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長平之戰李牧對上白起能打贏嗎?結局很可能不同!

長平之戰,是整個戰國時代的巔峰之戰,這場大戰,參戰人數達到接近百萬,也成為了春秋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戰役,沒有之一。這一戰,徹底加速了中國的第一次大一統的步伐,秦統一中國的最後一塊大石頭被搬開,東方六國的最後一根大梁被鑿塌,北方最後的一個強國趙國被打殘,再也沒有緩過來。


長平之戰李牧對上白起能打贏嗎?結局很可能不同!


這一戰,也是當時的“世界公敵”白起的封神之戰,雖然當時並沒有紙,但戰敗方的趙括卻被永遠的冠上了“紙上談兵”的臭名聲,可見後世多少次的提起這場戰役,多少次的演繹這場戰役,連跨年代的紙都進成語了。此戰名聲之大,幾乎成為了戰國時代的形象代言。

大家可能對此戰的印象是:豬對手趙括紙上談兵,神對手白起誘敵深入,可憐的四十萬趙軍被坑殺。那麼我們假設,在長平之戰中換上的將領不是趙括,而是李牧,趙國能贏嗎?


長平之戰李牧對上白起能打贏嗎?結局很可能不同!


說到這裡肯定有小夥伴會忍不住職責小編不懂歷史,趙國在當時是不可能派出李牧的,原因是李牧在長平之戰的時候,他還很年輕,也沒有當將軍,李牧當將軍的時候大約在長平之戰10年以後的事。所以今天話題是建立在拋開這個時間點的前提下來闡述的。假如倆人在長平之戰相遇,到底誰能在最後勝出?

我看過類似的討論不下二十種,答案五花八門,當然我也是這其中一員,而我的答案是,趙國仍然會敗,只不過損失或有不同。


長平之戰李牧對上白起能打贏嗎?結局很可能不同!


戰爭就是政治的延伸,彼時趙國國君趙孝成王只能算是守成之君無寬廣胸襟也不知人善任。就算執行者能力再強,決策者是個庸才。不管用誰都不能勝利。趙孝成王的平庸從以下幾個方面就可見一斑。

其一,內政方面,回到長平之戰的起源。秦國伐韓欲取上黨郡。韓王欲棄之,但上黨郡守馮亭視上黨為家不忍棄之而走,遂生一計,投誠趙國。趙孝成王聞之大喜過望, 找來趙豹徵求意見。趙豹反對上黨入趙,他認為上黨入趙無疑是將戰火引入趙國無異於引火燒身。趙孝成王並不認可趙豹的觀點。又請趙勝問之。趙勝的大體意思是說上黨地廣不可不圖,吾有老將廉頗,即使秦國來犯吾亦能與之一戰,鹿死誰手猶未可知。趙孝成王同意了趙勝的說法。

其二,外交方面。在聯合魏楚和與秦和談中,他選擇了後者。但歷史告訴我們,想強秦求和無異於羊入虎口。使臣進入秦國後,秦昭襄王一面以最高禮節對待使臣,一面閉口不談和談之事。目的應該就是拖延時機,整軍備戰。在趙國使臣於咸陽之時,其他幾國也有使臣在。他們看到秦王如此禮待趙國使臣私下以為秦趙之間肯定簽訂了什麼協議或者達成什麼共識。趙國再像其他幾國求援他們也必定不會答應了。

其三,任命方面,臨陣換將。換下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換上新秀趙括。其實大部分人講的趙孝成王是因為中反間計而換下廉頗這一點我還是不大認可的,我以為,換下老將廉頗是因為他們在戰略上起了衝突,這才是大戰中換帥的重要原因。

其四,在趙括被武安君圍困之時,趙括的選擇是原地待援,而趙孝成王則選擇棄這45萬大軍於不顧。(趙括上任之時趙孝成王還撥給了他25萬大軍)雖然武安君圍困住了這45萬大軍,但畢竟人數過於龐大,想要一舉殲滅還是十分困難。如果趙孝成王選擇在此時招集兵馬,解趙括之圍,45萬大軍或許還有一線生機。況且邯鄲距長平戰場並不很遠,如有支援我認為這45萬大軍極有可能盤活。可趙孝成王就放棄了這45萬兵馬,放棄了幾乎全部的軍力。反觀秦昭襄王,親自披掛上陣,為武安君助陣。國君的差距在這裡就很明顯的體現出來了。


長平之戰李牧對上白起能打贏嗎?結局很可能不同!


回到李牧本人上來。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趙國柏仁(今河北邢臺)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李牧生平事蹟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


長平之戰李牧對上白起能打贏嗎?結局很可能不同!


從簡短的描述中可以知道,李牧是為數不多可以擊敗秦軍的將領,兩人對上很大概率會兩敗俱傷,雙方損耗巨大,唯一不會出現的結局是40多萬人集體投降被坑殺,當然加上趙國高層等方面的因素他還是會敗,只是結局或有不同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