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波西米亚狂想曲》弗莱迪:从伪装者到探索者

《波西米亚狂想曲》弗莱迪:从伪装者到探索者

mama'just killed a man'

妈妈,我刚刚杀了个人

Put a gun against his head'

我把枪抵着他的头

Pulled my trigger' now he's dead'

扣动扳机,现在他死了

--《波西米亚狂想曲》

弗莱迪喊出“mama"的时候我哭了,心底某处早已千疮百孔的坚固防垒被彻底击碎。

荧幕里解脱,坦诚,忏悔,希冀,倾吐烦忧暴露谎言的人应该是我。

“妈妈,我做错事了,但你别担忧。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他讨厌写歌词,他更愿意抒发自己的爱与情感,用肢体、用情绪、用高亢的歌声

《波西米亚狂想曲》弗莱迪:从伪装者到探索者

也正因为如此,弗莱迪的表演总是充满张力、号召力、永远热血沸腾。

他身处社会边缘,他帮同样身处边缘的人诉说着内心的痛苦和不被理解。

《波西米亚狂想曲》弗莱迪:从伪装者到探索者

影片中皇后乐队第一次签约,经纪人就问:“你们和其他草根乐队的区别在哪?”

“我们四个都不合群,专为不合群的人演出。”

弗莱迪直截了当地回答。

《波西米亚狂想曲》弗莱迪:从伪装者到探索者

童年弗莱迪-摩克瑞

从小,弗莱迪就不合群。

1954年,年仅7岁的弗莱迪被送往一所寄宿学校,他在那里待了整整十年,很少能与父母见面。

天生龅牙,从小被欺辱,

在最需呵护的年纪,弗莱迪得不到父爱母爱的滋养,“一切只靠自己”。

有些人的童年治愈一生,另一些则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弗莱迪的童年使他内向敏感,尤其渴望被爱。

《波西米亚狂想曲》弗莱迪:从伪装者到探索者

弗莱迪与玛丽

“玛丽是我唯一的朋友,她能帮我度过一切困难。”

玛丽-奥斯汀是弗莱迪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两人虽然早早分手,但情谊一直持续到弗莱迪1991年离世。

弗莱迪的同性恋倾向让分手不可避免,但即便踏入同志世界,弗莱迪也一直没有伴侣(直到1985年)。

《波西米亚狂想曲》弗莱迪:从伪装者到探索者

“如果我找到另一半或者有一段长期关系,那我写歌的灵感就寻找不见了。你懂吗?”

弗莱迪刻意制造这种不幸,痛苦是他的灵感。弗莱迪渴望被爱但不得不对爱说不。他关上了心扉的所有大门,只留一扇给玛丽。

《Somebody to love》

《Love of my love》,

这两首歌最能代表弗莱迪的矛盾心理。

有人能找个谁让我去爱吗?

Can anybody find me somebody to love

--《Somebody to love》

我的挚爱别离我而去

Don't take it away from me

--《Love of my love》

“我越敞开心扉,就越是受伤,我不想要更多伤痕了。”

不要痛苦也不要伤痕?对于处于社会边缘的人来说,那只能选择迷醉。

酒,性,可卡因。

弗莱迪成为同志夜店的常客,他也在这里遇见了吉姆·赫顿--陪伴他度过最后时光的另一半。

《波西米亚狂想曲》弗莱迪:从伪装者到探索者

赫顿描述生活中的弗莱迪:“安静、矜持,平凡普通,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

这与人们印象中的在观众面前呼风唤雨的皇后主唱不太一样。

不论是群星荟萃的拯救生命演唱会,还是里约热内卢的30万人大合唱,舞台上的弗莱迪永远引领着观众,每一次表演都如同一场革命。

《波西米亚狂想曲》弗莱迪:从伪装者到探索者

1985年 拯救生命演唱会

弗莱迪的表演风格为他赢得“暴君”的名号,但他却形容私底下的自己“很无聊”。

“赢得观众的热情是我的责任,我必须让观众享受表演。”

如此强烈的反差,让弗莱迪不得不给自己一些伪装:“我不能让观众失望。”

《波西米亚狂想曲》弗莱迪:从伪装者到探索者

1985年,弗莱迪在慕尼黑庆祝了自己39岁生日的同时用一场盛大的派对向过去作别。

他短暂离开皇后乐队,发布了个人专辑《大伪装者》。

这首歌是弗莱迪摇滚时代的小结,他把内心所有的伪装都唱了出来。

《波西米亚狂想曲》弗莱迪:从伪装者到探索者

《大伪装者》专辑

从前他只是在伪装,现在他告诉世界:是的,我的确在伪装。

放下包袱的弗莱迪开始审视自己,他知道摇滚始终是年轻人的东西,自己不可能永远在舞台上领跑。

“我觉得自己有时间和能力去涉足一些我从不敢涉足的领域,我不想仅仅以摇滚歌手的身份结束生命。”

挥别过去的摇滚风格,弗莱迪在专辑B面尝试了心心念念的古典音乐,创作了歌曲《练习自由恋爱(Exercises in free love)》。

也正是这首歌,开启了弗莱迪传奇生涯的又一段旅程。

《波西米亚狂想曲》弗莱迪:从伪装者到探索者

蒙塞拉-卡巴耶和帕瓦罗蒂

连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蒙塞拉-卡巴耶,在西班牙皇家歌剧院也演唱了这首歌,这让弗莱迪受宠若惊。

要知道弗莱迪一直是蒙塞拉的迷弟,他曾将蒙塞拉的歌声称为“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

音乐会结束后两人彻夜长谈,直至清晨六点,这位歌剧女王对弗莱迪的合作提议毫不犹豫地接受了。

《波西米亚狂想曲》弗莱迪:从伪装者到探索者

《巴塞罗那》

事实证明,弗莱迪的探索是对的。

1988年,弗莱迪创作、与蒙塞拉合唱的单曲《巴塞罗那》一问世,随即火爆全英。

这首歌将摇滚的激昂与古典乐的高贵唯美融合得天衣无缝。

而在这之前,98%的单曲购买者都不知道谁是蒙塞拉-卡巴耶。

对普通歌迷来说,开拓自己的曲库是如此重要,但开拓的契机却又如此稀少。是弗莱迪-摩克瑞带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音乐体验。

《波西米亚狂想曲》弗莱迪:从伪装者到探索者

弗莱迪随后又与蒙塞拉合作,推出了《巴塞罗那》专辑。

《堕落神父(The Fallen Priset)》、《天之骄子( The Golden Boy)》,弗莱迪不再戴着演唱会傲慢、疯狂的伪装,他随歌剧中的人物一道受难升入天堂。

这不是以前那个弗莱迪,但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弗莱迪。

摇滚与古典,弗莱迪做成了自己喜欢的事,也做到了从没有人做过的事。在他之后,许多摇滚明星和歌剧明星才开始跨界合作。

《波西米亚狂想曲》弗莱迪:从伪装者到探索者

可惜的是,

上帝没有给这位天才太多“做回自己”的机会,他透支了太多。

创作《巴塞罗那》期间,弗莱迪发现了自己的艾滋病情,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但这并没有浇灭弗莱迪继续创作的热情,他将最后的岁月全部献给音乐,回归乐队后他开始不停地探索、创作,直至他公开病情的那天。

然而第二天,弗莱迪就离开了人世。

《波西米亚狂想曲》弗莱迪:从伪装者到探索者

2012年,BBC发布了一部关于弗莱迪的纪录片——《大伪装者》。

大伪装者(The Great Pretender),这四个字精炼概括了弗莱迪的创作岁月。

他渴望被爱但害怕受伤,

他台下内向,台上疯狂。

他犹如飞蛾扑火一般,极尽本能地去尝试一切挑战,去创造一切可能。

最后六年的弗莱迪该被称为“探索者”,为了找回内心的自己,即便燃烬生命也在所不惜。

《波西米亚狂想曲》弗莱迪:从伪装者到探索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