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品牌的三個面相:情感、信號、性價比

​這幾年,你可能聽到過這樣一種說法,就是消費者買東西越來越不在乎品牌了。

當然,這裡說的品牌,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品牌,尤其是那些洋品牌。如今,它們的吸引力已經不復當年。

隨便舉個例子吧,星巴克在咖啡界的地位長時間無人撼動。但近年來,它在中國遭遇了一個強勁的對手,那就是瑞幸。

瑞幸成立只有兩年時間,今年第三季度的收入已達到28.4億人民幣,被業內人士喻為“咖啡新物種”。

除了星巴克,飲料行業的另一個巨頭可口可樂,目前在中國也面臨重重阻擊。以喜茶、奈雪為代表的本土飲料,以及各類打著健康旗號的創新飲品,讓這位霸主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

過去女生買化妝品,首選日韓或者歐美的品牌。但現在有一款名為完美日記的本土彩妝,目前的估值已超過10億元人民幣。2019年“雙十一”,完美日記在美妝領域的銷量排名全網第一。

除此之外,像新興護膚品牌HFP、來自美國的環保概念鞋Allbirds等等,也相繼取代國際大牌成了新一代的最愛。

為何大品牌不再受寵,難道傳統的品牌理論已經失靈了?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得了解品牌的三個面相。

品牌的三個面相:情感、信號、性價比

1/5 品牌是性價比的體現

品牌的第一個面相是性價比,它來自於商品的工業化生產。

工業時代以前,人們根本不懂得什麼是品牌。那時候的市場受到物流和生產技術等條件的限制,商品流通的成本非常高。

那品牌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得等到人類實現規模化生產之後。

二十世紀初,亨利·福特改造了流水線,使得汽車的產量驟增,一輛車子的價格也從最初的850美元降低至不到300美元。到了1917年,福特T型車的年產量已超過200萬臺。

品牌的三個面相:情感、信號、性價比

亨利·福特

要實現規模化生產,就必須有標準化的生產工藝。在生產T型車的過程中,亨利·福特不斷優化他的生產線,將整個生產流程拆解為七千多個步驟,即便一個非熟練工,甚至是殘疾人也能從事汽車生產,從而使生產的成本大大降低。

一戰前後,福特汽車已經是世界知名的汽車品牌,從巴黎到莫斯科,從北京到開羅,世界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都能看見福特汽車。在那個時代,福特汽車以質量穩定,價格低廉贏了全球消費者的喜愛。

說完了福特,我們再來看一個大家熟悉的例子——麥當勞。

麥當勞的創始人是兩兄弟,分別是理查德·麥當勞和莫里斯·麥當勞。麥當勞最初只是加州的一家小漢堡店。麥當勞兄弟有感於服務質量差和後臺管理混亂,決心改造生產流程。經過反覆的實驗,他們精簡了菜單與流水線,把顧客的等餐時間從30分鐘減少至30秒。

品牌的三個面相:情感、信號、性價比

麥當勞兄弟為麥當勞塑造了標準化的基因。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麥當勞的商業模式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在追求產品的標準化方面卻始終如一,而且越做越精細。

麥當勞的標準化不僅體現在生產流程上,更體現在供應鏈和供應商身上。目前麥當勞在全世界有三萬多家門店,每家門店從開店選址,服務標準、質量控制、店鋪運營到形象設計,均必須按照統一的作業手冊來執行。

據說,手冊中的內容有25000多條。麥當勞的特許經銷商在獲得經營權之前,得花兩年時間接受培訓。每年上萬名申請者想加盟麥當勞,只有1%的經銷商能通過審核,選拔之嚴苛可想而知。

品牌的三個面相:情感、信號、性價比

工業時代的品牌,主打的是價廉物美。實現價廉物美的基礎,是生產過程的標準化、規模化和精細化。

只有大規模生產,產品的單位成本才能降下來;只有精細化管理,產品的品質才能實現均勻化。做到了這些,加上海量的廣告投放以及對營銷渠道的掌控,工業時代的企業基本就成功了。

不過,僅僅是物美價廉,消費者就願意為產品買單了嗎?現實沒那麼簡單。

2/5 品牌是一種身份信號

很多時候,消費者是非理性的,他們不會僅憑性價比就為品牌買單,因為品牌對他們還有第二個面相,它是一種信號。

如果你觀察四周,你會發現身邊有許多人,他們買東西不是出於實用,而僅僅是為了炫耀。

比如,汽車都是四個輪子加一臺發動機,基本功能無非是一個代步工具。但為何有的車只賣十幾萬,有的車能賣幾百萬,而且依然有很多人會買?

又比如,為什麼很多人喜歡奢侈品?一個萬把塊的LV包,外表看上去沒啥特別之處,體積和功能與普通的包包也別無二致。但從沒有人嫌棄LV包物非所值,該買單的時候總是毫不猶豫,尤其是廣大戀愛期的男生們。

品牌的三個面相:情感、信號、性價比

再比如,像阿迪、耐克這些鞋子每年都會出限量款,這些限量款除了設計樣式不同之外,和一般的款式沒有本質的區別。但還是有無數粉絲願意為此通宵排隊,只為了把限量款買回藏在衣櫃裡,一輩子也捨不得穿。

為什麼會這樣?這就涉及到生物學裡的一個基本理論:信號理論。

很多東西,雖然它們外表看似沒用,實際卻蘊藏著別的價值。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雄孔雀。雄孔雀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從實用角度而言,這條尾巴無疑是累贅。因為它既笨重,又容易暴露自己,大大限制了雄孔雀的活動能力。

品牌的三個面相:情感、信號、性價比

其實,雄孔雀的尾巴是一個信號,是為了向雌孔雀展示自己擁有強健的體魄。當你拖著這條尾巴時,表示你的身體能夠承受得起這種負擔。經濟學上將此稱為“高成本信號”。

在自然界,獅子的鬃毛,麋鹿的巨角,都有類似的功能。它們雖然對身體是一種累贅,可對於異性則不然,它們都是生物體能夠承受高負擔的標誌。換句話說,雄性的身上有越多類似的“累贅”,就越表示自己有能力和雌性繁衍更多後代。

同樣的道理,在人類世界也適用。

為什麼成功的男人要開奔馳寶馬?因為他們得向異性顯示自己有能力負擔這類昂貴的奢飾品,奔馳寶馬真正的價值不是各自的性能,而在於它們是一種顯示能力的信號。

品牌的三個面相:情感、信號、性價比

與之類似,奢飾品的作用是彰顯人的高貴,是否實用並不重要。男生給女生買LV包,只是為了讓對方知道自己有多愛她。你越捨得為愛人花這些“冤枉錢”,就越表示你對這段感情態度之認真。

服裝和鞋類品牌的限量款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為它們能夠讓粉絲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即便粉絲買了也不會穿,因為這就和獅子頭上的鬃毛一樣,成為了某種身份印記。

品牌的三個面相:情感、信號、性價比

很多品牌正因為深諳此道,才將產品的價格定得很高。因為廠家很清楚,像奔馳、寶馬亦或LV這樣的品牌,真正的價值不在其物理屬性,而是它們的稀缺性。人們獲得稀缺物必須付出高成本,而高成本恰恰是高能力的體現。

3/5 品牌是一種情感訴求

十幾年前,洋品牌在中國人心中就是品質的代名詞。中國人也願意為之買單,哪怕它們並非總是物有所值。

洋品牌教會我們理解了一個詞,即“品牌溢價”。如果一件洋貨賣到10塊錢,它的成本可能只有5塊錢,而剩下的5塊錢,就是你為該品牌支付的“品牌溢價”。

品牌的三個面相:情感、信號、性價比

這5塊錢到底值不值得花呢?在好東西稀缺的時代,那是值得的。因為品牌為消費者節省了搜尋高質量商品的成本,經濟學將其稱為“交易成本”。久而久之,耳熟能詳的大品牌就在消費者心中沉澱下來,成為了下意識的選擇。

然而,一旦你身邊的好東西漸漸多起來,所謂的“品牌溢價”就失去了意義。

如果說奢飾品讓消費者為稀缺性買單,還有一類品牌則不然,它是在消費人們的情感。而情感,正是品牌的第三個面相。

就拿近年來一些本土的老字號品牌來說,它們就試圖以懷舊的方式來觸達消費者。

現在網上有一款很紅的汽水飲料,人稱“二廠汽水”,它來自武漢,前身是英國人創辦的和利汽水,已有近100年曆史。在武漢人心目中,“二廠汽水”是這座城市的味覺記憶。

品牌的三個面相:情感、信號、性價比

“二廠汽水”包裝瓶

這款汽水過去的知名度不高,因為它和很多老字號國營品牌一樣,不太重視營銷與包裝。

“二廠汽水”之所以火起來,是因為它對瓶子做了改良。先是使用了已經被淘汰的玻璃瓶,然後又在瓶子上加上各種復古元素,比如民國時代的招貼畫,就連產品的字體也充滿了懷舊風格。

在此基礎上,“二廠汽水”又豐富了自己的產品線,給汽水加入各種果味,從而獲得了年輕人的親睞。2019年,“二廠汽水”的預計銷售額將達到3億元。

除了“二廠汽水”,像百雀羚、大白兔這些老字號品牌,也打著懷舊牌開展了各種創意營銷,以討好年輕一代的消費者。

品牌的三個面相:情感、信號、性價比

在中國製造業崛起的今天,國貨已不再是低質量的代名詞。憑藉優良的品質與深厚的歷史積澱,國貨在民族情感的加持下實現了對洋品牌的逆襲。

你可能會說,這有啥稀奇的,說到底還不是靠包裝嗎?那我再講一個不靠包裝取得成功的品牌:小米手機。

4/5 社區營銷和網紅經濟

即便你不是小米的粉絲,你應該也聽過那句著名的廣告語:為發燒而生。

雷軍一直聲稱,小米是一款高性價比的手機。按照工業時代的套路,產品要賣得好就得拼命打廣告。但早期的小米沒錢打廣告,它們主要是通過搭建網上社群來推廣自己的產品。

品牌的三個面相:情感、信號、性價比

雷軍

當時很少有手機廠商願意這麼做,因為他們認為,網上用戶要麼不夠專業,要麼不夠認真,總之從他們那裡無法獲得多少有用的信息。

但是小米充分相信用戶。很快的,小米社區就集聚了一大批發燒友,他們在為小米產品傳播口碑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向小米反饋各種用戶信息。

依靠與用戶的緊密交流,小米的操作系統得以每星期更新一次,從而為自己積累了第一批忠實用戶。

小米早期的這種做法,如今被定義為“社群營銷”,被眾多品牌崇拜並模仿。社群營銷就是以情感為訴求,為使用該產品的消費者打上特殊的身份標籤。對小米用戶而言,這個標籤就是“發燒友”。

品牌的三個面相:情感、信號、性價比

然而,所謂“社群營銷”根本不是小米的獨創。比小米更早的星巴克,就懂得了創建一個社區的價值。

星巴克通過打造“第三空間”這個概念,把自己的用戶群鎖定在年輕的白領階層。星巴克深知,消費者之所以愛星巴克,不是因為它的咖啡有多好喝,而是星巴克給大家帶來輕鬆和愜意,星巴克賣的不是產品,而是情感。

如今大紅大紫的網紅帶貨,本質上也是商家利用人們的情感訴求所採取的營銷手段。

品牌的三個面相:情感、信號、性價比

網紅們用個人魅力圈粉無數,粉絲在網紅的帶動下,紛紛搶購他們推薦的商品。網紅有更多的流量與更強的號召力,而商家們也深知,不少消費者是因為網紅推薦,而不是產品本身才下單的。

這就是情感的力量,它切中了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要害:我們都有社交上的訴求,都渴望從群體中找到歸屬,這是由社會人的本性所決定的。品牌利用了這一點,或通過自身(如小米),或通過代理人(如網紅或明星),將合適的消費者“圈”進自己的社區裡。

如今不少品牌都開設了自己的微博微信群,邀請大V或KOL為自己代言。因為大家漸漸明白,只要是個人,都是需要“抱團”的。“抱團”能有效增進人與人的溝通,也讓我們知道了誰和我們志趣相投。

5/5 總結

我們已經介紹了品牌的三個面相:它分別代表了我們對性價比的追求,對身份的渴望,以及對群體的情感訴求。但三者並無優劣之分,更不存在所謂誰代表當下,誰已經過時這一說法。

無論什麼時候,追求性價比都是人們選擇大多數商品時首先考慮的,也恰恰是很多中國品牌還沒做到位的。

品牌的三個面相:情感、信號、性價比

中國人還無法造出像豐田那樣價格實惠,性能穩定的汽車。也尚未建立像麥當勞這等規模的餐飲品牌。因為我們在精細化和標準化運營上和西方仍有很大的差距。

除了物美價廉,人們還想通過商品顯示自己的身份,這也是人的天性。

每個男人都渴望開豪車,每個女人都渴望有一套公主的裝飾。所以,品牌不僅代表了性價比,還是一種信號。品牌通過顯示自己的昂貴,讓買者承擔高昂的代價,從而向外界發出自己能力強的信號。

人的社會性,決定了我們既想讓自己脫穎而出,又想從集體中找到歸屬。因此,情感營銷應運而生。

情感營銷不是簡單地建立一個網上社群,或者請幾個網紅代言那麼簡單,它需要消費者對品牌的價值認同。比方說,老字號品牌主打“國貨復興”這一旗號,小米則向發燒致敬,而星巴克則通過“第三空間”。一些新興品牌則是擁抱流行文化與互聯網。

值得注意的是,情感營銷在今天之所以被吹爆,恰恰是由於實現它比較簡單,而不是因為它更加新穎。

品牌的三個面相:情感、信號、性價比

主打稀缺性與性價比,都需要過硬的產品質量和運營能力。但是情感營銷有很多虛擬的成分,搞不好就會讓人誤以為,只要產品包裝做的好,或者文案寫的棒,或者嫁接了某個流行元素,就能讓產品大賣。其結果只能是本末倒置,甚至讓企業走火入魔,忘記了自己該做的事情。

品牌是企業最寶貴的無形資產,但若使用不慎,它也會使人上癮,最終變成一劑毒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