湘軍,湘淮系明爭暗鬥,海防塞防之爭得以體現。



文史工作坊,感謝您的關注!


文史工作坊


李鴻章主張“海防”,而左宗棠主動“塞防”,所以這個問題反映的實質是李左二人的“海防”與“塞防”之爭。

1866年9月,左宗棠由閩浙總督調任陝甘總督。當時的陝甘總督不僅管轄陝西、甘肅兩省,還下轄今天的青海、寧夏、新疆等三省地區,事實上也就是總領西北軍務。左宗棠上任之際,正值陝、甘兩省回民起義愈演愈烈時期。由於中央沒能及時鎮壓回民起義,導致暴亂迅速向新疆地區蔓延。


1865年,阿古柏匪幫攻佔南疆大片地區。五年後,阿古柏匪幫又侵佔了北疆的烏魯木齊等地區。阿古柏匪幫還與英、俄兩國眉來眼去,儼然成了英、俄兩國新疆事務的代言人。1871年7月,蓄謀已久的沙俄出兵佔領伊犁地區。一時之間,新疆全境幾乎都淪為了帝國主義的領地。

本已打算退休的左宗棠聽聞新疆被境外勢力佔領後,一時怒髮衝冠。1873年冬天,左宗棠積極籌備組建西征軍,準備武力收復新疆。然而如此振奮人心的正義之舉卻遭到了李鴻章的反對。



1874年夏,日本出兵侵犯臺灣。同年10月,戰敗的清廷被迫與日本簽訂屈辱條約——《臺事專約》。顏面掃地的清王朝開始認識到海防的重要性。同年12月,得到恭親王奕忻和船政大臣沈葆楨支持的李鴻章上奏《籌議海防折》,建議丟新疆而保海防。籌備海防本無可厚非,但李鴻章此舉卻夾雜了自己的私心。李鴻章妄圖利用朝廷財政打造由他控制的北洋海軍,從而擴大自己的政治資本。

遠在陝甘的左宗棠得知李鴻章的主張後,氣不打一處來。面對李鴻章的咄咄逼人,左宗棠也不甘示弱。在認真研究了李鴻章的《籌議海防折》後,左宗棠針對李鴻章的無理之言展開了反擊。


左宗棠首先堅持了新疆自古以來便是中國疆土這一根本原則。其次,從國防戰略和具體用兵方法上,左宗棠力陳收復新疆領土的必要性和用兵新疆的次第順序,其拳拳愛國之心力透紙背。值得注意的是,在堅持收復新疆的同時,左宗棠也並不反對籌辦海防。但左宗棠認為事有輕重緩急,當前形勢下,“塞防”必須重於“海防”。

其實,無論“塞防”還是“海防”,擱和平時期都是挑不出毛病的愛國之主張。但凡事講究一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當時的情況是新疆幾乎全境淪陷,而沿海省市在割地賠款之妥協下,尚能保持大部分主權之完整。孰是孰非,豈不是昭然若揭?再者,李鴻章在新疆存亡之際卻提出“海防”之建議,想不讓人懷疑他的動機實在太難。


清王朝的精英們也都不是瞎子,況且在如此大是大非的事上,大家也不太容易犯糊塗。最終在權臣文祥的大力支持下,清廷通過了左宗棠用兵新疆的議案。1875年5月,清廷正式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