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没有施展军事打击,是朱瞻基的第二条战略失策

上回说到,成化十八年七月(公元1482年),大明使节林霄拒绝对藩属国满剌加的新国王马哈木沙下跪,被马哈木沙囚禁后活活饿死。

此消息传到京师,大明无力为使节复仇,只能对林霄的家属予以厚赐。

给事中林霄之使满剌加,不肯北面屈膝,幽饿而死,而不能往问其罪。---《明武宗实录.卷二》

究其原因,是因为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大明宣宗皇帝朱瞻基放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撤回了在交趾的大明军队,使得大明中央政府对半岛诸国军事威慑力量减弱所致。

然而,放弃交趾省,使得大明军队无法直接从陆路对半岛各藩属国进行军事威慑只是朱瞻基的第一条战略失策。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没有施展军事打击,是朱瞻基的第二条战略失策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及中南半岛形势图

事实上,朱瞻基还犯下了另一条战略的失策,即:差使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坚持的是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带去的是和平的声音,而不是武力宣扬国威,由此给西洋各藩属国埋下了“大明宗主可欺”的印象。

而这,才是最为致命的。

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明初外交的壮举,实现了汉唐以来的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

然而民间传闻,依靠靖难成功登上皇位的朱棣,支持郑和六下西洋,其目的只是为了寻找南京城破后不见踪迹的建文帝,他并不相信建文真的被烈火焚烧,尸骸无存。

汪郎以为,这纯属于无稽之谈!

郑和六下西洋的时间跨度占据了整个永乐朝,期间,朱棣的文治武功早已晓谕海内外,皇位也早已稳固,难道每次都是为了寻找建文?这是不可能的事!

事实上,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朱棣首次遣郑和率船队赍敕往谕西洋各国,汪郎以为,其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臣服万国。

同时,也是为了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兵伐安南扫清海上障碍,对西洋诸藩国形成海陆两条军事路线的威慑力,完成以大明帝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格局的构建,实现“君主华夷”的宗藩朝贡体系。

他朱棣,必须成为天下之主。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没有施展军事打击,是朱瞻基的第二条战略失策

明成祖朱棣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没有施展军事打击,是朱瞻基的第二条战略失策

万国来朝

帝王居中抚驭万国,当如天地之大无不覆载。远人来归者,悉抚绥之,俾各遂所欲……自今诸番国人愿入中国者听。---《明太宗实录.卷二十四》

作为汉族历史上最后一位世界级大帝,朱棣支持郑和下西洋,并在安南推行郡县制,亲征漠北等等国家级战略布局,都基于这一理想去做的,由此也打下了明朝中央政府的威严。

此后,永乐五年、永乐七年、永乐十一年、永乐十五年、永乐十九年,郑和相继下西洋,就是为了巩固已经郡县制的安南(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威慑境内反明势力,警告西洋诸藩,大明不仅可以从交趾出兵,也可以从海上进攻,挑衅大明天威属于自寻死路。

正因为如此,郑和的庞大船队,从永乐三年首次下西洋开始,无一不是贯彻这一目标。

“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天妃之神灵应记》碑,即“郑和碑”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没有施展军事打击,是朱瞻基的第二条战略失策

《天妃之神灵应记》碑,即:郑和碑

武力,才是大明和西洋诸藩建立宗藩朝贡关系的基础!

如:永乐三年在三佛齐国捉拿海盗陈祖义,永乐七年抓捕锡兰山国国王亚烈苦奈儿及其家属,永乐十一年生擒苏门答国的“伪王”苏斡剌等等,都是借下西洋的时机宣扬大明武力的例子。

永乐五年,爪哇国西王和东王相互厮杀之时,西王误杀了明朝贸易使团,惊吓之余,不得不上书遣人谢罪,毕竟安南灭国近在眼前,郑和船队游弋海湾,稍有不慎,亡国灭种。

尔居南海,能修职贡,使者往来以礼迎送,朕当嘉之尔。比与东王构兵而累及朝廷所遣使百七十余人皆杀,此何辜也。且尔与东王均受朝廷封爵,乃逞贪忿擅灭之而据其地,违天逆命,有大于此乎?方将兴师致讨而遣亚烈加恩等诣阙请罪。---《明太宗实录.卷七十一》

如果朱棣一怒之下真的发兵征伐,那么,攻打爪哇国的军队就只有郑和的水师!

故此,郑和下西洋以交诸藩,并坚持武力为后盾的战略,为朱棣能够真正实现万国之主的梦想提供了一项重要保障!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没有施展军事打击,是朱瞻基的第二条战略失策

郑和船队,实际上就是朱棣向西洋藩国秀肌肉的

然而,朱棣用了二十二年建立起来的,以大明为中心的朝贡宗藩体系的国际秩序格局,却因为宣德三年,朱瞻基放弃了交趾省,允许安南复国后开始崩溃。

这对于朱瞻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兆头!

因为安南复国的成功,让西洋诸藩第一次看到大明宗主国的无奈,由此产生了轻视之心,甚至公然和大明唱起了反调,就连一直奉大明为尊,勤修职贡的占城王国也是如此。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大明从安南撤军才一年的时间,占城王国就敢扣押暹罗朝贡明朝的使团。

正是感觉到了西洋诸藩的阳奉阴违,朝贡没有了永乐年间的勤勉,鉴于在陆上已经失去了威慑的优势,朱瞻基依靠的只能是水师。

故而,宣德六年,朱瞻基重启下西洋的壮举,目的就是想恢复此前的朝贡体系,重塑永乐时期“四裔君长悉臣悉顺,朝觐贡献之使接踵道路”①的盛况。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没有施展军事打击,是朱瞻基的第二条战略失策

明宣宗朱瞻基

但是这一次,郑和船队已经没有了前六次的霸气。

失去了陆路上对西洋诸藩军事威慑的大明朝,在当时的人类世纪中,其维持世界第一的水师部队也放弃了对西洋诸藩宣扬武力的手段,和平交流成了郑和最后一次的外交使命。

没有了武力作为后盾,或者说放弃了军事威慑,对于大明朝来说,结果是非常致命的!

如:占城王国,不但不放还宣德四年扣押暹罗朝贡大明的使团外,还于宣德六年扣押了因为偏离了航线,漂流到占城的明朝下西洋的官军。

而这两起扣押事件,前后竟长达十六年,一直到朱祁镇的统治时期也没有得到解决。

(正统元年五月)近者暹罗国使臣奏:宣德四年,本国差使臣同番伴男妇一百余口,驾舡及方物入贡,至国新州港口被国人拘留。宣德六年,朝廷下西洋官二十余人乘船值风,飘到王国地方亦被拘收。敕至,王即将原留暹罗国人口方物及下西洋官军尽数(放)回……否则天地鬼神必有所不容者。王其省之,体朕至怀。---《明英宗实录.卷十七》


(正统十一年秋七月)又常遣敕令王国中,将先所拘留暹罗国使臣人伴一百二十余人发回本国,及将朝廷下西洋陈千户等官军人伴二十一人差人护送赴京。迄今岁久,俱无奏报发遣。此亦尔先王时事,未知王常闻否?敕至,王宜体朕恤人之心……否则天鉴孔昭恶报,亦必不爽,王其省之。---《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三》

由此可见,没有了陆路上的武力威慑,又不愿意依靠水师对藩国进行军事打击,只想依靠和平的手段维护宗主国地位,以图恢复永乐时期的霸气和万国来朝的盛况,对于宣德帝朱瞻基来说是一项无法完成的政治工程,更别说他的后世子孙们。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没有施展军事打击,是朱瞻基的第二条战略失策

明朝造船厂制造海船复原图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没有施展军事打击,是朱瞻基的第二条战略失策

海战中的明朝水师

汪郎说:

宣德三年放弃交趾,安南复国,标志着明朝在陆路霸权战略上的收缩;宣德六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放弃武力威慑,采取和平交流的方式,标志着明朝在海洋霸权战略上的退却。

两大国家级战略的失策,也意味着明朝在西洋诸藩之中的影响力开始下降。

没有了大明宗主国的军事战略威慑,西洋诸藩面临的军事压力骤然减轻,诸国不再对大明中央王朝驯服,朝贡也时断时续,全凭藩属国的心情而定,“君主华夷”的思想逐渐成为一纸空谈,永乐大帝打造的以武力为后盾的西洋宗藩朝贡体系也就此趋于松散,并逐渐瓦解。

正是朝贡体系的崩坏,最终造成了成化十八年,使节林霄被藩属国满剌加囚禁饿死,大明无力付诸武力讨伐的历史无奈!

而最重要的是,此时已经悄然进入了大航海时代,来自欧洲的佛郎机人(葡萄牙、西班牙)开始在世界抢占殖民地。

而大明,因为对西洋的战略收缩,将自己的国防战略部署在漠北一带,失去了在大航海时代领先于世界的大好先机,依然在“之乎者也”中遵守着“圣人之道”。

直到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屯门海战爆发,大明君臣才猛然发现,早在弘治年间就已经侵扰大明海疆的番夷竟然如此之强,也就在这一刻,才揭起了第一轮“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学习高潮,开始大量仿造佛朗机炮,以增强国防。

总归是跟紧了世界的脚步。

注:

《明太宗实录.序》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没有施展军事打击,是朱瞻基的第二条战略失策

屯门海战后,明朝水师开始仿造蜈蚣战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