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城中村,郊區文化的發源地

​城中村號稱“小香港”,多處於城鄉結合部,房東加上房客就成了一個龐大的小社會。

城中村是外來人的天堂,因為租金便宜成為他們初來乍到的避風港,這裡埋藏著他們的夢想、青春,引領他們走向未來。

有人說,是城中村誕生了郊區文化,郊區文化是個啥?我想最簡單的理解是,在這裡既能享受交通的四通八達和生活的便利,又不用像真正的城裡人那麼緊張和壓力山大。

城中村,郊區文化的發源地

一些大型的城中村,光房客就有兩三萬人,比原村子的人還多好幾倍。

例如西安市城北的北關村、紅廟坡、肖家村、張家堡、城南的吉祥村、八里村、三爻村、塔坡村、郭杜鎮、城東的長樂坡、堡子村、韓森寨、城西的中堡子、後圍寨、魚化寨等等。

每當夜晚華燈初上時,這些城中村裡特別熱鬧,特別是夏天,猜拳行令的聲音此起彼伏,吆喝叫賣聲夾雜著烤肉的孜然味在空氣中瀰漫,夜市上物美價廉的地攤物品賣得特別火。

一片燈紅酒綠,無不體現著市井繁華。

城中村,郊區文化的發源地

城中村人有著本地人的優越感,他們每月收著豐厚的房租,生活條件太好,就容易產生惰性和滿足感,這也正常,事物都有兩面性,正像繁榮之極就是衰落開始一樣。

城中村娶的媳婦大都很漂亮,邊遠地方的女孩紛紛以嫁到城中村而自豪,結了婚的媳婦們生活優越,每天悠閒地嗑著瓜子、聊聊天、打打麻將,實在有些頗煩了,就報團出去旅遊一圈。

城中村,郊區文化的發源地

城中村的房客居住有一個特點,往往同一個地方來的人會集中住,這裡可以放三輪車,可以接待家鄉來的七姑八姨,可以肆無忌憚的說笑,很是方便。

這些外地人只要人勤快肯吃苦,不管蹬三輪的、跑“摩的”的、還是賣菜的,都可以養活一家老小。

如果能堅持下來,攢錢買一套住房就成了城裡人,這在上個世紀計劃經濟的時代,是連想都不敢想的,光戶口就是個大問題,關鍵是城裡也沒有那麼多的就業機會。

他們心裡樂呵呵的,日子過的有盼頭!

除此之外,要是村裡住的學生多,多半還會被冠以“某某國際”的名號。初聞之人,大多一時緩不過勁兒,細一思量,又深以為然。

城中村,郊區文化的發源地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化的進程,城中村的拆遷勢在必行。

賴以生存的房子要拆遷,比兒子都親的房租就斷了,村裡人支持城市發展,理解合理拆遷,也想住上高樓大廈,特別是年輕人,做夢都想一夜暴富,大家關心的只是賠償問題。

這也無可厚非,那可是他們祖祖輩輩留下的家業啊,“一錘子”買賣,拆了就買斷了根,一聽說要拆遷,就是借錢也要蓋它個五層八層,黑咕隆咚的院子裡,只留下一個天井。

城中村,郊區文化的發源地

村子拆遷了,頭上冷不丁砸下來了一個大金蛋,砸的人暈頭暈腦,最讓人鬧心的是分配不均,手心手背都是肉啊,給哥多了給弟少了,一碗水總是端不平。

錢來得容易,散得也快,拿著賠償款賭博的,不在少數,沒幾天就所剩無幾,有的甚至輸個精光,瞬間回到解放前。

有了錢,什麼么蛾子事都出來了,早已絕跡的D品又死灰復燃,有些人又過起了癮君子的生活……

而大多數人還是很理性,想著投資實業或者買理財,無非是想要錢生錢,於是某些非法融資就像蒼蠅一樣緊緊盯著他們鼓鼓囊囊的錢包。

唉,像“聯合學院”這樣的事情,不知坑了多少人!

城中村,郊區文化的發源地

城中村拆遷了,有思想的城中村人,大多陷入了深深的憂慮之中,不是他們不懂得享受生活,只是不願意年紀輕輕的就這樣混日子。

他們不想和這個世界脫節,更不想和那些混日子的人為伍,討厭那些遊手好閒甚至戳七弄八的是非精。

他們知道,死水最怕瓢舀,於是有人趁著手裡有點錢買個出租車,雖說辛苦,畢竟是個正當職業,收入也相對穩定些。

城中村,郊區文化的發源地

還有人加盟了網店,他們帶動了一大部分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世界。還有人在超市裡賣貨、在酒店商場裡當清潔工、在飯館裡洗盤子摘菜。工作沒有貴賤之分,只要能養活自己就好。

特別是年輕人普遍吃了沒文化的虧,更加註重孩子的教育問題,捨得在教育上大力投資,整天給孩子打聽哪裡有早教?哪裡有託管班?哪裡有各種樂器甚至跆拳道的培訓班?想讓孩子在學習文化課之餘再學點才藝。

只是,日子過的再好,也有根刺如鯁在喉。

城中村,郊區文化的發源地

隨著國家打黑除惡的號令一聲響,某些不乾淨的村幹部像熱鍋上的螞蟻,上躥下跳,企圖逃脫罪責。

但是,法網恢恢,不少“蒼蠅”也和那些“大老虎”一起被拍掉了,有些還沒回遷呢,已經提前過上了在監獄吃“商品糧”的日子。

喜大普奔。

城中村,郊區文化的發源地

其實,看城中村人有房時瀟瀟灑灑,沒房了跟所有拆遷戶一樣,一樣的盼望,一樣的無奈。

過渡房住了一年又一年,也眼看著安置房在建設,可四五年過去了,就是蓋不起來。

有的還按當初的許諾發著過渡費,有的則因為開發商手續不全,銀行不給貸款,欠著三角債等,樓房成了爛尾樓,過渡費也斷了。

於是,以前無限風光的城中村人,又踏上了維權之路。

城中村,郊區文化的發源地

“女子,上班呀?”

“真好,我要是有個班上該多好啊!”

我回過神來,原來我站在村子的廢墟前,已經許久……

和我打招呼的是良叔,良叔是原生產隊長,人不錯,難得的清廉自律。如今,村子拆了,老伴兒走了,孩子們都各忙各的,村民成了股民,良叔只能用撿破爛打發寂寞的時光。

和良叔告別,我準備去上班,但心裡仍是不能平靜,想著我的村子,別人眼裡的城中村,他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城中村,郊區文化的發源地

這個問題,註定沒有答案。

我只能遙想多年以後,那時,或許人們不知道什麼叫城中村,但這並不能剔除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叫“城中村”的地方。

這裡曾經上演過許許多多傳奇甚至驚心動魄的故事,更不能抹殺城中村為社會繁榮發展做出的貢獻。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