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梅州這個鎮號稱“西伯利亞”︱如今舊貌換新顏

同懷別墅:最先傳達中共中央“九月來信”的地方,紅四軍前委機關和司令部駐地舊址。

“紅色寶藏鎮”:

中央“九月來信”最先在這裡傳達

沿著S233線,驅車約一個半小時便來到了紅色蘇區梅縣區松源鎮。進入松源境內,民房等建築上不時可見寫有“繼承革命精神”等字眼的紅色牆繪。

松源鎮大力傳承紅色基因,紅色牆繪隨處可見。

松源鎮黨委書記盧劍平說:“松源是一個‘紅色寶藏鎮’。”據介紹,該鎮是著名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老蘇區、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出擊東江入粵第一站,建立了梅縣第一批蘇維埃政權,22個村有10個村被評為“老蘇區村”、10個村被評為“游擊區村”。據不完全統計,該鎮20多個村總共有169處革命遺址。

在最近梅州市舉行的“革命歷史大講堂——社科專家話梅州紅色文化名片”活動專家評選會上,松源鎮的同懷別墅獲評12張梅州紅色文化名片之一,排在開國元帥葉劍英之後列第二位。

同懷別墅位於金星村。走進同懷別墅,牆上顯眼的 “建立蘇維埃政府”等標語彷彿將人們帶回到了那個崢嶸歲月。

1929年10中旬,紅四軍挺進東江。10月19日,紅四軍一縱隊在松源五星橋殲滅國民黨一個營的部隊。10月22日,紅四軍三個縱隊6000餘人先後集結於松源,松源是入粵集結第一站。紅四軍分駐松源各村,前委機關和軍部設在同懷別墅。10月22日,陳毅首次在同懷別墅傳達中共中央“九月來信”。

盧劍平介紹,同懷別墅正在修繕,即將完工,完善後將成為紅色景點和人們接受革命教育的場所。

修葺一新、將成為革命歷史展館的中共七大代表王維同志故居蛟花堂。

新南村田心的蛟花堂是中共七大代表王維的故居,也是中共閩西南潮梅特委第六次黨代表擴大會議的舊址。在這裡不僅選舉出了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代表王維,還是閩粵贛邊中共革命地下黨和邊區縱隊秘密接頭、隱藏、傳遞情報的重要活動中心基點。筆者看到,蛟花堂已經完成修繕,正在布展,將建設成革命歷史陳列館,供人們學習和接受教育。

王維同志於1939年11月在梅縣松源中共閩西南潮梅特委第六次執委擴大會議上,被選為黨的七大代表,1940年12月到延安在中央黨校學習,1945年參加七大。後任中共梅縣中心縣委宣傳部長等職,解放後首仼中共興梅地委書記,後任粵東區委宣傳部長、副書記,廣東省第六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

政府鄉賢村民共推鄉村振興

筆者前往松源鎮案背村陳屋片看到,在一段30多米村道起點處,幾個人正在熱火朝天施工對河坎進行除險加固。

原來,最近案背村陳屋成立修路理事會發布修建村道倡議書,發動外出鄉賢和村民籌資,擬將約一公里長、1.3米寬的村道擴寬至3.5米,改變道路狹窄彎曲給村民帶來生活生產諸多不便的現狀。倡議書發出後,得到了眾多鄉賢、村民和熱心人士的積極響應和支持,10天時間便收到了20多萬元捐款。這條通往三處革命舊址的村道修好後,將為當地群眾生活生產提供便利的通行條件。

這是松源鎮黨委政府大力推動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鄉賢和村民主動積極出錢出力支持的一個縮影。

除了案背村外,黃坑村也通過眾多外出鄉賢捐款等方式籌得300多萬元,對縣道112線進行改造,改善了村民們的交通條件,坑坑窪窪的泥土路成為歷史。該道路改造在去年底完工通行,原來3.5米寬的“黃泥路”變成了6米寬的平整水泥路,為美麗鄉村建設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原來這條路遇到下雨天根本不敢通過,怕滑倒在泥漿裡面。現在重新修建後,裁彎取直,寬暢、平整的混凝土道路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 該村黨群服務中心負責人開心地說。

多年來,松源鎮積極凝聚鄉賢和村民力量,動員廣大群眾主動投身家鄉各項事業建設,從基礎設施到文化教育等等,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橫坊村是松源鎮的新農村示範村。在推進鄉村建設過程中,該村積極探索基層民主治理改革,規範組建村民理事會並充分發揮其作用。

繼雅學校從棄用小學變身為傳統文化和農耕用具、紅色史蹟的文化博覽館。

橫坊村的繼雅學校原來是一所將棄用的小學,始建於1906年,已有100多年曆史。在鄉村學校撤併時,為不讓這座百年老校荒廢,在外出鄉賢的倡議下,橫坊村村民理事會商議把校區改造為文化博覽館。外出鄉賢紛紛獻計獻策並慷慨解囊,當地群眾也積極響應出錢出力,有些還把家中珍藏的以前使用的生活生產用具等捐了出來。

2016年,文化博覽館建成並對外開放,煥然一新的繼雅學校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筆者看到,裡面設有村史館、校史館、紅色歷史館、農耕文化館、二十四節氣館、中華傳統文化館六個館區,展示和陳設的史料、文獻、歷史文物實物、傳統農具和生活用具等令人流連忘返。博覽館的建成,推動了當地歷史和良好鄉風傳承、農村文化教育發展,成為美麗鄉村靚麗古韻新風風景線。博覽館相關負責人王女士說:“每天都會有學生過來練書法、閱讀書籍、參觀農耕用具等,瞭解我們的文化和歷史。節假日更是有很多人慕名前來參觀,非常熱鬧。”

打好“綠色牌”農民致富門路寬

筆者來到位於松源鎮橫坊村的生態田園科普觀光采摘示範基地,只見基地內建設了許多大棚,一位農戶正在大棚內修剪葡萄枝葉。他一邊修剪一邊介紹:“這裡面積有50畝左右,種植有精品西瓜、鮮食葡萄、食用蛋黃木薯等。”該基地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供給側改革,堅持綠色生態理念,旨在打造粵東北地區現代休閒農業展示窗口和生態田園新標杆。

在橫坊村生態田園科普觀光采摘示範基地,小朋友開心地觀看精品西瓜。

作為農業大鎮之一,近年來松源鎮致力於打好“綠色牌”、“生態牌”,深入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和汙染防治攻堅工作,發展綠色、生態、現代、創新農業,想方設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門路。

該鎮共有耕地面積2.2萬畝,農作物以水稻、柚果、菸葉為主。今年共種植菸葉6373畝,年產量178.4萬斤,年產值2500萬元左右。種植糧食29000畝,其中優質水稻26713畝。種植柚果2.3萬畝,種植農戶約4800戶。其中蜜柚1.2萬畝,年產量12000萬斤,年產值18000多萬元;金柚1.1萬畝,年產量13750萬斤,年產值約24750萬元。

近年來,松源鎮在重點發展好菸葉、金柚和“富硒食品”等主導產業的同時,總結和推廣橫坊村、白玉村的“科技+”、“公司+”生態休閒農業發展模式經驗,探索開發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支持發展集循環農業、農耕體驗、創意農業等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推進農業生產與鄉村旅遊有機融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此外,該鎮還培育了一批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互聯網+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截至目前,松源鎮共有農業龍頭企業6家(其中省級1家、市級2家、區級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6家,培育了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大力推廣山地軌道運輸、新型農產品種植技術,成功推廣種植橫坊精品西瓜、葡萄,案背黃金百香果等新品種。

千年古鎮地靈人傑

據史書記載,唐以前松源是閩粵贛交界之插花地,唐武德年間始設懷仁鄉,距今約1400年,是“千年古鎮”。松源是客家人南遷進入粵東的主要總入口。金星村2013年列入廣東省第四批古村落,橫坊村委橫江村2016年入選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

蔡蒙吉“忠孝廉節”

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地理位置,積澱了松源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造就了眾多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建築。

蔡蒙吉雕像

蔡蒙吉是南宋愛國詩人、著名抗元英雄,廣東古八賢之一。12歲中進士被譽為“神童進士”,其祖父和父親均為進士,因此有 “一門三進士”佳話。宋朝右丞相兼樞密使、信國公文天祥起兵梅州時,對蔡蒙吉為國死節十分嘉許,上奏賜諡“忠節”,並親書“忠孝廉節”四字懸於蔡氏祠堂。

當地有“未有松源,先有蔡屋”的說法。蔡蒙吉故居位於金星村,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是蔡福粵公由福建武平遷於梅縣松源開基祖屋,為二堂二橫一圍的傳統客家圍龍屋,是粵東客家地區初期圍龍屋的典型。

民俗活動精彩紛呈

松源有兩項民俗活動很有特色,都已列入梅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紀念王氏先人功德的梅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掛大牌”,隆重熱烈。

掛大牌:王氏族人紀念松源王姓四世祖宗泰公和弘揚其功德的民俗活動,始於宋代。宗泰公和鄰睦族、樂善好施,辭世後被明朝嘉靖皇帝諡“厚德傳家”。王姓家族將賜號製成牌匾,每年農曆正月廿八將牌匾從祠堂抬出到圩鎮巡遊,幾萬名來自四面八方的王氏後人參加,隆重熱烈,以紀念祖宗、團結宗親、傳承家風。

扛公王:每年“八月半”(中秋節)時舉行,代表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每到時節,各村根據安排輪流把“龍源宮”裡面的“龍源公王”扛到村裡來供村民膜拜,祈求五穀豐登、財丁興旺。

“古橋博物館”

發源於福建的松源河共有22座建於清朝乾隆至光緒年間、橋齡在百年以上的古石橋,松源鎮境內有20座,可說是“古橋博物館”。這些古橋有的沿險峻山勢而建,有的用河中巨石為橋基讓橋面在河中間拐彎,有的單拱直跨山崖,其建築考究和造橋技術都令人讚歎。其中,寶坑村天成橋橋長54米,是我省迄今發現的最長的古代單拱石橋,單拱跨徑47.6米的橋背村聚奎橋為目前我省發現單拱最大跨徑的古代石橋。古橋大都是客家先民由閩西、贛南入粵後所建,展示著客家先民千年遷徙中“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不屈和智慧,至今仍發揮著連接交通、造福桑梓的重要作用。

商貿集散地 熱鬧松源圩

客家人不斷南遷,隨著人口的繁衍,到了明末清初在松源圩形成了一個集市,成為相鄰的廣東福建兩省五縣八鄉鎮的農工商販和商品的交流集散地。松源的集市貿易達到高峰時,曾同時擁有老圩、新圩、寶坑街、橋下街四個圩場,商品交易活躍。

松源鎮每逢農曆三、六、九為圩日。每到圩日,當地和鄰近地區的商販和群眾都紛紛前來赴圩,熱鬧非凡。除了品種繁多的生產和生活用具,麥芽糖、坨子豆腐、五香豆乾、紅菇、筍乾、冬筍、春筍、苦筍、算盤子、飯幹、艾粄、芋頭粄、餈粑等等豐富獨特的松源美食和特產成為“搶手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