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蚌埠最受歡迎的泗州戲,讓老一輩人傾聽那牽魂繞夢的拉魂腔

隨著清代康乾盛世的衰落,淮河水旱災害頻繁,淮北人背鄉離井亳無顧戀,遊食四方,乞討成風。地區之間的人口流動,卻使魯南、蘇北、淮北一帶的民間文化藝術得到了傳播與交流,產生了淮北地方特色濃郁的戲曲藝術。

據說,清乾隆年間,從臨沂來到泗水下游徐州的三位流民,他們都是“拉魂腔”的藝人,因為性情相投,就在徐州雲龍山的一棵樹下,撮士為爐,插草為香,結為“金蘭兄弟”。老大姓張、老二姓葛、老三姓邱。三人共同立下誓願,要把“拉魂腔”傳佈四方,流傳後世。經分工,張姓藝人向東,邱姓藝人向南,葛姓人留徐州一帶,邊演唱,邊收徒傳藝,把他們在流浪乞討生活中唱的“拉魂腔”傳播開來。

蚌埠最受歡迎的泗州戲,讓老一輩人傾聽那牽魂繞夢的拉魂腔

由於傳播的路線不同,產生了許多“戲路”。由郯城而南至新沂、邳縣、海州、淮陰的稱為“東路”。傳入海州、淮陰的“拉魂腔”,因方言不同,或受到其他藝術的影響,漸漸與新沂一帶的出現了差異。後來,在京劇的影響下,形成“淮海戲”。由東路向南,到了安徽的泗縣、靈璧、宿縣、蚌埠、滁縣一帶的稱為“南路”。

蚌埠最受歡迎的泗州戲,讓老一輩人傾聽那牽魂繞夢的拉魂腔

泗縣到蚌埠一帶,當時已是花鼓燈盛行的地方。南路的藝人們把花鼓燈燈歌及後場小戲吸收進去,又把淮北農家婦女的哭腔,男人們在田野裡趕車的號子,也吸收到自己的旋律和唱法中來,逐漸形成了地方特點,改名為“泗州戲”。經過200多年的發展,泗州戲早已成了安徴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

蚌埠最受歡迎的泗州戲,讓老一輩人傾聽那牽魂繞夢的拉魂腔

這種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用準北人自己的方言,表演著農家生活的故事,真能勾魂攝魄,因此,鄉村裡依然把泗州戲親切地叫做“拉魂腔”。在抗日戰爭年代,泗州戲班子參加抗日宣傳,曾冒著危險到敵後演出。當時,許多偽軍聽到這優美的唱腔,如飲家鄉甘泉之水,不少人“開小差”,或棄暗投明,加入到彭雪楓領導的新四軍四師的隊伍中。

蚌埠最受歡迎的泗州戲,讓老一輩人傾聽那牽魂繞夢的拉魂腔

李寶琴可以說是泗州戲的代表人物。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進入準光劇場之後,只要海報上出現她的名字,觀眾肯定爆滿。十里八鄉的農民為了一張戲票,乾脆帶著乾糧,卷著鋪蓋,頭一天趕來排隊買票。文革時期,她下放泗縣,真是如魚得水,公社幹部社員,要排隊請她吃飯演出。甚至連開個會,也要先打出她演出的旗號,保證人員到場。而霍桂霞則以自己悠揚洪亮的唱功,贏得更多的戲迷。“拉魂腔,拉魂腔,不怕我不聽,就怕你不唱”,這就是對她最高的讚譽。

蚌埠最受歡迎的泗州戲,讓老一輩人傾聽那牽魂繞夢的拉魂腔

時隔半個多世紀,在蚌埠周邊的農村,泗州戲仍然最受歡迎。每到過年或逢集趕會,上年紀的老人們,還是早早坐在臺下,細心傾聽著那牽魂繞夢的拉魂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