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蚌埠最受欢迎的泗州戏,让老一辈人倾听那牵魂绕梦的拉魂腔

随着清代康乾盛世的衰落,淮河水旱灾害频繁,淮北人背乡离井亳无顾恋,游食四方,乞讨成风。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却使鲁南、苏北、淮北一带的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了传播与交流,产生了淮北地方特色浓郁的戏曲艺术。

据说,清乾隆年间,从临沂来到泗水下游徐州的三位流民,他们都是“拉魂腔”的艺人,因为性情相投,就在徐州云龙山的一棵树下,撮士为炉,插草为香,结为“金兰兄弟”。老大姓张、老二姓葛、老三姓邱。三人共同立下誓愿,要把“拉魂腔”传布四方,流传后世。经分工,张姓艺人向东,邱姓艺人向南,葛姓人留徐州一带,边演唱,边收徒传艺,把他们在流浪乞讨生活中唱的“拉魂腔”传播开来。

蚌埠最受欢迎的泗州戏,让老一辈人倾听那牵魂绕梦的拉魂腔

由于传播的路线不同,产生了许多“戏路”。由郯城而南至新沂、邳县、海州、淮阴的称为“东路”。传入海州、淮阴的“拉魂腔”,因方言不同,或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渐渐与新沂一带的出现了差异。后来,在京剧的影响下,形成“淮海戏”。由东路向南,到了安徽的泗县、灵璧、宿县、蚌埠、滁县一带的称为“南路”。

蚌埠最受欢迎的泗州戏,让老一辈人倾听那牵魂绕梦的拉魂腔

泗县到蚌埠一带,当时已是花鼓灯盛行的地方。南路的艺人们把花鼓灯灯歌及后场小戏吸收进去,又把淮北农家妇女的哭腔,男人们在田野里赶车的号子,也吸收到自己的旋律和唱法中来,逐渐形成了地方特点,改名为“泗州戏”。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泗州戏早已成了安徴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蚌埠最受欢迎的泗州戏,让老一辈人倾听那牵魂绕梦的拉魂腔

这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用准北人自己的方言,表演着农家生活的故事,真能勾魂摄魄,因此,乡村里依然把泗州戏亲切地叫做“拉魂腔”。在抗日战争年代,泗州戏班子参加抗日宣传,曾冒着危险到敌后演出。当时,许多伪军听到这优美的唱腔,如饮家乡甘泉之水,不少人“开小差”,或弃暗投明,加入到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四师的队伍中。

蚌埠最受欢迎的泗州戏,让老一辈人倾听那牵魂绕梦的拉魂腔

李宝琴可以说是泗州戏的代表人物。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进入准光剧场之后,只要海报上出现她的名字,观众肯定爆满。十里八乡的农民为了一张戏票,干脆带着干粮,卷着铺盖,头一天赶来排队买票。文革时期,她下放泗县,真是如鱼得水,公社干部社员,要排队请她吃饭演出。甚至连开个会,也要先打出她演出的旗号,保证人员到场。而霍桂霞则以自己悠扬洪亮的唱功,赢得更多的戏迷。“拉魂腔,拉魂腔,不怕我不听,就怕你不唱”,这就是对她最高的赞誉。

蚌埠最受欢迎的泗州戏,让老一辈人倾听那牵魂绕梦的拉魂腔

时隔半个多世纪,在蚌埠周边的农村,泗州戏仍然最受欢迎。每到过年或逢集赶会,上年纪的老人们,还是早早坐在台下,细心倾听着那牵魂绕梦的拉魂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