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英國“雙十二”選戰有望緩解“拖歐”僵局?

12月12日,英國即將迎來近百年來的首次聖誕節前大選。眾所周知,依照英國政治傳統和法律規定,議會在首相不提請解散的情況下,每五年改選一次。然而,自2015年以來,由於“脫歐”談判屢陷僵局,是去是留久拖不決,保守黨已經先後三次提請解散議會重新選舉,所以此次“聖誕選戰”也被稱為“1923年以來最難預測走向的一次大選”。

“脫歐”變“拖歐”的“潘多拉魔盒”已經開啟,各方勢力的政治博弈仍在暗潮湧動:以約翰遜為首的保守黨政府,不惜以“硬脫歐”甚至無協議脫歐的方式,直接切斷與歐盟現存的各種制度聯繫與合作關係,實現此前公投所設想的“國家自主權”迴歸,專注於發展諸如英聯邦之類的自身更具主導性的制度安排;而以工黨和自由民主黨為代表的留歐派,則希望有保留的“軟脫歐”,主張切斷與歐盟政治關聯的同時,繼續維持與歐盟之間的關稅同盟及自貿區等經濟聯繫。事實上,各黨派之間的持續對峙同樣深刻折射出英國社會內部的訴求差異與認知鴻溝。

具體來看,在歐盟自由貿易機制下,各成員國專業化分工趨勢日益顯著:一國具有國際比較優勢的產業,能夠相對自由地進入其他國家市場,而那些不具比較優勢的產業則可能由於失去國家政府保護、無法承受國際競爭壓力而漸趨沒落。就英國而言,國際金融、高新技術、裝備製造、文化創意等產業集團由於更具競爭優勢,極力主張“留歐”或進行“軟脫歐”,以維持自身進入歐洲市場的便利條件;而傳統農業、初級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集團則要求“脫歐”以重新獲取政府保護。從選舉政治和遊說政治的角度來看,“脫歐派”利益集團則涉及產業和階層眾多,保守黨在卡梅倫時期便以“責任與信任”為口號掀起所謂“大社會運動”,約翰遜更是力圖復興結社精神、集體意識、社會協作以抗衡分配不公,因此在“一人一票”式的選舉體制下迸發出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相比之下,“留歐派”利益集團擁有強大的跨境活動能力,工黨崇尚所謂“英國式”的社會主義,積極主張加大公共部門投入,實施關鍵產業國有化,抑制醫療服務私有化,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對富裕階層徵稅。總之,在經濟增長乏力、貧富差距擴大、中產階級萎縮、公共意識缺失等問題的催化下,上述兩派雖勢均力敵、齟齬不斷,但均在盡力彌合社會裂痕,增進社會團結,爭取廣大中下層選民的支持。

儘管議會民主制在理論上有助於多數政黨組閣施政,但英國政黨政治和“脫歐”進程卻在此行之有效的機制下遭遇了史無前例的“難產”,也正在不斷侵蝕英國選民對於兩大政黨的傳統忠誠。有評論認為,此次史無前例的選戰仍將延續兩大政黨膠著競爭的選情,甚至可能出現有悖於兩黨制政治傳統的“懸浮議會”,即無一政黨能夠獲得超過半數的議席,從而不得不組成多黨制政府。然而,考慮到聯合政府的遊離鬆散狀態、冗繁議事程序和政策執行能力,英國短期內順利”脫歐“的前景可能會更加黯淡。

相比之下,近期的民調結果與選情預測卻較為樂觀。英國民間機構“英國最佳方案”(Best for Britain)組織在9月至10月對4.6萬名英國公民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保守黨將贏得364 席,工黨將贏得189席,自由民主黨將贏得23席,這將讓保守黨在議會下院重新成為絕對多數,英國“脫歐”協議屆時將獲得通過。但從約翰遜與科爾賓的電視辯論焦點議題來看,“脫歐協議”在議會頻遭否決嚴重影響到外界對於英國經濟活力和市場環境的評估,保守黨政府的“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等承諾屢未兌現亦激發了社會牴觸和政黨攻訐,具備強烈“留歐”傾向的蘇格蘭民族黨甚至可能公投“脫英”而導致該國再次陷入分裂。

究竟誰能笑傲“雙十二”,順利入主唐寧街十號?民意是否還會出現新的變化,選區投票情況是否能夠逆轉,各經濟集團間是否會達成新的妥協?目前仍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論是“脫歐派”還是“留歐派”,都不希望看到一個風雨飄搖的新任政府將英國帶向更不明朗的方向,對於保守黨現有執政能力的信心,以及未來政策持續性、有效性、穩定性的期待,將有助於彌合不同派別選民在這一重大問題上的立場分歧。例如:原本持開放留歐態度的金融銀行集團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立場,巴克萊銀行英國業務主席、銀行家伊安·切希爾便表示,目前的“脫歐”協議雖不完美,但卻“可以接受”,英國應儘快落實這份協議。此外,不少民間組織也積極運用大數據推廣“策略性投票”運動,呼籲原本支持“留歐”的英國選民調整投票策略,此次大選有望為已經焦慮四年的英國民眾帶去一絲曙光。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