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迫害性的“矫正机构”为何层出不穷

迫害性的“矫正机构”为何层出不穷

近年来被曝光的所谓“矫正机构”,都是打着“拯救问题少年”“矫正不良行为”的名义,对所谓有“不良行为”的人施加各种暴力,强迫他们改掉“不良行为”。 (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11月28日《南方周末》)

非法的“不良少年矫正中心”又现。据媒体报道,成都市嘉年华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打着“拯救孩子”“拯救家庭”“矫正问题少年”的旗号,以暴力、体罚等手段迫害青少年,并建立了等级森严的体系,让进入中心的青少年互相迫害。

从山东临沂网瘾戒除中心到江西南昌豫章书院,再到成都嘉年华,近年来被曝光的所谓“矫正机构”,都是打着“拯救问题少年”“矫正不良行为”的名义,对所谓有“不良行为”的人(这些人绝大多数是青少年)施加各种暴力,强迫他们改掉“不良行为”。这些机构都涉嫌非法拘禁甚至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行为。但是为何在媒体多次曝光之后,类似的机构仍然层出不穷?

首先是监管难,处罚措施不足,违法成本低。据报道,曾经被送到成都嘉年华“矫治”的受害人到派出所、扫黑办举报,但是公安部门走访的结果是“未发现该企业有体罚、虐待和非法限制未成年人自由的软暴力和暴力行为”。受害人只有以“非法经营”的名义向教育部门举报(成都嘉年华的主办公司的业务范围是健身和心理咨询等,没有办学资质),才让成都嘉年华被勒令停止办学。

之前被曝光的几个案例也鲜有下文。2017年曝光的豫章书院事件,虽然轰动一时,在多名受害者报案之下,警方立案侦查后,也仅仅以涉嫌非法拘禁罪向检察院提请逮捕两名书院的教官,却被检察院以证据不足为由不予批捕、退回补充侦查。两年多过去了,案件没有多少进展。而多名举报者却称受到报复恐吓。豫章书院的创办者、负责人吴军豹没有受到任何追究,只是“因为办学失败感到心中惭愧”,“从此隐姓埋名,修心下半生”(吴自称)。以电击疗法戒除“网瘾”、以治疗的名义给无数少年带来噩梦的原临沂网瘾戒除中心负责人杨永信,现在仍然是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副院长,每周仍然会坐诊。

催生这些“矫正机构”的,还有家长们的“矫正需求”。被送到这些矫正机构来的,都是在家长眼中有“不良行为”的孩子,有些是因为“网瘾”,有些则是因为厌学、早恋、叛逆,甚至还有人因为性取向不同也被家长送进去“矫正”。在有些家长眼中,这些“不听话”的孩子都是需要“矫正”的,而自己无力做到,“矫正机构”可以帮助他们实现。

事实上,确实有不少家长对这些“矫正机构”深信不疑,在豫章书院事件中,就有不少家长对媒体表达了对关停豫章书院的强烈不满。在媒体对临沂网戒中心的报道中,也有家长说,“孩子不听话,电击了一下就听话了,这不是很好吗?”但实际上,“网瘾”并不是心理疾病,很多所谓的“不良行为”也不是“不良”,不是必须矫正的,有些甚至是不可能被矫正的。但是如果家长们对孩子“听话”的需求仍然存在,“嘉年华”们就有生存的空间。

在这些“矫正机构”的暴力迫害下,“问题少年”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被“矫正”了,他们变得听话、顺从,但实际上,心理可能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有些人患上了心理疾病,甚至有人心理被扭曲,比如临沂网瘾戒除中心的一名受害者在出院后刺死了自己的父亲。这些所谓“矫正机构”,不仅没有矫正“不良行为”,反而可能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对这些挂羊头卖狗肉赚黑心钱的违法“矫治机构”,必须严厉打击。

当然,也确实有一部分青少年存在需要矫正的不良行为。比如日前曝光的江西上饶鄱阳县某中学辍学后返校的学生,在校园内打架、偷盗、欺凌同学、威胁老师。对于涉嫌违法犯罪的问题少年,应该通过法律程序让他们接受正规矫正机构的矫正。而对那些没有违法犯罪行为、仅仅是“不听话”“叛逆”的青少年,应该鼓励正规的社会组织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让真正致力于帮助青少年的社会组织壮大起来,满足家长们的需求。

辛省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