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标准化+品牌化,双轮驱动崇州农业高质量发展

2017年,崇州市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创建“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崇州以“标准化+品牌化”双轮驱动,加快创建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

标准化+品牌化,双轮驱动崇州农业高质量发展

近三年时间里,崇州市以“标准培育—品牌孵化—崇耕推广”为实施路径,从工作机制、标准架构、意识培育、标准实施、效益提升等五个方面着手,探索形成崇州独有的“五双”标准化工作模式,让标准化工作在崇州落地落实,培育了“崇耕”这一经得起检验的区域品牌,推动崇州农业朝着标准提档、品牌增效、产业升级阔步迈进。

标准化+品牌化,双轮驱动崇州农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9月,在“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项目验收中,崇州市以99.3+10分的高分通过国标委验收,还创下此类项目创新加分的最高分。

建立“五双”标准工作模式

联动运行“四大平台”服务机制

双重机制是“五双”工作模式的起点和根基。以崇州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有关部门分管领导、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创建工作,为创建工作提供支撑和保障。同时,创新性地建立了“四大平台”联动工作的服务机制,即以标准化服务平台配套标准制定、实施、现场改善等标准化专业服务;以农业专家平台配套农业技术服务;以信息公开平台配套标准化公共信息服务;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配套政府监督、企业管理、消费者查询的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

标准化+品牌化,双轮驱动崇州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产品价值提升

双向标准是引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架构。结合本地农业特色和产业方向,崇州市构建起了“双向四节点”标准架构。一方面,从产业内涵角度,突出标准设计上“标准+全域产业”“标准+特色产业”的产业架构。另一方面,从实施主体角度,突出标准实施上“标准+行业协会”“标准+核心企业”的主体架构。“双向四节点”标准架构囊括了现有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284项,新制定企业标准和县域项目内控标准235项、团体标准2项、成都市地方标准立项9项,更为40家核心企业搭建企业标准综合体。这些标准覆盖了农业生产标准、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有效保障了崇州全域农业标准化建设生产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执法有标可判。

标准化+品牌化,双轮驱动崇州农业高质量发展

品牌农产品引人关注

标准意识和技术知识的“双识培育”为农业经营生产筑牢根基。三年时间,崇州市结合特定农时、节庆和展会,开展主题论坛、知识竞赛、标准下乡进企业等各类活动50余次;围绕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农产品包装设计、品牌定位咨询等各类主题,聘请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培训100余次,培训农业职业经理人2000余人次,印发各类农业标准化知识宣传单、解读手册、技术手册5万余册,累计受众达30余万人次。农民的标准化生产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断提高,规范化生产、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也逐步树立起来。

标准化+品牌化,双轮驱动崇州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职业经理人田间实训

双线实施路径促进全域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首创的“农业标准化示范点培育库”制度通过为入库示范点提供产业发展规划、企业标准综合体搭建、一对一技术指导、农产品包装设计、农业品牌建设咨询等集约式标准化服务,打造内外兼修的标准化样板。目前,崇州市成功培育标准化核心样板50个,首批“农业标准化示范点培育库”入库72家生产经营主体,辐射带动了全域农业标准化水平提升。首创“标准化SAS模式”,通过标准制定——标准应用——标准监督的闭环模式,将核心标准的重点实施主体纳入标准起草单位,有针对性地让农业生产经营者参与标准制修订全过程,使标准在运行中完善、在实践中提升。“标准化SAS模式”的落实,显著提高了生产经营主体的用标率,实现了崇州市农业标准化92%的覆盖率。

标准化+品牌化,双轮驱动崇州农业高质量发展

双效提升,提升的是品质与品牌,提升的是效益。崇州市搭建了涵盖国家级、省级、成都市级和本地的四级追溯体系,通过自建的“崇州市AI农业云平台”,向上级追溯平台输送基础数据,保证了生产环境检测、农业投入品管控、生产环节管理、产品品质检测等农业全产业链的标准化服务。截至今年7月,入驻的农资店有94家,覆盖崇州市所有农资经营主体,入驻平台生产经营主体涵盖核心企业150家,预计到2020年,实现崇州市核心企业入驻500家以上。

标准化+品牌化,双轮驱动崇州农业高质量发展

标准化+品牌化,双轮驱动崇州农业高质量发展

标准化+品牌化,双轮驱动崇州农业高质量发展

崇州市突出标准对品牌的托举功能,制定了《崇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崇耕”品牌的提升计划》。通过研制“崇耕”“稻虾藕遇”团体标准,执行品牌准入准出动态监管;从品牌定位、产品目录梳理、品牌视觉识别系统、产品包装设计等多个维度塑造品牌的优质形象;借助本地综合电商平台“马马优鲜”实现农产品本地化消费,引导企业开发微商城、电商小程序,拓展品牌多级电商营销矩阵。

标准化+品牌化,双轮驱动崇州农业高质量发展

“标准化+品牌化”赋能乡村振兴

助力品牌效益强势凸显

2018年,崇州市农业增加值增长4.5%,增幅列成都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435元,比上年增加1895元,增幅列成都市第一;农产品品牌化销售收入增长40%。崇州市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37.8万亩,占比75%,较2016年增加25%;农机化率达89.58%,较2016年增加12%;食用农产品注册商标数增长31.9%。以粮油为主的传统产业由粗放式向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以崇庆枇杷茶和崇州油菜蜜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向多元化、精品化发展;乡村旅游业从单一的农业观光游转变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标准化+品牌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应初步显现,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新画卷逐步展开。

标准化+品牌化,双轮驱动崇州农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品牌化宣传活动,崇州市农业经营者的标准化意识快速提升。三年来,崇州市举办两届农业标准化知识竞赛,上百家生产主体经营者参与答题;农业标准化的广泛推广和传播,带动经营者主动提出产品标准制定、认证认可服务、品牌包装设计等服务需求,用标准化技术手段保障优质农产品生产的意识显著提升。

标准化+品牌化,双轮驱动崇州农业高质量发展

“崇州市AI农业云平台”的建立,首次实现从农业投入品开始的标准化生产全产业链追溯;微信小程序的推广,创新性地让农户更加便利地进行农事操作记录;生产检测系统的提升,让崇州上市的农产品质量防线更加牢固。而这些措施的本质,都是用标准化来精心呵护“崇耕”这一品牌。2018年,崇州市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99.8%,“放心农产品”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标准化+品牌化,双轮驱动崇州农业高质量发展

标准化+品牌化,双轮驱动崇州农业高质量发展

标准化+品牌化,双轮驱动崇州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年来,崇州市成功申报“中国油菜蜜之乡”“中国牛尾笋之乡”;“隆兴大米”“崇州重楼”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成功,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高达79个,品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100%;“崇庆枇杷茶”连续两年在四川茶博会中获金奖;“健生堂”等6个企业品牌率先准入成都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天府源”;参加各类质量认证的农业经营主体已达28家,较2016年增长21.7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