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珐琅彩文物欣赏


珐琅彩瓷是唯一一种先在景德镇由御窑厂烧制糯米胎后,再由官员运到北京造办处,由御用画师书家绘线填彩烧制的瓷器。可以说,集中西风韵于一身,融尽了康雍乾三朝帝王的心血,画尽了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今天玉斋君就带领大家一起来欣赏几件杰出的珐琅彩。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高6.6cm,口径14.5cm,足径6cm。 珐琅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于清康熙五十一年烧造成功,雍正时得到极大发展,自乾隆以后衰落。虽然仅存七十余年,但将中国古代彩瓷发展到顶峰,制作出一大批精美绝伦,闻名于世的彩瓷佳作,此碗便是其中之一。

珐琅彩花卉纹瓶 高20.4cm,口径4.8cm,足径4.3cm 此瓶造型端庄秀美,胎体轻薄细腻,以红、黄、绿、粉、蓝等色绘姹紫嫣红的花朵,在如雪似玉的釉面上,显得娇艳妩媚,栩栩如生。画面布局承中国绘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传统,颇具艺术感染力。


紫红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瓶 高13.2cm,口径4.4cm,足径5.4cm 瓶撇口,细长颈,扁圆腹,平底无釉,里施白釉。通体饰珐琅彩,紫红地,蓝、白、黄彩料绘画纹饰,颈部饰变形蝉纹,中间连以变形小蝉,腹部饰折枝莲纹。底部方栏内刻楷书“康熙御制”四字款。

 胭脂红地开光珐琅彩花鸟纹碗,清雍正,高4.5cm,口径9.2cm,足径3.6cm 这种集模印、彩绘于一体的装饰方法在雍正珐琅彩瓷器中极为罕见。此外,这种将年款署于一枚桃实中的作法也是非常独特的。 康熙、雍正时珐琅彩瓷器所用白瓷胎绝大多数是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个别的也使用宫廷遗留的明代永乐、宣德时景德镇官窑暗花白瓷胎,这件珐琅彩花鸟纹碗即为其中的一件。

珐琅彩开光双戟小瓶,清乾隆,高8.9cm,口径1.4cm,足径1.6cm   乾隆时期开光技法在各类器物上的使用较为频繁,构成主次、疏密、虚实等多种变化,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此瓶小巧精致,装饰手法新颖,两两对应的开光构成不同的画面,别具一格。


珐琅彩梅花牡丹纹碗,清雍正,高6.9cm,口径14.6cm,足径6cm。 碗图案描绘细致入微,设色清雅,令人赏心悦目。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案记载,珐琅彩瓷器的画匠多出自供奉于内廷的如意馆画师,雍正朝有戴恒、邹文玉、唐岱、贺金昆、宋三吉、焦国俞等。正是画工的精湛技艺和非凡的艺术修养,方使珐琅彩瓷器取得如此高超的艺术成就。

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花纹合欢瓶,清乾隆,高16.8cm,口径6.8cm,足径7.5cm。 此瓶造型优美,设计精巧,在清代宫廷档案中被称为“合欢瓶”。轧道工艺是在珐琅彩色地上用铁锥划出细如毫芒、宛如凤尾状的花卉纹,为乾隆时期创制的新型装饰技法。在轧道地上绘花卉图案,具有铜胎画珐琅的艺术效果。此种工艺颇为费工,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称这种新创纹饰为“锦上添花”。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虞美人题诗盌 此珐琅彩盌,上绘虞美人花淡雅隽永,墨书题写诗文二句,流丽秀朗。芬芳背后,借花怀古,诉说历代诗文传颂之史,忆一代豪杰赤胆、爱侣丹心。 外壁口沿下墨题诗句:“迎风似逐歌声起,宿雨那经舞袖垂”,藉虞美人的纤瓣嫩叶,侧写绝色佳丽。乾隆帝自幼研习汉人传统文化,熟稔诗词、深谙史事,对此诗之以花咏史,必然了如指掌。


珐琅彩缠枝花卉蒜头瓶 清乾隆,高18cm,口径2.6cm,足径5.5cm。 乾隆帝对珐琅彩瓷器珍爱有加,珐琅彩瓷器的烧制数量超过康雍两朝,造型更加丰富,瓶类就有蒜头瓶、双联瓶、葫芦瓶等器皿的数量与样式都明显增多。宫中内务府珐琅作人才济济,分工更加具体,画师有专工花鸟鱼虫的余省、擅长人物花卉的金廷标等。工艺制作更加精细,正如《陶雅》所称:“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

珐琅彩松竹梅图橄榄瓶 器型秀美,制作精工,施削规整,胎体极轻薄,纹饰施彩细润,是雍正朝制瓷的杰出之作。它的独特之处还在于是雍正珐琅彩中唯一的一件琢器,也是雍正珐琅彩器中唯一一件青花款器。

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 清康熙,高7cm,口径14.8cm,足径5.7cm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无纹饰,外壁在涩胎上以胭脂红彩作地,设三个花形开光,开光之间隔以折枝花纹。三个开光内均以黄料彩作地,各绘牡丹花一朵。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胭脂红彩楷体“康熙御制”四字方款,外围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牡丹花以工笔技法绘就,极具写实感。


珐琅彩开光山水诗句瓶,清乾隆,高26cm,口径12.1cm,足径12.1cm。 此瓶用多色珐琅彩与粉彩结合绘纹饰,在装饰手法上集轧道、凸印及彩绘等数种装饰工艺于一身,充分反映出乾隆朝高超的制瓷水平。

黄地开光珐琅彩花卉纹碗 清康熙,高6cm,口径10.8cm,足径4.4cm。 碗撇口,弧腹,腹部略下垂,圈足。碗里光素无纹饰。外壁黄地开光珐琅彩装饰。黄釉地上有4个花瓣形开光,开光内以松石绿釉为地,彩绘牡丹与菊花。开光外绘折枝莲花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红料彩楷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款,外围红料彩双方栏。

金釉珐琅彩法轮 清.乾隆 高27.6厘米 宽16.7厘米 底径10.8厘米 法轮是佛家八宝之一,象征佛法永不熄灭,像轮子一样旋转不停。此器施金釉,饰珐琅彩。中央八根菱形轮辐代表佛祖释家牟尼一生传教的八件大事。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高5.2cm,口径11cm,足径4.4cm。 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此碗在宝石蓝地色的衬托下,以紫红、金黄、草绿色绘就的缠枝牡丹显得格外娇美,具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清康熙,高7.2cm,口径15.2cm,足径5.7cm。 碗敞口,口沿下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碗内光素无纹饰。碗外以黄彩为地,其上以粉、蓝、绿、紫、藕荷等色彩绘8朵盛开的牡丹花。碗底蓝料彩方框内楷书 “康熙御制” 双行四字印章款。

胭脂紫轧道珐琅彩直颈瓶 清乾隆,高27cm,口径3.2cm,足径4.4cm。    珐琅彩为康熙末年御窑厂在铜胎珐琅彩的基础上创制,乾隆时珐琅彩多用色地装饰,满绘纹饰。此瓶以红釉轧道为底釉,衬以鲜艳的珐琅彩,彩质细腻,装饰风格华丽,极为珍贵。此器伤璺严重,经故宫博物院专家修复后完整无缺,为珐琅彩器的收藏增添了新的品种。


红地开光珐琅彩牡丹纹杯 杯敞口,弧腹,圈足。器内光素无纹饰。外壁胭脂红地开光珐琅彩装饰。胭脂红色地上绘3个花瓣形开光,开光内以松石绿色作地,彩绘折枝牡丹、菊花和兰草纹。开光外绘折枝花卉纹。施彩以红、绿、蓝、紫、黄彩等为主,色彩缤纷艳丽。外底署胭脂彩楷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款,外围胭脂彩双方栏。

胭脂红彩山水纹小瓶,清乾隆,高9.6cm,口径2.2cm,足径2.2cm。 胭脂彩料是一种低温釉彩,不透明,彩面有油亮的光泽,是珐琅彩料中的一种。清中期《南窑笔记》中记载:“今之洋色则有胭脂红、羌水红,皆用赤金与水晶料配成,价甚贵。”因用金作主要呈色剂,所以又称“金红”。

紫红地白梅珐琅彩小盅 清雍正,高3.5cm,口径7.3cm,足径2.9cm。 盅口微撇,深腹,浅圈足,足内青花双方栏内署“雍正年制”4字楷书款。通体紫红色地上用珐琅彩绘白色梅花,黑色树干。器物小巧,色彩对比鲜明,绘画技艺高超,为雍正珐琅彩中的精品,我院仅有1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