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張雲雷調侃京劇名家被多家官媒點名批評,你怎麼看?

五柳先生


相聲本來就是市井文化。插科打渾說點笑話。這是很正常的。不要一味的上綱上線。


海闊綽綽有餘


我總覺得都是馬後炮呢?一次災區的“調侃”事件,又一次是曾經什麼時候的“事件”,恰似小辮兒被某些人緊盯不放!好像我小時候嘴饞跟人家要過一次吃的東西,而如今我母親還會指責我:你說說你?咱們家缺吃的嗎?40年過去了我母親還在譴責我。

我想這輩子我也洗不乾淨了嗎?為什麼總拿過去的事情指責我呢?張雲雷雖然27歲,調侃事件是去年的事兒,與九郎表演相聲中,說到了藝術家張火丁老師也是曾經,並不是當下?又不是在:官網認定張雲雷非遺傳承之後,他的不羈後果而自負之下所為?


我只希望:

1、不要用顯微鏡觀察事物,在過去了的結點上總去打擊如今為傳統藝術做出的貢獻?

2、作為非遺傳承的張雲雷如果當下還是隨意,有必要幫助一位這樣多才多藝的相聲演員。

3、願小辮兒摯於天命,更好的選擇作品。

4、如果張火丁老師本人對張雲雷此次事件有意見,另當別論。

5、其他的口舌之爭都是無事生事。


小辮兒尊重張火丁老師及程派藝術,相聲的原委我也看了不止一次,有點兒過、但並不至命,某些人明裡是針對小辮兒,骨子裡針對的是德雲社,明爭暗鬥不是短時間內,而是自從有了德雲社,就有了來自各方的打壓,但是德雲社依然壯大和發展,故然引發很多非議。

我不可理解:在非遺傳統文化的宣揚下,這樣有利還是不利?對年輕的相聲演員是叼難還是為他開闢更好的前景?怎麼做才符合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對亦不對?(如果我說的不對?全當我杜撰)


蘭竹ZLZ


張雲雷何許人也,我不曉得,只是最近在媒體上看到眾網友對其口誅筆伐的文章後,惡補了一下自己的知識欠缺,方知在相聲界有這麼一號人。並且還是德雲社出身,郭德綱的學生。再看,發現自己太孤陋寡聞了,原來早在這次被罵之前,就因為拿汶川等大地震調侃,被當局處理過。假如這次不是拿張火丁做調侃對象的話,我可能還不會在意張雲雷是誰。因為我在大約這三十年間,幾乎就不太喜歡聽相聲段子。如果想聽,也是聽聽侯寶林、馬三立等大師的錄像。聽他們的相聲是一種享受,幽默風趣裡面透著智慧,絕無髒口。現在的段子則不然,除了拿自己的街坊鄰居調侃,就是拿自己的爹孃兄弟,還有七大姑八大姨作來做哏,並且越來越髒,越來越葷,覺得不用葷段子、黃段子就不會說相聲似的。其實這是相聲藝術的一種倒退。你聽聽原先侯大師和馬大師的段子,從不無病呻吟,都是針砭時弊,並且有的放矢,讓觀眾捧腹大笑後收到教育。反觀當下,真讓人覺得是"黃鼠狼下老鼠,一窩不如一窩。"

再說我為什麼因牽扯到張火丁老師,才會引起我的注意,主要是因為,在不聽相聲以後倒退到京劇裡面去消遣,去找樂趣了。這一倒退不要緊,讓我簡直就像挖到一件寶貝似的,對此樂不可支。張火丁就是我喜歡的京劇名家之一,無論是做派,還是舞臺形象,都覺得可圈可點。我總覺得張火丁是一位不拘言談的、溫文爾雅、淡泊名利,且很嚴肅的藝術家,基本上沒有看到她的負面新聞。所以,一看到張雲雷的"爆料",很吸引我的眼球,所以就被張的胡編濫造給蠱惑了。

最後我想說,張雲雷們,你們如此說相聲是否太缺德了,我想問一下你們,難道你們的作品只是為了賣錢而說嗎?難道就不擔負一點社會責任嗎?你們這樣透支你們祖師爺的遺產,就問心無愧嗎?就不想給你們的子弟們留下點樣板作品嗎?




笑看古今來往客


張雲雷這不是第一次不分輕重,隨意調侃人物和事件。之前調侃512被點名批評,這次又把矛頭對準了著名女京劇表演藝術家張火丁,而且內容還很齷蹉!就這個事,我這樣看!

我看了這段節目,整個段子說的是,張雲雷說自己跟很多梨園界名人認識,經常一塊玩,還說自己認識張火丁,還經常一起洗澡,還給她搓背!張雲雷故意說了幾遍“丁丁”,還不懷好意地笑。

張雲雷拿張火丁調侃,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要麼是知識貧乏,不知道張火丁是個女的,第二就是低俗,故意調侃女前輩!

無論那一點,都很不應該。也難怪紫光閣發文稱:“藝人道德滑坡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要麼見諸報端公之於眾,要麼行業內部口耳相傳,常令藝人群體乃至演藝圈陷入信任危機。有道是戲如人生,臺上戲,臺下人,豈能張嘴就來?“學藝先學德,做戲先做人”。這是梨園古訓,也是警世恆言,古人尚且如此,希望今人更能銘記在心,心懷敬畏!”

相聲裡有很多拿京劇名角砸掛的,使得恰到好處,觀眾聽著有熟悉感,包袱也響。效仿前輩的思路可以,但用的不高明的包袱過份了,就讓人產生厭惡了,寧缺毋濫。就張雲雷這個段子來說,的確講得過火了,雖然說是臺上沒大小,臺下立規矩。但你講到相聲圈以外的人了,而且還是不同行當實實在在的名角。而且被講的對象還是位女性,且講的格調低俗,對方沒告你就很不錯了,的確應該收斂點。

我一直很欣賞德雲社的擔當和節目,但是最近幾年張雲雷,不是一次兩次給德雲社抹黑,什麼小辮二爺,相聲是一個講究功底的藝術,可是張雲雷越來越給人相聲界油麵小生印象! 除了唱《探清水河》之外,還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張雲雷這還沒有怎麼樣呢,就接連出了幾檔子事了,感覺張雲雷真把自己當角了!

最搞不懂的事,他的粉絲一個個的還沾沾自喜,說人家都沒說什麼,不相干的人不應該指責。這群人真是不見棺材不落淚啊,是不是哪天人家真告你們了,粉絲再屁顛屁顛地道歉去啊?真搞不懂這群粉絲,就會洗地,認識不到錯誤。







愛歷史的小阿瓜


不久之前,德雲社相聲演員張雲雷因為在節目中調侃地震遇難者,以國難做哏的無德行為受到社會的廣泛遣責。才沒過多久,又曝出了他調侃京劇名家的事。看了一下網上的描述,包括“與張火丁洗澡”,“玩死李世濟”等語。恐怕已不僅僅是調侃那麼簡單,說是侮辱,也毫不為過。

短短時間內張雲雷又一次出事,一點不讓人意外。這是流量明星“德不配位 ”之下必然出現的尷尬。

很多年前,著名相聲演員馮鞏在一個節目中說,與藝術家比運動,與運動員比唱歌,與歌唱家比戲曲,咱玩的就是個“綜合素質”。張雲雷大約就是這樣具有“綜合素質”的人。相聲是門語言藝術,不管有幾門功課,最本質的還是語言。既藝術家通過語言的藝術,給觀眾帶來輕鬆、幽默、快樂、美好。優秀的相聲演員,都是語言大師,看看候寶林、馬三立的段子,很容易明白這個道理。

張雲雷的出名,是因為北京小曲《探清水河》,而其爆紅卻是因為他是德雲社的所謂顏值擔當。他能夠拿出表現相聲語言之美的段子。恐怕大多數觀眾沒看到。他們看到的是一大群瘋狂的粉絲們晃著瑩光棒在聽相聲。沒有足夠的實力支撐,而暴得大名,人暈乎乎的忘乎所以,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郭德剛說:“人紅是非多。”只不過是一個掩飾的話罷了。德雲社享受了粉絲們帶來的利益。自家人當然要維護這種利益。以前許多老藝術家曾紅透半邊天,也沒見有什麼是非。就德雲社內部來說,岳雲鵬似乎比張雲雷更紅,也沒見有這種是非上身。可見,“人紅是非多”的本質,不過是德不配位罷了。

俗話說:“做藝先做人,學藝先學德。”與藝相比,德才是長久的立身之本。所以,人們對藝術家的要求是“德藝雙馨”。有藝無德都立不住,更不用說,無藝無德了。

這次事件中被扯進來的兩位藝術家是張火丁和李世濟。這二位都是京劇程派名家。張火丁是當前程派藝術中的翹楚,在京劇圈中擁有大量粉絲。而李世濟老先生已經於2016年駕鶴西遊了。她生前曾是程派二代弟子中的領軍人物。李世濟原本是程硯秋大師的乾女兒。出於對程派藝術的痴迷,一心想拜程硯秋為師。可是,在解放前,藝人們的社會地位很低。特別是女藝人,常常成為被侮辱被損害者。鑑於此,程硯秋大師發誓不收女弟子。這成了李世濟拜師的一個難題。後來,周總理知道這一情況,親自過問此事,促成了李世濟拜入程門。

在程硯秋大師去世後,李世濟為程派藝術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是人人敬仰,德高望重的前輩老藝術家。與王吟秋,趙榮琛等一起擔起了程派的大旗。

如果說李世濟是程派二代中的矯矯者。那麼,張火丁就是程派三代中最優秀的代表。她的表演質樸大方,深情委婉,深得程派之精髓,被人稱為“薄雲遮月,霧鎖寒塘”之美,這種風格,也正是程派的風格。

京劇和相聲,都是中華優秀文化,都是國粹。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是京劇藝術藝術大師,候寶林先生是相聲藝術大師。候氏相聲從候寶林到馬季、候躍文、再到姜昆、郭德剛再到岳雲鵬、張雲雷們,延續到了第四代。德雲社不是很講究師徒尊卑嗎?電視上郭德剛的徒弟們見到馮小剛、張國立們都會嘴甜的一口一個“大爺”的叫著。假如程硯秋與候寶林平輩論交的話,那麼張火丁也比張雲雷高了一輩,李世濟起碼要高兩輩。這樣對待前輩,符合德雲社口口聲聲說著的師徒規矩嗎?況且,李世濟老先生如果活著的話,已經86歲了。這樣調侃一個奶奶輩的人,難道不缺德嗎?

話說到這兒,立馬就有張雲雷的粉絲們出來洗地了。什麼“臺上無大小,臺下立規矩”?你們知道這話的意思嗎?它說的是兩個演員一起站在臺上的時候,可能因為輩份或年齡的差異,小輩們有放不開的情況。於是,才這樣說。為了讓觀眾高興,在臺上儘可以沒大沒小的。下來之後,該尊重長輩不能含糊。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同在臺上表演的人。大家乾的一場買賣,臺上無大小,臺下立規矩。指的是自己人。李世濟和張火丁是你張雲雷的自己人嗎?在你們的臺上嗎?她們既然不在臺上,你們就沒有權力對她們不規矩,胡說八道。這種表現,只能說是無德。

郭德剛在相聲走入瓶頸之時,以個人之力,走出一條市場話的道路。為傳統相聲在當下的復活,殺出一路血路,其篳路藍縷之功,是誰也抹殺不了的。可是,早年的小劇場演出,為了吸引觀眾。一些低級的媚俗橋段是自然難免的。這一點,誰也否認不了。在德雲社的影響力僅限於小劇場的時候,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今天德雲社在相聲界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情況之下。低俗的內容不被社會所接受,所容忍,也就很正常了。

張雲雷的兩次問題,都是被翻老帳翻出來的。既然是問題,正確的態度,就是直面問題,誠懇認錯。觀眾還是會給你機會的。必定誰都會少年輕狂,誰都會有不知天高地厚的時候。如果因為一首小曲暴得大名,便以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藝術家。就顯得輕浮了些。若不戒驕戒燥,恐怕很難走得更遠。


七月流火140400643


當今時代有人就有大小,有江湖就有規矩,你商演掙錢可以,你拿自己朋友家人調侃也可以,你拿別人調侃就得看人家同意不同意了,你拿一個深受觀眾喜愛的前輩藝術家開涮說那些損人利己的話就算犯了大忌,要想別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別人,你的粉絲對別人不客氣,別人的粉絲自然不會對你客氣,歸根到底一句話~靠嘴吃飯嘴首先要乾淨!


塞外長天


個人感覺公眾對相聲的特定語言有誤解,太過苛責。又想要復興傳統文化,又處處設限、打擊。哎……

縱然有錯,也不必如此興師動眾

之前解釋過,京劇名家得出現是情節需要,搓澡一詞更暗示了小混混對張火丁是男是女都不懂,更別提什麼藝術造詣了。如此來看,沒多大問題。說到已故京劇名家李世濟,畢竟故人為大,確實有不妥。但如此興師動眾,實在是有些太小題大做了。

捧與逗即調侃與糾正

相聲多為諷刺搞笑,也有對價值觀的引領和糾正。就像張雲雷的段子裡,張雲雷逗,當“壞人”,楊九郎捧,給予糾正,當“好人”。但當“壞人”並不是真正的壞人,整段相聲裡有調侃也有糾正。是一個合格得難得的相聲作品。

我們不應片面的漠視相聲捧逗之間價值觀的糾正和引領,單純的要求情節上的純潔。

背鍋俠,又一次槍打出頭鳥

其實有很多人也知道,紫光閣的批評其實另有所指,而不是張雲雷。官媒一有動作,留給大眾造成譴責張雲雷的印象,怕是隻有一個理由能解釋:他太火了,火出相聲圈了。

他引領的傳統非遺文化的影響和輻射能力前所未有,可偏偏就在此時,有人故意放出舊聞黑料,這目的就很不單純。

張雲雷,整個一個名副其實的背鍋俠。誰讓他這麼火呢,還能怪誰?!




娛樂七分熟


怎麼看?我看都不想看!

調侃?那是設計的包袱,不是調侃!

郭德綱常講,你們看電視劇打日本鬼子一死一大片知道那是假的,怎麼到了相聲這兒就都是真的了呢?

我看不是看客的智商真的有問題,而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吧!為了黑而黑,操作很明顯,連遮羞布都不要了。找不到別的突破口,只好從相聲段子上下手。斷章取義,曲解事實,惡意引導輿論。可惜更多的看客智商是正常的,一解釋就明白了,沒有把事態擴大化。

其實我之前是不瞭解張雲雷的,從512開始才去瞭解他。512事件給我最大的感受有兩個,一是原來還有這樣一批人在從事這樣的職業掙這樣的錢?二是自媒體時代,媒體的作用究竟是什麼?弘揚正能量,引導人們遵守社會道德公序良俗,還是,淪為一些人的工具,成為殺人不見血的刀?

普通老百姓,每天工作生活壓力大,就是想看看電視網絡放鬆放鬆,再能開懷一笑就更好了。資本博弈,明爭暗鬥不是我們關心的事。我想說,放過這幫說相聲的吧,別讓他們在臺上張不開嘴,在臺下邁不開腿。


雨墨菲菲舞


張雲雷近日不斷登上熱搜,但不是什麼好消息。屢因不當言論引熱議挑戰群眾底線。一次口誤可以理解,兩次失誤也無可厚非,三次四次不斷出現不當言論,則就是不拿輿論當回事!張雲雷不是普通個人而是流量明星,應該知道所做所為影響甚大且惡劣。臺上的每一個包袱或砸掛都應該是提前創作好的,就算現場張口就來也不可能拿國殤娛樂,以侮辱前輩獲得掌聲。學藝先學德,做戲先做人。一個德行不行的人爬得越高摔得越狠,藝人也要加強自律崇尚高雅當有敬畏之心,只有給觀眾帶來更好的節目才能獲得更多的認同和掌聲!



藝界小咖


批評的非常好!言之鑿鑿,非常解氣!

身為公眾人物,謹言慎行是基本的藝德。可張雲雷竟然屢次在相聲表演中堂而皇之地調笑國難!

德雲社能在這個相聲事業下滑的時代屹立不倒,直接原因在於俗,根本原因在於大多數觀眾愛看俗玩意。看看人家馬三立相聲,不俗也搞笑,人家境界高,會玩梗,會玩有文化的梗。

郭德綱和于謙的相聲裡面也有調侃。但是很有分寸,而且以調侃捧哏(于謙)居多。大家都比較配合而且絲毫不覺得尷尬,而且都在笑著等郭德剛唱歌小曲啥的。

而張雲雷沒有學到師傅郭德綱和其他前輩的真本事,只能譁眾取寵操作了。

比如,2018年12月31日,張雲雷在青島跨年表演《大上壽》節目中,說了這樣一個梗。

他先是調侃搭檔楊九郎,“楊九郎的三個姐姐不常來,因為嫁的太遠了。”

接著又補充道,“大姐嫁唐山,二姐嫁汶川,三姐嫁玉樹。”

恰巧,這3個城市,都經歷過地震的劫難。他的影射,大家心知肚明。

逝者已逝,活著的人,還要帶著對逝者的思念和治不好的傷口,繼續前行。即使不能感同身受,也絕不該拿此事做梗,揭人傷疤。

儘管現世安穩,但民族歷史和國難,始終是每一個國人心中的痛。對歷史的敬畏,是我們前行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