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昆明這些以“坡”來命名的街道,每個都大有來頭哦

點擊右上方"關注"按鈕關注我們


也許昆明這13條街你常常路過

卻不一定知道背後的故事

北倉坡

北倉坡,地近北城門稱北倉,現北門街中段通圓通山麓螺翠山莊一條巷。西起北門中街,長380米。清雍正年間,北段坡頭建糧倉,名小惠倉。清光緒五年(1879年)重修,因地近北城門,俗稱北倉,坡名即以倉得名。


昆明這些以“坡”來命名的街道,每個都大有來頭哦


西倉坡

西倉坡,聞一多先生殉難處。現昆明錢局街中段和府甬道南頭下到翠湖西路,東起翠湖北路,北通府甬道,長220米,西高東低。清道光八年建太平倉,俗稱大西倉,取名太平巷。清末,改為西倉坡,一直沿用到現在。


昆明這些以“坡”來命名的街道,每個都大有來頭哦


學院坡

學院坡,是李公樸先生殉難處。現昆明圓通街與青雲街交會處,即大興坡。長500米,站在坡頂看坡腳,有居高臨下的感覺。保留到如今的,只有坡腳立在翠明園小區門口的“李公樸先生殉難處”石碑。


昆明這些以“坡”來命名的街道,每個都大有來頭哦


貢院坡

貢院坡,因舊時貢院而得名,現昆明雲南大學正門西面上坡一段,文林街一部分。旁邊雲大正門拾階而上就是明清時的明遠樓、現在的會澤院。建蓋會澤院時修建了臺階,南段稱龍門道,95級階分3段,有3道龍門。坡底有騰蛟坊和起鳳坊,是貢院大門。貢院是清朝科舉考試的地方,在此考進士和武舉,佔地很廣。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80年),考場用房多到4865間,每號8尺,宛然一座考試城。


昆明這些以“坡”來命名的街道,每個都大有來頭哦


逼死坡

逼死坡,因永曆帝逼死得名。現昆明華山西路北段,也叫篦子坡、昇平坡,華山西路的北段。明永曆帝被吳三桂逼得在金禪寺上吊自殺,故此得名。現在說起翠湖周圍這條逼死坡,還有很多老昆明知道。


昆明這些以“坡”來命名的街道,每個都大有來頭哦


藎忠寺坡

藎忠寺坡,藎忠寺主祀關聖帝,現昆明五一電影院東面黃公巷下到翠湖南路一段。北起翠湖南路東段西側,南接黃公東街和登華街。坡長53米,寬3.4米,石路面坡道。藎忠寺始建於清嘉慶九年(1804年),主祀關聖帝,旁祀清以來陣亡的官兵,因此得名。寺前陡坡亦得藎忠寺坡之名。


昆明這些以“坡”來命名的街道,每個都大有來頭哦


永寧宮坡

永寧宮坡,大德寺雙塔藏其間現昆明華山東路上段。明清年間供奉岳飛永寧宮,因此得名。在坡頭的永寧宮雖早已不見蹤影,但建於明代的大德寺雙塔,還藏在現在農業廳宿舍樓,大德寺雙塔一直以來是昆明十景之一。


昆明這些以“坡”來命名的街道,每個都大有來頭哦


先生坡

先生坡,秀才多住巷內驛館,現樹勳巷下到昆明翠湖北路一條巷。南起翠湖北路,北至文林街,長115米,北高南低。清末每逢鄉試,各府州赴貢院應試秀才多住巷內驛館。


昆明這些以“坡”來命名的街道,每個都大有來頭哦


丁字坡

丁字坡,住過不少名流志士,朱自清先生就在此居住過。現雲大正門東邊上到昆明北門街雲南省歌舞團一條巷,東北起北門街,西南至青雲街,坡長120米,寬3.5米。清代是沿貢院東圍牆通往北城門的小道,丁字坡因與北門街相交呈“丁”字形,因此得名。


昆明這些以“坡”來命名的街道,每個都大有來頭哦


牛角坡

牛角坡,俯瞰就像一副牛角,現節孝巷。青年路中段連接華山南路,俯視小巷和左右兩邊街道,形狀就像一副牛角。1911年,意大利在此設駐雲南領事館。牛角坡就是現在的節孝巷,一條昆明的老街道,街道兩旁的建築物依稀看得出幾十年前昆明老舊房子的樣子,巷道內還有中共雲南地下黨的建黨舊址。


昆明這些以“坡”來命名的街道,每個都大有來頭哦


沈官坡

沈官坡,建有清代石屏會館,現中和巷原石屏會館下到昆明翠湖南路一段。元末明初,首富沈萬三富得讓朱元璋都垂涎,招來殺身之禍,家破人亡。其妾黎氏,生子沈香保,明初葬於昆明沈官坡,坡名或由此而來。


昆明這些以“坡”來命名的街道,每個都大有來頭哦


小吉坡

小吉坡,清代官吏建房於此,現昆明市廣播電視學校下到翠湖北路一條巷。南起翠湖北路,北至文林街,長87米,北高南低。小吉坡原來是一片荒坡。清代以後,官吏士紳紛紛在此建房,以佳言吉語取名小吉坡,這裡多為磚木結構庭院式建築。小巷裡柳樹成蔭,春天裡榆錢的香味兒是很多老昆明人兒時記憶中最美的回憶。


昆明這些以“坡”來命名的街道,每個都大有來頭哦


熟皮坡

熟皮坡,元代長滿了塗杉樹,現人民中路(長春路中段),難以尋覓痕跡。現在的熟皮坡已經完全消失於歷史的變遷中,只能通過資料去了解了。元朝時期,這條路上長滿了塗杉樹,被人們砍來使用,坡上堆滿了剝下來的樹皮,就被人們叫做樹皮坡。清朝時期,這一帶有許多手工制皮作坊把剝下來的生獸皮硝製成熟皮,於是演變成熟皮坡。


昆明這些以“坡”來命名的街道,每個都大有來頭哦


昆明這些以“坡”來命名的街道,每個都大有來頭哦


昆明建城已有千餘年曆史,城市街、巷的變遷是時代發展的歷史見證。當年的昆明是“三山四海一丘田,有山必定就有坡”,有兩堆、三坊、十三坡、十八鋪,今天,這些街道其名猶在,但有些已匿跡於一條條喧譁馬路下,只有老昆明,才知道確切位置。

你家是不是曾經或仍住在這些坡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