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李鸿章为什么不同意左宗棠收复新疆,而是力主放弃新疆?

呵呵嘿1235836


晚清的海防、塞防之争,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


在现实因素方面,阿古柏作乱时期,恰逢英、俄在中亚的大博弈(the Great Game),英国担心俄国会通过中亚进攻印度,认为唯有维持喀什噶尔政权的独立,才符合英国的利益。

恰巧,当时李鸿章周围的智囊基本都是英国人,故而这些人极力建议李鸿章放弃新疆,要阿古柏成为清朝的朝贡国。

除此以外,李鸿章还认为自乾隆定疆的一百多年以来,朝廷每年投入的饷银是无底洞,应该把这些钱省下来,发展海防事业。这种思想虽然是基于当时清朝的国力而论,但却有非常深厚的历史传统。

原来,早自乾隆将新疆纳入版图时起,朝廷内外就一直有声音要求“弃置新疆”,李鸿章的言论,只不过是对这种观点的延续而已。

在清朝以前,新疆与内地的隔绝已有数百年,导致内地士人均视新疆作域外,即嘉峪关以西的土地绝非“中土”。

在乾隆平定新疆的过程中,这种声音也屡屡不绝。例如,乾隆二十年(1755)阿睦尔撒纳反叛,大学士刘统勋竟上奏请求退守哈密;乾隆二十二年(1757)大学士史贻直以兵马劳顿,请求捐弃伊犁。

这些力主抛弃新疆的官员也不是不爱国,而是在当时汉人的天下观念中,新疆是域外之地,不在他们理解的中国范围内。

因此,我们也就不必奇怪,为何在新疆被乾隆平定后,会有官员因为统治成本的问题要求弃置新疆。

直到20世纪初,李鸿章式的观念仍然很有市场。例如,民国学者吴蔼宸的《新疆游记》中就称:

降至今日,(新疆)犹成为荒芜不治之边域,非土地人民有何缺憾,乃历代鄙视边疆有以致之。


HuiNanHistory


1874年,正当左宗棠大力平定新疆动乱之时,日本一股超过3000人的部队,突然对台作战,不久占领了那里。清政府知道后,很快派人谈判,正好当时日军不服水土,病、死极多,于是同意谈判,拿了一笔巨资回到了老家。

此时李鸿章从头到尾看在眼里, 于是不久上书:日本是大患,应该立即停止给左宗棠的调拨军费,全力发展海军。而左宗棠则认为,如果新疆之患不除,必然会被俄国、英国渗透势力,到时候后果很严重。经过一番辩论,纵然李鸿章是重臣,但毕竟在当时日本给满清带来的问题,还不是很严重,于是朝廷继续支持收复新疆。


其实也不怪李鸿章极力阻止左宗棠的征战,实在是当时满清的国力衰微,无力支持西征的巨额军费开销。在开战之前,他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去筹措军费,陕甘大军的军费历来靠各省的资助,但是到1876年的时候,各省已经累计拖欠超过千万两白银的军费,这样巨额的亏空,让这支西征军根本无法动弹。无奈之下,左宗棠多方求助,由朝廷户部调拨部分白银,再有各省筹措部分,共计筹来500万两,这些银两根本不够大军用度,于是他又问洋人借了500万,但即使是这样,军费依然远远不够。


在后面的几年里,他又陆续向洋人借了800多万两白银,期间还向国人借款超过800万两。大军一共不到两万多人,筹措到的粮饷预估只够用不到两年,这意味着,大军在进入新疆以后,不能和敌人打消耗战,必须要速战速决,一旦拖延时日,敌人又充足的补给,清军却受不了长时间的消耗,因为此时已经没处借钱了。

后来战事果然和他料想中一样,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打败了敌人,可是战胜之后,左宗棠心情复杂:耗费这么资源,争来了一片荒芜之地,值吗?事实上此战虽然打胜,但是赔款反而多了,仅仅收回部分地区和主权,而且虽然西方战事被安定下来,但是这一仗却再度掏空了满清政府,在其他战线上没有力量去组织有力的反抗。也许当时的李鸿章已经看到了这样的结果,但是对于满清这条四处漏水的破船, 就算不救西方,而去全力发展海军,结局又能好上多少呢?


在李鸿章的看法里,他认为未来满清的劲敌就是日本,如果能够发展海军,就能抵挡日军,就能保住国土。其实当时海军的军费每年调拨有400万两之多,他的北洋舰队里面很多都是从国外高价买来,甚至在性能上还要优于日舰不少,然而这样的一支劲旅,后来却因为海军缺乏训练,导致在战斗中频频失利,最终这些优良的军备,被炮轰击沉。

清兵原本不懂水战,而且主流的思维还是陆战,导致很多人对海军的训练不够重视,所以即便是把所有的军费都给了海军,也只是配备更多的舰艇,真正打起来,战斗力有限,日军都难以抵挡,还能靠他们抵抗其他强国?


小镇月明


首先给李鸿章鸣一下不平,在塞防和海防的争论上,很多骂李鸿章的人其实都是“事后诸葛亮”,真要把他们放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估计没有一个人能比李鸿章干得更好。

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专心建设海防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但随着国门被列强强行撬开,李鸿章认为:

“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所以李鸿章坚持要“力破成见,以求实际”,优先建设海防。他的计划是重点建设大沽、北塘和山海关一线的防御,其次是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的防务。“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富奥区”。

让李鸿章决心放弃新疆的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钱”。“移民实边”是历代中央政府治理西域的基本策略,但这是要花费大量财政支出的。在游牧区屯垦需要中原不断输血,只有盛世才能负担的起。

历朝历代只要中原一乱,中央无力继续输血,西域必失,比如安史之乱时吐蕃出兵凉州,切断了河套地区与中原的联系后,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控制了西域,因为饥荒帮他们解决了所有的抵抗。

清朝的情况也类似,正如李鸿章所言:

“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间始归版图,无论开辟之难,即无事时,岁需兵费三百余万,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已为不值。”

还有一个原因是“国家”、“民族”和“国界”等概念是西方的舶来品,在此之前中国人心中只有“天下”的概念。在很多汉人心目中,中原是天下的中心,是最重要的地方。李鸿章认为失去新疆只不过是中国被肢解,但中原不保就是亡国。这种观念在当时非常有市场,比如后来革命党们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汉人十八省建国”就是建立在边疆都是化外之地的观念上。

李鸿章的错误就在于将海防的重要程度过分夸大,不如左宗棠提倡的海防与塞防并举的观念更全面。虽然东西两个方向都有列强入侵的危险,但毕竟是不同时开战,左宗棠靠借外国高利贷,利用列强侵略的时间差快速收复了新疆。

左、李二人基本上是政见之争,李鸿章的《筹议海防折》内容很翔实,只能说左宗棠政治眼界更开阔。上升到卖国、爱国的层面就有上纲上线的嫌疑了。如果朝堂之上只能有一种声音,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史料不辑


这便是清末著名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争执的双方代表便是李鸿章和左宗棠。

国家的领土,按说必须寸土必争,为啥清朝政府会出现这种奇葩的争论呢?

那是因为,当时当前清王朝可以用四面楚歌形容绝不为过,想要让领土完整,难,所以,必须取舍。

1865年,西亚的浩罕国头目阿古柏趁清王朝羸弱之际,突然入侵新疆,煽动民变与军事行动并举,不多时,新疆大部尽被阿古柏占据,建立了“洪福汗国”,此后在新疆作威作福数 年。

左宗棠就任陕甘总督后,力主收付新疆,将这块属于中国人的土地从侵略者手中夺回了。

然而,这一正义的主张到达京师,却被百般阻挠,而反对声最大的,便是李鸿章。

有人说,这下坐实了吧,李鸿章就是卖国奸贼。

其实真的不能这么简单论断,老李要是有解放军这样战斗力和意志力的虎贲,谁愿意背负丢失土地的骂名?

首先,根据当时清王朝的处境,不仅仅是陆地边境危机,海防也同样危机四伏。迅速崛起的日本,大力发展海军,李鸿章打造的北洋水师这个所谓的“东亚第一舰队”已经逐步落入下成。所以,在李鸿章看来,海上的威胁远大于陆地边境,必须集中全力,发展海防,只有在东太平洋稳住脚跟,清廷才有喘息的机会。

其实也对,清朝的几次战争失利,哪一次不是海面上?老李的发展思路总体说没错。

第二,当时的新疆,远离京师,边民桀骜不驯,在国外的反动势力挑唆下,经常暴乱,清政府在和平时期,尚可以重兵维稳,但时运每况愈下,清政府已经到了内陆都马上要无法制服的地步。

加之平定新疆已经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结果还是平了又反,反了又平,清朝已经无力出资平定新疆。

第三,新疆税收入不敷出。新疆当时不仅不能收到税负,还要靠海关、漕运等内陆税务经费大力支持,每年援助的银两多达亿万之巨,更多的人觉得新疆就是一个累赘,不要也罢。

这么大阻力为何最后左宗棠还是成功的出兵新疆,击溃阿古柏,让新疆这块沃土不至于分裂出去呢?

要感谢两个人,这第一个就是红顶商人胡雪岩。

当时清朝答应为出兵新疆拨款1000万两,但是经费不足,最终仅仅有200万两,左宗棠找到了胡雪岩,胡雪岩用其商界威望在外国银行贷来巨额经费,才让左宗棠的大军成功出兵。

第二个,就是老佛爷慈禧太后,别看这位有时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老太太经常昏招百出,但对待新疆的态度却是十分坚决,她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最强有力的政治支持者。

政治和经济都有了支持,左帅一路高歌猛进,仅用两年时间便肃清了新疆阿古柏反动势力,让新疆重回祖国的怀抱。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1,战略眼光问题。李鸿章认为:“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富奥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复,则腹心之大患愈棘,用兵西域自古败多胜少,假如迁延岁月,财政更加穷困”。李鸿章并认为海防才是重中之重,他没有看到新疆对中国这个陆权大国的重要性。

在这个方面左宗棠的战略眼光显然要高于李鸿章,左宗棠说过:“左宗棠曾经说过:克复新疆,所以保蒙古;守卫蒙古,所以保京师”。

事实证明左宗棠是正确的,证明李鸿章目光短浅。

19世纪中国面对的边疆危机

2,李鸿章从当时的经济角度看待新疆,认为新疆是一个朝廷财政包袄:清朝时新疆疆域辽阔,人口不多,开发程度低,自从乾隆皇帝平定新疆以后朝廷每年都要财政补贴新疆。清朝每年拨给新疆的补贴为200-300万协饷,再加上专饷的话数量会更大。从1760-1911年清政府拨给新疆的协饷与专饷累计为白银4亿两。清朝晚期本来国家财政入不付出,在清廷主张放弃新疆的人不少:谭嗣同也提出过卖掉新疆用于变法。

3,众所周知李鸿章是一个亲俄派,他也与英国人的关系很好。由于英俄插手新疆问题,李鸿章在骨子里惧怕欧美列强,他担心收复新疆会与英俄发生冲突。而左宗棠是铮铮铁骨不惧怕任何邪恶势力主张收复新疆。

抬棺西征的左宗棠


4,李鸿章有一已之私的目的反对清廷财政用于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清朝后期国家财政困难没有财力同时发展陆军与海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李鸿章把持的淮军壮大,李鸿章是一个注重发展海军的人,李鸿章希望清廷财政款项用于发展他的北洋海军。

幸亏慈禧太后选择并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而没有听取李鸿章的短视言论。


雄鹰展翅长空


关于清朝同治年间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在大众的认知之中一直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海防派与塞防派大臣均极端地认为“海防与塞防只能二选一”。实际上,海防派的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大伤;海疆之不防,则心腹之大患愈棘”。他的结论是:

  • 第一,新疆没有防守的必要,即使丢了也对于整个国家的命运没有任何影响——此为从必要性之角度论述

  • 第二,新疆处于俄国和英国(当时的英国已经控制了中亚和西藏)的合围之中,必然不能保全,迟早要丢——此为从可行性的角度论述



  • 最后,综上而言,既然没必要防,也防不住,那么再投入巨大的财力进去,无疑是白花钱,还不如将这些钱用在更为重要的海防上——因为清朝近代以来受到的致命入侵都是从海上而来

可以说,李鸿章是打算完全放弃新疆的。

但塞防派却并不认为两者是冲突的。以左宗棠的主张为例,他认为:“但使俄国人不得志于西北,则各国必不至构衅东南”,如果清军不守住新疆,则新疆丢失后蒙古必然也受到威胁,而蒙古再丢失,则京师也受到威胁。因此,放弃塞防,会引起严重的连锁反应。塞防派的最终结论:

  • 第一,在西北打压俄国人嚣张的气焰,同时也会给其他列强释放一种“我大清不是软柿子”的信号,他们自然不会轻易从海上在此进犯——这是从海防与塞防关系的角度来说明

  • 第二,塞防不重视,最终的结果是北京会同时面对海上和陆上的双重威胁——这是从后果的角度而言


  • 第三,此时的清军刚刚平定了甘陕地区的叛乱,军威正盛,所以完全有能力击退阿古伯入侵并且足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俄国的挑衅——这是从可行性的角度而言。

  • 综上,得出结论,海防自然重要,但塞防也不可不重视,所以一定要收复新疆


从两派的观点来看,李中堂更加极端。

李鸿章之所以这样考虑,直接基于1874年中日在琉球的博弈。当时的日本处于明治维新的进行时,其海军已经购置了不少西方的战舰,日本利用这些战舰,妄图一举战略琉球和台湾,清日之间的矛盾由此爆发 。由于当时清廷海军能力不足,且内忧外患不断,而日本的实力也不足以抗衡清朝,所以两国达成和解,后果是日本实际控制了琉球。这件事让李鸿章意识到,如果不加强海军的建设,清朝连日本都难以应对。

因此,李鸿章对于海军的建设产生了近乎于偏执的热情。


同时,李鸿章的此举也存在一定的私心。众所周知,晚清的这些大臣,的确各个都能力不凡,但在经济方面也都不干净,李鸿章主张建设水师,且他的周围有不少英国人支持,自然,如果朝廷真的批准海军的建设计划,那么一定是李鸿章全权负责,如此,朝廷的拨款,李中堂便可以捞一笔。试想,如果将塞防的钱全部用于海军的建设,李中堂岂不是能捞到更多?

最后一点,其他答主也指出了,那就是,当时的新疆的确在清朝大臣严重并不受到重视,这种情况从乾隆时期开始就一直存在,因此,李鸿章存在这种思想,也就不足为奇。

海防与塞防之争,最终以朝廷采纳左宗棠的建议结束。后来,左宗棠率领自己的湘军进入新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最终击败了阿古伯的入侵,震慑了俄国,令俄国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对新疆产生非法的诉求。事实也证明了,海防与塞防,并不冲突。

最后,以杨昌浚的《恭诵左公西行甘棠》来结束本文,以纪念左公对维护祖国领土的贡献: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庭州行者


英俄在西藏、新疆角力,阿古柏侵入新疆

  • 英国和俄国觊觎我国西藏、新疆

  • 1865年阿古柏侵入新疆,在新疆建立政权,切断哈密后挑唆陕甘回民叛乱

  • 1866年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自京师到总督府兰州行程中,对西北回民叛了解更深

  • 站在陕甘总督角度,稳定陕甘自然是左宗棠的责任!

  • 李鸿章作为洋务派自然站在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希望加大对海军的支持

  • 这就是清塞防和海防的争论

  • 自1866年到1978年陕甘叛乱历时长达12年,不仅仅是收复新疆!

  • 陕甘总督辖制陕西、甘肃、新疆及青海大部,总督府置兰州

  • 左宗棠收复新疆图

  • 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政权

  • 1871年俄国入侵新疆首府伊犁

  • 1876年平定陕甘回民叛乱后进军新疆

  • 1878年在当地起义军支援下,阿古柏政权被摧毁

  • 1884年建新疆行省,首府迪化(乌鲁木齐)

中国历史上西北政权和东南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战略重心不同

  • 西北政权以政治统领,军事、经济为辅,强调地缘战略;

  • 东南政权则以经济为先,科技、军事为辅,维持政治稳定;

  • 两者的执政理念主要受集团利益群体影响

  • 西北政权,政治军事集团发祥于苦寒之地,无论人口、经济、科技均落后东南部族;

  • 从开始就要求以政治为重,在同期优先解放约束,重视人才!

  • 在军事战略上强调政治、军事核心一体,集中优势对潜在威胁持久打击!

  • 天子守国门,京官与守将命悬一线,上下同欲!

  • 东南政权,政治军事集团发祥于富裕之地,无论人口、经济、科技均领先周边区域;

  • 上层集团官商一体,建都于繁华之地,骄奢淫逸,强化对民众的约束,维持其统治地位:

  • 不能集中政治、军事力量对长远威胁持久打击:

  • 边塞驻重兵

  • 一是钱粮耗损较大,必然影响京都奢华糜烂生活,宁失边远,不累其华;

  • 二是边塞驻重兵,京都自感威胁,两处驻重兵,兵力不足,兵无重也无锋;

  • 三是边塞有功,必加封边臣,对京中官员不利,上下分心!

  • 周秦汉唐

  • 据关中意在天下,东迁洛阳,常随繁华而衰

  • 起东南者,非君之过,实军团利益所系,官商一体,经营朝政,以经济繁华追求奢靡无度

  •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和屁股坐在陕甘总督位置上的左宗棠自然意见相驳!

凡追求长远利益者,必倾力西向,西北战略重心西移;凡以眼前利益为重者,自向东回撤,西北战略重心东倾!

  • 汉武帝打通西域,不仅仅是收复河西四郡,重在中华文明深播西域,抵御伊斯兰文化东扩,影响深远!

  • 唐,联姻吐蕃,合和西域,丝路文明、吐蕃文明、黄河文明交汇融合,是西北各兄弟民族团结一心的重要铺垫!

  • 两宋战略回撤,以当时全球最众多的人口、最繁华的经济、领先的科技,在当时累累受辽金蒙欺辱;于后世,西部伊斯兰文明向东拓展,逐渐壮大,中华文明传播区域受到压制!

  • 清,陕甘疆回民叛乱,阿古柏入侵新疆,西北动荡!

  • 上世纪30-40年代,新疆半独立,外蒙古最终独立,俄势力影响河西走廊、内蒙古!

  • 左宗棠收复新疆功在千秋!

  • 失新疆,按后世看:外蒙不保、西藏不保、河西走廊不保、内蒙、宁夏也将不保!

  • 以回民为主体的伊斯兰文明将深根并向东持续挺进!


天佑中华紫气东来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清朝那些事儿。约400字,阅读需2分。

李鸿章和左宗棠都属于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两位朝廷的巩固之臣之间交集很多,私交也有,但两者交锋最有名的还是晚清的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是海防的代表,他主张放弃新疆而专心海疆,左宗棠是塞防的代表,他力主收复新疆。



李鸿章为什么会力主放弃新疆,其公开奏陈的折子里明确是将日本当做假想敌(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东南告急),但当时清朝财力有限,故李鸿章建议朝廷放弃新疆,将拨往新疆的粮饷“匀作海防之饷”。 海防塞防之争背后是湘淮军两势力的暗斗。


李鸿章没有向朝廷明说,他其实力主海防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我们知道,在对太平天国和捻军的镇压过程中,湘淮势力相继兴起和壮大,湘系首领曾国藩去世后,淮系势力依靠李鸿章的威望权势迅速壮大,而湘系则四分五裂,曾国荃、左宗棠、刘长佑等各自为战,其中以左宗棠的一派最有实力。


淮系首领李鸿章掌控北洋,淮系重臣沈葆桢掌控南洋,大清王朝的海疆几乎都在淮系将领手中,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李鸿章当然要力主海防。 不过,李鸿章没有左宗棠地道,李鸿章是让朝廷不要新疆而专心海防,左宗棠最后的意见其实是一种折中方案——海防塞防兼顾。



历史宝藏


原创不易,我是文史工作坊!谢谢关注!

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晚清重臣,不过二者在历史上的名声差别很大,李鸿章被骂成“卖国贼”,而左宗棠则是民族英雄。左宗棠地位其实比不过李鸿章,但为什么被大家誉为民族英雄?最大的原因就是左宗棠力主并亲自率军收复了新疆。



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台湾,东南海防告急,在朝廷财政艰难之际,又有阿古柏侵占中国新疆,清王朝东西同时告警,海防塞防之争甚嚣尘上。李鸿章认为日本是大威胁,力主加强海军建设,在当时海防派眼里,新疆和古时的西域是差不多的概念,认为这种域外之地可要可不要。

左宗棠却认为新疆是国防要冲,是中国西北门户,门户若开,京师也将不保。可以说,左宗棠的眼光比李鸿章更加长远。



李鸿章和左宗棠唱反调其实是有自己的小九九。

朝廷若明确支持海防,则大把的财力向东南沿海倾斜,获利最大的就是淮系,因为李鸿章和其他淮系将领坐镇着东南沿海(北洋大臣李鸿章本人和南洋大臣沈葆桢都属于淮系),李鸿章视淮系为自己的心肝宝贝,在丁戊奇荒期间北方数省饿殍遍地之际,李鸿章还告诉下属淮军的饷银才是第一位的。收复新疆的则是左宗棠的部队,这是一支地地道道的湘军,湘淮系明争暗斗,海防塞防之争得以体现。



文史工作坊,感谢您的关注!


文史工作坊


李鸿章主张“海防”,而左宗棠主动“塞防”,所以这个问题反映的实质是李左二人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1866年9月,左宗棠由闽浙总督调任陕甘总督。当时的陕甘总督不仅管辖陕西、甘肃两省,还下辖今天的青海、宁夏、新疆等三省地区,事实上也就是总领西北军务。左宗棠上任之际,正值陕、甘两省回民起义愈演愈烈时期。由于中央没能及时镇压回民起义,导致暴乱迅速向新疆地区蔓延。


1865年,阿古柏匪帮攻占南疆大片地区。五年后,阿古柏匪帮又侵占了北疆的乌鲁木齐等地区。阿古柏匪帮还与英、俄两国眉来眼去,俨然成了英、俄两国新疆事务的代言人。1871年7月,蓄谋已久的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一时之间,新疆全境几乎都沦为了帝国主义的领地。

本已打算退休的左宗棠听闻新疆被境外势力占领后,一时怒发冲冠。1873年冬天,左宗棠积极筹备组建西征军,准备武力收复新疆。然而如此振奋人心的正义之举却遭到了李鸿章的反对。



1874年夏,日本出兵侵犯台湾。同年10月,战败的清廷被迫与日本签订屈辱条约——《台事专约》。颜面扫地的清王朝开始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同年12月,得到恭亲王奕忻和船政大臣沈葆桢支持的李鸿章上奏《筹议海防折》,建议丢新疆而保海防。筹备海防本无可厚非,但李鸿章此举却夹杂了自己的私心。李鸿章妄图利用朝廷财政打造由他控制的北洋海军,从而扩大自己的政治资本。

远在陕甘的左宗棠得知李鸿章的主张后,气不打一处来。面对李鸿章的咄咄逼人,左宗棠也不甘示弱。在认真研究了李鸿章的《筹议海防折》后,左宗棠针对李鸿章的无理之言展开了反击。


左宗棠首先坚持了新疆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疆土这一根本原则。其次,从国防战略和具体用兵方法上,左宗棠力陈收复新疆领土的必要性和用兵新疆的次第顺序,其拳拳爱国之心力透纸背。值得注意的是,在坚持收复新疆的同时,左宗棠也并不反对筹办海防。但左宗棠认为事有轻重缓急,当前形势下,“塞防”必须重于“海防”。

其实,无论“塞防”还是“海防”,搁和平时期都是挑不出毛病的爱国之主张。但凡事讲究一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是新疆几乎全境沦陷,而沿海省市在割地赔款之妥协下,尚能保持大部分主权之完整。孰是孰非,岂不是昭然若揭?再者,李鸿章在新疆存亡之际却提出“海防”之建议,想不让人怀疑他的动机实在太难。


清王朝的精英们也都不是瞎子,况且在如此大是大非的事上,大家也不太容易犯糊涂。最终在权臣文祥的大力支持下,清廷通过了左宗棠用兵新疆的议案。1875年5月,清廷正式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