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官渡之战后,袁绍有机会翻盘吗?

慕容鉴史


当然有机会。

公元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取得了对袁绍的胜利,而此战之后,曹操就在北方建立了完全的优势,并且最终消灭了袁绍的儿子,彻底统一北方。而官渡之战也成为了三国三大战之一,那么官渡之战之后袁绍真的就没有机会翻盘吗?当然不是。

官渡之战前,曹操与袁绍的北方之争势在必行,而袁绍具有比较大的优势;

官渡之战是一场确定北方曹操与袁绍谁握有优势的战争,当时曹操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之地,而袁绍占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从占地面积来说,袁绍稍稍多一点。

从实力来讲袁绍当时可以动员的军队达到十几万,而曹操等动员的军队最多也只有7/8万的样子,所以说在决战之前袁绍有绝对的优势,无论是从地域上还是人员上。而这些优势让袁绍即使在失败之后,也能有恢复能力。

官渡之战之后,袁绍虽然主力部队被打败,但是曹操也是耗尽了很多元气,不能乘乘胜追击;

官渡之战爆发,曹操斩杀了带坑杀了袁绍的8万大军,使袁绍只带了800人逃跑,但是曹操自己的消耗也不少。

在官渡双方相持三个月的时间中,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他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荀彧回信说:“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最后才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并缩短了粮食运输距离,最后才有机会烧掉袁绍的粮食,从而取得胜利。

从曹操在对峙中有退兵的想法也可以看到官渡之战对曹操的消耗非常大,而这种消耗致使曹操不能乘胜追击。所以说在官渡之战之后袁绍损失了10万军队,而曹操的军队中虽然有张郃等人向他投降,但是他对袁绍的兵马更多的是坑杀和斩杀,军队实力上曹操并没有大的增加,同时曹操的粮草和经济压力非常大,所以曹操不能乘胜追击。

曹操处在四战之地,全军出击袁绍有被偷袭的威胁,袁绍有重新恢复实力的机会;

曹操处在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官渡之战之后,虽然刘表没有北上出击曹操的勇气,而东吴孙策被杀,孙权新立,但是他们的存在就是对曹操的威胁,以至于曹操不能将所有的兵力放在北方。

这种相互威慑,只要北方袁绍维持统一,曹操就不能够全力发动对北方的战争,袁绍有发育的能力,拖十年左右的时间。四站之地的曹操必须要四处征战,而袁绍却可以在北方发展,这样袁绍就有机会恢复能力,重新获得与曹操的决战机会。

袁绍在世的时候,依旧能威慑北方,曹操不敢轻易北进;

袁绍官渡之战失败之后,《三国志》记载:冀州城池多叛,绍复击定之。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袁绍在官渡之战失败之后,并没有出现兵败如山到局势,虽然统治区域内有叛乱,但是也都被他给一一平定。

并且袁绍在河北之地比较得民心,实行德政,这一点可以从他去世之时,河北百姓悲痛的情况看出来。

这也说明袁绍的实力虽然在官渡之战遭到了比较大的损伤,但是并未完全耗尽,他根据还有很多兵马 ,而有这些兵马的存在,曹操也不敢轻易的攻击北方,直到2年之后,袁绍忧郁而死,这才给了曹操统一北方的机会。

袁绍的失败是自信心和接班人的失败,给了曹操各个击破的机会,大大减少了曹操统一北方的阻力。

官渡之战失败之后,袁绍虽然只带了800人逃跑,但是他的谋臣还有田丰可以用,而田丰是一位非具有战略眼光的谋士,从他对袁绍的建议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很懂强弱之变的谋士,若袁绍在官渡之战失败之后就发愤图强,任用田丰,那么他就有能逆转的可能。但是袁绍在官渡之战将自信心打没了,以至于他都没有勇气面对田丰,还将田丰杀死,这就主动他不能翻盘。

袁绍在官渡之战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是活在自卑与悔恨当中,但是他却没有反思,最终郁郁寡欢死去,而他留下的继承人问题,却是他人生中的有一个败笔。由于袁绍立幼子袁尚,致使袁氏兄弟相残,他所拥有的北方泗州,也在他去世之后分为三份。分裂后的袁氏势力,相互攻击,并且还投靠曹操,最终在内耗中削弱了实力,被曹操逐一击破。

总体而言,袁绍在官渡之战之后,从实力来讲,只是丧失了对曹操的优势,变主动成被动,若是韬光养晦,反思雪耻,那么最后还有与曹操决一胜负的机会。但是官渡之战失败之后,袁绍丧失的不仅是军队,而且是内心的自信,这种自信的丧失,最终使他郁郁而终。


帝国烽火


官渡战后,北方的局势还有很大的变数,但综合分析下来,袁绍反盘的机会不大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此战袁绍十万精锐尽出,战败之时,只带了几百骑逃走。剩下的或者战死、或者被俘坑杀。

曹军因为缺粮,并没有收降军为己用。因此,除了一些战利品,实力也没有很大的增强,打完这一仗,也没有能力立即扩大战果。

但袁绍方却是实力大减,能够野战的生力军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恢复的。

一、袁绍翻盘的条件

1、土地、人口尚存,还有恢复的本钱

袁绍败回河北,冀、青、幽、并四州尚在,实力依然不容小觑,起码不在曹操之下。
《资治通鉴》中记载,官渡兵败之时,冀州的城邑纷纷降曹。袁绍来到黎阳北岸,进入将军蒋义渠营,在部将的拥护下发号施令,刚刚降曹的城邑,得到消息,袁绍仍在,又纷纷归附。由此可见,官僚体系仍然支持袁绍。
随着控制力的下降,内部的反叛增多,但都被袁绍轻松击破,表明军队仍有相当的战斗力、凝聚力。

2、战略格局还未发生根本变化

曹操对袁绍无法全力以赴,他的敌人遍布四周。北有袁绍、南有刘备、西有马腾,相互牵制,袁绍仍有合纵连横的空间。

民心并未抛弃袁绍,在袁绍病逝,冀州等地的百姓没有不悲痛的,如同失去亲人一般。

二、袁绍败亡的趋势已成

1、不吸取经验教训

虽然袁绍民心未失、土地仍存,外部环境也未孤立,但大败之后不思悔改,还把田丰杀了,绍还,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性格弱点暴露无遗。

2、经不住失败的打击

做大事的人必然有百折不挠的勇气,袁绍官渡失败后,很快身体就垮了。在加上处理不好后代的继承问题,造成内部利益集团分裂,几个儿子后来自相残杀,辛苦创建的基业很快被挥霍一空。

如果袁绍活的时间长些,可以避免自相残杀,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以自保。一旦天下有变,还有一丝机会。单纯靠自身的力量,能力所限,难与曹操争雄。

春秋砚


打赢官渡之战,曹操纯属侥幸,袁绍虽然打输了,但是实力还在,他当然能够翻身。

别听荀彧的雄辩滔滔,说什么曹操各种能、曹军各种行,而袁绍各种蠢、袁军各种笨。就一个问题,曹操有袁绍兵多、将多、粮多、钱多、地方大吗?

没有,没有就是等死。

那荀彧为啥做出如此信心满满地做分析呢?因为袁绍都过来打你的,你不自信一点,就只能投降了。

官渡之战,袁绍确实损兵折将。但是,还是那个问题:曹操有袁绍兵多、将多、粮多、钱多、地方大吗?

既然没有,那曹操还是得死,只不过是什么时候死。袁绍当然有翻盘的机会。

1.袁绍并没有那么不堪,他是很厉害的

官渡之战,袁绍是败给了曹操,但可以一战定胜负,却不能一战定人设。因为官渡战败,就说袁绍是头猪,笨得只能打败仗,这太片面。

讨伐董卓失败后,袁绍只有四世三公的名声,他并不是据有一州之地的诸侯。

但就是靠着这个名望和手中不多的军队,袁绍连哄带骗,硬是从韩馥手中拿到了冀州。所以,袁绍不是蠢不可及的懦夫,该狡诈的时候,也是狡诈非常的。

占定冀州的袁绍,也不是河北老大。当时,整个河北最亢奋的枭雄是幽州军阀公孙瓒。甚至,袁绍这个四世三公之后都得弯下身子,对公孙瓒溜须拍马。

但是,一山难容二虎,公孙瓒才不管袁绍当过什么盟主、是什么出身,联合袁术、陶谦等有一众州郡级的诸侯,一起打袁绍。

结果,不仅没打死,反倒被袁绍反杀,随后袁绍统一了河北。

至官渡之战前,袁绍已经控制了幽州、冀州、青州和并州,成为汉末乱世的最强诸侯。这就足以说明袁绍很厉害。

2.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是最强诸侯

楚霸王垓下之战,确实是回不了江东,因为江东已经插上了汉旗。但是,官渡之战后的袁绍,不仅能回到河北,而且立即镇住了河北骚乱,平定了一系列的叛乱。

官渡之战,袁绍仅是打了一场败仗。河北之地,也不是曹操说拿下来就拿下来的。这个时候,袁绍还是河北袁绍,还是雄踞四州之地。

所以,袁绍完全可以积蓄力量,再战曹操,而且再战取胜的可能性非常大,翻盘的机会面也非常大。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袁绍的河北政权很巩固。袁绍死得时候,河北百姓都为他落泪,足以说明河北民心在袁不在曹。再一个就是袁绍跟北方乌桓的关系很好,没有外患。

其次,曹操的兖州政权不稳固。袁绍就曹操一个敌人,而曹操却好多敌人。不是曹操人品差、所以敌人多,而是地处中原死战之地,这地方就没法消停。

而袁绍则不同,整个河北都是他们家的,跟北边乌桓的关系又那么友好,真是普天之下,除了曹孟德,难逢对手。

再者,河北富庶甲天下。西汉以后,河北逐渐开发,成为关中和中原之外又一个大粮仓。这里要钱有钱、要兵有兵,得天下就得占河北。光武帝刘秀走得就是这个路线。

袁绍占尽天下之资,所以不是翻盘不翻盘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整治山河的问题。

3.袁绍就是因为死得太早,后事安排得太仓促

袁绍虽然有种种优势,却无福消受,他死得太早。而且,死得时候又没安排好后事,三个儿子就在河北之地兄弟阋墙。

这给曹操提供了机会。

与其说河北之地是曹操打下来的,不如说是袁绍那些不争气的儿子让给曹操的。

没有河北之地,即便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仍旧生死未卜,前途充满不确定性。

原因就是他四面受敌。四面敌人联合,他害怕;任何一方做大,他害怕。

但是,占定河北的曹操,就有了傲视天下的资本。

而这个资本,本来应该是袁绍的。只要袁绍能活得更久一点,统一北方的,可能就是他袁绍袁本初。


减水书生


官渡之战根本谈不上翻盘与不翻盘,袁绍何人?乃志大才疏之人,官渡之战明明是一场碾压型的战役,硬生生的让袁绍打输,况且一统北方并不是官渡之战决定的,而是袁绍回邺城气死后,曹操率大军讨伐袁绍的三个儿子最终一战定乾坤统一了北方。

1、官渡之战后根本算不上袁绍翻盘

当时即使袁绍战败,袁军依旧是北方实际的掌控者,如若真的能用一场战役打败一个经营多年盘踞数洲的军阀的话,那么赤壁之战曹操是不是也会被一波带走呢?显然是不可能的。


曹操能够一统北方的原因是袁绍气病交加而死造成了这个所有人不愿意承认的事实,官渡就算是袁绍的十万人全部覆灭,那么袁绍其他儿子手中还有十几万军队,以曹操当时的实力他怎么敢去攻击这样的庞然大物呢?

因此这是袁绍的失误,他认为这次战争的失败让曹贼的声势更强,让天下人认为曹操才是正统,袁绍只不过是一个反叛的诸侯,这样的情绪下,袁绍渐渐的把自己气死,让自己生前掌控的地盘落入曹操的手中。

2、曹操一统北方

袁绍死后,曹操看到了袁绍几个儿子一直在为了自己的权益互相征讨,因此曹操采取逐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一下子进了邺城,拿下了袁绍生前控制的几个洲,这才是曹操一统北方的真正原因。



单凭官渡一战是不可能将袁绍打败的,这是袁绍自己埋下的恶果,最终也只能让他自己来尝。

综上所述: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我们已然无从得知但可以知道的是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英豪,自一统北方后发展经济,让北方的经济迅速领先南方,奠定了曹丕篡汉的基础,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关注我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


慕容鉴史


管子在四百年前已经给袁绍的结局下了定论:必败无疑,翻盘绝无可能!那么为什么有人会提出:袁绍有机会翻盘,这个疑问来自于哪里呢?

官渡之战地图

小人物认为可能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兵力问题。官渡之战中,曹操7万人打败袁绍20万部队,对于拥有70万部队的袁绍而言,都是毛毛雨,不值一提,而曹操部队,就7万多!耗都耗死了,为什么不能翻盘?

第二个是粮食问题,对于袁绍而言,根本不是问题,但是对于曹操,却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曹操打仗,粮食是曹操的最大的问题,动不动就没有粮食了!

袁绍

第三个是人口问题,也就兵力来源问题,袁绍坐拥四州之地,而曹操只有一州之地,在后来曹操收青州兵40万?这是什么概念,原来这都是袁绍的兵力!

以上三个问题来对比曹操和袁绍的实力,袁绍翻盘是分分钟的事情,也就是这个问题的根本!

事实真的如此吗?似乎不是!袁绍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外面精彩好看罢了,其实内部已经溃烂,也就是他为什么不能翻盘的原因!

一、袁绍的根据地冀州是怎么来的?冀州人马人心向背如何?

看过袁绍传的人都知道,袁绍的冀州之地,是原来冀州韩馥让给袁绍的,说是让其实是袁绍利用韩馥和公孙瓒之间的矛盾,指使谋士四处煽风点火,让韩馥崩溃,最后将冀州让给了袁绍,在这场博弈中功不可没的谋士是陈留高幹、颍川荀谌。表面上看,袁绍是冀州牧,但是人员班底却是韩馥的人,对于韩馥让冀州之事,韩馥的手下是没有几个人同意的,如: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从事赵浮、程奂都不同意韩馥让冀州之事!

韩馥剧照

话说韩馥让出了冀州,袁绍应该感恩韩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袁绍又利用了一次人心,任用了一个韩馥的仇敌——朱汉为都官从事,不知道这是袁绍有意还是无意,总之搞的韩馥很崩溃,朱汉对待没有权力的韩馥,无所不用其极,下三滥手段全部用上,致韩馥于死地!

英雄记记载:“围守馥第,拔刃登屋,馥走楼上,收得大儿,槌折两脚!”

不知道是袁绍为了掩人耳目,还是真心杀朱汉,反正是把朱汉杀了,韩馥一看也没话说!没有办法,韩馥采取了一个策略“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于是投靠了张邈,但是袁绍却紧追不舍,准备弄死韩馥,韩馥一看逃不掉,最后没有办法在厕所自杀了!

袁绍杀了韩馥,自然韩馥手下的忠臣良将,都在袁绍的文臣武将中,都看透了袁绍的真面目,袁绍在冀州的根基也就是虚有其表,并不稳固!

二、袁绍在自己的四州之地都干了些什么?

在袁绍起兵之初,谋士沮授已经给袁绍制定了一个详尽的战略计划:

……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於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绍喜曰:"此吾心也。" 《三国志》

袁绍基本按照沮授的战略计划实施,也相应的得到了北方四州之地,击败了公孙瓒、然后收拾了黄巾军,但是在迎接天子这件事上,袁绍却听信郭图、淳于琼短见:

公孙瓒剧照

“……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失去了迎接天子的最佳时机,虽然后来进行了弥补,但是已经无济于事,这件事的反复,造成了郭图淳于琼和菹授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诅授

拥有了四州之地的袁绍,开始膨胀了,有了称王的小心思,第一个人看透袁绍心思的是耿苞,偷偷地表达袁绍的意思,但是群臣反对,最后耿苞为自己的小聪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正如菹授所言“必为祸始”是袁绍不按照功勋表彰曾经跟自己打天下的文臣武将,而是把北方四州看作自己家地盘,开始胡乱封赏“孤欲令诸儿各据一州也!”。

袁谭剧照

他的大儿子袁谭在青州干的好事都有哪些?为何把青州搞的乌烟瘴气,大失民心!

袁谭上任便把能得罪的全部得罪完,“遂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是时百姓无主,欣戴之矣”

,把老百姓祸祸的差不多了,然后开始着手官场上的折腾,近小人远贤臣,肆意淫奢,大肆挥霍,搞的官场一片阿谀奉承,没有一句真话!再后来就是折腾军队“七大姑八大姨全部在军队任职”而且放纵军队烧杀抢掠,搞的民不聊生!

写到这里青州已经报废,袁绍还指望青州能够给自己东山再起提供援助,那么就是痴心妄想了!

天下州图

后面两个州“并州、幽州”是什么情况就不得而知了,三国志中只是记载了:“袁绍让自己的儿子袁熙和外甥高幹两个人去当了幽州刺史和并州刺史”,但是不难猜测,幽州和并州不会好到那里去!

三、袁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关于袁绍历史上的评价在这里不做赘述,这里只讨论他具不具备“东山再起”的素质。小人物认为袁绍不具备翻盘的素质,原因有四:

一是袁绍是一个卸磨杀驴的人,无法御下。

前文已经陈述了袁绍杀韩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间的耿苞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里重点要说的一个人就是麹义,掌控着袁绍帐下的特种部队——先登死士,袁绍用麹义战败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后,赢得了界桥之战,消灭了公孙瓒的主力部队,没有大力褒奖麹义,反而找了一个借口,以“恃功而骄恣”杀掉了麹义。

先登死士

本身就没有多少武将的袁绍集团,又损失了一个能征善战的大将。这三个人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其他将军的命运呢?跟着这样的领导干,能有什么前途呢?自颜良文丑之后,袁绍没有了翻盘的人手,因为被他杀完了!

二是袁绍是一个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傻傻分不清的人。

前文已经讲到了关于迎接天子这个事情,菹授的建议从一开始同意“此吾心也!”,到听了郭图的建议后,又出尔反尔,把菹授的建议放置一边,想明白之后,又反悔,上天能把这样的机会给两次吗?显然不是!

田丰剧照

还有一个例子证明:与曹操怎么打仗的问题,谋士菹授、田丰一再言明:“庙胜之策,不在强弱”,到底是急兵打,还是用经济拖死曹操,袁绍的选择让人很是崩溃,用自己的短处和曹操的长处一较高下!最后颜良文丑两个良将,还没有来得及施展才华就一命呜呼!让袁绍军队一溃千里!

一个对时局分不清的人,给他再多的兵马又有什么用呢?

三是袁绍是一个对正确意见和错误意见不会衡量,也是一个没有容人之量的人

在袁绍集团中,从一开始就提出正确意见的菹授田丰两人,袁绍弃之不用,把他们二人全部放在了监狱之中,由于自己决策的失误,导致战败,把两个人都搞死了!

这样一个没有正确意见的集体中,不输怎么可能呢?菹授田丰之后,剩下的谋士许攸、逄纪、郭图、审配、辛评等人,都是错误意见的制造者,他们都是顺着袁绍的脾气来,一步一步将袁绍推向死亡!

四是袁绍是一个对时机不够敏感又好面子的人。

对时机不够敏感具体例子便是:还是拿迎接天子这件事来例证,第二个便是袭击曹操后方的时机,当时时局非常有利于袁绍,但是袁绍却以“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为借口,把这个天赐良机丧失了!

对于好面子的例子不胜枚举,太多了,他杀的人,大多数是杀好面子!耿苞、田丰、菹授、麹义等等!

综上所述:袁绍把能征善战的武将、把有预见力、善于谋划的谋士,全部送进了阴曹地府,更重要的一点是把民心糟蹋的一地都是,官渡之后,他靠什么来翻身呢?

以上是小人物的观点,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小人物F


官渡之战后袁绍没有翻盘的机会原因有下几点

一、袁绍不会用人

袁绍是听不进劝谏的。袁绍派颜良攻打白马时,他手下的谋士沮授劝他,颜良度量狭小,有勇无谋,不能堪当大任。袁绍不听,结果颜良为关羽所斩。

袁绍进军官渡后,田丰劝谏他,在南方应该速战速决,在北方应该打持久战。袁绍求胜心切,又不听劝。

官渡之战前,田丰劝谏袁绍,说曹操善于用兵,他的兵力虽少,但是不可轻敌,应该打持久战。对内修好政理,对外不停地派一些兵去骚扰曹军,让他的军队疲乏奔波。两年之内,就能够战胜曹操。袁绍不听。田丰死谏,结果袁绍大怒,将他关进了大牢。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狱卒将袁绍兵败的消息告诉了田丰,说他不日将重见天日。没想到田丰仰天大笑,说要是袁公打赢了仗,他或许能活命。现在失败了,他必死无疑。

果如田丰所言,袁绍逃回后,立即将他给杀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袁绍战胜了曹操,或许会放了田丰,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宽厚大量和英明绝伦;而他失败了,则会恼羞成怒,杀了田丰,来掩盖自己的错误。

相比之下,曹操宽宏大度,举贤任能,不拘一格。有谋略,做事果敢坚决,又随机应变。军纪严明,赏必行,罚必信。真诚待人,从不虚荣。

袁绍的个人品质跟曹操想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二袁绍的内部不如曹操团结。

袁绍的内部,是有很多问题的,用荀彧的说法是:

“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

深谈:官渡之战

谋臣有问题,但是如果袁绍能够调和好,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可是偏偏袁绍不能容忍他们,田丰死谏被下狱,后被杀;许攸贪财、无法度,也不被容,结果叛逃曹操。

此外,袁绍的谋臣还互相争斗。郭图嫉妒沮授,诬陷他“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袁绍听到后,就对沮授产生了怀疑,收回了他的兵权。

而反观曹操内部,是比较团结的。曹操总是以身作则,能够协调好各方的矛盾。

总结

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袁绍自己,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主帅!就算没有官渡之战袁绍有没有灭曹操的可能!





秋风吹落叶飞


都说三国时期有两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一场就是决定谁是北方霸主的官渡之战,另一场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其实个人认为,官渡之战并没有最终决定北方的归属,虽然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损失了几十万人马,但是这仅仅是袁绍主动进攻曹操失败,袁绍依然有四州的土地,他的实力依然能够自保。

而且不仅如此,曹操此战也是伤人1000,自损800,官渡之战可以说是惨胜。对于曹操来说,也没有能力乘胜追击。更何况在汝南地区的刘备这项附骨之蛆一样,一直死死缠着曹操不放。曹操和他纠缠了好几年,才彻底击败他。

其实官渡之战曹操赢得非常的险,打到最后,他的粮草已经根本跟不上了,如果没有许攸的叛变,曹操会赢吗?

而且正是因为曹操粮草不济,曹操没有选择接纳袁绍的降兵,而是采用了另外一种更加暴力血腥的方式,将他们人道毁灭了,这也使得曹操失去的迅速扩大队伍的机会。

真正让曹操获得战争胜利的转机,在于袁绍的死亡。袁绍死后,他的小儿子袁尚继承了大位,而他的大儿子袁谭则靠边站,得向自己的弟弟行礼。这样的安排才是曹操夺取北方控制权的关键。袁绍死后又过了四个月,经过精心准备的曹操,这才向袁绍控制的冀州发起了进攻。

曹操的军事能力很强,连袁绍都不是他的对手,更别说是袁绍那两个不成器的儿子。很快就打的袁尚和袁谭兄弟落花流水,在曹操的指挥之下,曹军连战连胜,很快就突破了袁谭兄弟布置的防线。曹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河北地区的重镇邺城。

但是邺城攻坚战打得并不顺利,曹操损兵折将,经过一番谋划之后,曹操决定退兵。他打算先搁置袁尚兄弟,一会儿去把荆州的刘表先搞定。

因为在这个时候江东的孙家已经多次打败了黄祖,这就意味着江东孙家很有可能北渡长江将手伸到长江之北,这是曹操绝不允许的,所以曹操打算先去解决刘表,再不济也得在和东吴在荆州的争夺中占据先手。

俗话说得好,不作死不会死,就在这时候,袁绍废长立幼所带来的恶果,现在体现了出来,

袁家兄弟为了自己的权利,兄弟阋墙,打了起来。

就在这时候,曹操果断改变策略,率军北上采用分而击之的策略,消灭了袁尚和袁谭两兄弟,总共花费了七年时间,平定了袁绍所占据的四州之地。

所以可以说袁绍的实力是很强的,如果袁绍不死,他只要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和刘表以及孙权等人搞好关系,完全有可能翻盘?

其实曹操控制的河南地区处于四战之地,这个地理位置并不理想,只要刘表孙权,袁绍,马腾等心往一处想,就能够兴起联军打败曹操。只可惜袁绍死的太早,而他留下的又是这么一个大的烂摊子,两个儿子又不争气,所以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历史评说


从实力上来说,官渡之战后,袁绍依然是天下最大的诸侯,依然有机会夺取天下。

不过,袁绍集团内部的重重问题,使他没有机会兑现自己的实力,难以翻盘!

官渡之战后,曹操未敢直接对河北用兵

官渡之战后,曹操对于下步扩张方向,进行过以下考虑:

1、建安五年年底,曹操想攻江东,被当时正在许昌的张纮劝阻。曹操转而与孙权交好。

2、建安六年三月,曹操又认为袁绍还强,想先打击刘表,被荀彧劝阻。

在多番犹豫后,曹操才在建安六年四月,发起仓亭之战,击败了袁绍。但是,此战只是打破了袁绍在黄河南岸的据点,曹操并未敢渡河深入。

随后,曹操又转身对还在汝南的刘备等势力发起进攻,未及北上。

直到202年袁绍去世后,袁绍集团发生了内部分裂,曹操才发起征服河北的战争。

由此来看,曹操集团对于大规模进攻袁绍是非常谨慎的。

官渡之战后,袁绍与曹操的实力对比

1、战力:基本军力双方基本持平,但袁绍军事潜力更大

袁绍军:实力受损,但战力尤存。

官渡之战后,袁绍和袁谭一顿猛跑,逃到了蒋义渠帐中。袁绍拉着老蒋的手说:我的人头,就交给你了!老蒋避帐而处之,传达袁绍的号令。散败的各军听闻老袁还在,纷纷集结过来,袁绍军威复振!

当然,这个复振,也就是收拢余部,官渡之战也没白打,损失的那些部队也是实实在在的。战前的优势是没有了!

但是,我们也知道,袁绍的军事潜力还是很强的,冀州富庶,随时可以征兵,幽州更是产马,而乌桓等地少数民族也受到袁绍的恩惠,乐于为袁绍征战。

曹操军:实力增长有限。

官渡战后,曹操把袁绍军“伪降”者悉数坑杀。

也就是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除了张郃高览带来的降军,其他没有太大的增长。

2、地缘环境:袁绍占优

官渡战败后,袁绍回到冀州镇压了叛乱,稳住了局势。袁绍依然拥有外线优势。

曹操则依然处于内线之中。刘表已经平定了荆南叛乱,拓地千里,带甲十万。孙策虽死,但他生前毕竟想过图取许昌。

作为事后诸葛,我们可以挥挥衣袖说:刘表,座谈客···

但是,就当时而言,这些力量至少是要牵制曹操部分力量的。

3、经济力:袁绍占优

袁绍坐拥青、冀、幽、并。其中,冀州非常富庶。

中原残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恢复。

因此,曹操自己在夺取冀州后,迁徙到了邺,以此为基地继续进行统一战争。

袁绍集团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以至于,袁绍死后,曹操在攻邺时,都难以直接攻取,要采取“缓之则相攻”的策略,诱发儿子持续内斗,才有机会平定河北!

总体而言,袁绍在官渡之战后,依然占据着一定的优势。

袁绍不能有所作为,主要对冀州本地集团的态度

荀攸曾说:袁绍据有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袁绍又宽厚得人心。假如他的儿子们好好保守家业,那天下的祸害(袁家基业)就没完没了了。现在他们却互相争斗···

这句话,说的是袁绍死后,袁家二子不合引发的悲剧。

事实上,在袁家二子的争斗,不过是袁绍集团长期内部矛盾的继续。

人说袁绍外宽内忌,根源未必在其性格,而在他与冀州集团的关系。

作为外来者,袁绍要在冀州站稳脚跟,就必须拉拢冀州本地势力。但是,袁绍又害怕冀州本地势力尾大不掉,威胁自身。因此,他对冀州集团,外表宽容,内力忌惮!

冀州本地集团与颍川系的矛盾重重,最终引发了袁绍集团的分裂。

比如,我们常常知道的,袁绍对田丰、沮授的良策的不听从。

这种不纳谏,表面上是袁绍思虑不到位,实际上,是其对冀州本地势力的防范。

而这种局面,在官渡之战后,依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分裂!

因此,尽管从实力上说,袁绍集团在官渡之战后,依然有机会卷土重来。但是,因为袁绍集团本身的劣根性,他难以处理好内部关系,最终昏招迭出,连继承人问题都处理不好,最终分裂、失败!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肯定没有机会翻盘!

袁绍以数倍于曹操的兵力与实力,还能大败于官渡。

而且,还不是偶败,而是两军对峙数月,接触战,小战、大战不断之后的大败,那叫完败。

这样的失败,是极伤军心士气的,证明了曹操的用兵,远胜于袁绍。凡袁绍所能想到的,曹操都能想得到。而曹操想到的,袁绍基本想不到。

袁绍此人,多谋少决,外宽而内忌,有人才而无法人尽其用。他要有翻盘之能力,那么官渡也不会遭遇大败了。如此,袁绍肯定已无翻盘可能。



风去了无痕D


官渡之战之后,其实袁绍还是有机会的,但是这个机会已经是非常弱了,就像拔河比赛已经到了最后一点点的时候,你已经被别人拉到,只剩下最后一点距离了,已经是无法避免失败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你的精神已经被打击到了,你再也没有去抗震的动力,就算你刚开始是多么强大,但是面对这样的结局,你也就只能够已经失败了。

在官渡之战之后,袁绍其实就已经是自己放弃了,他还认为自己是一个世家子弟,把自己当做自己最好最厉害的人,可是面对曹操这样的奸雄,他已经是无法比的,更何况现在兵力已经比曹操更弱了,失败也是注定的,再也没有人会相信袁绍了,所有能够得罪的人,袁绍都已经得罪了。



且兵出逾年,人有归志,今俘馘十万,罪人斯得,自历代征伐,未有全兵独克如今之盛者也。武皇帝克袁绍于官渡,自以所获已多,不复追奔,惧挫威也。”

袁绍自己都已经快要死了,怎么可能还会再次成功呢?

袁绍当时打仗打的真的是非常的辛苦,每个人都只想要喝一口水就行了,而元帅的话却想要喝蜂蜜,在当时那么混乱的情况下,而且自己都已经失败了,还想要过上很好的生活,这个是富裕的生活让他失去了理智,事情再也不会围绕着他转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孟子所说的那一句话,曹操是在患难之间成长起来的,本来他可以过得和袁绍一样幸福,但是在乱世之中,他不断的成长起来,经历了很多的磨难,最终是和袁绍进行了对抗,而袁绍什么磨难都没有经历过,从小就是享受着一切生活,对所有人都非常的骄傲,最终是导致了曹操的成功,袁绍的失败。


两个人的心态已经是完全不一样了,曹操当时是从失落,但是还是要努力去争取,相信自己一定会取得胜利,最终是打败了袁绍,获得了人生中最骄傲的一次。信心十足,而袁绍的话刚开始就骄傲自满,最后和曹操打了起来有那么多错误,最终是被曹操以少胜多打的落花流水,最终还是在幻想自己是一个有钱人,真的是可怜之极。

你们认为曹操到底是有多么帅,欢迎在下面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