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我國為什麼不同時引進蘇27和米格29?

止水興波


米格-29/MiG-29北約代號:“支奌”

Mikoyan

前蘇聯時期設計的雙發單座“前線戰鬥機”。
(米格-29單/雙座三視圖)

當年在中國和俄羅斯關係緩合後、俄羅斯的日子不好過、中國急需先進的作戰飛機。

對俄羅斯“武器庫”經過一番考察、當初計劃購買的機型就是“米格-29”。

然而、熱情好客的俄羅斯朋友大方的邀請中國客人參觀欣賞先進的“蘇-27/側衛”戰鬥機……

“蘇-27”優異的氣動外形、高機動性、大航程、大載彈量才是中國真正需要的機型。

中國代表團當機立斷選擇“蘇-27”、放棄了“米格-29”、今天來看、選擇蘇-27機型是英明決定。
首先、“米格-29”設計定位當初就是為了與“蘇-27


”形成高低搭配的低端產品。

雖然、“米格-29”戰鬥機對當時的中國來說是先進的機型、如果沒有俄羅斯朋友的“窮顯擺“蘇-27”“橫空出現”、那麼“米格-29”絕對會落戶中國空軍/海軍航空兵部隊。

米格-29配套2臺渦扇發動機、航電系統中規中矩“NO-133脈衝
多普勒雷達、探索距離80公里、前視目標距離65公里、最大航程2100公里、作戰半徑600公里、“腿短、近視眼看不遠”、被戲成“機場保衛者”。
(米格-29的動力


RD-33渦扇發動機)
由於設計定位、早期米格-29武器配置以機槍+火箭彈為主+空空彈

後期俄羅斯航空部門全面提升升級改裝米格-29、但是、整體作戰性能仍然無法與美國的F-16、中國的殲-10系列同級別飛機抗橫。

實戰中、被美系作戰飛機吊打的慘不忍睹……
(米格-29


K艦載機型號)

當初放棄選擇米格-29戰鬥機的決定是正確的。


孔乙己亂彈


沒錢!

中國空軍引進首批蘇-27戰鬥機已經27年了,自1992年首批蘇-27戰鬥機來到中國,可算給中國空軍帶了第一架第三代重型戰鬥機,開啟了中國空軍第三代戰鬥機的時代。

早前蘇-27戰鬥機這筆合同並不是和俄羅斯談的,而是和蘇軍談的,並且蘇軍推薦的也是米格29戰鬥機,因為當時米格-29戰鬥機已經全面量產,自1982年開始量產以來,米格-29當時已經被生產了400多架,中國空軍購買的話可以很快提貨,並且價格適中。

而早前中國空軍機型都是米格系列,包括米格-15(殲-5)、米格-19(殲-6)、米格-21(殲-7)戰鬥機,所以從情感上和技術更容易融合,但是蘇軍突然宣稱自己有一款壓制美國F-15的戰鬥機,這勾起了中國空軍購買慾望,畢竟F-15戰鬥機是全球最厲害的戰鬥機,可以壓制美軍,對於我們來說十分不錯,隨後這筆合同交到了俄羅斯人手裡,蘇-27戰鬥機開始談判。中國也確定購買蘇-27戰鬥機,而不是購買米格-29戰鬥機。

但是國內的經濟環境不是很好,米格-29戰鬥機也不是不能買,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專心採購俄羅斯蘇-27戰鬥機,同時國內某些航空專家也在鼓吹,本國可以研製和米格-29和蘇-27戰鬥機一樣的戰鬥機,十分反對購買蘇-27戰鬥機,包括米格-29戰鬥機,但最終幸好沒有聽從這些專家的意見,購買了蘇-27戰鬥機。

而中國類似重型戰鬥機,直到引進了蘇-27生產線,在10年後2000年,殲-11B戰鬥機才算定型,而米格-29戰鬥機同類型殲-10戰鬥機,1998年才首飛,2002年才服役,相應的型號整整比引進俄羅斯戰機晚了10年!可以說放棄米格-29戰鬥機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的遺憾。

我是“頭條號:無名高地”,長期關注軍事裝備及相關領域,希望我的解答能給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無名高地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因為沒有這個必要。

蘇27和米格29是蘇聯冷戰時期的狀態,同大縱深戰略緊密聯繫。

蘇聯大縱深戰略,強調擊中兵力優勢,攻擊敵人薄弱環節,撕開防線缺口。

一旦防線打出缺口以後,蘇聯就會果斷以裝甲集群進行閃電戰,快速突進,後續部隊源源不斷跟進,迫使敵人因側後遭遇威脅放棄正面防禦,不斷後撤。

而蘇軍裝甲部隊以高速在東歐平原突進,一舉攻入南歐地區,迫使敵人北約投降。

這種作戰模式中,對於空軍有兩個要求。

第一,蘇聯空軍需要一種強悍的戰鬥機,可以跟隨轟炸機飛到敵人縱深陣地內,甚至敵人的深遠後方進行轟炸,破壞敵人的持續作戰能力。


第二,蘇聯空軍需要一種戰鬥機,能夠爭奪前制空權,尤其是突進的裝甲集群上空的制空權。

第一點要求這種戰鬥機必須具備很大的航程,可以攜帶大量的武器和炸彈,可以以較少數量同敵人戰機對抗。因為既然是突入敵人後方,敵人戰機數量絕對不會少,所以對於蘇聯戰鬥機性能要求很高。


第二點就恰好相反。作為前線制空權爭奪飛機,不需要大航程、搭載很多武器、不需要高精尖的記載設備,只需要大量生產,能夠掌控局部制空權就足夠了。

因為空戰必然是激烈的,而蘇聯航空水平又大大落後北約,所以務必要提高飛機的數量,以數量壓倒質量取勝。所以這種飛機造價要低廉,容易大量製造。

再說簡單一些,第一種是昂貴的攻擊性戰鬥機,第二種是廉價的防禦性戰鬥機。

最初我們在90年代向俄羅斯購買武器,俄羅斯只願意賣米格29。

但當時我國購買戰機主要是對付臺灣,其次是對付在沖繩、日本、韓國設有基地的美國空軍。

在90年代,米格29的性能已經開始落後。要知道,80年代中美軍事合作是很多的,中國曾經試圖購買美國的F16,法國的幻影2000,對於美法戰鬥機的性能很瞭解。

以米格29的性能,根本不可能和F16、幻影2000對抗。

事實證明,中國的判斷是正確的。幾個月后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的米格29被美軍輕易擊落。

相反,蘇27的性能比米格29優秀的多。

單單以航程來說,蘇27作戰半徑高達1500公里,米格29只有750公里,而從上海到沖繩的直線距離也有800多公里,從北京到漢城900多公里。

米格29這種作戰半徑,對潛在敵沒有什麼威脅。

況且,米格29只能攜帶2枚R27中程導彈,雷達又非常爛,就算能夠飛到敵人頭頂,也是無能為力。


事實證明,我國判斷是正確的。在非洲之角的空戰中,米格29被蘇27打出屎來。


薩沙


要不是當時兔子窮還真就買了,而且兔子除了這兩種飛機飛機外甚至還想買一兩架圖-160和米格25/31呢,要不是被其他國家阻撓,這買賣還真就成了。要不是蘇聯解體,兔子還真買不到蘇-27戰機,而有可能買美系戰機,早在中美蜜月期時鷹醬就有意願賣F-16戰機給中國了,要不是當時錢包裡沒錢,這比買賣也早就成了。也正是因為蘇聯解體,鷹醬將假想敵從毛子轉移到兔子身上,所以中止對華軍貿。

而當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是也非常窘迫,所以只能出靠出賣軍火來維持生活,所以當時三哥和兔子從中也賺了不少便宜,其中就包括淘換回來的各種先進裝備,但這些逆向工程的東西只能拉回來研究,還不知道要研究到猴年馬月呢。但兔子急需要新飛機,所以只能去俄羅斯哪裡買正版飛機,當時兔子手裡的錢連買蘇-27都很拮据,為了談好生意愣是將來談判的俄羅斯官員全給喝趴下,當時俄羅斯除了要錢外還要各種物資,其中就包括泡麵、狗皮大衣。為了買飛機,當年華北地區的狗幾乎都死光了。

就是這麼扯下臉面請喝酒、東拼西湊才夠買飛機的錢,哪裡還有錢去買米格29啊。而一開始俄羅斯是想賣米格-29而已,對外蘇-27是非賣品,但由於當時俄羅斯的經濟實在不景氣,窮的基本上是揭不開鍋了,所以蘇霍伊設計局直接出去攬生意,剛好碰到兔子這個正在對米格-29這單生意猶豫不決,所以自己主動上攬生意,還邀請兔子派出試飛員去進行產品體驗,而這就是後來把俄羅斯談判的官員全都喝趴的林虎將軍,試飛過之後,直接寫信給領導,說明了利害,所以才敲定要買蘇-27不買米格-29的。在酒宴上俄羅斯代表團的17個將軍最後都是被抬出宴會廳的,而同樣的情形在俄羅斯和印度的軍火生意上也發生了,但最後被抬出去的是印度人,據說還有一個印度官員由於醉酒導致酒精中毒而亡

林虎將軍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要從當時軍事戰略轉型要求看。

軍事戰略轉型前要求

新中國建立以後,中國國家軍事戰略的任務是防禦美國及僕從勢力從東南沿海地區的入侵。在朝鮮戰爭時期這一任務稍加調整為對朝鮮半島方向的防禦,在戰爭結束後再度恢復。總體看,這一時期由於預期作戰方向與強敵的對比差距顯著,因此,陸海空三軍的建設都是以前沿防禦為主。以海軍為例,建國後長期的裝備發展戰略都是立足於“空潛快”,就是為了打贏一場近海反登陸作戰而設計的,當然也與中國船舶工業的水平直接相關。

從空軍裝備看,作為空軍主戰裝備的米格15、米格17、殲五、殲六、殲七也都是作戰半徑300公里以內的輕型殲擊機。通過綿亙的雷達網監視前沿空域,一旦有事,殲擊機從附近的機場緊急起飛攔截。總之,是一種比較純粹的防禦型戰略。這種戰略對近程戰鬥機的要求高於遠程戰鬥機,因為後者一來維護量大,二來裝備量少,不適合大規模高烈度的戰爭模式。在中蘇關係惡化後,這一防守型戰略並未發生本質性改變,只是把防禦重點方向從東南轉向北方了而已。

軍事戰略轉型後要求

蘇聯解體以後,中國國家軍事戰略的任務從防禦北方強鄰從高寒荒漠、山林地帶的入侵轉變為東海、南海方向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領海完整,特別是在南海方向,南沙等島嶼距離中國大陸上千公里,而距離越南等聲索國僅500公里。1988年中越雙方在南沙的3.14海戰後中方沒能趁機乘勝擴大戰果,反而讓越方乘機迅速擴大了地盤,其本質原因就是中方缺乏遠程戰鬥機為海軍水面艦艇編隊提供持續的空中保護。

同時,由於蘇聯解體,不僅亞太地區的壓力消失,西歐方向的壓力也不復存在。美國得以騰出手來在世界各地插手當地事務。在亞太地區,由美國作為後盾的一眾小國在南海問題上向中方挑釁也將成為常態。更不必說東海方向上的臺灣、釣魚島問題,都進一步提升了對於遠程戰鬥機的急迫要求。

因此,由於中國的軍事戰略已經從30年一貫的防禦型本土防空轉變為一定意義上的遠程出擊;在這種情況下,遠航程的蘇27就比短腿的米格29更適合中國的要求。


asiavikin


大家都知道我們在對外採購軍事裝備時比誰都能精打細算,小算盤算的不僅是成本價格更重要的是對於我國空軍將來的發展是否能起到更大的作用,還有就是少量採購、技術引進並消化提升這才是核心。

1989年,中蘇高層互訪後蘇聯明確表態可以向我國出口包括米格-29戰鬥機在內的先進武器裝備。第二年中方就購入24架米-17直升機作為對美方中止CH-47項目的回應。有了好開端1990年中方代表團訪蘇,這時作為蘇聯空軍最為先進的蘇-27也才服役僅5年,從常理推斷都不可能直接出口。

不過1989年6月舉行的第38屆巴黎航展上,蘇聯最新的米格-29、蘇-27首次公開亮相,不過效果剛好兩極倒。米格-29因低空飛鳥進入導致右側發動機停車,飛機失去動力墜毀(沒捧紅飛機反而捧紅了彈射座椅)。而蘇-27則進行了“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直接向世人展現了它的超機動能力,大家注意當年航展中方也在場,參展機型是殲-8II戰鬥機,同時也目睹了這一切。

正是有了巴黎航展上的這一幕對比,在中方訪蘇期間除了觀看米格-29表演外還通各種懷舊,最終打動了蘇聯老大哥見到了更加先進的蘇-27戰鬥機。用慣了米格系列的空軍對腿短的米格-29直接放棄,而對於蘇-27不掛副油箱都有數千公里航程的性能關愛有加,這才是我們需要的機型。

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了,雙方爭爭吵吵、喝酒打牌、共同回味當年激情燃燒歲月,最後連外貿簡化版都不搞了,蘇聯直接以自用型號向我國出售蘇-27戰鬥機。

1990年12月,中蘇達成首批購買24架蘇-27戰鬥機,以及後續引進24架蘇-27戰鬥機意向的雙邊協議。這批戰鬥機裡包括了單座型蘇-27SK和雙座型蘇-27UBK,蘇-27的引進使我國一舉跨入主流三代機的圈子,後期包括殲-11、殲-15、殲-16無不以此為基礎更新換代。而米格-29戰鬥機性能確實不是大國空軍所適用,再加上成本預算也要考慮當年買蘇-27可是用了不少狗皮換,都引進不划算也不適用。


河東三叔


為什麼不同時引進蘇-27和米格-29,拉開一個高低搭配的新格局?特殊的歷史環境、特殊的國情,造就無外乎兩方面的原因,一手中沒銅,二功能衝突,有限的資金要買就買最好的,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了。

回顧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那段歷史,在談判初期,前蘇聯一直向我們大力推薦的正是米格-29,而非新銳的蘇-27,主要原因是蘇-27性能先進,蘇聯似乎並不想賣給中國,同時中國在提出採購意向時就確立了引進生產線的考量;另一方面中國一二代機都是米格家族的產品,如最早引進米格-15和米格-15比斯戰機,殲-5仿製於米格-17,殲-6脫胎於米格-19,殲-7也是純正的米格-21血統,出售米格-29似乎更順理成章一些。

所以雙方的談判進展並不是很好,直到90年代蘇聯鉅變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大部分家業,鑑於手頭是在太過於緊張,故而放開了蘇-27出口中國的權限,我們才最終如願所償的引進了蘇-27SK,後續又拿到了上百架的國內組裝授權,一直到2003年殲-11B誕生,才結束了引進俄製蘇-27的歷史進程,對於中國空軍後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兩款戰機的設計上來看,米格-29和蘇-27雖然今天被很多人認為可以構建“高低搭配”的裝備格局,但在當時的中國空軍,手中主力機型還是殲-6、殲-7典型的二代機,自研的殲-8系列戰機裝備數量並不多;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如何填補缺乏三代機的空白是個現實問題,哪有精力再考慮作戰體系建設,先解決有無的問題,是最適合當時實際國情的選擇。

看中蘇-27除了優異的機動性之外,大航程、大載彈量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指標。在當時,我們的殲-8戰機因作戰半徑太近,所以空軍在轟-6的基礎上改裝了轟油-6加油機,給殲-8Ⅱ加裝了機頭受油裝置,從而實現作戰航程拓展。畢竟我國不僅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廣袤的國土,同時還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戰機的腿長短是個很現實的問題。

蘇-27設計在整個航空界也是一個最典型的成功案例之一,首次實際運用了翼身融合體技術,使得這款重型戰鬥機擁有不比輕型戰鬥機差的機動性,同時將整個機翼部分空間塗上密封膠,成為戰機的油箱,無形中進一步增大了戰機的載油量,極大的拓展戰機的作戰航程和作戰半徑。機動性和大航程成為對中國空軍最具誘惑力的性能指標,從而奠定了引進蘇-27的核心。

兩款戰機的性能擺在眼前,孰優孰劣一目瞭然。在後來的實際使用中也驗證了這一選擇的合理性,成為我們後續發展比較傾向於重型機的一個核心因素。重型機具有航程遠、載彈量大的優勢,這在現代空戰中具有重大意義,從歷次的國內空戰對抗金頭盔比武中來看,重型機獲勝的幾率要更大一些,這也是中國空軍作戰理念以及裝備建設理念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綜合上述,在當時特殊的歷史環境和空軍迫切需求下,我們以極有限的能力去採購新型戰機,無法考慮到所謂的高低搭配體系建設,用中國俗話說,一口吃不了個大胖子,我們只能選擇最好的,蘇-27性能指標要遠比米格-29好,自然選擇蘇-27,就算是不存在經濟因素,在當時同時採購兩款三代機的可能性也不大,中國歷史上就從未有過先例。

另外,之所以講功能衝突,因為很多人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時代因素,那就是我們國產第三代殲-10中型戰機的研發工作在當時已經開始了,只不是進度上有些問題,遠水解不了近渴,既然已經有了中型機的選項,且殲-10又是當時空軍的重點型號,所謂的“9號彈(紅旗-9)、10號機”。在這樣的背景下,考慮同時引進米格-29,在功能上本身就有衝突,最終歷史事實正明我們當時的選擇是最科學的。

因此,沒有同時引進米格-29和蘇-27,並沒有多大的遺憾,也不是主要因為囧困的經濟條件限制,就算是當時經濟允許,同時引進兩種三代機的可能性也不大,因而米格-29與中國空軍擦肩而過是歷史必然的選擇。


鷹鴿分析


因為經費有限,當時我們只能二選一,否則兩者都要,高低搭配更完美!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我國根據形勢的需要,迫切的需要一款先進的第三代戰鬥機。而當時我們能夠選擇的最合適國家只有俄羅斯,而俄羅斯的可以讓我們採購的戰鬥機,只有米格29戰鬥機和蘇27戰鬥機比較適合我們,所以問題來了,選擇哪一款呢?

蘇27戰鬥機和米格29戰鬥機同屬第三代戰鬥機,儘管外形相似,但是性能有差別,總體上蘇27戰鬥機性能超過了米格29戰鬥機,性能一高一低,兩者在空中組成了高低搭配,和美國的F15和F16戰鬥機一樣。高性能也就導致了高價格,同時俄羅斯當時也對蘇27戰鬥機的出口限制嚴重,並不是想買就能買到。

蘇聯或者俄羅斯是一直推薦我們購買米格29戰鬥機,因為這款戰鬥機性能中等,價格便宜,適合我們大量裝備,我們首先也暫時選定了米格29戰鬥機。但是看到蘇27戰鬥機後,我方就改變了看法,非蘇27戰鬥機不可!

現在看來,當時我們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蘇27相比米格29,無論是機動性還是作戰半徑都超過了米格29戰鬥機,蘇27的雷達等電子系統也是大大超過了米格29戰鬥機。讓我們第一次接觸到了世界先進的第三代戰鬥機,並且進行了研究和仿製。

如果不是進口了蘇27戰鬥機,我們現在也就不會擁有殲11和殲16等先進的國產戰鬥機,可以說蘇27戰鬥機把我們帶入了三代機的大門。要是進口了米格29戰鬥機,那麼不知道我們的空軍戰鬥機是什麼樣子呢!

在20世紀和21世紀的臨界點,幾場實際空戰也證明了我們選擇的正確,那是兩個非洲國家之間爆發的戰爭。戰爭當中,埃塞俄比亞空軍蘇27戰鬥機對決厄立特里亞空軍米格29戰鬥機,結果埃空軍蘇27戰鬥機以0戰損,擊落了3架厄立特里亞空軍米格29戰鬥機,這並不是一場空戰的結果,是三場空戰,其中一場還是2架蘇27對決4架米格29戰鬥機。足以證明蘇27戰鬥機性能在米格29戰鬥機之上,畢竟性能怎樣,經過實戰檢驗才知道!

所以經費充足,兩者都可以引進,經費有限,蘇27戰鬥機是唯一選擇。


資訊所長


中印兩國都引進蘇-27戰機,事實證明我國引進的正確,印度引進蘇-27戰機被摔得已經幾乎全沒了,再加上中印兩國購買的製造廠不同,導致最後兩國裝備蘇-27戰機也不同。之前,我國在選擇蘇-27戰機和米格-29戰機之時,蘇聯一直不願意出售蘇-27戰機,而是極力推銷米格-29戰機。畢竟,在蘇聯眼中,米格-29戰機是一款低配本的蘇-27戰機,再加上在飛行表演中,米格-29戰機出現摔機的現象,這都讓米格29戰機形象大打折扣。

相反,蘇-27戰機作為蘇聯針對美國F-15戰機重點打造的重型戰機,其作戰實力在所有三代戰機中也是佼佼者,而且再加上先進的氣動佈局,為打造顛覆F-15戰機的作戰飛機,蘇聯可是推到重來,另起灶爐打造的蘇-27戰機。結果,蘇俄用時間證明,蘇-27戰機不愧是世界的名機,最終成為蘇俄最成功的的戰鬥機,其發展衍生出多種版本和深度改進型戰機,依然是俄軍手中的王牌。

蘇-27戰機加入到中國空軍,讓我國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世界先進戰鬥機,這也開啟我國第三代戰機的先河。至此,蘇-27戰機在中國服役不下200架,而且還讓我國裝備國產版本,例如殲-11戰機和殲-16戰機其機體全部是蘇-27戰機的改進版。而蘇-27戰機昂貴的價格,對於當時我國空軍來說,是一種軍費上的不小壓力。畢竟,之前我國出口的殲-8戰機也就是800多萬美金,而蘇-27戰機出口到我國確實高達4000萬美金以上,價值2.4億人民幣。因此,軍費的負擔決定我國空軍必須優中選優。

因此,選擇蘇-27戰機是明智之舉。而蘇-27戰機加入到我國空軍直接導致空軍的起飛,讓我國空軍在蘇-27戰機基礎上,研發更多先進戰機。再加上考慮軍費的原因,選擇蘇-27戰機而不同時選擇兩者,也是被軍費限制。所以說:當初放棄選擇米格-29戰鬥機的決定是正確的。


沐風談兵論道


個人認為,之所以我國在90年代,沒有同時引進蘇27和米格29,其主要原因還是經費緊張,俗話說,有多少麵粉就做多大的大餅,經費就那麼多,當然要把錢用在刀刃上;也就是說,就當時的經費而言,根本就不可能有那麼多錢,同時買2款戰機;其實,就當時而言,俄羅斯根本就沒打算把S-27賣給我們,因為,當時的俄羅斯自己,也才剛裝備S-27戰機不久;

所以,他們並不想 把這種更先進的S-27戰機 賣給我們,加之,俄羅斯把米格-29戰機定位為一款外貿機型,於是,他們認為,米格-29更加適合我們;但我國的採購專家,在對比完這兩款戰機的技術性能,和作戰參數之後決定,如果我們要引進俄製戰機,S-27戰機必須是首選;

於是,在於俄羅斯談判了數次之後,俄羅斯最終決定,將S-27戰機,賣給我們,現在看來,我們當年選擇引進S-27戰機,是非常正確的選擇;要不是當年引進了改款戰機,外加生產線的話,就沒有後來的殲-11/B,殲-16等先進國產戰機,也就是說,正是當年引進了S-27戰機,在它的基礎上消化 吸收,使我們吃透了3代先進戰機的相關技術,才讓我們真正走上了,自主創新研發戰機的道路;

由此可以看出,不是我國當時 不想同時引進蘇27和米格29戰機,而是當時的經費,實在是不允許我們引進2型戰機,但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我們的前輩,還是把錢 真正的花到了刀刃上,併為我們後來發展自己的國產戰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關注小柳聊聊兵 更多精彩內容觀看 !

歡迎評論留言,交流看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