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十万大雁不南飞”,来自西伯利亚的大雁又回到冀南溢泉湖越冬


还清晰地记得小学课本里的那句话:“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这一景象再一次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溢泉湖上演。随着气温逐渐下降,数万只大雁飞到溢泉湖越冬,数量最多的时候,大雁能达到10万只以上。现在的溢泉湖群雁翱翔、雁声阵阵,“十万大雁不南飞”,为冀南大地增添了一道生机勃勃的生态美景。

大雁又称野鹅,天鹅类,大型候鸟。大雁的老家在西伯利亚一带,每年秋冬季节,它们成群结队向南迁飞,磁县溢泉湖就是它们在我国越冬的栖息地之一。

在溢泉湖,大雁等越冬候鸟或在湿地里觅食嬉戏,或在天空中自由飞舞,形成一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靓丽风景。居住在湖边的村民们说,过去这里的候鸟没有那么多,但是近几年,“不管是大雁也好还是其他候鸟,都是成倍增长。”村民还说,按照以往的经验,目前到达溢泉湖越冬的只是雁群的“先头部队”,12月份雁群“大部队”到达以后,数量才会到达高峰。


数万只的大雁也吸引了邯郸市甚至河北省以外的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他们带着长焦镜头、三脚架等,在湖边抓取大雁最美的姿态来拍。比如,大雁展翅、轻啄羽毛、嬉戏斗殴、静静安眠、互相追逐……

大雁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亲水善飞,以河湖沼泽为栖息之地,好群居。由于溢泉湖水面宽阔、温度适宜,当地群众有保护鸟类的自觉性,再加上湖周围既有天然丛生的杂草,又有农民种植的几十万亩冬小麦,粮食充足,这里渐渐成了大雁的越冬之地,每年都有10万多只。

溢泉湖坐落于邯郸滏阳河上游,库容1.81亿立方米,集丘陵、湖泊、湿地等自然景观于一身。相传唐朝著名将领罗成领兵打仗到此,马渴求饮,以蹄掘坑,泉水溢出,积水成湖,故名溢泉湖。

溢泉湖水域广阔,鱼类资源丰富;湖区陆草、水草丰富。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鸟类达15目42科12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9种。而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62种、野生植物59科198种。

溢泉湖即东武仕水库,1959年9月建成中型水库,开始蓄水,总库容6400万立方米。1974年4月扩建成大(Ⅱ)型水库,总库容1.52亿立方米。1993年12月至1999年8月分三期进行除险加固,总库容增加到1.615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340平方公里。

水库的修建造福了一方百姓,也让一些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库区移民。”溢泉湖位于丘陵地带,卵石多、土层薄、耕地少的地质特点决定了这里的百姓生活艰辛。当时,一些农民在这里开始了第一次创业——走上网箱养鱼致富的道路。

东武仕水库网箱养鱼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最初的一人干多人看,发展到周边17个村840户农民参与养殖,共投放网箱15000多个,养鱼4878万斤,成为群众就业和致富的有效门路。养鱼初期,这一经验曾在全省及至全国宣传推广。

30年来,网箱养鱼对库区水质和周边环境影响越来越大,对整个滏阳河流域的污染及对水库防洪和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危害与日俱增,已完全不能适应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2013年,当地投资1亿多元、万名干部群众,历时38天依法取缔清理了溢泉湖周边17个村840户养鱼户15900个网箱,修复与再造了20平方公里的生态水面,溢泉湖近30年的养鱼历史正式结束,使溢泉湖重现昔日碧波万顷,风光旖旎的生态水乡美景,为大雁等候鸟迁徙创造了乐园。

大雁属杂食性水禽,经常栖息在水生植物丛生的水边或沼泽地,采食一些无毒、无特殊气味的野草、牧草、谷类及螺、虾等。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70—90公里,多半由有经验的老雁做领导,在前面带队,其余的在后面排成“一字”或“人字”飞行。它们边飞边叫,常常不停地发出“伊呵,伊呵”或者“嘎、嘎”的叫声,既能给自己鼓舞,也用叫声鼓励飞行的同伴。


如今,溢泉湖已经成为野生大雁、白天鹅、野鸭等几十种候鸟栖息越冬的良好场所,每年的十一月到次年三月,这些可爱的候鸟们在湖周围栖息长达五个月之久,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赏雁、观雁,大雁已经成为磁县一张响当当的“生态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