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南宋官员陈文龙是怎样的一个人?

勇敢坚强ygjq


▲陈文龙塑像

陈文龙的出身很好,先祖本是平头百姓,祖父那辈中了榜眼,因为机敏过人且善理政事,后来官居丞相,受封魏国公,从此陈氏成为了书香门第。陈文龙年幼时受到父辈影响,酷爱读书,而且受到祖父熏陶,深晓大义,不过陈文龙起初并不是一个带兵打仗的将领。南宋咸淳二年(公元1268年),三十六岁的他成为了那一年的头名状元,当时他的字是“子龙”,但是皇帝对这个状元青眼独加,特意赐名“元龙”。从小就渴望报效国家的他,在踏入官场的第一步,就希望励精图治,改善朝廷的腐败状况,可是当时奸臣当道,品行高洁的他处处受到打压,在朝廷上处处受到束缚。

▲宋代大臣剧照

当时朝廷几乎都受到贾似道的控制,很多高官都是他的同党,贾似道一方面迷惑主上,另一方面也喜欢受到别人奉承自己,所以许多刻意逢迎他的官吏都受到了重用。起初贾似道一直在极力拉拢陈文龙,不管他答不答应“上车”,一直在疯狂提携他,短短几年内就把陈文龙从一个小小的属官,提拔到了极具实权的监察御史。然而由于俩人政见完全不同,在诸多事务上出现了极大分歧,而一向以兴国报国为己任的他,丝毫不愿迎合贾似道,还向皇帝上疏直谏,详细列举贾似道的过失。

▲今人仿建的宋皇宫

由于贾似道权倾朝野,所以陈文龙的一纸疏文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他本人很快遭到报复,被贬抚州。在新的职位上,他毫不嫌弃官衔的改变,依旧竭尽所能地为百姓做实事。找不到他把柄的贾似道,最后竟然派人诬告他,将他罢官回家。

没过多久,贾似道不听陈文龙的建议,偏要任用亲信去抵挡元朝入侵,结果遭遇大败,几十万人马顷刻间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南宋朝廷这时候才醒悟,原来陈文龙所言不虚,于是急召陈入朝为官,起用他来抵挡元军。与此同时,朝廷终于决定罢免无能奸猾的贾似道,然而新任丞相却是主张投降的陈宜中。就在陈文龙打算和元军决战的时候,朝廷却在陈宜中的劝说下投降元朝。

▲今人扮演的蒙古骑兵

再后来,他又保过端宗皇帝赵昰,但是当时形势已经极度恶化,许多官员一看元军袭来,立即弃官或者投降,就连陈文龙派往福州的密探,也和城中守将蛇鼠一窝,密谋开城投降,致使陈文龙一家被元军活捉。元廷希望这样的义士能收为己用,于是多次劝降陈文龙,但是却遭到他的坚决拒绝。后来在经过岳飞庙时,陈文龙请求进庙祭拜。已经绝食多日的他,在岳飞像前哭诉,他恨自己有心报国却回天乏术,最终含恨自尽在岳飞塑像前。

▲岳王庙内景

到明朝时,朝廷下诏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清廷也沿袭了这一做法——每次有福建省籍的状元诞生,或者朝廷要去台湾等地册封官员,为在海上求个平安,大家都喜欢在船上供陈文龙。后来这个习惯竟然逐渐演变成一个风俗,就像民间渔民出海要祭拜妈祖一样,官员出海几乎都要祭拜陈文龙以求得庇护,香火绵延至今不绝。

《宋史》《中国民俗考》


趣观历史


陈文龙,字君贲,福州兴化人。写得一手好文章,具有志气与节操。丞相贾似道喜爱他的文章,一直都以礼相待,很是器重他。贾似道又举荐他做了监察御史。十几年来,贾似道所设置的御史谏官都表现得很无能,所有向上面呈交的奏折,都需要先递交给贾似道,经过他批准同意了以后,才能够往上呈。到了陈文龙担任这个职务时,只有他没有这么做,因此冒犯了贾似道。

临安知府洪起畏请求施行类田,贾似道同意支持他的建议。陈文龙上疏认为不可以,贾似道大怒,扣下了他的奏章。襄阳长久被包围,贾似道每天饮酒作乐,醉生梦死,完全不放在心上。他表面上请求到前线去监督部队,而背地里却教唆指使他的同党把自己给留住,最终导致了襄阳失陷。陈文龙上疏竭力陈说他的过失。

范文虎统帅军队没有什么作为,贾似道处处包庇他,让他做安庆知府,又任命赵溍为南京知府,黄万石做杭州知府。陈文龙说:“范文虎丢失掉襄阳,本应当严加惩罚,现在却反而被提升重用变成了奖赏。赵溍只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怎么能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呢。黄万石对政事荒废松懈,让他来做京城的行政长官,怎么能够治理好,请全部将他们罢免。”这几句话彻底惹怒了贾似道,将陈文龙贬黜为抚州知府,又让御史台的官员李可弹劾罢免他的官职。不久后,吕文焕带领元军东下,范文虎竟然第一个迎敌投降,和吕文焕一同向东进兵。贾似道战败于鲁港,赵溍最先逃走,后来各城的守将也都跟着逃跑了。贾似道这才后悔没有听从陈文龙的话。

这时边境地区的形势十分危急,陈文龙向朝廷上疏,认为朝廷大臣应当同心图治,不要只发空洞的议论。

后来,林华投降引元兵攻城,曹澄孙又打开城门放敌人进来,陈文龙被捕至元军中,但无论元兵如何劝降还是对他用刑,甚至于再三逼迫,他始终都不屈服。于是,元军将他押送往杭州,陈文龙绝食而死,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母亲被关押在福州尼寺中,病得很严重,得不到治疗,身边的人都哭了。陈文龙的母亲说:“我能和我的儿子一起死去,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也去世了。众人都叹息地说道:“有这样的母亲,正应该就有这样的儿子啊"。于是把她埋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