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李卫的?

徐雪丹


雍正四大宠臣,唯有李卫善终,为何乾隆却非常讨厌李卫?

众所周知,雍正皇帝有四大宠臣,分别是年羹尧、李卫、田文镜和隆科多。在这四大宠臣中,年羹尧因为功高震主、飞扬跋扈被杀,田文镜因年老体弱差点病死在任上,隆科多因结党营私、收受贿赂被囚死在狱中,只有李卫安稳的活到了乾隆朝。

李卫死后,乾隆最初还以总督例赐李卫安葬,并追赠谥号敏达。但过了几年,乾隆就突然开始讨厌起了李卫。乾隆不仅称:“李卫于督抚中并不是公平纯臣,在浙江无功德于民,闻其仰借皇考恩眷,颇多率性娇纵的地方。设使此时尚在,犹当究治其愆!”而且后来在南巡的时候,看到杭州百姓在西湖花神庙为李卫和他的妻妾立庙也怒不可遏,当即命人拆除了李卫的庙宇。

百姓为李卫立庙,说明李卫在民间确实深得民心,为老百姓办了实事,为何乾隆却变得如此讨厌李卫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李卫是能吏,但却没文化,乾隆耻与其为伍。李卫的办事能力毋庸置疑,不管是两淮查私盐还是江南捕盗,李卫都能干得得心应手。但李卫的出身却不太好。这里并不是说李卫出身卑贱,而是说李卫肚里没多少墨水。李卫家庭富裕,但却没多少文化,所以最后只能花钱买了个官。这在乾隆这种附庸风雅的人看来,李卫就是个文盲,能被他老爹重用只是走运罢了。所以在李卫死后许多年,乾隆收回了很多雍正赐给李卫的荣誉。

其次,李卫性格耿直,不善于拍马屁。早在雍正时期,李卫就因为太耿直而被雍正警告。李卫在直隶总督任上,因为办事公正、为官清廉得罪了很多人,遭人弹劾。雍正给李卫下谕旨:“近有人谓卿任性使气,动辄肆詈。丈夫立身行己,此等小节不能操持,尚何进德修业之可期?当时自检点,从容涵养。”

雍正是在提醒李卫,你可得稍微注意点啊!但李卫早已养成了嫉恶如仇的习惯,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改过来的,所以到了乾隆朝还那样。而乾隆是个比较虚荣的皇帝,最喜欢的就是和珅这种善于溜须拍马的大臣。所以李卫在他看来就是一根筋,冥顽不灵的典型代表。

最后,李卫在民间的声望太高,令乾隆很不爽。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对于父亲留下的几个老臣都不太喜欢,因为这几个老头都比较固执。李卫一个没文化的小流氓居然被老百姓“封神”,这让他实在无法接受。所以乾隆后期往死里贬低李卫。


送历史个救生圈


雍正时期,李卫为四大宠臣之一,也是唯一安稳过渡到乾隆时期的大臣。然而,其他三位就非常不幸了:年羹尧功高盖主、嚣张跋扈,被雍正所杀;隆科多结党营私、聚敛财富,死在大牢;田文镜身体虚弱,病死家中。然,乾隆对李卫并不感冒!

(李卫)

百姓眼中的李卫

李卫的家庭还是相对比较富裕的,只是文化程度不高。早期,李卫是靠捐钱出任朝廷命官,后被雍正赏识,平步青云。李卫为官清廉,体恤百姓,体察民情,深受百姓爱戴!

乾隆眼中的李卫

李卫是雍正时期的重臣,乾隆理应重视。但是,乾隆认为李卫对人民没有贡献,其性格倔强,不适合在朝中任职。

乾隆厌李卫之因

首先,李卫虽然能干,但没有什么文化。说得不好听的,如流氓地痞,跟刘邦差不多。然而,乾隆饱读四书五经,有一个成语就能说明问题:“物以类聚”嘛!

其次,李卫性格耿直,言语太直。雍正时期,李卫就因为说话不好听而被雍正警告过。而且,李卫在官场上,因办事公正得罪了不少大臣。雍正因为这个,让李卫改改,多年养成的习惯也改不了。到了乾隆时期,虽李卫在朝任职了,还是得罪了乾隆!

(乾隆)

李卫得罪乾隆之因

在乾隆时期,李卫做事依旧不管不顾。乾隆二年,弹劾诚亲王与百姓争地。乾隆三年,弹劾大臣朱藻。这两件事,乾隆给予了肯定。但是,乾隆并不是雍正,其并不放心李卫。这就要从乾隆南巡说起了,乾隆在西湖花神庙,看到老百姓给李卫和他的妻子修建寺庙,并且供奉,乾隆大为恼火!于是怒言:“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说完,随即命令拆除捣毁百姓为李卫修建的庙宇。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的驾崩,代表了李卫的地位也成为了过去。众所周知,都知道李卫是一个好官,时刻都在为百姓着想,他担心的是,他会因朝中官员的斗争,而成替死鬼。

(雍正)

李卫:去之所幸,死之可惜

好景不长,乾隆三年之时,李卫身患重病,一蹶不振了!虽然,乾隆也曾派贴身御医前去治疗,但此时的李卫已经病入膏肓了,因此没多久之后,李卫便因病去世了,享年51岁。




感知历史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仅次于康熙的皇帝,他在位60年,而且活了88岁,他之所以在位60年,还是主动让康熙的,但乾隆退位后,仍旧把持朝政,嘉庆帝只是个摆设,其实乾隆是个非常自负的人,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他甚至不太看得起自己的父亲雍正。

乾隆继位后,就开始引导舆论,说什么自己的皇位不是雍正传的,而是当年爷爷在世时就看中了自己,而且雍正还是沾了自己的光才得的皇位,这些言论被乾隆加以引导,搞得好像真的一样,而他继位之后,就对父亲雍正做出的事情进行反对。

雍正是个很勤快的皇帝,长年累月工作不休息,而乾隆却偏偏常常玩耍,还下江南去玩,这不是跟父亲唱反调吗?雍正当年打击过许多人,乾隆登基之后,就给这些人平反了,而对于雍正的心腹,乾隆照样看不惯,比如李卫就是这样。

看过《李卫》当官的朋友知道,李卫不太识字,但乾隆皇帝很喜欢他,因为李卫心思单纯,而且对乾隆忠心耿耿,李卫性格风风火火,做事不顾后果,所以他看到哪个官员做了贪赃枉法的事,他就要弹劾,雍正派他去搞盐政,李卫就猛烈抓捕盐贩子,完全是一副视死如归的模样。

因为李卫做事认真负责,所以得到雍正嘉奖,而且雍正本事也是个热血汉子的性格,李卫很对他的胃口,李卫因为功劳获得赏赐,他就把这些赏赐放进仪仗队里,经常上街招摇,雍正知道就批评他,说他太招摇,李卫反而解释说自己是在宣扬皇恩浩荡,雍正也就不予追究了。

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了,乾隆登基之后,李卫算是换了新主人,可他仍旧我行我素,乾隆二年他还上书弹劾诚亲王,说诚亲王跟老百姓争夺一块地,第三年他有弹劾大臣朱藻,对于这两件事,乾隆不置可否,可李卫偏偏是一根筋,脑筋不动转弯的,依旧按照自己的性子来。

乾隆三年,即1738年,李卫去世了,后来乾隆游江南时,发现在西湖花神庙中,竟然有老百姓跟李卫立了神像,还有百姓给他供奉香火,乾隆一看就生气了,批评道:"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于是乾隆下令把李卫的像拆除了。

其实李卫的像又不是自己立的,是他死后老百姓纪念他的恩德立的,这并不能怪在李卫头上,可乾隆就是看着李卫不爽,这或许是跟李卫的性格有关的,幸亏乾隆继位第三年李卫就去世了,否则的话恐怕李卫在乾隆手下吃不到好果子,你觉得呢?


一食之间


李卫得雍正的重用,乾隆上位之后并不待见李卫,所以李卫辞官回归故里,乾隆先是假装不答应,后来还是放李卫走了。乾隆三年,李卫病死,享寿51年。

不过,以前古代的君臣都是这一个套路,臣子说,“老了,不中用了,请皇上批准我退休吧!”皇帝就说,“先生不能退啊,朝中如果缺了你就不行啊!”于是,你推我让一番之后,留下了君臣相得的美名。

(李卫肖像)

说乾隆不待见李卫,也不完全对,在表面上来说,乾隆还是挺和气的,李卫病重的时候,乾隆还派御医去帮忙治疗过呢。但这仅仅是表面上的待见,就像刘表对待刘备一样,表面尊重到无以复加,背后干的都是“阴御之”的活。

从两位帝王的执政理念入手,就知道为什么李卫不遭乾待见了,看似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实内里大有文章。

我们先来看看雍正是怎么治理国家的,然后乾隆是怎么治国的,比一比,就知道乾隆为什么这样对待李卫了。

其一,雍正没收贵族庄园,释放奴隶,增加国家的自耕农数量。

(雍正皇帝剧照)

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到处跑马圈地,这是肯定的。在多尔兖的传记中,就有多次提到,满人贵族在天下到处画地为牢,干的都是“划分庄园”的活路。

这么一干下来之后,庄园在贵族手里,不用交税。因此,在康熙朝,由于大量庄园、大地主的存在,国家损失了大量的自耕农集团,导致了康熙末年那么大的一个国家,实物税、银钱税仅仅800万两百银。

就这个国家态势而言,就充满了暮气沉沉,这才有了雍正铁腕改革的必须和必要。

其二,雍正打破“满汉壁垒”,重用汉臣。


(雍正重用汉臣)

在十二帝当中,也只有雍正才最自信地称自已为“中国皇帝”,其余的都是在防范汉人中度过的。雍正在位时,并不在乎什么满汉大防。他重用张廷玉、李卫等人,大胆地任用这些汉臣来帮他改革、集权和治理国家。

因此,李卫才会升官神速,李卫这个人,不认识几个字,但是他对于政务这一块,好像是天生的了解,办事能力特别强,所以说他是“不学有术”。

康熙五十六年,李家出钱帮李卫买了个员外郎,就此摸到了官场的一点点边缘。但是到了

雍正五年之后,他得到雍正的重用,当上了浙江总督的位置,平步青云吧,这可以这么讲!

其三,乾隆再抱祖制,反对雍正变革,严守“满汉大防”。

(乾隆剧照)

我们将几个事情并列在一起讲,大家看了之后,就一定会理解了!

第一件事情:张廷玉第一个遭到乾隆的打压,曾经对乾隆提起,雍正皇帝曾经恩许他配享太庙。

乾隆听到之后,一脸的不开心。张廷玉其实也不傻,他只是向乾隆投石问路而已,其意思就是“你还会跟你父亲一样敢于重用汉人吗?”当然,结果并不理想,乾隆不想重用汉人。

第二件事情:李卫在乾隆二年的时候,弹劾诚亲王的护卫与民争地。

诚亲王的护卫争地,看着简单,其实就是诚亲王在雍正这一位铁腕皇帝死了之后,开始尝试地又干起了“圈地”的活路了。

(李卫准备弹劾材料)

李卫是雍正老臣,也是改革的主要推手。看到诚亲王这么干,立即上报给乾隆听,其意思也很明白,“圈地”这个事是违法的,就看你乾隆到底认同不认同雍正的改革了。

当然,乾隆褒奖李卫之后,并赐其四团龙补服,作为奖励,然后对诚亲王圈地的事件也就不了了之。雍正是他的父亲,连他的父亲治理国家的政策都不能延续的话,那雍正的“抛开祖制,不讲满汉大防,重用汉人”的这个核心思想也就玩完了。

所以,李卫就请求告老还乡了。

乾隆第五次南巡,在杭州西湖花神庙看到李卫和他的妻妾被供奉在庙里。大怒,命人将神像砸碎,并且说李卫不是什么“纯臣”,就是不想让李卫享得神庙香火供奉。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雍正去世以后,乾隆接了班。而雍正时期有三位极受宠爱的大臣,李卫算是期中之一,乾隆是如何对待他的呢?

其实说“对付”并不恰当,因为乾隆还没怎么出手,李卫就倒下了,史载李卫在乾隆三年就去世了,这以后,李卫不再出现在乾隆的视野之中,更谈不上“对付”二字。

那李卫在乾隆时期是如何生存的呢?

  1. 继续担任地方大员,贡献自己的余力!乾隆上台以后,虽然说有自己的想法,但继任之初,对待老爹的旧臣们还算客气,并没有马上就痛下杀手。而李卫继续做自己的直隶总督的职位,他在任上也是尽心尽责,干好自己的事情,可惜,好景不长在,他在乾隆三年的时候,就因为疾病发作,医治无效而亡!
  2. 仗义执言,不畏权贵!虽然说,李卫只在乾隆时期干了三年,但是这三年的过程中,他不仅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尽心尽责,而且不畏权贵,仗义执言,并且在乾隆二年的时候,上疏诚亲王的护卫侵占普通百姓的土地,他秉公执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到了乾隆三年,他又弹劾了另一个官员,上级也治了罪。在李卫死后,乾隆还命人按总督的规格安葬了他!

  3. “人走茶凉”,乾隆撤掉李卫的神像!据传,李卫死后过去了几年,一次乾隆下江南游玩,来到了杭州,看到在西湖边上的花神庙里百姓们供奉着李卫和李卫妻子的神像,乾隆突然气不打一出来,说李卫借这雍正的名头在装神弄鬼,就命人捣毁了神像,可见,李卫并没有乾隆的尊敬,也所幸,李卫死的早,要不然,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形。

俗语讲,“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卫还没有等到乾隆开始更换的时候,就去世了,是不幸也是幸运,保住了自己的名声,也免受屈辱的打压!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雍正之所以能异军突起,最后登上帝位,离不开四位大臣隆科多、张廷玉、李卫和田文镜的拥戴,但我想如果说雍正年间的重臣的话还可以加上鄂尔泰,他虽然在雍正即位之前并不出彩,但得益于雍正的赏识,在雍正去世时任命他为顾命大臣,辅佐新君。不过更重要的一点是,这几个人之间的党争,切实影响到了李卫,进而影响了乾隆早年对李卫的态度。

隆科多从雍正三年就已失势,雍正六年就死在了禁所;田文镜在雍正十年病逝,所以这两位暂且不表。而剩下的张廷玉被乾隆百般羞辱,最终在家忧郁而死,鄂尔泰虽然在乾隆十年逝世时还是荣誉满身,可是十一年后也被乾隆因其侄鄂昌与门生胡中藻之狱,撤出贤良祠。很多人可能会说乾隆对李卫很特别,没有像羞辱张廷玉一样羞辱他,但其实他和鄂尔泰很类似,都是死后遭到了一定的清算。

李卫和其他几位重臣虽然都受到了雍正的宠信,但他们之间却矛盾不断,田文镜弹劾过李卫,雍正不为所动,之后田文镜又转而交好李卫,在李卫母亲死时专门派人持厚礼前往吊唁,结果被李卫赶了出去。李卫又弹劾过鄂尔泰的弟弟鄂尔奇,雍正把鄂尔奇撤职,又表彰了一下李卫,但并没有动鄂尔泰。当时摄于雍正帝压制朋党,他们还不敢表现的太过。等到雍正帝一死,鄂尔泰、张廷玉和李卫就自立门户,互相倾轧。

可是相较于鄂尔泰和张廷玉,李卫长期任职外地,未曾入内阁军机处,所以势力相对弱小。担心遭到鄂尔泰报复的李卫,便上演了一出好戏,跑到雍正灵柩前哭得死去活来,晕绝不能起。乾隆知道他的意思,安抚他努力报国就行,先帝没了还有他在,并且赏赐了他珊瑚朝珠,再赐他的长子李星垣武探花及第。

事实上鄂尔泰在之后也确实不断攻讦李卫。李星垣曾上奏说他父亲:“平日孤身独立,恐不合之人就图报复。”乾隆非常不高兴,专门派人训斥了李星垣,但是也明确指出不合之人就是鄂尔泰。这说明了什么,李卫孤身独立,相比鄂尔泰不结党,而乾隆也明白鄂尔泰在搞李卫。另外乾隆在乾隆五年的一道上谕中还提到,李卫去世时有人奏请将其直隶总督降为巡抚,这背后也有鄂尔泰的授意。

乾隆还提出让李卫纳入直隶贤良祠中供奉,而很快湖南巡抚雅尔哈善就奏请将已故的田文镜从贤良祠中撤出。这看起来两不相干的事情其实就是一件事,如果将田文镜撤出贤良祠,那李卫又有何资格进贤良祠呢?所以乾隆没有撤田文镜,而是将李卫纳了进去。

乾隆为何如此偏袒李卫呢?其实关键就在四个字“孤身独立”,说李卫一个亲信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但相比较鄂尔泰,李卫确实没行程像鄂尔泰和张廷玉那样遍布朝野的大势力,所以作为乾隆最忌讳的是鄂尔泰和张廷玉,而不是处于劣势的李卫。另外他帮助李卫,其实也是为了搞平衡,如果李卫这样的重臣都被鄂尔泰搞掉了,那岂不是失去了制约吗?所以对于急于寻求庇护的李卫,乾隆自然予以支持,甚至一度依赖李卫一派展开对鄂尔泰派的整肃。

只是兔死狗烹,等到鄂尔泰在乾隆十年病逝后,乾隆爷就用不上李卫一派了,比如作为李卫一派的主力彭家屏,就被乾隆斥责为李卫门下一走狗。而李卫也逃不过乾隆清算的命运,乾隆南巡江南,结果看到竟然有供奉李卫夫妇的花神庙。乾隆非常气愤,说:“李卫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在浙江无甚功德于民,闻其仰皆皇考恩眷,颇多任性骄纵之处。”并且下旨毁掉李卫的雕塑。

好了,我们来复盘一下,李卫和鄂尔泰等几个雍正时期的重臣相互攻讦,而李卫势力较弱,寻求新皇帝的保护,乾隆又需要借助李卫制衡鄂尔泰,所以对其进行了相对的支持。可是等到一切尘归尘土归土后,乾隆又想起了李卫在雍正时期的骄纵之处,便毅然决然的将其雕塑毁掉,进行了报复。


邯郸醉


李卫去世于乾隆三年(1738年),享年五十一岁。

这等于乾隆的皇位还没坐热乎呢,李卫就去世了。由于李卫英年早逝的缘故,谈不上“乾隆如何对付李卫”的问题,

不过,李卫在生前的某个骚操作,却在死后40多年时爆发,遭到了乾隆的严厉训斥。

这个骚操作就是:把自己和十三位大、小老婆塑造成西湖神庙的湖神,让游客们参拜。

在雍正年间,李卫长期担任浙江总督的职位。

作为浙江总督,李卫有维修当地名胜古迹的职责。但好巧不巧的是,李卫居然盯上了西湖旁的湖山神庙(即竹素园),打算对神庙做点文章。

湖山神庙是一处著名古迹,每年三月,“都人士女竞集于此,画鼓灵箫,喧阗竟日”。

此外,神庙内还供奉着湖山之神。根据资料记载,在湖山之神的身旁:旁塑女像十三,曰十二花神及闰月花神,尽态极妍。


事实上,这位湖神是李卫照着自己的模样塑造的。而13位花神呢,全是照着李卫的13个妻妾的样子塑造的。

原来,游客们费尽心力,最后拜得都是李卫的一大家子啊!

1780年,乾隆第五次南巡时,来到湖山神庙参观。李卫在40多年前的骚操作,终于在乾隆进庙那刻爆发了出来。

乾隆看到这些塑像时,立刻想到李卫的模样,顿时内心充满愤怒,便当即下旨,派人把李卫及其老婆们的塑像全部砸烂,另外塑造新的湖神塑像供奉。

不仅如此,乾隆还指责了李卫当官时的政绩:

李卫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其在浙江亦无甚功德于民。并闻其仰藉皇考恩眷较优,颇多任性骄纵之处。

不过这个时候李卫早就已经死了,被人说说也没啥。

总而言之,李卫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官员,就是太皮了。


HuiNanHistory


我是飞越沧海,我来解答这个问题!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任皇帝都希望培养属于自己的心腹大臣。李卫作为雍正手下的红人,在乾隆朝是否能继续被皇恩宠信呢?下面来就为你一一详解。

善于做官的人

李卫一生历经康雍乾三朝,作为见证过康乾盛世的人,一生也是顺风顺水。他步入官场并不是通过科举考场,因为李卫没什么文化,字也识不了几箩筐,但这并不影响他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李卫出生于江苏丰县,自小就家境殷实,生活优渥。在他三十岁时,也正是康熙朝的末期,晚期的康熙朝史治不清,财政紧张,各地亏空非常普遍,为了解决财政赤字问题,便向民间售卖官职。只要出得起钱,就可以买个官来做。做为中国传统思想来说,有个官帽子罩着,比啥都安全,于是,李卫就掏钱为自己捐了从五品的员外郎,不久便到了朝廷担任兵部的员外郎。

李卫这一入官场不打紧,他像是手握当官秘笈一般,从此开始稳步提升,不久就从兵部员外郎升为户部郎中。在康熙朝实习了几年官场文化,在雍正即位后,李卫就开始大放异彩了,也是雍正能慧人识人,直接就任命李卫为云南的盐驿道。

雍正上任的首要任务就是整治吏治,清查亏空,振兴财政。而盐业无疑是朝廷的主要财脉,雍正把李卫放在盐驿道这个位置上,可见对李卫是充足的信任。

李卫是块当官的料,虽然不大识字,可是有师爷啊,来往的疏令公函由师爷一手操办,自己只需要做好决断就够了。李卫捐个官可不是抱着干几年把捐的钱赚回来的心思。也许家里不差钱,也许是看多了官场的许多不堪,对许多官员的作为不满意,他是真心抱着做个好官做出成绩才步入官场的。李卫在任云南盐驿道期间,为官清廉,政绩突出。不久便当了云南省的布政使,换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省的省长,同时,仍然兼管盐驿道。

在雍正三年,李卫升任为浙江巡抚,这么说吧,李卫在雍正年间的官职是一年一换,年年升官,不久又做到了浙江总督一品大员。浙江可是朝廷的主要钱袋子,雍正把李卫放在这个位置上,就等于把国家的国库扛在了李卫肩上。后来又当了直隶总督。

顺应雍正的心意

雍正升李卫的官可不是说和李卫的关系好,而是李卫当官确实做出了成绩,主管盐业时,有力的打击了私盐,提振了官盐的销售,为国家贡献了大笔大笔的财税银子。贩私盐的可都是些厉害主,元末明初时的张士诚就是贩私盐的,还有唐朝末年造反的黄巢也是贩私盐的。和贩私盐的作斗争,没两把过硬的刷子根本就玩不转。李卫就是凭着把盐业治理得井井有条,才会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一路高升。

在雍正朝锐意改革下,李卫凭着杰出的政绩有力的支持了雍正的政策,成为雍正朝的四大宠臣之一。雍正去世后,乾隆即位,所谓,雍正累死,乾隆乐死。意思就是雍正玩命干,积攒下充盈的国库,乾隆即位后,有大把大把的银子花,当然乐得要死。

乾隆的嫉妒

乾隆即位后,对李卫还是很厚待的,很能听取李卫的进谏,在处理诚亲王府的护卫库克与安州百姓淤池之争时,李卫依法秉公处理,乾隆很是嘉赏李卫的办事能力,特赐予四团龙补服。在弹劾总河道管理朱藻贪污,其弟挟制地方官员干预赈灾之事时,乾隆听取了建议对两人进行治罪。在李卫生病时,乾隆还专门派自己御用的太医去给他治病,很是体恤。可能卫因病去近后,以总督之礼厚葬。不过,李卫在乾隆没呆两年,在乾隆三年时,李卫就病逝了。也由于死得早,没来得及让乾隆对他翻脸。

在乾隆四十二年时,乾隆又一次下江南,在游赏西湖时,看到西湖的花神庙里立着李卫和他的妻妾的神像,乾隆帝突然开始暴怒,称:“李卫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在浙江没有为当地人民建立功德,仰借着皇恩宠幸,反而多有任性骄纵的行为。如果他现在还活在,朕一定要追究他的罪责并处置他”。下令撤掉了李卫的神像,并且捣毁。

显然,自诩十全老人的乾隆是吃醋了。吃李卫的醋,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对李卫是好生嫉妒,嫉妒李卫被当地人民如此爱戴。作为一国之君,自以为文治武功无人能及的他,都没有被人如此供奉过,而一个小小的李卫竟然如此受厚待,还被浙江人民自发建庙供像,这让他大为光火。归根结底,乾隆是把臣子当奴才看待的,作为奴才,你什么都是主子给予你的,所以,你所作出的一切都应该属于主子的,只有主子才能尊享。而奴才,只有乖乖当好奴才就好了,哪有资格登殿入庙呢?


飞越沧海新史观


说起李卫,大部分人的印象是来自于《李卫当官》。

剧中徐峥饰演的李卫是个市井小混混,整天吊儿郎当,无所事事,因为一次误打误撞救了雍正,结果走上了仕途。


其实真实的李卫与电视剧中的截然不同,李卫出生于徐州丰县,与刘邦的故乡沛县是邻县。与刘邦一样,李卫是一个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人,但与刘邦不同的是,李卫家境富裕,是个妥妥的富二代。

当时,清朝有一种捐纳制度,说白了就是花钱买官,李卫父亲眼见儿子整日游手好闲,怕他惹出大麻烦,于是就花了大价钱给李卫捐了一个官—五品员外郎。

李家花了多少钱呢?六千四百两银子,换算成现在相当于60亿元人民币,真是出了血本了,李家真是巨有钱啊!

既然这么有钱,还当官干嘛呀!可能就图个新鲜吧!


然而,李卫还真是个当官的料,他做官不贪不占、不偏不倚,话说回来,他家里有的是钱,还需要贪吗?

后来,雍正派李卫到江浙一带查处买卖私盐一案,结果李卫不负所托,三下五除二就全部的犯案人员抓获了,获得了雍正的交口称赞,职位连连升迁。

雍正之所以重用李卫,主要看重了他身上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不畏权势的特质,这在大染缸一样的清朝官员系统中,着实难能可贵。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去世之后,李卫的境遇如何呢?乾隆是如何对待他的呢?


乾隆继位之后,李卫继续担任直隶总督,期间还处理了亲王私占民田之事,因为处理得当,还获得了乾隆的嘉奖,后来李卫还弹劾了两位腐败高官。

乾隆三年,李卫因病去世。

但李卫死了之后,乾隆做了一件事,令人心寒。

这天,乾隆到了杭州西湖游玩,发现西湖边有一座神像,上书湖山神位。乾隆走进一看,原来是李卫的。乾隆大发雷霆,说了句:

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并下令将神像拆除。由此可见,乾隆对这个前朝重臣还是不怎么待见的,还好李卫死的早,否则日子也不会好过的。


一半秋色


李卫在清朝的官员里,是个特殊的存在。他不是科举正途出身,不仅没有多少文化,而且还时常表现出些“匪气”,所以办差很有成效。这种行事风格固然对了雍正的脾气,但却难入自命文雅的乾隆法眼。更出格的是,乾隆居然发现民间有李卫的神像,这也让皇帝不爽到了极点。


和影视剧中不同的是,李卫不是叫花子出身,也没有在雍亲王府当差。他的家境比较富裕,李卫是个典型的“富二代”,只能花钱买官。出身决定性格,李卫和正常通过科举入仕的人完全不同,他身上少了读书人的瞻前顾后,多了些市井无赖不管不顾的“匪气”。性格决定命运,李卫的“匪气”让他处理公务如鱼得水,在官场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存在。

康熙末年之时,土地兼并严重官场乌烟瘴气,雍正登基后面临着这样的局面,如果不花大力气进行整顿,就难以扭转局面。锐意改革的雍正,看中了李卫身上的“匪气”,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事实证明,雍正的眼光没错,李卫的确完成了很多高难度任务。


李卫之第一次表现出“匪气”,是在康熙末年。他入仕之后在户部供职(户部郎中),负责催收天下钱粮(类似于收税)。当时主管户部的亲王规定,各地要在缴纳一千两银子的钱粮时,同时多缴纳十两银子的“库平银”,这个库平银表面上是为了充盈国库,说白了就是公开的多摊派,最后都落进了亲王的腰包。

李卫看不惯这种做法,几次反应问题都没有结果。如果是瞻前顾后的文官遇到这种情况,估计只能心里生闷气,或者继续向上级申述,不敢做出过激的举动。李卫则不然,眼看着自己反应的问题没落实,“匪气”发作之下,直接在户部办公室立了一个装钱柜子,上面贴上“某王赢余”,明白滴告诉大家,这是那位亲王多收的好处。搞得那位亲王(估计是雍正的哪个兄弟)十分难堪,只能收手。


李卫就是因为这件事,才被雍正纳入了视线,即位后马上对其进行重用,让他去云南担任盐驿道,李卫在这个职位上仍然表现出色,没过多久就升任浙江巡抚监管盐政。

盐是国家专卖之物,全部由国家统一调配售卖,但因为有的地区产盐有的地区却只单纯地用盐,就造成了各地区盐价差异太大,也就催生了私盐贩子。这些人有的单干有的成群结队,势力大的盐贩子暗中勾结官府,一般人都不敢轻易得罪他们。

李卫在各地打击盐贩子时,做法同样也是破具“匪气”,他挑动盐贩子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攻击,等到盐贩子们互相伤害得势力大损之后,他才出来收拾残局,从水陆两方面严防死守,让盐贩子断绝最后的贩卖渠道。不得不说,李卫这一手十分阴险,但效果却是杠杠滴!


李卫还擅长打击盗匪。雍正年间江南一带盗匪横行,而当地的地方官员却打击乏力,雍正于是任命李卫统管江南七府五州盗案。李卫得了差事之后,采取深入盗匪内部的办法,明察暗访之下,不仅分化瓦解了盗匪组织内部,更将和盗匪有关联的官员都一扫而空,江南的治安情况短时间内就得到了改观。

甘凤池就是这些盗匪中的典型人物,他从小习武又到处结交豪强,在江湖人物中很有号召力,后来还暗中从事反清复明的串联,这对李卫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卫遣诇察,得其党甘凤池、陆同庵、蔡思济、范龙友等私相煽诱状。”,大概意思是李卫对他们进行了诱捕。据说李卫假称请甘凤池给儿子当武术老师,甘凤池不知是计,结果被抓住。


通过观察李卫的做法,不难发现他和传统的文官做法迥然不同,机变百出注重实效,更处处散发出“匪气”。

李卫的“匪气”发作时,他自己都不受控制。他因为识字不多,所以喜欢从评书里面汲取智慧,但听书听到自己兴奋或者愤怒时,居然会大喊大叫发泄情绪,甚至有时候还拔出宝剑乱砍一通;雍正给他赏赐东西,他就高兴地刻上“钦命”的牌子招摇过市。这样的李卫无疑是让人喜欢的,但在官场中却显得十分异类。

雍正深知李卫之能,但在用其才能的同时,也时刻对他进行警示,防止他严重跑偏。雍正在给李卫的诏书中,经常出现“俱当检点”、“尔其谨慎,毋忽”、“勤修涵养,勉为全人”、“当时自检点”等话语,可见其对李卫性格了解之深,更可见雍正对其爱护之情。也正因为如此,李卫在雍正一朝恩宠极盛,短短几年就成为两江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

乾隆登基之初,对于李卫这个先朝重臣,仍然十分重用,但重用归重用,这并不代表乾隆喜欢李卫的行事风格,尤其是乾隆以文雅自诩,估计对李卫的“匪气”还是很不以为然的。让乾隆更内心不爽的是,李卫居然在民间有了神像,这世界上除了皇帝,居然还有人被如此崇拜,让乾隆情何以堪?



李卫和他妻妾的神像,被立在西湖花神庙里,现在已经搞不清这究竟是谁所为,但李卫对浙江的读书人的确有莫大的恩惠。雍正年间屡次发生文字犯禁之事,雍正一怒之下停了浙江士人参加科举的资格,后来还是李卫调节矛盾舒缓众人情绪,同时向雍正求情,最后浙江士人才重新有了科举当官的机会。浙江乡绅士人感激李卫,为其立像以为纪念,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也有可能是李卫的“匪气”又发作了,给自己和大小老婆们立像,在死后过过神仙瘾,那也是说不定的事儿!

但乾隆显然不这么认为,在南巡看到神像后,乾隆说:“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后来命人毁掉了神像。

但这件事发生在李卫去世之后,在李卫生前,我们没看到乾隆因为这件事处罚李卫的记录,反而是在李卫病重期间,派医生给他诊治,又派人进行慰问,在李卫死后给他赠了谥号,可谓是做足了表面功夫。

纵观李卫一生,足可称为能臣,而雍正能够独具慧眼重用其才,可算知人善用。相比之下乾隆的气度胸襟和眼光,都比他老爸差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