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酒肉宁愿倒掉也不给士兵吃,霍去病对士兵真的很刻薄吗?

用户58729137233


卫青霍去病是武帝亲信,更是一手培养起来的心腹,对比李广积不识等老将用得更为顺手,常人以为新秀侥幸行险得胜,其实是武帝多年积累探索出来的应对匈奴战略的胜利,有三代励精图治休养生息积蓄的国力为后盾,汉武前期计不出敌,战不胜敌,有雄心还是无所建树,马邑之围无功而返,还得靠互市和亲羁绊匈奴,直到几年后前129年,卫青与公孙敖四路出征,一路得胜,打破了汉军长期惧怕匈奴的心理,出现战略反击的契机。


霍去病在跟从舅父卫青第一次出征就有斩获,与轻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敌,转战五王国,斩捕首虏过当,进一步印证之前刘彻与韩嫣等人探讨匈奴战法和练兵上林的方略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新秀初出便能建功。(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而后霍去病一发不可收拾,屡建大功,但也为人多所诟病,其中一点就集中在不体恤士兵上,“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从这些记载看,霍去病对士卒真的很刻薄,汉武用倾国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持的北逐匈奴行动,甚至为了克服战马季节作战的弱点,采取以粟米喂马的土豪举动,出征备用战马是战士二三倍,而后勤粮草保障更是不在话下,一车一车的运达,可怜了多少役夫农民,可霍去病一点也不体念,在大军出征时,把为军队准备的粮草辎重说不要就扔了,还让士兵饿肚子,他跟人蹋鞠玩得正欢。这些都会成为谏官参奏的话题。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霍去病是否真苛刻军士的事,有一例可为旁证,老将李广与程不识,都是沙场宿将,李广善待士卒,行军无严格队列、阵势,靠近水草丰盛的地方驻扎军队,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卫,士兵们都感到方便,乐于跟随他。(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而程不识军纪严明,对队伍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要求很严格,夜里打更,文书军吏处理考绩等非常严格,士兵们认为他不近人情在选兵时不愿跟从。但二人一遇大战,积不识的军队虽累得够呛,却也没有大的损失,而李广,经常全军大败,只有主将以高超武艺逃回。

这么看来,善待士卒未必真能善终,而对士兵苛刻却可能是在救命,结合霍去病年少得志的环境,姨母卫子夫是当今皇后,表兄皇太子,舅父是名满天下的大将军卫青,出身如此,妥妥的二世祖一枚,个性张扬狂放免不了,做事自然追求独特,他在上林得到“上幸”的那个阶段,战争理论应该也掌握了一些,走了一条苛兵能战的路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他每次出征,汉武都没有配偏将给他,只有李敢等大校,霍去病能够专权独断,因此因功封侯的不计其数,他的不恤士兵,虽有骄贵公子的一面,更多的是他的战术体现,如长途奔袭只能轻装上阵,玩蹴鞠等活动鼓舞士气人心,方便集中力量释放,他的作战风格还有“遂至窴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馀粟以归”,因粮于敌,激发将士死战之心。


南方鹏


我觉得霍去病做的对!打仗首要的目的是什么,是取得战争胜利,李广爱护士兵吧,但战士们跟着他基本上是九死一生!卫青很爱护士卫青后兵吧,士兵也很拥护卫青,可是武帝冷落卫青后,很多原来跟着卫青的将领都主动跑到骠姚校尉哪里了,平阳公主还为此鸣不平!所以说人心是最难测的,打仗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建功立业,就是要获得国家的奖励,就是要封妻荫子,你跟着李广一辈子也封不了侯,是你你愿意跟啊?二是要赏罚分明,不属于士兵的赏赐你给他就是赏罚不明、动摇军心。霍不是不体恤士兵,而是激励士兵奋勇杀敌来获得奖励!而且他用实践证明,光体恤士兵没有用的,将领的最高职责是带领士兵打胜仗。李广倒是体恤士兵,可是动不动就打败仗,你再体恤士兵有毛用?激励士兵并带领士兵取得战争胜利就会让士兵拥护你信服你,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三是打仗真的需要天赋和运气。古代出兵都要预先占卜吉凶,选择吉日出兵!一个成功的将领必须是一个大吉大利的人,是一个福将,同样是穿越大漠,霍骠姚一次没有迷路,李广戍守北疆几十年,可是动不动就迷路,你说偶尔一次也罢了,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能说天不幸霍骠姚吗,所以漠北大战汉武帝不用李广没有错,没有问题,李广确实不是一员福将!


故国依旧秦时月


这是发家的一种法术,不是对士兵刻薄而是不废了规矩,不能无功受赏。

一次秦国遇灾,群臣请凑秦昭襄王可以开放王室果园让灾民裹腹。秦王是不允许的,这就是法家的精髓所在。除了论功行赏之外,没有人可以因为其它原因的赏赐。看似无情,其实蕴含着大道理。也解释了什么是公平,什么是公正。

任何一个名将,尤其是霍去病这样深入敌后打运动战的将军。肯定不能刻薄对待自己的手下,不然谁会给你卖命,危急之间谁会救援。

给士兵吃是因为他们立功了,倒掉是因为立功的人吃不完。如果没立功可以和立功的人一样的待遇,大家又何必冒死去立战功。

区别对待,这是法术的精髓。现在很多企业都说什么规定规矩,又要讲什么平衡公平。真是互相矛盾,把法家学的不伦不类。

赏赐就在那里,标准就在那里。想要就要达到标准,除必之外再无它途。法家讲,人不要讲感情,不要务虚名。什么某人很努力,虽然达不到标准也该奖,什么某人名声好,该奖。这都是在掘法家的根基,葬自己的制度,驱逐自己企业的人才。


樊净


酒肉宁愿倒掉也不给士兵吃这件事主要是见于《史记》中的记载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资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踢鞠……”。


很奇怪的是,在《史记》中,司马迁对于霍去病的记载很少很少,而相对于他的功绩主要是记录了皇帝对其的点评称赞,其文章篇幅远远没有李广来的多。

记得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说过,司马迁看一个人不爽,在《史记》上或多或少,有写一些不好的评价进去。

其实历史过去了这么久,很多事情都不能考证,而《史记》是解读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的东西。但是《史记》毕竟是个人写的,不可能完全忽略司马迁个人的“偏见”,能够做到相对的评价已经是很公正了。

其实对于对于讨伐河西,还有一个跟《史记》全然不同的版本:汉武帝见霍去病立下大功,于是派人送去美酒犒劳。奈何士兵太多,不能人人饮到美酒,于是命人把酒全都倒在山泉中,全体士兵取水相饮。

那么到底霍去病对士兵好不好呢?

我个认认为霍去病肯定不会对士兵很坏。讨伐匈奴的战役中,霍去病带兵基本是长途奔袭,这对体能和毅力是极大的考验。在马背上日夜奔波,还要加上短期粮食和武器的负重。如果霍去病不得兵心,那如何能让士兵如此拼命?


浮世醉梦人


说来也巧,正好在读《汉书》,在《卫青霍去病传》当中有这么一段:然少而待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梁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踢鞠,事多此类。青仁,喜士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于天下未有称也。


意思是:霍去病很小就当上侍中,被贵宠惯了,并不关心士兵,他率军队出征,武帝还给他派遣厨师,赠送数十辆满载食物的膳丰,班师回归的时候,膳车丢弃了刺余的精米肥肉,但士兵中却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的时候,士卒缺乏粮食,有的饿得不能爬起来(自振.自己直起身子),但霍去病却还开辟场地踢球,此类事情很多。卫青为人仁慈.爱护士兵,霍去病只取悦于武帝,所以天下没有称赞他的人。

《汉书》还有一段: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

李敢是李广的儿子,是霍去病的部下,战功赫赫封关内侯。李敢得知卫青对其父李广之死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便打伤卫青。卫青没有伸张此事,但他的外甥霍去病得知后,却在甘泉宫狩猎上暗箭将李敢射杀。由于汉武帝此时正宠信霍去病,便包庇霍去病的罪责,并对外宣称李敢是狩猎时被鹿撞死的。

由此可见,霍去病为人处世有些欠缺,目中无人我行我素,发起狠来,连跟着自己的部下也杀。

霍去病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信,实在是太过了。霍去病打仗要带厨师和美食二话不说就给了,霍去病杀人了也替他隐瞒,据史料记载,霍去病手下将士,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只有那些年轻力壮,作战勇猛的士兵,才能进入霍去病的军队。在所有的军队里,霍去病军队的装备也是最精良的,后勤补给最多、最及时到位的……霍去病得到武帝如此偏爱他这样做,不仅不利于霍去病的成长,甚至还起到了揠苗助长的反作用。霍去病的死至今是个迷,瘟疫说基本可以否定,战后两年才瘟疫病发是不可能的,那么霍去病因为对部下刻薄,因此被部下所害有没有可能呢?杀李敢之后没多久就死了,好歹李敢也是关内侯,军武世家,能没几个两肋插刀的兄弟?历史不忍细读啊。


浩骞


不能简单地说霍去病对士兵很刻薄,只能说是霍去病这个人比较有少爷脾气,比较任性,对士兵好的时候挺好,对士兵忽视的时候也不会照顾士兵情绪。

其实将领的风格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年轻的时候的经历影响的。比如说汉武帝早期时的两名武将,程不识和李广。

程不识的领军方法就比较老派,带兵非常严谨,纪律严明,这样的好处是程不识不容易被打败,即使和匈奴军队遭遇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因为军纪决定了他军队的下限不低。坏处就是士兵对于严格执行军队的律令就有点苦不堪言。

而李广带兵则比较随意,家营什么都不拘小节,纪律也就比较散漫。这样的好处是在底下当士兵比较轻松,坏处则是由于纪律散漫,如果突然遭遇匈奴军队的袭击,就容易大溃败。历史上有几次李广的军队突然遭遇匈奴军队,就彻底暴露了李广这种治军散漫的缺点。要么就是用李广用超强的个人能力射杀匈奴的主力骑兵逼退匈奴,打这种神仙仗,要么就是军队被击溃,甚至李广本人被俘虏,靠着精湛的射术才勉强逃脱。

究其原因,程不识的出身很低微,年轻的时候是窦太后的家奴,因此在掌握兵权之后就比较谨慎,比较本分,害怕出什么差错。如果真的出了什么差错,以他的出身恐怕再很难东山再起。而李广家祖上是秦朝的大将,一直到他这一代都是军队中的重要人物,本人也有非常精湛良好的军事技艺,所以凭借着他的出生和军事技艺,哪怕经历多次失败,也可以东山再起,获得机会,所以他本人带兵就比较散漫了。

这个问题在霍去病身上也有,当霍去病少年的时候,卫青就已经深受皇帝宠爱了,连带着小时候的卫青外甥霍去病也很受皇帝的偏爱。可以说霍去病从小就是个小少爷。

所以在他带兵的时候很有一些张扬跋扈的少爷气,其特点就是敢于打冒险仗,经常长途奔袭,有着天马行空的创意和执行力。但是缺点也是比较任性,对待士兵也是如此,高兴的时候能把皇帝赏赐的美酒倒在泉水里和士兵一起喝,不高兴的时候就自己踢球,酒肉全部倒掉,根本就不管士兵的疾苦。

霍去病把美酒倒在泉水里和士兵共享

所以这个问题不能简单说霍去病对士兵真的是刻薄或者不刻薄。对于他这样的小少爷来说,如果自己高兴,那自然就对士兵非常好,如果自己不高兴,别说士兵了,谁的脸都可以不给,就连李广的儿子李敢都敢射杀,要知道当时的李敢可比他的父亲幸运多了,封了侯,霍去病都敢这么干。要不是霍去病早死,他子闯下的祸可能更多。


猫图怪谈


霍去病年少时,受舅舅卫青的影响,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在骑射上更是无人能比。而且读了不少兵书,可以称得上是文武全才。

(霍去病剧照)

虽然如此,不过,如果没有卫子夫的发迹,霍去病绝世才干,可能也就被淹没了。而当卫子夫受到汉武帝宠幸后,卫青很快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这样一来,霍去病也跟着沾光,做了汉武帝的近侍。

不过,霍去病志不在此,他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卫青那样的大将军。

机会很快来了。

公元前123年,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同时也是因为有开疆拓土的雄心,汉武帝再次奉命卫青率军攻打匈奴。

在卫青的推荐下,17岁的霍去病,终于得到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此次征战,霍去病率领一支800人的精锐部队,以闪电突击的方式,直取匈奴腹地,取得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胜利。在这场胜利中,不仅生擒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和相国等人,还斩杀了匈奴两千多人。

霍去病一战成名,勇冠全军。论功行赏时,汉武帝给他加官进爵,把他封为冠军侯,赐封邑1600户。

(汉武帝剧照)

从此,年轻的霍去病,跻身于抵抗匈奴的名将之列。

公元前121年,在霍去病的指挥下,汉军迂回作战,日行千里,以6天时间转战匈奴5部。随后在焉支山上,霍去病与匈奴折兰王和卢胡王短兵相接,打了一场极为惨烈的战争。这场战争,霍去病最终诛杀二王并斩杀匈奴8千多人,另外还俘虏浑邪王子等人。匈奴祭天的小金人,也成了此战的战利品被带回汉朝。

紧接着,霍去病乘胜追击,攻打河西一带的匈奴。

此战,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统帅,让大将李广、公孙敖等作为他的辅助部队。

有意思的是,李广等人由于行军迟缓,再加上在大漠中迷路等原因,完全没能起到辅助作用。反而是霍去病孤军深入匈奴心腹,不仅大获全胜,还斩杀匈奴4万余人,并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国等120人,最终收复河西一带,为汉朝出使西域,创造了条件。

此后,霍去病屡战屡胜,为汉朝开疆拓土,扬威立名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而霍去病也名扬万里,成为让匈奴闻之丧胆的战神。

霍去病虽说是常胜将军,不过,少年成名的他,为人傲慢,对和他出生入死的士卒,不怎么体恤。

每次征战,汉武帝都会给他装上10车美酒佳肴,供他在行军途中吃喝。但一心想以快取胜的霍去病,为了减少汉军行军的辎重,在粮草补给上,却总是为士卒们准备得很不充分。

因此,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汉军难免忍饥挨饿。但霍去病不仅不和他们分食汉武帝赐予的食物,还把车上坏掉的食物大量丢弃。

有次,饥饿的士卒向霍去病乞求食物,结果遭到了拒绝。他冷冷地说,想要得到食物,就要到敌人那里去夺取。

(卫青剧照)

这一点,霍去病和他的舅舅卫青是大不相同的。卫青仁善宽厚,很体恤士卒。每次出征,都要先保障粮草补给的通道畅通。在出征途中和士卒们同甘共苦,处处都在想办法,为士卒们解决行军途中的困难。

然而,有趣的是,卫青手下的士卒,却不断有人想方设法,调到霍去病的队伍中去。

不仅卫青手下的士卒如此,在当时的汉军中,向往追随霍去病征战杀敌的大有人在。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一方面,汉朝尚武,霍去病由于战功显赫,备受汉武帝信任和器重,不光加官进爵,还年纪轻轻便名震天下,成为全民偶像;另一方面,霍去病用人不看出身,甚至不管是汉人,还是降服的匈奴人,只要有能力,都能得到重用。

因此,只要是愿意追随霍去病的士卒,往往都是敢于拼杀,勇于深入敌人腹地的人。他们无畏危险,置生死于度外,在战场上冲锋在前,勇武无敌。当然,也正是凭着这股狠劲,才能不断取得胜利。到论功行赏时,很多人不光能得到千金赏赐,还能得到加官进爵的机会。

这样一来,谁还会指责霍去病不体恤士卒呢?

(参考史料:《史记》《汉书》)


张生全精彩历史


英雄从来不是完美的,不完美的英雄才更加真实可爱!对于如流星般闪耀天空、留下无比灿烂光芒的霍去病来说,纵横大漠的时候不过才22岁(虚岁),在这样的年龄里我们更不能奢望他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

现代的人们似乎不愿意、也不敢相信在霍去病的身上还有缺点。这位说出“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热血将军,这位直捣匈奴王廷、封狼居胥的天才将军……留给世人的都是一段段"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的佳话,怎么他的身上还有缺点呢?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正视一下霍去病身上的缺点吧。


对于霍去病的战功《汉书》大书特书的同时,也没有回避这位天降雄才的缺点: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躢鞠也。事多此类。

大体意思是:霍去病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皇帝,担任侍中一职,性情贵宠,不会关心士兵。率军队出征时,皇帝要让太官为他专门准备十车生活用品,等他征战归来,就把车上剩下米、肉丢掉,士兵里因吃不上饭却有挨饿的。在塞外与匈奴作战时,因缺乏粮食士兵有的人饿得不愿意动弹,霍去病还要弄出一块场地踢球玩乐。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感谢历史学家班固,能如此忠实记录下这些。其实想一想作为当时只有22岁的青年将军,有玩兴、思虑不周、不太顾忌士兵感受、不会换位思考疼爱士兵……这是很正常的。古人尚且知道人无完人的道理,忠实记录下霍去病性格中的缺点、对士兵的有失疼爱之举,难道今人就无法接受这位英雄是有缺点、不完美的吗?

在汉元狩四年春的那场决战中,前将军李广、右将军赵食其的部队分兵进军匈奴,却因迷路走错道路,卫青得胜返回时两军才汇合。史载:卫青准备派人向皇帝报告,让长史写出罪状来责问李广,于是李广羞愧自杀,在这场战争中,李广的儿子李敢却因战功由校尉获封关内侯。次年,因父亲之死,李敢行刺卫青,幸被卫青压下并未声张,但是霍去病替舅舅出头,随后在甘泉宫射猎中射杀了李敢。

在没有皇帝诏令、在未经过廷尉审理下,霍去病私杀有战功并已封侯的朝廷大将,今人又该作何评价?难道还坚持认为英雄必须是完美的?是不应该有性格缺陷的?想想后世的袁崇焕被崇祯凌迟时,罪状之一就是矫诏擅杀毛文龙。在任何一个朝代,私杀大将、大臣都是死罪的。只是霍去病因战功太显赫,以至于汉武帝也无法问罪于他,但他身上的性格缺陷我们就无视了?这样的英雄你就无法接受了吗?


英雄就是英雄!不管霍去病身上有多少性格缺陷,不管曾对士兵有多么刻薄和冷漠,他都是汉民族的一代英雄。这样的英雄也是最可爱、可信、最真实的!


指动济南


不可能,不爱护士兵,底下的人早就不跟着他干了,结果肯定跟张飞一样的下场,将士是都心甘情愿的跟着他,不单是能打胜仗,还有就是爱护下属,这样才能得到下属的拥护。

顺便说一下,这种捕风捉影的抹黑民族英雄的我们要高度警惕,都是一些挑拨民族团结的败类在枉顾历史,颠倒黑白,唯恐天下不乱。都是精日,我们要有自我判断意识,长长脑子,历史不容篡改,更不容他们瞎改。


奋青365


西汉疆域图

汉武帝时期,李广和霍去病都是不爱说话(霍去病“少言不泄”,李广“讷口少言”),却有非凡军事能力的将军,但是他们对待部下的方式却截然不同。

飞将军李广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意思是李广特别平生不爱财,得到赏赐之后便全部分给自己的部下,在行军途中,遇到粮食、水源不足的情况下,士卒如果没有吃饱喝足,李广就绝对不会享用。所以即便是他对部下没有严格的纪律要求,士卒仍然愿意为他尽死。在李广自杀之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司马迁引用两句话来评论李广“其身正,不令而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冠军侯霍去病

而霍去病就完全不同了,《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记载:“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意思是说霍去病少年得志,却不太考虑士卒的感受。每当出征之时,汉武帝都会赏赐给他很多专用物资,出征归来之时,剩下的玉盘珍馐便当垃圾扔掉,但士卒却又很多吃不上饭的。在外打仗之时,他的部下有很多人饿得站不起来,而他不但不管不问,甚至还在他们面前踢足球。所以尽管霍去病在外建立不世之功,但他却不太受士卒的爱戴。

汉武帝刘彻

如果我们有李广一样的领导,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幸运吗?国史君(国史通论)倒觉得未必!因为李广爱士卒,不一定会做到人人满意,霍去病为人刻薄,但他的做事方法其实运用在了很多公司,那就是“以奋斗者为本”。就拿分年终奖来说,即便李老板把今年所有的盈利都分给了员工,但也没办法做到公平,每个人依然会觉得自己分得太少了。而霍老板则有一套明确的奖惩制度,表现优异的得到晋升并分得出乎预期的高奖励,而表现较差的则受到惩罚。在外来说,霍老板的差评可能超过好评,但是由于优胜劣汰,他公司的整体水平却永远在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