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我的妈妈,变成了我的婆婆

《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里面说,疯狂和偏执有可能是一个人尊严和意志力的表现,但是也有可能是毫无意义的胡闹和对他人的侵害。

以前我不明白这话里的意思,这两年我终于有点懂了。

一年以前,我的妈妈和我的公公“在一起”了。是的,你们没有看错,他们就是生活在一起了。

当我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整个情绪只能用“震惊”两个字来形容。我脑子里反复回响着一句话“绝不能让他们在一起,我接受不了这么复杂的关系!”

于是,我就像着了魔一般地试图用各种手段来拆散他们。

我告诉妈妈,您这样做就是在羞辱我,让我在所有认识的人里面变成了一个笑话;我对公公说,您已经失去了我的尊重,请离开我的家。

我动员妈妈娘家亲戚,跟我统一战线,孤立妈妈;我让先生选择,在这个家里,要么公公留下、要么我走,最后先生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只好保持了沉默……


我的妈妈,变成了我的婆婆

我们暂时拥有,然后失去。

这样做的结果是:妈妈离开了我和共同生活的家、离开了我和她疼爱的外孙,跟着公公回老家去了。

他们离开的时候,只带走了一些随身衣物,妈妈甚至把存款都留下了。

当时我就急眼了,我跟妈妈相依为命这么多年,她突然就这么跟一个男人走掉了,并且是在她60多岁的时候,除了这个男人,她只有手里仅存的退休工资。

我在心里恨恨地想,她真是太狠心了!连我和亲外孙都不要了吗?我倒要看看你们俩怎么能安心、潇洒的过日子。

三个月过去了,半年过去了,一年也过去了。我偷偷翻看过先生的手机,公公的朋友圈每个月都有简单的更新。

有时候是一杯清茶、有时候是一段广场舞蹈的视频,甚至还有几张他和妈妈一起拍的照片,背景是在一个公园里,照片里的他们笑容一致,快乐而满足。

看着这些,我的眼睛仿佛被刺痛了,我的胸口也开始发闷。

我开始反思这件事情的始末,到底是不是我犯了错,才造成了今天这样的局面。

回忆的列车一下子倒退驶回我的青春。

回顾过去,我可能只是单纯的害怕失去。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的父母就离婚了。如果他们一直拖着不离婚,我想我都要得抑郁症了。

至于离婚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单纯的感情不合。不合到什么程度呢?

我就这么说吧,他们俩一个喜静、一个好动;妈妈天天琴棋书画、附庸风雅,爸爸每天二两小酒、几句京戏。

一个作息规律早早就寝,一个习惯熬夜晚睡,就连吃饭,他们也是一个偏爱清淡,另一个喜好辛辣。

整体来说,无论是从外貌,还是生活习惯、个人追求上面,两个人的差异都很大,真不明白当初他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

就是这么两个完全不搭的人,每天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像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

除了所有涉及到我和家里长辈的问题,他们很少像别的父母那样闲聊。谈完了就各自回屋、划地为营。

他们对彼此之间的冷漠,曾经困扰了我整个小学时光。上了中学以后,我开始在心里暗暗希望他们离婚。

起码那样的话,我就不用在每天放学回家以后,面对着两张紧闭的房门和桌子上分为两样的饭菜。


我的妈妈,变成了我的婆婆

离婚,对于我们这个三口之家来说,都是解脱。

后来的很多年,我都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她一直没有再婚。退休以后,她经常和社团里的老姐妹们四处游历,日子倒是过得挺充实的。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结识了现在的爱人。毕业以后没两年,我们就结婚了,拥有了自己的小家。

当我怀孕以后,妈妈特别高兴,她做好了一切迎接新生命的准备。但没想到在我临盆的那天,妈妈却因心急在赶来医院的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腿部骨折住进了医院。

虽然妈妈那边有小姨在照顾,但我始终还是不放心妈妈的情况。不顾月子里的风俗,我悄悄带着儿子跑去医院看妈妈。妈妈看到大外孙的那一瞬间,激动得落了泪。

先生既担心我和孩子的安全,又放心不下岳母,无奈之下他只好把我的公公从家乡接了过来,还雇佣了月嫂,帮忙照顾一家老小。

这是我第二次见到我的公公。

说句实话,老爷子长得挺精神的。听先生说,公公的一生都在公立学校教书,育人无数。

婆婆在先生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是公公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把他拉扯大。

你还别说,我仔细观察过,公公心很细,挺会照顾孩子的。很多月嫂做得不规范的地方,都被他一一指正过来。

妈妈的腿活动不灵便,但又特别想念孙子。最后租下我家小区隔壁楼里的房子,搬到了我的旁边。

我的妈妈,变成了我的婆婆


这下公公更忙碌了,除了照看孙子,还经常熬汤给妈妈送过去,两位亲家相处得特别融洽。

本来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挺好,没想到有天闺蜜突然提醒我,她来看望我的时候,感觉两位老人的关系有点儿不一般,不像普通的亲家关系。尤其是初见我公公的时候,她还以为我妈找了新老伴儿呢!

听了她的话,再仔细想想两位老人在一起相处的情形,确实有点儿过于亲近,难免让人误会。

晚上我用玩笑的语气,试探着跟妈妈说起闺蜜的猜疑。没想到她很平静问我,如果真的可以亲上加亲,我会不会反对他们在一起。

“这还用问吗?我当然反对!强烈反对!”那时候的我,声嘶力竭地跳着脚跟妈妈嚷嚷。

从每一段失去中,我开始越来越懂得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如今事过境迁,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关于这件事情,我慢慢想通了。当初的我,只顾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担心丢了面子、担心别人会如何看待我,却一点都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感受。

今天的我,看到他们晚年的幸福安乐,心里也变得温暖而柔软。我跟先生商量,利用假期的时间,我们要带着儿子一起回老家去,这次一定要把他们接过来一起住,一家人嘛,怎么可能分得开呢!


我的妈妈,变成了我的婆婆


网络数据研究表明,老年人再婚率低、同居率高是普遍现象。其中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再婚这件事情很难得到双方子女的支持。

因为房产、存款分配等问题,子女们都不愿意吃亏,真到老人出现健康等问题的时候,又只顾照料各自的长辈,视对方为无物。

第二,就是再婚的老人们,不仅要面对周围人异样的眼光,还要忍受他们的质疑。

我甚至听闻子女们之间流传一种说法 —— 父母再婚我肯定是不会同意的,至少要把房子、财产做公证分割清楚,最省事儿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同居,这我们做子女的管不着。

也许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所有的言论都指向利益,没人从老人的情感需求角度出发。在他们眼里,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有病治病,这已经算是很孝顺了,您都这么大岁数了,还结什么婚啊!这不是给我们添麻烦么?

第三,除了以上这些原因,也有老人们自身的因素,再婚生活同样需要磨合,一旦牵扯到他们各自的家庭分支,这些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很难平静地相处。

中国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情感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问题。

作为子女,值得我们关注的家庭幸福指数,并不单单只有房子、票子和面子,还有全家人的身心健康。

要知道,站在法律的角度来说,即便是子女,也没有干涉父母婚姻选择的权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