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易經》的具體作用是怎樣的?

胡聖霞


《易經》最大的作用,是為中華文化確立了基本的價值觀和辯證、系統的思維方式。

《易經》提供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成為中華文化的中心象徵。

《易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居於中心地位,其中包含了影響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智慧、精神特徵。尚剛進取、因時通變、重視變革、憂患處世、貴和尚中、德法結合、天人合一、人本民本等等社會精神理念,都是中華文化的獨特的精神財富,滲透在中華文化的思想文化和社會心理等各個層面。一定意義上說,《易經》就是中華文化的綱領。這種作用是其它任何典籍都不能代替的。

《易經》是辯證思維、系統思維的教科書。

《易經》的思維方式,是哲學思維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中形成的有中國特色的哲學思維方式。《周易》採取的“取象比類”的方法,既具有概括性,又帶有具象性,相比與其它辯證法、系統思維,有自己的獨特價值。

《易經》的這種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是通過《周易》的古經部分和解釋古經的《易傳》這兩個部分展示出來的。《易經》已經通過卦爻辭以及卦爻辭揭示的卦象關係,表達了這些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易傳》則對這些思想內容進行了系統總結和進一步挖掘。

這兩者有密切內在聯繫,是上下啟承的關係,根在《易經》,這是不應該分割的。

《易傳》把《易經》的辯證思想,概括為“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質,道的本質是由陰陽這兩個既互相依存、又互相推移的兩方面構成。“生生之謂易”,進一步指明世界不斷產生新的變化,是天地萬物的本質屬性,易就是表示這種變化的概念。

這個原理,不僅是《易經》的特徵,也是中華文化世界觀、社會觀、人生觀的根本原理。《易經》和《易傳》,圍繞陰陽建立了關於觀察研究世界、社會、人生的觀念、原理和方法。《易經》辯證法是具有中國哲學特色的辯證法。

《易經》辯證法,扶陽而抑陰,同時剛柔相濟,動靜相兼,行止各有條件,克服了老子辯證法一味無為守柔的貴無辯證法的缺點。

《易經》辯證法,又具有系統思維的特徵。它總是從整體上、功能上、非線性關係上去推演事物的規律和趨勢。

這些思維方式,隨著歷史更替,雖有側重點的調整,以適應當時的需要,但核心要素,始終佔據中國文化的主流地位,影響由周代直達現代。


熱帶雨林的午後


《易經》最大的作用是,讓我們瞭解了自然,掌握了自然規律。《易經》中所說的“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最有力的說明。《易經》是世界史上,解釋自然規律的一部奇書,它蘊含的道理,至今在自然領域廣為應用。

有些不瞭解《易經》的人,常常會誤解《易經》,認為它是一部宣傳迷信的書籍,是隻能用來算卦、占卜的書籍。甚至把它用來騙人賺錢,玷汙了《易經》。

《易經》用陰陽兩儀來解釋天地間自然萬物的發展和形成。用四象(太陽、少陰、少陽、太陰)來說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冷暖變化。用八卦來代表不同的八個方向,也表示構成天地萬物的八種元素。

《易經》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最大的作用就是,科學的闡述了自然萬物的發展規律,同時也讓我們瞭解自然。



自古紅巖多映日


易經有三大作用:

1、給專家學者飯碗。研究易經總算是一門學問,很多專家全靠它吃飯。發表論文、評定職稱、開設講座……反正玄之又玄,各說各話,再研究個五十年沒問題。

2、給騙子理論依據。中國自古出騙子,從聖人到不納糧的。誰騙術越好,誰越牛逼。誰騙人越多,誰越偉大。當然,用易經騙人的,都是小騙子,騙吃騙喝騙財騙色而已。

3、給愚民以幻覺。為什麼買不起房、看不起病,找不到好工作,老無所養?因為丟掉了老祖宗的智慧。老祖宗雖然連飯都吃不飽,被列強打出翔,那不管,反正老祖宗代表人累最高智慧。只要破解了老祖宗的秘笈,明天屌絲就能逆襲,房價就能下跌,看病不用付錢,退休就拿養老金。什麼美帝、鬼子、棒子……萬國來朝啊

還有,易經包羅萬象,是宇宙的終極真理,西方的那一套算個球。我們真理在握,絕不稀罕你那低檔次的玩意……





江南俗士1972


前言

本文作者一改易經傳統研究行為,不僅僅探討如何做(行)而更強調為什麼要這樣做,尤其是強調邏輯時空裡的法則

從研究《易經》的變卦看過程與方法具體作用圖片中展示的一個思維模式是如何用簡單的卦爻變化,即變卦過程來探索複雜系統的變化規律。這是從易經卦爻變化呈現兒何現象的規律性循環,楊振寧稱為奇偶對稱守恆。而這張圖片揭示現象循環與卦結構的邏輯聯繫表達出來的確定性本質屬性及其預報功能,這正是題主需要得到的具體作用,其體現在變卦的基本邏輯行為。這個變卦過程是通過爻的陰陽變化穩定性呈現出的疊加糾纏。這正是從亂麻一團中找到宇稱守恆的自組織規範,六十四大卦就把宇宙DNA在蛋白質結構生物學無一漏網全方位的打盡。西方人把易經用來做具體研究就是用來提供方法論的,這在北京大學的美學教授範曾看到了這個,曾仕強不明白這個理。那個潘建偉不知道是否從陰陽疊加糾纏中悟出量子計算機系統。其實天下事就是如此簡單。石河子大學開除道人的理由是專業不對口,無法安排合適的工作,當然這只是藉口。蘭天白雲一縷陽光是豔豔晴天,一塊石頭映射的是一座大山,一技樹葉對稱的是一片樹林,,,宇宙對稱呈現在宇宙的各個層次,但這些現象循環的基本不變的是易經邏輯,如下從圖片中取個數據為例子作為本文的結論。

老人家買養老房如何決策?這個問題很具體,首先要從出生年立命卦,因道人是在國外讀風水博士,只能入鄉隨俗用公元年而不用中國陰歷,以春節為一年的起點,一對男女都是生在1987年春節後,故用葉氏算法,求出1987的畢達哥拉斯數連加二次得到,1+9+8+7=25,再加一次2+5=7。男命用11-畢達哥拉斯數故為

11-7=4,則對應的洛書(後天卦數4)巽卦(110)記住這種用O記陰爻1記陽爻,從左到右依次紀為上爻,中爻和下爻。從表中三爻全變為延年益壽,故一個 XOR算法推出這位男生需要的延年房

(110)XOR(111)=00l 震卦房

最近我的頭條有介紹這課題方向的四篇文章


編後記

這篇文章道人她


天觀易3階控制論創新


《易經》即《周易》,儒家經典之一。

《史記,周本紀》,西伯(周文王)“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史記,日者列傳》,“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即,伏羲作三個爻的八卦,周文王在八卦基礎上作六個爻的六十四卦。

《易經》有六十四卦卦符,還有卦辭、爻辭,據通行《易傳》說法,似為周文王作作,“《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未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王之事邪?故其辭危也”。

然而,《周易》卦辭爻辭多有周文王身後之事,如“王用亨於岐山”,武王伐紂、紂亡後,才追其父西伯為文王。如,“箕子之明夷”,也是文王之後發生的事。所以,卦辭爻辭不可能為周文王所作。

再者,通行《易傳》有先於周文王的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已經使用了六十四卦之“離、益、噬嗑、隨、豫、小過、暌、大壯、大過、夬”等卦,即,文王之前已有六十四卦。

《易經》卦辭爻辭,盡是筮佔吉凶之辭,別無其它。

《易傳》用陰陽之說解《易經》,並附以儒家倫理。這些都不是《易經》。《易經》就是託周文王之名的筮佔之書。


趙日金141


(一)偏執於算命的先生認為,《易經》的"偉大價值就在於算命",它的精華是卜筮,"不運用《易經》算命就失去存在的價值"。

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不高,人們認為自然和社會的現象、事件的產生都有某種神秘力量在支配著,因此,遇事都喜歡用特定方式向神請示事件的吉凶。占筮就是這種特定方式之一。占筮涉及的範圍很廣,自然現象和自然災害、社會生活中的祭祀、戰爭、生產、婚喪嫁娶、商旅出行等等,都包括在內。

(二)易學家說,《易經》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是中國人文化的基礎,包含了史料價值、思想價值、文學價值。

《易經》的科學價值在"學",不在"術",其特點在於"義理"與"象數"的統一,它的精華在於它的思維模式和方法論。

《易經》是上古卜筮的學術,它形式上是占筮書,而內容則廣泛的記錄了西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含了史料價值、思想價值、文學價值。到商、周之際,經過周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範圍,進入"天人之際"的學術領域,由此《易經》成為中國人文化的基礎。

易學研究者認為,"易"字是上日下月的象形,《易經》學術思想的內涵,也便是說明這個天地之間、日月系統以內人生與事物變化的大法則。

"經"是天地的大準則,也是人生的大通道。"易"包含三個意思:(1)"易",就是簡易、平易的意思,因為天地自然的法則,本來就是簡樸而平易的;(2)"變易",認為天地自然的萬事萬物,以及人事,隨時在交互變化之中,永無休止,但這種變化的法則,卻有其必然的準則可循,並非亂變;(3)"不易",認為天地自然的萬事萬物以及人事,雖然隨時隨地都在錯綜複雜、互為因果的變化之中,但所變化者是其現象,而能變化的,卻本自不易,至為簡易。

所以,南懷瑾先生認為,《易經》是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天人之際"所有學問的大原理、大法則。如要研究中國文化,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墨和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後的儒、佛、道等諸家之學,不從《易經》探究,便有數典忘祖之概了。

(三)現代學者楊樹帆先生認為,《易經》符號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人類對未來客觀世界感到無從把握而迷茫時創造的思維延伸誘發工具

《易經》被總結成書的時代,科學技術還不能實現思維工具化。古人沒有技術手段,但採用了更為聰明的辦法——使用符號,把思維注入符號編碼系統中,從而心安理得的鳥瞰著大千世界的無窮變化。

楊樹帆先生認為,周易符號思維模型,是人類的第三思維。人類思維被哲學家、心理學家分為若干種形式,大體可以概括為兩種:一種是被稱為抽象思維的邏輯思維,一種是被稱為形象思維的非邏輯思維。周易符號思維模型是人類對未來客觀世界感到無從把握而迷茫時創造的思維延伸誘發工具,人類依賴它對世界進行反向把握。

楊樹帆先生認為,周易符號思維模型結構分為三個層次:二爻陰陽邏輯層次,八經卦二元結構層次,六十四別卦時空場層次。

二爻符號邏輯即二爻陰陽邏輯。陰陽二儀即太極,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陰陽相互作用、相互演合,構建成八卦二元分類模型。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即所謂"小成之卦",或叫作"經卦"。八經卦將自然分為上下、尊卑、剛柔的二元對立形態,建立了一個認識自然的初步模型。

六十四卦由八經卦兩兩相重而成,這是陰陽模型的最好圖式,構成了六十四別卦時空場。六十四卦時空場,是人的思維和預見能力對客觀事物無能為力時,將經驗編碼並系統化為假定的未來時空場,在這個假定的時空場中,使思維藉助符號的啟發而延伸發展。《易經》六十四卦非常具體,假如生活中有疑問,在六十四個時空場中關於生活的各個層面都有答案。

在《易經》裡面可以發掘它的政治觀、論理觀、軍事觀、文學觀、藝術觀、哲學觀,甚至現代科學的源頭。但是,《易經》不是完全是一本哲學的,或者占筮的,或者政治的,或者文學的書,它談的是人最本質的東西,涉及人的各個方面,是中國人思維形式的模型保留。它的主要功能是延伸人類的思維,在卦爻運動的啟發下,誘導人進入新的領域。


風雨無懼


現代人為何熱衷算命,為何把算命強行歸入易經行列,目的無非是想尋找使自己生活好一些的途徑。

易經形成初期確實是占卜用的,那是因為當時沒有任何科技手段,比如現在的地震預測、天氣預報都是古代使用易經占卜的主要途徑。

現代人學習易經當然不能再幻想通過易經能夠預測命運,易經對於現代人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指導生活。易經64卦的道理貫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隨口就能吟誦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人合一”的總原則以外,其每一卦每一爻都能夠指導生活。

最簡單的孩子的教育該怎麼做,“蒙卦”六爻就告訴了你方法;你的生活遇到了難題,“蠱卦”就告訴你方法;人總有順境和逆境的時候,該如何做?“謙卦”指導你一生該如何走路;“否卦”也告訴你上下左右都不通時應該怎麼做。

所以,就生活而言,易經的智慧真是多如牛毛,各種“錦囊妙計”都裝在易經這個袋子裡,等著你去打開這個魔盒。

二是大智若愚的管理學。管理學是主動性行為,想做好管理的人並不容易,易經64卦384爻有許多管理妙計,這個不適合普眾,不展開介紹。

三是變通思想。易經有三“易”,“不易”“簡易”“變易”,生活中,運用最多的還是“變易”思想,因為人畢竟生活在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中,這些細水長流似的生活時時處於變化之中,要想生活好唯有嫻熟運用變易思想。“不易”“簡易”是宏觀層面,“變易”是微觀層面,只有把無數的微觀層面堆砌起來變成宏觀層面,那麼,“簡易”“不易”的思想也就不請自來了。這就是為何老人一般都能夠從容生活的原因。


易經與道德經關係解讀


這要從《易經》的意義上來說,《易經》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對思維、預測及其它學術領域的影響三個方面。

首先從思維方面來看。雖然《易經》本身並不是哲學著作,也談不上是唯物辯證法的哲學著作,但是他在人們理性認識的過程中,客觀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一是它鍛鍊了人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中國自古以來沒有一本書,在鍛鍊和訓練人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方面,可以發揮出如此巨大的作用。分類、類推和思維形式化,在《易經》中結合為一體,這種思維形式對中國古代文化和學術思想的發展影響很大。中國古代邏輯學說,即名辯學在戰國時十分興盛,但是秦漢以後卻衰退了,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多數是通過《易經》以及《易傳》的研究和解釋進行的。

二是它為人們進行哲學探討提供了基本的理念和依據。它的辯證思維方式客觀存在於《易經》的卦爻象和卦爻辭之中,其中許多卦德、卦義、爻德、爻義既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因素,也有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依據。《易轉》、易學正是由有這些因素而產生。從易學的發展和對其他許多學科的影響,可以看出巜易經》對人何思維方式的影響巨大。

第二從預測方面來說。古今中外,人們都希望能對與未來的事情有一定的瞭解,以便掌握自己的命運或把握事態。古人受當時的條件和認識所限,先後經歷了由龜卜到較理性的推理預測的階段。《易經》就是對這種理性預測所進行的總結,並根據總結作進一步的預測。《易經》的預測功能或作用主要體現在占筮、風水、命理真是風水命理等方面。

1.占筮:在古代,佔是觀察、預測的意思。筮是用蓍草占卜。占筮的原理和機制,雖然有不科學的地方,但是,從《周易》從占筮的種種比附來看,周代的先人對於一些自然現象和自然的認識還是接近真實的。占筮的釋義與卦爻辭只有間接關係,許多事實說明了占筮結果的準確性,並不取決於占筮取得的卦辭或爻辭,而是取決於釋義。將朱熹《周易本義.卦變》的爻變規律則與《左傳》、《國語》的有關推論的筮例相對照,可以看出占筮的規則都是以卦辭或爻辭為依據。由於占筮的結果與所求問題的事件之間,不但難以一一對應,而且會出現所答非所問的情況,因此,占筮者對結果的解釋就是十分重要。

如前所述,卦辭、爻辭是對一類事物的抽象敘述的文辭,因此,要用其解說求卦的結果,第一,要精準理解詞義;第二,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第三,要結合自己的經驗靈活解釋。事實證明,由於每個人的經歷、經驗、學識、方法等等的差異,即使同樣的卦爻辭。解釋也可能不同或相反。如歷史上有一次著名的占筮活動,孔子和他的學生子貢一共同為魯國討伐越國解釋卦爻辭。佔得一卦,是鼎卦的九四陽爻變為陰爻,按照筮法,鼎卦的變爻是九四爻。爻辭是:‘’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當時子貢的解釋為:鼎而折足,行軍用足,故預兆兇險,不宜出兵伐越國。孔子卻認為此卦應是吉卦。他釋卦說:‘’越國人居住靠水,出行用船不用足,所以說吉。‘’魯國國君聽取了孔子的釋義,出兵伐越,果然獲勝。《論衡.卜筮篇》中,評論此次占筮釋卦說,子貢所作釋義是‘直佔之知’,所以‘睹非常之兆,不能審也’。而孔子具有"詭論之才”,所以能夠對這一非常之兆作出合乎實際情況的釋義和推論。

對占筮所得的非常之兆,進行不同常理的釋義和推論,這種事例屢見不鮮。歷史所載,作出這樣釋義和推論的,都是滿腹經綸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他們並不完全依賴卦爻辭,所以能在佔得的卦爻辭和實際情況不相符時,審時度勢,理智地作出合乎實際的判斷,作出合乎情理的釋義。許多事實說明,大思想家之所以能夠在占筮時比較準確的預測未來,並不取決於所佔到的究竟是什麼卦,而是在於他們對該卦的解釋~這種解釋來自於大思想家的智慧和謀略。

2.風水:關於風水的說法,晉郭璞撰《葬書》說:“葬者乘生氣也。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也叫堪輿。古時認為,住宅基地或墳地周圍的風向、水流等形勢,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禍福的迷信說法。也稱相宅、相基之法。當今研究,該說法在建築學、環境保護等方面有一定的科學道理。易經與風水的關係,主要體現在易學與建築方面。應該說,周易是我國曆史上最早改述建築的著作,対後世城市的整體佈局、庭院規劃、房屋設計都有很大影響。

3.命理:命是由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人力不可左右或控制的必然性,也指非人類所能把我的自然力量。

命理(命運原理)是《易經》推演系統的衍生物。關於命理的推演過程、推演機制後來形成了演算理論,是人類文化中最複雜的概念系統之一。《易經》的這些命理推演過程、推演機制,後來在《易傳》、易學中又衍生出許多子系統,形成了龐大而神秘的命理哲學。命理哲學是一個迷信多於科學的哲學與文化現象,對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藝術、哲學等發生了極大的影響。

第三,從其他學述領域方面來講。《易經》在其他學述領域有相當大的影響。其後,《易經》和和包括解釋易經的《易傳》的思想體系、思想方法一起,滲透到許多領域,《周易》影響。並推動了這些學科的發展。特別是在與哲學,政治,論理,醫學,數學,天文學,美學,建築以宗教等領領域都有不同的的影響,推動了各學科進一步發展。

總之,學習《易經》和了解易學發展的歷史,主要有幾個方面的意義(好處):

一是有益於瞭解中國哲學和其他學術思想發展的內容、相互之間的關係和歷史。

二是瞭解易學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作,可以在此基礎上,胸中有數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避免盲目地否定一切來自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有益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三是可以瞭解占筮發生初期相對於龜卜而言,所具有的進步意義;占筮在發展過程中對於豐富中國文化、培養邏邏輯思維能力等方面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學習易學的好處,體現在:

一方面,可以提高人們理性思維的能力,用清晰的思維方式,去指導自己的言行,增強人們發揮聰明才智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在不贊成不宣傳占筮的同時,理解占筮在社會上存在以及其影響的客觀性。

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社會上一部分人為何在不自信時、無法決斷時、感到無助時,對占筮有多方面的需求。學習易學不是為了簡地否定占筮、排斥占筮,而是要用哲理的力量解決思維方式的問題,使人們能夠提高認識水平,增強對事物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讓人們自己判斷易學和術數哪一種學問更有助於真正解決問題。





易學與生態



心語72189828陳志恆


《易經》表面上用作占卜,其本質上是一整套包羅萬象的“思維模型”。

而根據這些思維模型進行推演,就生髮出各種高深學問:

其中就包括,社會學,政治學,倫理學,邏輯學(科學的前身),軍事學,倫理學,醫學,武學,經濟學……這些學問的創始人,就是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

而諸子百家經世致用,走的是實用主義路線,他們的思想是解決問題的。(一陽)

而從《易經》與《老子》中派生出另一脈,是務虛的,玩的是純邏輯,這就是近代的西方哲學(一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