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理解書法術語“屋漏痕”、“錐畫沙”?

寫字那些事兒


“錐畫沙”和“印印泥”是中國古代書法家書法理論中常常會見到的兩個理論。實際在中國書法史上,書法理論有很多,但是大多數書法理論偏於形象描述,而少於系統、科學、完整的論述。

比如,有一篇署名為王羲之所作,但是極有可能是後人偽託而成的書法著作——《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在這篇文章裡面,就有這樣一段文字:

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撇,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誇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每作一屈折,如屈折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趣驟。翼先來書惡,晉太康中有人於許下破鍾繇墓,遂得《筆勢論》,翼讀之,依此法學書,名遂大振。欲真書及行書,皆依此法。

這段話裡面有很多比喻,這些比喻常常和書寫書法聯繫起來。比如橫畫常常被他們看作是“列陣之排雲”;戈被看作是“百鈞之誇發”;點被看作是“高山墜石”等等。

這些類似的表述所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儘可能做到形象化。形象化的表述是這些書法理論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這些書法著作大多數情況下都像一個經驗高妙的老手在給新手傳授知識的時候所寫得經驗帖。而這樣的經驗帖要麼會誇大當時的困難,由此來顯示自己學習不易和成就之高;要麼會偏向於神秘化,將書法往不可捉摸之境地推進。這樣就會使得書法迷信化。啟功先生早年有本講書法的書,其中就有一章專門說到這個問題,他也坦言自己寫《啟功給你講書法》的目的就在於幫助大眾,破除對書法的迷信和神秘感,讓書法迴歸到書寫的純粹和本質。

但是,我們細想一下,古人之所以要說的那麼“形象”,要用那麼多比喻,也是有苦衷的。如果滿篇都是寫某一個筆畫的時候要調鋒、提鋒,轉折、偏側等專業名詞,一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看這樣的文章太過於乏味,沒有可讀性;二來,對於當時各個都是大文豪、滿腹經綸的士大夫來說,不寫得形象有趣一點,也不足以滿足他們表達的慾望;第三點,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古代沒有攝像機,沒有照相技術,所以,古人為了儘可能地將書寫書法的姿態、形式說清楚,只能採用這樣非常形象化的說法,才能表述清楚。

所以,藉助這些形象化的名詞、講法,我們可以更好的體會書法的書寫。

因此,像錐畫沙、印印泥這樣的書法名詞也有著這樣的作用。他們本身從字面意義上就可以體會到很深刻的書法意味,非常形象生動。

從來源上考證,錐畫沙、印印泥記載於唐代禇遂良《論書》中:"用筆當如錐畫沙,如印印泥。" 很顯然,褚遂良在這裡是從用筆的角度來引出“錐畫沙”、“印印泥”這兩個書寫技巧的。也就是說,這是兩種書寫狀態。

唐代蔡希綜在《論書法》中進一步解釋了錐畫沙、印印泥內在含義,而且更為詳細:

僕嘗聞禇河南用筆如印印泥,思其所以久不悟。後因閱江島平沙細地,令人慾書,復偶一利鋒,便取書之,險勁明麗,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蓋草正用筆,悉欲令筆鋒透過紙背,用筆如畫沙印泥,則成功極致,自然其跡,可得齊於古人。

這句話是蔡希綜講述他自己如何領悟並且發現“錐畫沙”“印印泥”內在含義的。蔡希綜說他自己有沒有想清楚這兩個名詞到底是啥意思,有一次偶然看到一片江島上的沙灘,非常平整,於是他就像在這上面寫字,正當他用草木棍子在江島平沙灘上寫字的時候,終於領悟到什麼是“錐畫沙”,什麼是“印印泥”了。他說“悉欲令筆鋒透過紙背,用筆如畫沙印泥”。顯然,這是從筆力上對“錐畫沙”“印印泥”做的分析。

而實際上,錐畫沙內涵比較好理解,印印泥就更為複雜一點。印印泥,這個名詞裡面有兩個“印”。第一個“印”是做動詞來理解,第二“印”是做名詞“印泥”來理解的。

當我們把刻好的印章印在印泥上面的時候,印泥上面就會留下很深刻的印章痕跡。這實際上就暗含一個比喻,我們寫書法臨摹字帖的時候,要像印章印刻在印泥上面一樣準確。

所以,印印泥和錐畫沙,一個是在說臨摹,一個是在說用筆書寫之道,他實際上體現了中國古代書法家在書法方面的要求。也應該成為我們後世遵循理解的重要內容。這對於指導我們學習書法、理解書法理論具有很重要的啟示意義。


松風閣書法日講


屋漏的感覺,現在既使在農村,也是很少見的了。我們小時候,住的都是平房,只要下大雨,承雨印牆上就會有水進入,在牆上留下一道道彎曲的痕跡。

長大後,學習了書法,才知道小時候的這些記憶,竟和錐畫沙、印印泥、折釵股一起,成為高妙筆法的代名詞。

雨水從高處流下,由於牆面不平,尤其是古代多為泥牆,雨水流淌的速度有快有慢,有時還會短暫停留,水跡於是形成屈曲之狀。



屋漏痕有自然、沉著、渾厚之美。

錐畫沙則好理解,有興趣的朋友可找根樹枝在沙子上試一試,畫出的線條中間深,兩邊淺,很象書法中中鋒行筆的效果。

錐畫沙的點畫起止處都不見尖刻之痕,兩側現毛糙豐富的質感,如書法中的藏頭護尾,力透紙背。


總的來說,所謂屋漏痕、錐畫沙、印印泥、折釵股,就是要求書法點畫圓勁、渾厚、含蓄、自然,體現到技法上,就是多用藏鋒、中鋒和圓筆。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屋漏痕”和“錐畫沙”皆為書法筆法術語,同有行筆須藏鋒之意。

唐代陸羽《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載:顏真卿與懷素論書法,懷素稱:“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效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顏真卿謂:“何如屋漏痕?”懷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續書譜》稱:“屋漏痕者,欲其無起止之跡。”

屋漏痕是指屋內牆上方漏水時順牆逶延而下所留的痕跡,因它積點成線,凝重而動感,我們稱之為屋漏痕。把這種漏痕形跡用在書法運筆中,比喻中鋒用筆,從上到下,自然而然,像是屋牆漏雨的痕跡,蜿蜒而下。形成鼓起的半圓型線條,筆畫圓活、沉實、飽滿,具有立體感、厚重感和流動感。它不是揮筆直下,僵硬毫無變化。仔細觀察,一鈍一挫,一豎一下,如短線合為一筆。這種筆法,有氣動神來之妙。

顏真卿在《還張長生筆法》中說:“偶以利鋒 (在沙平地上)畫而書之,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自此乃悟用筆‘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矣。”

由上可知,書法中,筆鋒聚攏如錐,運筆沉著穩健,如“錐”在“沙平地”“畫書”之效。“錐畫沙”筆法,起止無跡,具有“藏鋒”的效果,而兩側沙子勻整凸起,痕跡中正,形似“中鋒”,故用錐畫沙以比喻書跡的圓渾。筆意如“河面結冰之湍流”也,因而有“情激而意緩”之說。黃庭堅稱:“如錐畫沙……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即藏鋒運筆,以澀勢為主,呈點狀的片形。線條邊緣向中間呈點條狀,充分利用筆頭的彈性,筆鋒絞轉,形成以澀濟流,線條以點狀為主。

“錐畫沙”和“屋漏痕”的區別:“屋漏痕”用墨稀,“錐畫沙”用墨燥;“屋漏痕”的線條全是黑色,“錐畫沙”有大比例漏白;“屋漏痕”如水中帶泥欲流又滯,比“錐畫抄”回拉力大。

總之,正如程十發所言,書法中筆墨不可太率,宜時聚時應,繼而成線,正如在“屋漏痕”和“錐畫沙”過程中,由頓挫形成書法的真正活力。








詩情書韻


“屋漏痕”這個書法術語跟唐代楷書大師顏真卿(709年——784年)有關。

“屋漏痕”特指雨水長期順著牆面留下來,在牆面形成一條不規則的、彎彎曲曲,卻又看起來沉著有力、自然樸厚的線條痕跡。這種自然現象後來被顏真卿吸收到書法創作中,塑造成了一種渾厚、圓潤、飽滿、靈動的書法線條,對書法創新做出了巨大貢獻。

實際上,是唐代草書大師懷素(737年——799年)點撥顏真卿後,顏真卿才領悟到“屋漏痕”技法的。

顏真卿《顏勤禮碑》

某次,他們兩人在洛陽相遇,雖然懷素要比顏真卿小20多歲,但懷素在書法上的名望並不比顏真卿低多少,所以,顏真卿對這個小輩相當尊敬。兩人就草書的筆法進行了探討。

懷素說:只要認真觀察,自然界中許多有趣的現象都能豐富書法的創作模式。你看,前輩張旭(675年——750年)的草書寫得那麼好,並不是他天生就有這種能力,他是通過長期觀看公孫大娘舞劍後,而領悟到的,輕重緩急拿捏得很好。

懷素《自敘帖》

我在寫草書時,時常考慮怎麼才能把草書寫得奇崛和驚險,又寫得舒展自然。於是,我就不斷從我自己經歷過的一些自然現象中尋求靈感。比如,夏天雲霧繚繞在山峰周圍,看起來既靈動又富於層次感。蛇受驚了,會迅速向草叢爬去,它蜿蜒爬行的身姿柔中有剛。一隻飛鳥射出山林的那一刻,眨眼不見,只能瞥到一個影子。這些美妙的自然現象何不把它們加以利用,吸收到書法創作中,增強書法的靈動感呢?

顏真卿《祭侄文稿》

顏真卿恍然大悟,立馬說出了他對雨水沖刷牆面,形成那道線條的感悟。懷素聽後建議顏真卿可以嘗試一下,說不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之後不久,在顏真卿的摸索下,著名的“屋漏痕”就誕生了,引領了一個書寫風尚。

用屋漏痕書寫時,要注意藏鋒,行筆不能一氣呵成,筆鋒要左顧右盼,時而在左,時而在右,讓書法線條呈現出抑揚頓挫的韻律感。在758年《祭侄文稿》的創作中,顏真卿把“屋漏痕”筆法發揮到了極致。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錐畫沙”相傳為唐代另一位楷書大師褚遂良(596年——659年)所創,同樣是一種“藏鋒”的書寫方式。用筆時,要像錐子畫在平整的沙面上,呈現出中正、渾圓、爽利、深刻的特點,看不到起筆和收筆的痕跡。

無論是“屋漏痕”還是“錐畫沙”,都是古人得自然之妙後,領悟出來的書寫經驗,這一點,非常值得今天的書法家學習。


鴻鵠迎罡


答:書法的美學有具象美和抽象美兩個方面,那麼書體、點畫筆法、簡架結構,布白行氣以及章法佈局這些具體的書法作品構成因素哪一個是核心呢?古人認為是“書法線條”,因為整篇的章法佈局都離不開“線條”這一基本因素。“屋漏痕”和“錐劃沙”就是古人對書法線條的理解和形象比喻:

“屋漏痕”:出自唐陸羽所著的《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中的懷素與顏真卿對話。是指屋壁之水沿著牆面流下,出現的一種圓活而又生動的蜿蜒曲線,用來比喻用筆不可一筆直下,須以手腕時左時右,頓挫而行,以求得書法筆致的圓厚紮實且又生動。“屋漏痕”的技法比“坼壁路”技法又深了一步,是筆意中最高的意,筆法中最高的法,筆勢中最強的勢,運筆技巧中最難的技巧,這也是古人說的“書法以用筆為上”的依據。





皇甫荔


【起筆如印印泥】,【行筆如錐畫沙】,

【收筆如屋漏痕】,【用力如折釵股】。

我曾答過“用筆如印印泥”,這次詳細答答“用筆如錐畫沙”。先說一下名人解釋的‘錐畫沙’,大概有兩種傾向:


一種是說,要用力深錐,並把此筆法秘妙之處歸為中鋒逆勢澀行,像犁耕地一樣,要深耕,這樣,寫時感覺有力,寫出來的字顯得有勁,似乎找到了入木三分的筆法。另一種說法,是於鍾華老師解釋的“輕功筆法”,說寫字時不能按得太深,筆毫頂紙不能太牢,要像武林俠客那樣,筆提著氣,施展輕功,凌波微步,寫出來的字,才能明利媚好,渾然天成。

以上兩種解讀,一個要深按,一個要提著,到底聽誰的,不會是叫人“也按也提”吧?別說,真叫你說對了,就是【也按也提】。其實,告訴你“照著做”很容易,難的是給你講清這樣做的道理。你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做起來就會打折扣、走極端。有人因領會不同,僅執一端,把本是【對立統一】的問題,分裂開來,最後引向失真。特別是名人的導向,更是有無比的‘促進力’和‘促退力’,要麼把大家都引對了,要麼把大家都引錯了。


仍回到“用筆如錐畫沙”,在這個比喻中,‘錐畫沙’也是喻體,錐畫沙有什麼特點?在說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把“沙”搞清楚,我們已經知道,這個沙是沙灘剛剛退潮之後的溼沙,它比干沙硬、比溼土軟,說明它既硬又軟。它硬,給錐子一個向上的支撐力(反頂力),不致錐子如置空中,無依無靠,沒有著落,在錐子橫向行走時,又使它有一定的橫向阻力;它軟,又便於錐子在橫向划動時保持流暢通透。這樣,錐畫沙的特點就出來了,藉助沙子的軟硬適中的彈性,既保持錐子橫向行走的通透,又能使錐子有一個強有力的向下的錐力。錐畫沙整合了錐子的硬和沙子的軟,將錐子行走的【橫勁】和向下錐刺的【豎勁】合二為一。

上面說的是喻體,再來看比喻的本體。這個本體就是用筆——行筆時毫毛的用力和行走節奏,說到這裡,又要介紹一位老前輩,周汝昌,紅學家,更愛書法,著有《永字八法書法藝術講義》一書,裡面談到毛筆就是毛錐子,這就是說,筆之毫毛像錐子。但毫毛寫字時,毫毛是錐,但紙卻不是沙,紙是沙層下面的硬土地。要不怎麼說,老祖宗留下的毛筆是一寶,在【錐畫沙】劇中,筆之毫毛既扮演‘錐’,又能自己變出‘沙’來,它是自己編劇自己演,那它的‘沙’是用什麼戲法變出來的呢?毛筆毫毛本就是一個墨囊,墨囊通過毫毛間的毛細血管向下與紙相通。如果筆毛被壓住勒得很緊,則毛細血管被捆住,底部被毫毛密排而組成滴水不透的薄膜,那‘沙’就噴吐不出來了。它是“自己噴沙自己畫、自己造水自行船”。也就是說,毫毛是全能的,既能當錐子向下刺,又能自己吐墨作沙鋪路,使自己很通透地向後劃。在筆、墨、紙之間,達到【剛的力量】和【柔的浸潤】相互輔助,相互成就。


這樣,用筆——行筆時毫毛的用力和行走節奏如同錐畫沙的用力和節奏,就解釋完了。但在領會【行筆如錐畫沙】的筆法時,仍要指一下常出現的錯誤理解,有人只注意到了‘按’,‘按’容易掌握,只要深錐蠻力,就會勒筆澀行,這樣毛筆就變成了硬筆,軟毫變成了鐵餅面,倒真成了鐵錐畫紙,把紙都劃破了,劃出窟窿,字也沒力量。還要注意‘提’,你看,又回到董其昌講的“提得筆起,乃是書家千古不傳之語”,只有提起來,筆才能下墨,墨就是水,只因有了水的存在,萬事萬物就鮮活起來,毫毛就如同【舟行水上】,流暢通透了,寫出來的字,也絕不硬筆氣味,而是有硬有潤,有肉有血,有骨有筋。但‘提’得過狠,就好比“錐”提出了“沙層”,進入了真空,錐刺的力量感就又消失了。火候兼顧是重要的。


筆毛為剛錐,吐墨作柔沙,錐畫沙層中。

沙層底下硬,硬土即是紙,妙法紙上承。


滿紙荒唐言,寫來作笑談。


書法世界之我的解釋


前段時間書法研究生考試,出了一道類似的題目,問出自何處,含義是什麼?十五分的分值!



怎麼答?

當然按照參考書裡的內容去答,畢竟是考試。如果是論述題,既可以常規回答,也可以說出自己的理解!



我們普遍認為,這六個字是指中鋒運筆寫出的線條效果,參考書給出的也是如此。

至於真理到底在不在多數人的一方,就不得而知了。



可以參考周汝昌先生的《永字八法》,或許有所體會!


遊手於斯


屋漏痕,就是雨滴在牆上運動留下的痕跡。其中的含義,仁者見仁,有的就成為了顏真卿有的就成為了潑墨針管大師。→_→

一,屋漏痕,首先講的就是中鋒運筆,這個好理解,水滴的運動軌跡一定是在痕跡的中心,不多講了。二,屋漏痕講的就是一種運筆方法,牆體表面的粗糙造成了摩擦係數的不斷變化。水滴順牆而下就是在抵抗不同阻力而加速減速的過程,而屋漏痕的粗細軌跡變化,正是水滴運行速度和軌跡變化造成的。而我們書法中的使轉頓挫、起筆、行筆、收筆,就是在模仿創造這種阻力而追求這樣的變化。

而屋漏痕只是如錐畫沙、折叉股、萬年枯藤、墜石奔雷等等自然現象萬千變化中的一種。就如書法中,不光只有中鋒藏鋒,還要用側鋒偏鋒露鋒去表現。人控制毛筆來追求萬千變化的自然景象的能力,就是我們與書聖的區別吧。這真是大智慧。古人的由心而生,道法自然應該說的就是這種境界呀!




其人墨坊


這兩個書法術語都與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有關。先說說這個錐畫沙的來歷。這個術語出自顏真卿著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是顏魯公第二次辭官向大書法家張長史張旭求教書法秘訣時,張旭告訴顏真卿的一段學書經歷,原文是:

長史曰:“予傳筆法得之於老舅陸彥遠,曰:吾昔日學書雖功深,奈何跡不至於殊妙。後聞褚河南(褚遂良)雲:用筆當知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始而不悟,後於江島見河(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峰畫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始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鋒,嘗欲使其透過紙背,悉如畫沙印泥,則其道至矣。是乃其跡久之,自然齊古人矣。但思此理,務以專精工用,凡其點畫,不得妄動,予其書紳。”

這個錐畫沙關鍵的地方就是藏鋒用筆,這樣就可以得到如錐畫沙那樣的勁險沉著、明利媚好的書寫筆效果。什麼是藏鋒呢?就是中鋒運筆,衄鋒起筆,趯峰戰行,收筆或頓或揭或挫。

羲皇后人曾在廈門海邊沙灘用樹枝書寫,體會錐畫沙的意味,如果不用力,則筆畫飄浮,痕跡不明顯。太用力,筆鋒深入沙土中,難以運行,遲重有餘,筆畫粗陋,不夠媚好。只有用力適中,才能得到“勁險沉著,明利媚好”的錐畫沙效果。由此,我體會到用筆既不能只用尖峰(不到筆鋒的三分之一),也不能用全鋒,把筆全都按在紙上;應該是用尖鋒和側鋒(筆鋒的三分之一強點)相結合部書寫,就會得到這樣的筆意。正所謂中庸之道。王右軍的書法最高境界就是孫過庭說的“不激不厲,風規自遠”,這是常人難以突破王羲之的天花板。我們常說書以載道,這個道,就是中庸之道!

再說說屋漏痕,這個術語出自唐代茶聖陸羽著作《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懷素稱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效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顏真卿謂:何如屋漏痕?懷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

我們都看過破舊老屋一下雨,雨水順著牆壁流落下來的樣子,雨水不會一下子流下來,而是曲折婉轉緩緩而下,形成凸起凝重自然的痕跡,用它比喻書法的豎畫也就是永字八法弩法的藝術效果。按照黃簡先生的說法,具體的寫法是中鋒運筆,左右搖腕,象一個或者多個括號的兩筆上下相接,形成或者向左彎曲,如括號的左半邊,或者是括號的右半邊,象向兩邊拉開的弓,左為弩,右為裹。說豎畫左右搖擺是有點誇張,不要想得那麼大的幅度,是細微的搖擺。啟功先生總結書法有三條規律,其一就是最忌橫平豎直,應該是橫不平、豎不直。豎不直,就是屋漏痕!







羲皇后人


首先要說,屋漏痕、錐畫沙是兩個書法用筆的名稱。

古人關於屋漏痕與錐滑沙的 描述,是源於兩個典故。屋漏痕與懷素、顏真卿有關,按史書描述,有一次,顏真卿向草書大家懷素請教 筆法。懷素用夏雲多奇峰、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和壁坼之路(牆壁裂開的痕跡) 作比喻。顏真卿說:“如何是屋漏痕?”懷素很高興握著他的手說:“你得到筆 法了。”

錐畫沙,是和另外一個書法大家褚遂良有關,搜到的史書是這樣記載的,相傳褚 遂良曾將此法傳於陸彥遠。《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載:“(陸彥遠)思而不悟 ,後於江島,遇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其勁險之狀 ,明利媚好。自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

好了,現在說下本人觀點,屋漏痕線條與中鋒用筆是有直接關係的,史上評價顏 魯公的書法有篆箍氣,指的就是這個這個筆法的特點。

再談錐畫沙的描敘,一直以來,都爭論不休,各有各的書法與描敘,暫且不提,這裡談談我對錐畫沙的理解就是,筆在紙上行走,要保持“提”這個動作,就是所謂的一分筆,只有有提的這個動作,才能使轉自如,筆壓很了,是很難做到隨時轉筆鋒的,所以請聯想下錐畫沙,就很形象,錐子在沙裡插很深了,還能自如輕鬆的轉動毛筆嗎。再說下,史書上說趙孟頫日書萬字(這裡我指的是趙體行書)是如何做到的呢,就我理解,趙字的用筆,就是錐畫沙。很少碼這麼多字,希望大家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