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這裡發現先秦古道遺蹟,系絲綢之路上唯一道路遺產,發掘後又回填


三門峽市陝州區硤石鄉車壕村東南金銀山北麓上發現一條崤函古道遺蹟,全長230米,最寬處 8.8米,最窄處5.2米 。空中鳥瞰,這條古道發掘后土質路段又被回填,只剩下幾十米長石灰岩質古道供人們參觀

這條古道遺蹟回填物全部採用石頭,使古道遺蹟得以保護

“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霜峰直臨道,冰河曲繞城。古木參差影,寒猿斷續聲。冠蓋往來合,風塵朝夕驚……”這是公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從洛陽回長安寫的一首《入潼關》詩,敘寫了冬日入潼關時的所見所聞。詩中寫的“崤函”指的是現在三門峽市的崤山與函谷一帶

崤函古道又稱“兩京古道”,是先秦以來西安、洛陽之間一條交通要道,是中國歷史上歷史最古老、最重要的一條文明通道,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罕見的古道遺蹟。絲綢之路開通後,崤函古道由原來的境內通道,發展成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重要的幹線路段之一,成為聯繫絲綢之路中亞的橋樑。這是現古道邊發現的古石碑碑座

崤函古道穿越崤山的崇山峻嶺間,石壕段遺蹟是崤函古道東段的一部分,其開通時間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廢棄於民國二十三年。2014年6月22日,絲綢之路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崤函古道是其唯一的道路遺產。石灰岩質古道上的車轍印清晰可見


,國家對崤函古道石壕段保護工程全面啟動,已完成本體保護修復、土質古道保護回填,建起了古道展廳、遊客服務中心。這是在古道遺蹟邊建起的木質棧道

一場雨後,古石道上再現當年歲月的滄桑坎坷

崤函古道遺蹟留住了遠古的記憶

古道上出土的瓷片

古道上出土的鐵馬掌

古道上出土的古車鐵釘

古道映輝,“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將重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