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传说咸丰帝临终时交给慈安一道密旨,真有其事吗?

彭时坚


密旨传闻

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逝于热河。据传闻,咸丰帝在生前就察觉慈禧心里深沉,有心除去慈禧,但是毕竟她是同治生母,同治尚年幼,咸丰才没有除掉慈禧。但是咸丰帝在临死前给慈安留下密旨,如果慈禧以后敢于乱政,就拿出遗诏,赐死慈禧。

慈安曾为了警示慈禧,拿出遗昭让慈禧看。慈禧惶恐不安,从此在慈安面前谨小慎微,不敢有丝毫违逆。后来慈禧取得了慈安的信任,在慈禧花言巧语的蛊惑下慈安烧毁了密旨。


这只是一个传闻,正史没有记载,当然即便真有,慈禧也不会让这件事出现在史书中。相对而言,有没有这一道密旨实际上并不重要,因为慈安本身地位就比较尊崇,慈安是皇后,慈禧只是同治生母,再加上咸丰帝在位时就非常尊重慈安。

慈安的威望

在咸丰帝在位时,外有西方列强入侵,咸丰帝被英法联军赶到了承德,最后还病逝在承德。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咸丰几乎失去了半壁江山。咸丰帝灰心意冷,曾写下“且乐道人”,挂在堂上,显示出他已经自暴自弃了。最后还是慈安劝咸丰帝,不要自暴自弃,咸丰帝最终在慈安的多次劝说下,取下了这幅字。

咸丰帝因为心情不好,时常对身边的嫔妃,宫女,太监打骂,也是慈安从中调解(妃嫔偶遭谴责,皆以中宫调停)。如此慈安不但受皇帝宠幸,在宫中素来威望极高。


实际上慈安不但在宫中威望高,在朝中威望也高。咸丰帝在临死前任命的八位顾命大臣来辅佐小皇帝同治,咸丰赐予慈安“御赏”印,赐予同治“同道堂”印,分别代表“母仪天下”和“天下一统”。

并且规定,凡是政事必须同时加盖两个印章才有效。按理说咸丰这样安排,无论如何也应该忌惮慈禧吧,以慈安的声望和地位无论有没有密旨,她都可以处置慈禧。其实密旨这东西,从来就是上位者的把戏而已。魏其侯窦婴本指望景帝留给他的密旨救自己一命,结果恰恰是因为这个密旨把自己害死了。

指望密旨成事,只能说你的政治觉悟还不够。所以我个人感觉,这一个密旨的传闻就像一个政治小白编造出来的故事,只是迎合广大人民的心愿往慈禧身上泼脏水罢了。其实就慈禧这德性,多一条罪,少一天罪有啥区别?

慈安的能力

相对于密旨而言,慈安本人就是慈禧最大威慑。有没有密旨都一样。其实慈安并不是像大家所想的那样是一个“傻白甜”。否则她也不会在宫中一直受到宠幸,并且被咸丰委以重任,让她和八位顾命大臣共同管理朝政。

据史书记载:“东宫优于德,大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简单的来说就是,大事慈安说了算,小事慈禧说了算。其实主要是慈安不喜欢管事,但是并不意味着她不管事。她只管两件事,陟罚臧否和重要的人事任免。这两件事足够让她牢牢的把握权利,慈禧不敢有半点违逆她。

实际上洋务运动真正的幕后支持者就是慈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受到重用都是慈安支持的。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飞扬跋扈,一次安德海请求慈禧让他到江南办事,获得了慈禧的准许。

结果路过山东胡作非为,慈安以清律“太监不得出中都,犯者杀无赦”,命人把安德海就地处决了,慈禧求情都没用。可以看出,慈安只是不喜欢管事,慈禧只要别闹的太过分,否则慈安真正管事的时候慈禧也得听着。

并且慈禧和议政王奕訢不合,奕訢之所以没有被罢黜就是因为慈安回护的原因。所以慈安完全可以通过奕訢收回权利,架空慈禧。慈安在光绪七年去世,奕訢处处受到慈禧的刁难,光绪十年慈禧就把奕訢赶出了朝堂。

也就是说,慈安如果想收回权利,根本用不着所谓的密旨,只要依靠她的声望和地位,完全可以把权利收回来。因为朝中很多重臣实际上就是她的支持和任命的。只是她不热衷于权利而已,当时在民间流传一句话:“东宫偶一用事,天下无不额手称庆”。看看这声望无论朝野都远远高出慈禧。

实际上我们更应该怀疑的是慈安太后突暴毙是不是慈禧从中作梗。光绪七年,慈安暴毙于钟粹宫,在惊闻慈安暴毙,左宗棠捶手顿足说道:“昨早对时,上边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意思就是昨日上朝奏对事,慈安太后还思虑周密,即便是突患疾病,也不至于这么快就去世了吧?


渔耕樵读


民间传说及一些影视剧里的确有传说咸丰帝死前留了一道密旨给慈安,诏书的大意是:“叶赫那拉氏,祖制不得备椒房。今既生子,异日母以子贵,自不能不尊为皇太后。惟朕实不能深信其人。此后如能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诛之。凡我臣子,奉此诏如奉朕谕,凛尊无违!”

传说诏书在慈禧诱骗之下,被变付之一炬,可在历史面前这还是有疑点的,任何评说只能是猜测,这也成了清宫一大疑案!





耕读世界


我个人觉得这件事未必是真事。

首先说这是一个民间传说,可信度并不高。而且这种托孤屡见不鲜,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当今的电视剧,大都有托孤这一情节。

而且我们看咸丰是个什么皇帝?这个皇帝当的比较失败,而且被后人称为“四无皇帝”他对国家的事并不关心,也没能力关心。而且,后宫不得干政这是祖制,可是已经有托孤大臣了,何必要安排慈安呢?慈安不也是后宫吗?当时仅是贵妃的慈禧会暴露出性格吗?而且给能被这样一位皇帝看出来。而且慈安并不是我们以为的软弱,她是有自己的头脑的。她不会被蒙骗烧毁遗诏。

所以我认为,这件事情应该不是几时的真相。


小宇——一号


许指严在《十叶野闻》中记载称,咸丰临死前,将皇后钮祜禄氏召至寝宫,将亲自书写的一份密诏交给她,特别叮嘱说:

自己百年以后,西宫的懿贵妃援母以子贵之义,势必不得不尊其为太后,然而她绝非可靠之人,凡遇有大事,汝当专决。

如果懿贵妃安分守己,没有大过失,也就罢了。但是,她如果有什么不轨举动,你可以直接宣示这道旨意,立即赐死,以绝后患。

钮祜禄氏哭泣着接旨。

可惜,慈安属于性格懦弱,没有上进心的人。

后来,她和慈禧关系和缓之后,还把这个密诏拿给慈禧看,吓得慈禧连忙跪倒在地。

慈安笑着说:咱们情同姐妹,无话不谈,何必留着这个密诏。

啪,扔到炭盆里给烧了。

其实,慈禧和慈安没什么大矛盾,主要就是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

当时,咸丰宠幸慈禧,“后宫佳丽三千,三千宠爱在一身。”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咸丰就爱这一口,没辙。

没事就往慈禧那里跑,虽说没到“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程度,但确实荒废了不少朝政。

慈安一看,这样下去可不行,这是要当昏君的节奏啊,自己要承担起蔡少芬的责任。

可惜,慈安属于性格懦弱,没有上进心的人。

后来,她和慈禧关系和缓之后,还把这个密诏拿给慈禧看,吓得慈禧连忙跪倒在地。

慈安笑着说:咱们情同姐妹,无话不谈,何必留着这个密诏。

啪,扔到炭盆里给烧了。

其实,慈禧和慈安没什么大矛盾,主要就是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

当时,咸丰宠幸慈禧,“后宫佳丽三千,三千宠爱在一身。”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咸丰就爱这一口,没辙。

没事就往慈禧那里跑,虽说没到“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程度,但确实荒废了不少朝政。

慈安一看,这样下去可不行,这是要当昏君的节奏啊,自己要承担起蔡少芬的责任。

奕䜣和咸丰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奕䜣要小一些,他和慈禧是叔嫂关系,小皇帝是他侄子。

奕䜣比咸丰有才能,当年道光开始是欣赏奕䜣的,但咸丰有个好老师叫杜受田,是山东滨州人,他对道光的脾气摸得非常透,知道道光喜欢什么。

他就和咸丰说,比才能你肯定比不过你弟弟,咱们比孝顺,如果道光说自己快不在人世了,以后你们怎么治国,你不要回答,只管趴地上哭,哭的越惨越好。

有一天,道光真的问了这个问题,咸丰扑通一声趴在地上,可劲哭,还拼命磕头,看得杜受田心惊胆战,让你磕没让你玩命磕,磕死了我怎么办。

最后,咸丰就这么继承了皇位。


战术达人一九


这事只能说有可能。有人认为既然慈禧骗了慈安,把密旨焚毁了,世人又怎么知道其内容。我觉得这个并不难武断地否认,也许慈安焚毁后又后悔了,对身边的人提起过此事,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此事只能当做留言传说历史之谜了。


泜水渔翁


既是密旨,是真是假谁也不知道,但是如果咸丰真留有这道密旨,交给慈安也是白瞎,有跟没有一点区别都没。咸丰要是有防备慈禧的心,就应该临终时赐死她,毕竟子少母壮,效法汉武帝杀钩弋夫人。


BOY-boy


竟然是密旨,旁人又岂能知道呢?但是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可能在这其中又跟深层次的原因,很值得去思考,揣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