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香港新生代的明星,為什麼有些都紅不起來?

倫美明


原因很簡單,因為現在的香港娛樂圈實在是沒人沒資源捧。

八九十年代之所以出了這麼多巨星,都是用大量的影視劇喂出來的。那個時候不管是李連杰、成龍還是周星馳、周潤發,這些人基本每年都會拍攝好幾部片子,而且基本部部都是經典賣座片,靠著這些佳作,他們快速地在兩岸三地奠定了自己的影壇地位,甚至有的在整個亞洲都有非常高的知名度。

再看看現在,因為香港電影市場的沒落,很多投資商都跑到內地來投資了,內地電影市場也成為了國內最大的市場。所以考慮到內地的票房,這些香港導演在拍片選擇主角的時候,要麼選擇劉德華、古天樂、張家輝、劉青雲這些老牌巨星,要麼選擇內地一線演員,他們要是敢選香港新生代沒多少名氣的明星,票房分分鐘可能要撲。

此外,現在整個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水平都比較一般,每年產出的好片並不多,單單香港電影圈這個小圈子就更少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好作品的力捧,他們那些沒名氣的明星想要出頭簡直是做夢,是根本沒有可能的事情。沒有好作品觀眾就不會知道他們,觀眾不認識他們是誰如何走紅?

綜合上面那兩點因素,既沒有資源可以捧又沒有好作品拿得出手,這是香港新生代明星始終紅不起來的原因。香港娛樂圈不缺年輕的好演員,他們很多年輕藝人比內地的小鮮肉更能吃苦。無奈市場容量太小,影響力有限,像陳偉霆也都是到了內地拍了《古劍奇譚》才火的,在香港根本就沒有他的立足之地。

所以,想要走紅,還是多到內地市場走動走動吧。

關注頭條號“娛樂八卦掌櫃”,看更多精彩點評。

娛樂八卦掌櫃


原因在於,其他地區,尤其是大陸、韓國等地經濟發展起來了,不再只盯著香港看,香港娛樂業自然就相對衰落了。

白巖松有句名言:哪怕是一條狗,坐在央視,也會出名(大意如此)。

這說明了平臺的重要性。

之前,亞洲娛樂最好的平臺就是香港。

倉廩實而知禮節。人只有吃飽了飯,才有精力搞別的。

香港和日本,是亞洲最早崛起的經濟體。

香港最牛時,GDP是上海的十幾倍,相當於中國的數個省,為“四小龍”之首。

強大的經濟實力,為香港的娛樂業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香港還有兩大優勢:

一是“西化”。

由於近代以來,西方富強,東方貧弱,西方一直引領著世界潮流,東方國家只能跟從羨慕。日本更是提出“脫亞入歐”。

與其他地區積極向西方學習不同,香港本身就是“西方”的一部分——西方人管理,西方的制度,是西方全球體系的重要支點。加上沒有日本那種歷史問題,香港作為西方在亞洲的代表,本就充滿吸引力。

二是“傳統文化”

49年後,許多大陸的精英,包括文化精英逃到了香港,也壯大了香港的實力。

90年代後,大陸深入推進對外開放,加上政治上的需要,大陸市場向港臺開放。而在剛剛解決溫飽的大陸,面對發達的港臺文化幾乎沒有招架之力。

兼具東西方文化特點,又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做支撐,加上各國開放市場,讓香港娛樂業大放異彩,到90年代時,紅透大半個亞洲,遠播歐美,成為世界文化中心,也讓香港的本土藝人揚名世界。

隨後,開始走下坡路。

隨著亞洲其他國家經濟騰飛,香港的經濟優勢不再。以前人家沒錢搞娛樂業,只能引進香港文化作品,而現在,不到但有錢了,而且投入還比香港大。

韓國,《還珠格格》風靡韓國,引起了韓國當局的警覺,一方面不滿韓國的觀眾迷戀國外,另一方面也看到娛樂業的巨大魅力。於是,找了個“軍旗裝”的藉口,封殺《還珠格格》,並嚴格限制文化產品進口,同時大力扶植本國娛樂業,於是就有了此後流行世界的“韓流”。

大陸也一樣,大概2010年以後,各種偶像團體、流量小生突然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影視劇投資、娛樂業投資越來越大。——看看TVB的臺慶晚會,還是80、90年代的髮廊風,藝人裝扮也土得掉渣。而大陸諸如《我是歌手》之類節目的豪華陣容,連發達國家都驚歎!

這種情況下,香港娛樂業自然關注度下降。

另外,97年,由於政治前途不明朗,大量香港精英出走歐美。迴歸後,又有大量香港藝人北上撈金(“抗日神劇”許多都是北上的港臺導演編劇拍的。)這也照成香港娛樂業人才凋敝。

現在的香港,除了一些老藝人,憑藉以前的知名度,還能勉強苟活,已經沒有更多的空間和機會給年輕藝人了,香港中生代的衰落也就不可避免。


雁去無痕ty


準確的來說,不能叫紅不起來。而是在大陸地區的影響力越來越小。香港現在有不少在本地很有知名度的明星,但是在大陸地區卻鮮有人知。

從本質上看是因為香港電影和電視行業的沒落導致的。大陸對於香港明星的認知,最熟悉的還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那一批演員。上個世紀80年代是港片的黃金時代,90年代以後,香港電影逐步沒落。香港的電視霸主TVB,在進入本世紀以後,逐步衰落,港劇在大陸的播放量和影響力急速下降,導致香港電視明星在大陸的知名度也就由此暴跌。

演員的成長和明星化都是需要影視行業的大環境來支撐的。香港電影最繁榮的時候,某些演員一年可以拍十幾部戲,比如劉德華。在短時間內高強度的演出,其實也是對演員本身的一種考驗和提升。劉德華的表演天賦一般,但是非常刻苦他藉助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契機,在實踐中磨練演技。香港TVB的模式其實也是如此,很多演員抱怨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但反過來看也正是這種高強度的工作訓練出來他們的演技。至於對演員的壓榨,這是一個方面,另當別論。現在香港電影的年產量不足100部,相比鼎盛時期,只是一個零頭。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演員的工作機會都非常有限,自然難以在實踐中磨練。TVB的自制劇數量也在減少,近年來還大幅度的增加了外購劇的播放量。演員隊伍的萎縮自然導致頭部明星數量的減少。

港片在鼎盛時期銷售網絡遍佈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北美和歐洲的華人社團當中也很有影響力。在那一時期,香港的頂級明星,就是亞洲的頂級明星。TVB的銷售渠道也是如此。港劇的海外影響力,其實也不錯。但是隨著港片和港劇的萎縮,就算在香港本地取得比較好的,票房收入和收視率也僅僅只在香港產生一定的知名度,沒有辦法成為國際知名明星。

香港演員的北上發展,是以其國際影響力為基礎的。如果單憑其在香港本地的知名度,恐怕入不了內地片方的眼。而隨著內地片方資本實力的強大,他們在合拍片當中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大。很多香港演員本身沒有很好的掌握普通話,來大陸工作具有先天不足。在香港影視行業黃金時期,大陸片方能夠包容這些缺陷,但隨著兩者實力對比的變化,對香港演員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所以現在能夠在大陸站穩腳跟的香港演員,一般都是年紀比較大,通過在香港的影視作品在大陸的影響力為基礎,進入大陸市場的。而在大陸沒有影響力,白手起家取得高知名度的,目前來看只有兩個人。一個是以綜藝節目在大陸打開市場的王祖藍。但很遺憾的是王祖藍是以諧星的形象出現的,在影視角色上面,並沒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另外一個是憑藉著仙俠劇發家的陳偉霆。他們兩人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以前憑藉著香港地區國際明星的身份,在大陸取得成功是比較容易的。但現在要和很多大陸出生的普通演員競爭,他們面臨著語言和人際關係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劣勢,成功難度會更大一些。


用戶4325101516


以前國內娛樂視線只有唯獨喜歡集中關注香港娛樂圈電影電視。特別關注香港的娛樂天天新聞八卦。漸漸形成了香港的藝人影星具有時代性的世界性影響力,香港曾經是屬於英聯邦的52國家地區之一。有英語的地方自然有港臺影視的影響力。香港藝人以及歌星世界性巡迴演出客串表演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現成老一輩港臺明星仍在世界具有市場的影響力。

自從內地經濟崛起擁有自己娛樂電視及電影。自然就分流內地觀眾的視線。

但是香港娛樂圈的影星仍然保持長期霸佔著娛樂各大新聞投條出鏡率。自從迴歸之後香港電影電視的各種題材受到條條框框嘅嚴格限制。自然失去了競爭力吸引力。就在這種條件大環境下只有讓海外片肆無忌憚更加鞏固長期壟斷了霸佔著中國電影票房市場紀錄。(而國產片只能在保護期間才有點點的存在感)

香港電視無法在賺取內地收取利益廣告費。香港電視被內地嚴格控制了覆蓋範圍全部是偷窺的免費盜看。香港電視本來就是市場狹窄。自然欠缺資金無法投資加大力度升級改革節目加強市場競爭。不是香港電視沒落,是被嚴格控制覆蓋範圍封了上升的拓展空間(準珠三角可以收看香港電視但又無法賺取收到內地的廣告費。純粹盜窺香港電視利益,香港人非常具有超前意識的,別以為香港的精英啥都不懂)香港的電視沒落被內地封了拓展上升的機會。如果放開市場合理的公平競爭的。香港電視包括新生代肯定重新回到霸住壟斷市場的地位。曾經有題目問。廣州深圳為什麼沒有本地明星的?由於臨近香港,長期被香港明星的光環掩蓋了,就是最好的證明。不管是香港電影電視由於市場狹窄欠缺資金無法加大力度投入資金。形成大量香港新生代藝人沒有上升拓展空間的機會。當然香港還有優勢,是香港的大環境條件資決定選擇題材故事內容比較廣泛。香港電視只有節約成本只能加強故事題材豐富內容來提升競爭力。近期香港出品的(追龍)(無雙)騰訊合作的網劇,雖然受到框框的限制但香港電影電視仍然有市場的吸引力。


股海風雲029361764


關注令狐伯光,帶你瞭解影視娛樂大小事!

港臺時間有些不同,香港基本能從1997年迴歸後開始。影視劇方面,2002年的《無間道》,基本是港片的時代輓歌。在此之後,香港樂壇還有影視劇產業,基本是一去不復返。

中間有個十年左右時間,是香港影視產業遷移到大陸的過渡期。在2012年徐崢的《泰囧》過後,便不可再逆轉。香港導演再拍的爆款電影,現實題材,也屬於陳可辛的《中國合夥人》《親愛的》,商業類型大片,徐克的《狄仁傑系列》,《智取威虎山》等。再到林超賢導演的《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等。

臺灣時間再晚十年左右,過渡期則與繁榮期並行,因為臺灣2001年過後,電影一直不行不說了,電視劇自《流星花園》過後,一直到2011年,陳柏霖主演的《我可能不會愛你》,基本宣告臺灣偶像劇沒落。

臺灣音樂產業持續時間長久一些,到現在已經衰落,但都留有餘暉,正是2000年左右,由周杰倫,陶喆,王力宏等人開創的華語音樂類型風格,引領華語音樂20年。這是臺灣音樂的盛行,那麼衰落在什麼時候?

臺灣曾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音樂選秀節目,名字叫作《超級星光大道》,興盛和衰落的軌跡,與大陸音樂綜藝選秀崛起,時間非常重合。

《超級星光大道》曾經為臺灣樂壇,選出不少樂壇的新人,現在都成為華語樂壇的中堅力量。

2007年第一屆:蕭敬騰、林宥嘉、楊宗緯

2008年第三屆:徐佳瑩

2009年第六屆:胡夏

2010年第七屆:李佳薇

在2011年過後,臺灣最著名的音樂選季節目《超級星光大道》,改名成為《華人星光大道》,第一屆冠軍關詩敏,可能有些人知道,因為這位臺灣冠軍,後來北上大陸參加過《中國好聲音》。

至於第二屆和第三屆冠軍季軍都不寫了,因為寫出來名字,大家基本也都不認識。上面提到《中國好聲音》,臺灣音樂中心向大陸轉移,至少在綜藝娛樂捧出新人方面,答案呼之欲出。

2012年,大陸浙江衛視舉辦的《中國好聲音》,是繼大陸2005年《超級女聲》過後,再次掀起全民熱潮,影響力巨大的音樂選季節目。從此過後,華語樂壇捧新人,基本沒有臺灣什麼事兒。

在《中國好聲音》過後,華語樂壇中心便基本進入大陸,兩岸三地甚至全世界的華人,想要發展都要跑到大陸來參加音樂選秀,打開大陸觀眾知名度,從而才能進入華語樂壇核心。

上面提名臺灣冠軍關詩敏如此,再到早就紅遍香港的鄧紫棋,需要參加湖南衛視《我是歌手》,才能火遍大江南北。徐佳瑩情況與鄧紫棋很類似,再看看這兩年音樂綜藝的選手,由原本內地,港臺,到東南亞和歐美華人選手,比例越來越重。

這足以證明,中國內地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已經由內地到港臺,再到東南亞地區,吸引到全世界華人地區迴歸發展的趨勢,時代已經不可逆轉,如果要問香港新生代的明星,為什麼很多都紅不起來?

道理非常的簡單,因為這些港臺新生代的歌手,演員和明星,現在沒有得到大陸文化市場的認可,他們便成為各自地區的小明星,現實就是這麼殘忍。

更多關於港臺新生代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討論!!!


令狐伯光


香港現在在大陸最紅的就屬鄧紫棋和陳偉霆了。對了,還有前段時間因為宮鬥劇而翻紅的佘詩曼。其他老牌港星都只是存在於某些博主的舊時代美人盤點合集裡。

上個世紀的香港娛樂圈和香港黑社會聯繫密切,甚至可以說香港娛樂圈為黑社會所操控。港星的發展大多有黑勢力的保駕護航。加上上個世紀香港電影的百花齊放。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電影明星。例如成龍等。

大陸影視行業崛起後,香港影業失去了優勢。電影也開始減產。加上香港娛樂圈搵食艱難。大多數藝人都選擇來大陸發展。香港娛樂圈開始青黃不接。這時大陸娛樂圈逐漸成型。香港娛樂圈也失去了它的競爭力。

國家對黑勢力的整頓力度也越來越大。黑勢力難再隻手遮天。

鄧紫棋等香港較紅的藝人也都是來大陸參加節目以後才翻紅。

陳偉霆也是在大陸拍電視劇後才成為流量小生。




帶上瓜子小板凳


由香港TVB培養出一大批國際影星級別的藝員。藝人都來自是民間草根階層比較貼切生活化更接近像美國自由派的表演。而且香港的明星藝人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因為曾經是英聯邦52個國家地區之一。在這種環境氛圍下 香港藝人明星具備世界各地的條件影響力。只要有英語的地方區域具備了有世界性的影響力。特別是香港的歌星明星經常性的。在全世界的巡迴演出客串表演。這就是最好的證明。而且香港明星的片酬相對比較偏低,很多明星都想來內地發展,而國內的導演當然也看中香港明星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和精湛的演技了。這也是最好的證明。香港只是把藝人當成一個普通的職業,內地是把演員當成高貴的身份。相信大家有所耳聞,在香港人眼裡,明星只是一種職業,他們和千千萬萬的普通人一樣,也因此沒有多少人追捧,如果在香港明星出行還帶著一堆的保鏢,一定會讓人覺得奇怪。

珠三角幾十年來基本上都是看著香港電視長大的。但是內地是封了香港的電視廣告利益收穫,等於偷窺香港電視,由於香港電視效益被內地封了形成市場狹窄。無法加大投入資金升級改革項目加大市場競爭力。只有節約成本在故事題材方面加強吸引力度。無意中也封殺了新一代藝人上升的發展空間。就這樣亞洲電視也比被逼破產邊緣。(香港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又真的無法改變這種情況)。不是香港電視衰落,是被封了上升改革拓展空間。

很多題目曾經提問,為什麼廣州,佛山深圳珠海極少有明星,歌星浮現的?因為係臨近香港,被香港的各類藝人明星光環已經掩蓋了。而且這些明星長期霸佔著各大新聞頭條。

以目前嚴格的審核制度條件限制走勢。讓海外大片可以繼續長期壟斷中國的票房市場。(國產片只有在保護期間才有點點的存在感。)海外片所選擇的題材故事內容上升在地球村上整體講故事,天馬行空百花齊放非常有吸引力。電影工業已經上升到地球村全球化了。為什麼海外的故事題材內容投入啲特技視覺效果這麼受市場的票房歡迎呢?

而國產片,已經說明是國產片只是提供讓國內部分人適合看。屬於地區性的小題材電影只能依靠大導演大明星號召力拉票房。時間久了千篇一律的題材讓觀眾審美疲勞也厭倦,但最終仍然是欠缺吸引力。


先知先做


宣傳平臺和渠道決定一切。

八九十年代,香港娛樂圈之所以繁榮,得益於TVB,香港電影等渠道推廣,絕大多數明星紅旗來都是靠著TVB。四大天王就是TVB封的。

香港娛樂圈沒落

最近十幾年,TVB,香港電影,香港文化的沒落,內地經濟騰飛,催生了大批的娛樂渠道,包括電視臺,催生了湖南衛視,浙江衛視,江蘇衛視等推星強者。各種互聯網平臺,包括騰訊百度,優酷愛奇藝,通過各類APP,吸收了大量用戶。香港明星顯得水土不服,只有鄧紫棋,陳偉霆幾個充分利用好了內地的平臺資源,迎合了內地觀眾的審美。還有一些香港新人,前仆後繼的往內地拋頭露臉,比如李幸倪參加中國好聲音,但是不溫不火。

所以歸根結底是宣傳平臺和渠道產生的變化,內地媒體掌握了主動權,港星越來越容不進來。

關注我和我的音樂,各大音樂app搜“廖旭”


唱作人廖旭


香港確實是有深厚的造星基礎,以前的演員很多都是從TVB明星訓練班出來的,像周潤發,梁朝偉,周星馳等。尤其是80 90年代香港經濟繁榮的時候,促進了電影業的繁榮。為什麼香港新生代明星很難像以前那麼紅,我覺得有幾個方面:

1.曾經梁家輝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說過,香港電影的沒落不是因為97,而是在80 90年代港片巔峰時期,像梁家輝這些實力派演員長期霸佔熒幕,當時也沒想過去培養新人,所以後面就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

2.隨著內地經濟的發展,一批香港導演和演員的北上發展,為了迎合內地觀眾的口味,更多的是香港老演員+內地新演員搭配的模式

3.本來香港本地的電影市場也不是很大,主要靠中國臺灣還有華人國家,後來港片的沒落,以及中國臺灣電影的逐漸發展起來,對本地新生代演員的需求就越來越少

4.以前香港的導演和演員大部分都是從內地過去的港一代,所以他們對中國文化傳統是有很深的領會,大多電影都是有關中國文化題材的,而現在港二三代沒有經歷那些,所以表現力也沒以前那麼強

雖然現在香港新生代演員沒以前那麼紅,不過近年來湧現出來了鄧紫棋,陳偉霆,周柏豪等明星,作為看香港電影長大的90後,還是很期待新時代的港片。

歡迎大家的關注,謝謝





愛看電影的90人


老人不讓位,新人難出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