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開發商最大的風險是買貴地,普通人最大的風險是買錯房

| 全文共3053字,閱讀約需7分鐘,來源:朱羅紀

年底了,開發商推盤的速度加快。上週日晚上龍華金茂府突擊開盤至今成交量成謎,週一光明華潤公園九里推414套去化約8成,週四前海招商領璽推出456套房出現日光,週六前海頤灣府推367套去化超9成,而週六晚上光明龍光玖龍臺推705套房更是出現秒光。買房對於普通購房者來說是一件大事,特別是剛需族。而作為普通購房者的我們,“最大的風險是買錯房”。


大家在買房子的時候,究竟注重什麼?是注重產品,還是更注重地段價值?或許從每個開盤現場中,從大家的選擇上,我們能直觀找到答案。


今天分享深圳資深地產媒體人@朱羅紀 一篇文章:《開發商最大的風險是買貴地,普通人最大的風險是買錯房》。


來源 | 朱羅紀(ID:newJurassic)

原標題:開發商最大的風險是買貴地,普通人最大的風險是買錯房

開發商最大的風險是買貴地,普通人最大的風險是買錯房


(招商領璽開盤現場,攝影:深圳買房計劃)


首先要聲明,今天我彈的讚的,都沒給錢我,咱就是想寫點東西。


11月24日,龍華金茂府開盤,精裝均價10.3萬/平米,陷入了到底是銷售41套還是161套的旋渦。這個事情行內今天還在發酵,我在事前判斷過,這個價格沒有吸引力,銷售不會好,價值也不高。在此不爭論銷售量的問題,整體看,銷售的確不好,這個是事實。

開發商最大的風險是買貴地,普通人最大的風險是買錯房

開發商最大的風險是買貴地,普通人最大的風險是買錯房

(金茂府開盤現場,攝影:深圳買房計劃)


今日,前海招商領璽開盤,精裝均價10.8萬/平米,最低8.6萬/平米,最高11萬/平米。456套單位,1306批客,3人搶一套房,4個小時售罄。

開發商最大的風險是買貴地,普通人最大的風險是買錯房


開發商最大的風險是買貴地,普通人最大的風險是買錯房

(招商領璽,攝影:深圳買房計劃)


看到下面這個,我代表窮人膨脹了,對比一下。


今天有朋友發貼說:“前有5000萬蹲,現有1800萬大棚座。招商蛇口,專注為民虐土豪”。


開發商最大的風險是買貴地,普通人最大的風險是買錯房


你們還記得去年不?


開發商最大的風險是買貴地,普通人最大的風險是買錯房


說正題。


那麼,這個說明了,金茂府銷售遇冷顯然不能說明深圳市場有拐點,相反,市場有很強大的承接力,因此,這是買家用鈔票投票進行的產品選擇。

差不多的價格,差不多的時間,都是深圳極好的地段,但銷售反差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怎麼看待這樣的現象——產品的失敗?營銷的失敗?地段的失敗?

要我來看,金茂府賣得不好,就因為一點:價格太貴了,其它是次要的。而價格的背後,反映的是地段的價值——宇宙中心暫時還無法支撐起10萬+的價格。

把金茂府和領璽放在一起對比,這個問題就變成了:同樣是10萬+,你是買龍華還是買前海。吃瓜的群眾自然是可以評頭論足,但真金白銀拿錢出來的買家一致性的投向了前海。

在產品上,我不認為領璽比金茂府強,應該是反過來,金茂府在產品上更能勝出,包括還引進了上海非常好的華東師範學校。講到產品,順帶一句,金茂府叫“深圳第四代啟蒙者”,我認為太誇張了,根本擔不起,它的產品投入、行業影響力、創新突破,都遠不及紅樹西岸、深圳灣壹號當年。從這個角度講,理論上開發商繼續瘋狂投入做產品,比如一開始就請一個普利茲克獎的建築大師來設計,那麼這個價錢可以賣得更好,但那樣成本也更高。

繼續推論,這再一次印證了:人們在買房子的時候,看的主要不是產品,而是地段價值。相比龍華,買家顯然更加認可前海的地段價值,這讓金茂府有了巨大的可替代性。

我們之前講到,如何判斷一個地段,要點是看它的壟斷性、稀缺性高不高。在這一點上,深圳超過前海的不多,但不比龍華差的不少。這就是答案,同樣的價錢,金茂府產品上比招商領璽更好,但是龍華的地段價值不及前海。非是說龍華不好,但不夠前海好。

在這個基礎上反過來看價格,便能看出,金茂府的價格是貼著天花板定的,領璽的價格卻是真正的被限價了。這從周邊的二手房均價可以來看出來,當然要承認金茂府在一定程度上是超過龍華現有產品的,但是開出的價格不是沒有反映這一點,恰恰是給了它額外的溢價。但是在前海靠月亮灣大道另一側的樓盤,都紛紛躥到10萬+了,以同樣的價格買到位置更加核心的新盤,這是限價帶來的。

今天有朋友說,金茂府將來還是會賺錢。這我認同,這個價格開發商的確是不怎麼賺錢的,但是買家拿個幾年,還是能夠賺錢。但問題在於,我們的比較是,同等條件下,都可以選擇的情況下,未來金茂府能不能跑贏前海?如果要投票,我會繼續將票投給後者。所以,我這位朋友的觀點還是不成立。能否賺到錢是一回事,能否跑贏同儕是另一回事。

繼續往下看,金茂府的房價高,在於來自地價的成本太高了,它是當年的地王——2016年6月,金茂電建聯手拿下這塊地,樓面價5.7萬/平米。

這是最大的硬傷,這個決定了,除非你願意忍受虧損,或者是絞盡腦汁一直往後拖,拖到深圳的房價再翻一倍,否則,只要你要在一定的時間裡要把這個產品推向市場,就要認清這個現實,產品再怎麼打造可能意義都不大。買了地王的結果,就是很有可能掛掉。這是我之前好幾篇文章一再強調的,不要簡單的用地價來推導日後的房價。而是要注意到,開發商最大的風險,就是買了貴地。這話不是我說的,是孫宏斌說的,我認為一句到精髓。拿地王的開發商,往往結果都不怎樣。在這一點上,我認為萬科的“絕不拿地王”還是最聰明的。

同樣是在“好城市”,開發商買了貴地,要比普通人買了貴的房子,風險更大。因為個人可以忍耐的時間,要比企業更長。企業買了貴地,按照現行規定,滿2年不開發,就可能被視為閒置用地。但是普通人買房子,政策政策怕的反而是你短炒,希望你拿的時間越長越好。

所以,一旦當市場面臨調整,開發商拿了地王的風險就陡然大增。必須要賣,否則政策成本、資金成本、時間成本,都越積越高。我們的開發商基本是要靠銷售回款來還債務的,沒有銷售就沒有生命。地王囤在那裡產生的資金成本、機會成本是非常高的。

但是價格賣低了,虧錢,那不行,辛辛苦苦幹幾年,還虧錢,玩兒呢,整個團隊都要被幹掉的。但價格賣高了,就可能掛牆上,市場一下子又接受不了。怎麼搞?

金茂府就是面臨這樣的尷尬。

我在當初這個地王產生的時候就寫過文章,拿地王是“央企的衝動”。也許當初金茂還是帶著“廣渠門15號”的經驗主義,以為拖個幾年,市場又來個爆發,那樣就能大賺。但是,地王最怕的,第一是市場下跌轉熊市,第二是市場調整期長。

順著這個邏輯,我們還可以把深圳乃至全國大城市的地王捋一捋,都差不多的。比如融創在黃江的公園首府,那個項目怎麼賺錢?比如光明出的地王,也很難搞的。

遇到這種事,我們要冷靜,不能光去吹,“麵粉貴過麵包沒關係,因為我未來做的不是麵包”。

你難道還能把麵包做成金包?(某種條件下也許可以,但是需要非常多的配合,比如非常稀缺的自然景觀資源,這一條就可以懟掉大多數地王)

轉過頭,來看普通人買房。因為把金茂府和前海領璽放在一塊兒,就涉及到普通人的選擇對比。你選什麼不選什麼,背後都有思考的。

和開發商最怕買了貴地不一樣的是,普通人最怕的是:買錯了房子,沒買對

如果是在一個“好城市”,北上廣深最好,杭州廈門東莞也都好,就算是你買到了高點,但是“時間還是站在你的這一邊”。拿的時間長一點,還是能夠翻回來。

比如說,1998年買香港,2007年買深圳,都行,到現在,都可以有5倍的回報。但你買了個爛城市,比如啥啥海邊,或者什麼什麼煤炭城,就沒救,只能割。

在領璽和金茂府單純兩個選擇裡,選擇前者是對的,選擇後者肯定要遜色,這是單純在升值預期上看。不過,如果要是放大範圍到全深圳,這個價格選擇金茂府,應該也不會是很慘的,因為龍華長期看還是一個非常好的地段,增值動能還是存在。雖然有更好的“好價格”樓盤沒有買到,但大體上還是能說買對的。

和這個類似,比如當初買深圳灣壹號的,價錢也非常貴,當時同樣的價格可以全深圳閉著眼挑,挑周邊的寶能太古城,最後都比深圳灣壹號漲得多。但是,買深圳灣壹號,你不能說買那個是買錯了,只能說是不那麼對。

真正慘的是,你買了那些不漲價的,比如,能買前海、後海不買,哪怕是龍華也沒買,偏偏買了東部的天麓,或者是惠東海岸線。那這個,真的就只能叫買錯了。

關於買錯的案例,太多了,買錯城市——買錯地段——買錯產品類型,這三種一累加,幾十個隨手都能列出來。大家覺得金茂府今天這個蠻慘的,但其實,還有比它更慘的。金茂府這個,頂多是開發商不怎麼賺錢,但是以這個價格買來的業主我認為以後還是能夠賺到錢的(雖然跑不贏前海、後海)。

然而,市場上是有那樣一些“神盤”的,不但是開發商賺不到什麼錢,買來的業主也沒賺到什麼錢。雙慘。不過,今天這文章已經“黑”了太多開發商了,得打住了,不然要被追殺了,我們私下再做更系統的梳理比對。今天的重點是,結合著現實的案例,和粉絲們分享如何避免買錯踏坑,多數時候買對是很難的,但是少入坑還是能做到的。建議大家認真琢磨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