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從糧票到網購 看廈門市民消費變遷

臺海網12月3日訊 據廈門網報道 在大同路的居民樓,陳亞元30來平方米的客廳裡,擺放著琳琅滿目的舊物件:舊電唱機、舊收音機、舊報紙。這些老物件靜靜地躺在那裡,彷彿向人們訴說著曾經的滄桑歲月......

在陳亞元眾多的藏品中,一張張褪色的糧票格外引人注目。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糧票這個詞顯得十分陌生,很多人都未曾見過它的真面目,但對於廈門老市民陳亞元來說,方寸之間,承載了太多的故事,有著說不完的話題。

陳亞元,生於1955年,曾任職於廈門總工會。在古錢幣、糧票方面收藏頗豐。他說,糧票是國家發放的購糧憑證,必須憑糧票才能購買糧食。也就是說,在那個年代,如果你有錢沒票證是買不到食物的,票證比錢還要重要。

回憶起“糧票時代”,陳亞元感慨萬千:那時候,普通居民每月國家供應口糧24斤,花生油4市兩。在職職工(含中學生)為28斤,重體力勞動者(搬運工、運動員)為32斤。並且要購買糧食,還必須有“三大證”,廈門市區商品購買證、戶口證、糧證,缺一不可。此外,他們一家四口人,100多斤的糧票,必須精打細算,一在大同路的居民樓,陳亞元30來平的客廳裡,擺放著琳琅滿目的舊物件:舊電唱機、舊收音機、舊報紙。這些老物件靜靜地躺在那裡,彷彿向人們訴說著曾經的滄桑歲月......部分口糧解決溫飽問題,一部分兌換一些生活用品。

从粮票到网购 看厦门市民消费变迁

“糧票時代”的三大證。廈門網記者沈斌攝

陳亞元說:“當時我們家煮飯非常節省,不是說像現在人吃飽,做飯煮得很稀,有飯吃就行了。要做到細水長流,如果出現月頭大吃大喝,月底全家餓肚皮,那就非常糟糕了。”

隨著改革開放,物資慢慢豐富起來,商品市場開始活躍,市場上的商品開始逐漸敞開供應,曾經嚴格的票證制度越來越鬆動,國家逐步縮小了消費品定量配給的範圍。

家住湖裡的林建華,是一位地道的老廈門人。在廈門生活了大半輩子,今年正好退休。林建華說,在1982年,雖然已經改革開放,但糧食等物質還不是很豐富。糧食還是計劃供應,糧票還在使用。購買一些日用品不用票證了,但想買好點的東西改善生活也不是那麼容易。

據林建華回憶,改革開放後,廈門有個商場叫友誼商店。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友誼商店是“高大上”的代表,很多東西只有在友誼商店憑華僑券才能買到。對於廈門人來說,在友誼商店購買自行車、縫紉機,買上兩身時髦衣服,或者哪怕什麼都不買,只是進去逛,都被視為很有面子的事。

林建華說,到了90年代,經濟發展打破了物質短缺的困境,市面上的東西多了起來,很多東西不用到友誼商店也能買到,曾經時髦的友誼商店風光不再,幾經異址,最後停業。此外,使用糧票的日子也一去不復返,糧票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如今,在兒子的幫助下,林建華開始網上購物消費,在剛過去的雙11購物節,他也搶購不少生活用品,這樣的生活在以前根本是無法想象的。

當被記者問及現在的生活和以前相比有什麼變化時,林建華感慨地說,新中國成立這70年來,吃飯不再是吃飽,而是吃好,購物不再憑票,而是豐富的商品讓你挑不過來。大家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就是在短短這麼幾十年間發生的。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廈門人生活中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讓人充滿獲得感,心懷感激。每一點進步的背後,都是廈門這座城市的發展與變遷的縮影;每一點進步的背後,都是新中國由從積貧積弱邁向繁榮富強的成長印記。(記者 沈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