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不是张安国叛宋降金,南宋的开禧北伐能够把金人赶出中原吗?

红星照耀神州


楼主可能对这两个历史事件没有搞清楚,张安国叛宋降金发生在公元1162年,那会南宋还处于高宗绍兴三十二年,而开禧北伐是公元1205年宋宁宗朝开禧元年发生的事情。再说张安国叛宋降金只是发生在高宗绍兴年间北方义军中的一个事件,整体来说,不会对当时金强宋弱,南宋偏居长江以南半壁江山的形势有什么大的影响。

发生在公元1205年开禧元年的开禧北伐,当时大的形势确实对南宋来说是很有利的。金主璟沉湎酒色,朝政荒疏,内讧迭起,北边部族又屡犯金朝边境,在连年征战中士兵疲敝,国库日空。而南宋当时的皇帝宋宁宗不满金朝的蛮横要求,崇岳飞贬秦桧,主张对金人用兵。公元1205年五月,宋宁宗下诏北伐金朝,史称“开禧北伐”。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开禧北伐”,由于当时主持北伐的丞相韩侂胄准备不够充分,而金军早有准备,所以宋军发动的进攻基本都以失败而告终。金军乘势南下,致使南宋不得以与金朝求和,于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订立“嘉定和议”,让南宋付出了比之前更惨的代价。





云端白杨


答:关于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我认为就算张安国没有叛宋,南宋的开禧北伐也会以失败而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就可以看出南宋的开禧北伐是注定要失败的。

一、南宋政权的统治模式

南宋自宋高宗赵构在建国之初,就对于金国的态度就一直徘徊在战与和之间。

1、来自基层的呼声

南宋偏安一隅的地方为江浙之地,江浙之地自古就号称东南膏腴之地,“天下赋税,尽出其半”。在经历北宋宋徽宗时期20年的花石纲征掠、征席卷几百万人口的方腊起义、梁山泊起义以及和金朝战争的动荡,到了南宋初期,江浙地区人口锐减,满目苍凉,已经不复东南膏腴之地的盛名了,而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却丝毫没有得到缓解,为了应对战争,南宋朝廷常备正规军一直维持在40余万人左右。在南宋民众急需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情况下,如此庞大的军队无论从军需供给还是人员补充上看,都为当时南宋民众带来了沉重负担。

在来看看南宋初期的税收,南宋初期的朝廷税收近乎于一半都用来维持军队开支,而一旦战争爆发,军费会成倍数增加,还要维持皇室开支及其它开支,这些费用都被朝廷通过增加苛捐杂税的方式转嫁给百姓身上。于是南宋一朝苛捐杂税的科目之多、赋税水平之高,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经常达到北宋时期的一倍左右。  

可见,仅仅在和平时期供养军队就已经让南宋百姓力不从心了,而战端一开,他们甚至连生存都成了问题。因此,对于南宋一朝的百姓而言,主要矛盾是吃饭问题而非民族矛盾,他们的意愿是休养生息,只要北方政权不入侵,是绝对不愿意打仗的,更不必提什么北伐。

2、来自统治者的思考

由于宋高宗赵构历经了“靖康之耻”,在一路被追到临安,依据长江天险建立防线,这一路可谓事身心俱疲,对金国的恐惧已经渗入到了骨髓。

宋高宗对于和金国的开战,我认为无非是争取当时主战派的支持,来达到巩固自己皇位的安定。而在他确定了皇位安定后,在抗金名将岳飞率领岳家军喊出了“收复失地,迎回二圣”的口号,并打的金军节节败退之时,他又连发十二道金牌,强行断送了大好的形势。

宋高宗宁愿偏安一隅也不积极抗争,其实也是深受北宋时期“重文轻武”的影响,他所建立的南宋朝廷延续了这一“祖宗家法”,也采取了“守内虚外”的政策。毕竟祖宗曾说“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是边事,都可以预先防备,只是奸邪难以觉察。若为内思,深为可怕,帝王合当用心于此”。

二、动机不纯,准备不够充分

1、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的动机

首先来了解韩侂胄这个人。

《宋史》曰:“韩侂胄,字节夫,魏忠献王琦曾孙也。 父诚,娶高宗宪圣慈烈皇后女弟,仕至宝宁军承宣使。保胄以父任入官,历阁门 祗候、宣赞舍人、带御器械。淳熙末,以汝州防御使知阁门事”。

韩侂胄以恩荫入仕,加上世代为皇亲国戚,其仕途显得颇为顺利。后又凭借拥立宁宗之功初露锋芒,“庆元党禁”,打击政敌,最终大权独揽,权倾朝野。

韩侂胄之所以能够大权在握,最大的原因便是他的外戚身份。

“祖父韩嘉彦娶温国长公主(神宗第三女);父亲韩诚,娶高宗吴皇后妹;自己娶吴皇后的侄女,并且还是宁宗皇后韩氏的叔祖父,世代为皇亲国戚”。

他的地位是建立在外戚身份之上的,一旦他所依靠的人不在了,他就很有可能地位不保,稳固难再。

韩皇后死后,他虽然采取种种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但都失败了,这时有人便建议他若想长久的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有盖世之功,而在当吋的情况下,北伐无疑是其屮的大事业,不仅顺应人心,一旦获得成功,他的地位也会更加稳固,甚至将留名青史。

2、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的准备

对于北伐韩侂胄并非没有准备。为了北伐的顺利进行,韩侂胄逐渐解除了党禁。将以前自己打压的官员逐步都恢复了官职,建议并说服宁宗北伐。

宋宁宗为了鼓舞士气,打击朝廷内主和派,削去秦桧的王爵,并把谥号改为“缪丑”,追论秦桧主和误国之罪,追封岳飞为“鄂王”,给予政治上的极高地位,并且起用了许多主战派人士及有名将领如辛弃疾、毕再遇、孟宗政等。

但仅凭这些,显然是不够的,事情的发展也并没有韩侂胄所预料的那般顺利。韩拟用广帅薛权似去前线指挥淮西兵马,但他却拒绝赴任;令知枢密院事许及之守金陵,也被回绝;调任丘塞为江淮宣抚使,也滞留四川不动身。最后仅用邓友龙为两淮宣抚使,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任副职。对于北伐,也有人提岀反对意见。

朝中有人劝他:“边衅既开,三军暴骨,孤儿寡妇之哭声相闻,则 三军怨矣;并边之民死于杀掠,内地之民死于科需,则四海百姓皆怨矣"。

由此可见,韩侂胄虽然主张抗金,但抗金只是他谋取私利的一种手段,。无论从动机和效果上讲,还是从组织准备上说,“开禧北伐”只是一场匆匆上演,草草收场的闹剧。

《宋史》曾评价此次战争曰“自兵兴以來,蜀口、汉、淮之民死于兵戈者,不可胜计,公私之力大屈,而侂胄意犹未已,中外忧惧。”

三、用人不当,官兵素质太差

1、将领选用不当

韩侂胄是凭借外戚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的,而他自己也是一个好大喜功,志大才疏之人。所以他任用的人,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才能,而是与韩侂胄的亲近程度。因此,他任用的人多是一些亲朋故旧和阿谀奉迎者。

他所提拔的无能官员,最终在战争中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宋史》记载“未儿,皇甫斌兵败于唐州;秦世辅至城尚军溃;郭倬、李汝翼败于宿州,敌追围倬,倬执统制出俊迈以遗敌,乃获免。

由于东路宋军将领郭倬、李汝翼的卑鄙叛变,使得宋军军心大失,毫无斗志,队伍溃乱不整,士卒皆四散奔逃,到灵壁时,两军(南宋军队和当地民兵)由三万人减至五千人, 遭到惨败。而此吋的韩侂胄看局势危机连忙派人议合。

战争期间,时战时和,摇摆不定,如此指挥,焉有不败之理?

2、官兵素质较差

自北宋以来,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之弊,大力加强屮央集权,尤其是加强 军权的控制,强干弱支,兵将分离,以致造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 将,将不识兵”,士兵缺乏训练,素质极差。这是自北宋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

南宋张浚北伐时的一支军队,按编制应是两万人,但因严重缺额和不能作战仅能供役的士兵之外,能作战的士兵只不过六七百人,实属笑话。

由此可见,官兵战斗力反不如民勇,宋代军制之弊可见一斑。加之宋代竭力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严防将帅专权,宋代军官地位不仅低,而且还时常受到猜疑。纵是狄青、岳飞、韩世忠那般赤胆忠心之人,亦不免被朝廷无端猜忌,难施其才他。

北伐之初,宋军在民兵配合下实施突袭,还能取得一定的胜利。然而,只要金兵反击,南宋军事弊端便立即暴露出來,最后全线崩溃,最关键的是军事人才方面严重不足。

四、判断失误,金国实力依然强大

1、金朝虽内外交困,但仍拥有相当实力

在金明昌五年,金大通节度使爱玉完颜辨据金重要地五国城叛;泰和元年,群牧使耶律得寿叛,聚兵数万;承安五年,自爱王叛乱。由此可见在金朝境内,人民斗争波澜壮阔,此起彼伏,统治者采取高压手段,进行着野蛮残酷的镇压。除却这些内忧,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外患也十分严重。明昌六年,西夏国入侵岗州,接着入侵石州。同时,以铁木真为首的蒙古草原部落也频繁入侵。虽然金朝出现了种种危机,极大地动摇了金朝的统治,但并未动摇其根基,金朝依然拥有相当的实力。

2、南宋判断失误,宋金均势并未打破

实际上,当吋宋金的均衡之势并没有打破,宋朝并不具备打败金人收复失地的能力。可韩侂胄等人却过高地估计了南宋的力量,认为当吋金朝内忧外患严重, 内有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不断发生,外有北方的蒙古族不断南下骚扰。他们片面认为,当时的金朝正在走向衰落,而宋人同仇敌忾,对以前丧失大片领土心有不甘,南宋军民都愿意收复北方失地,士气可用,北方汉人也会给予积极响应的景象,是出兵北伐的大好吋机。于是,韩侂胄奏请宋宁宗,开始积极准备北伐。

但事实,金朝对于蒙古骑兵的屡次南侵,一方面派大军予以痛击;另一方面,采纳宗浩的建议,把原来设在泰州的东北路招讨司,迁移到金山,来加强边防。并且修筑壕障,以防御游牧族骑兵的骚扰。

并且蒙古的屡次南侵,也使金朝吋常处于战备状态,而且在一系列战争屮金朝的军队也得到了锻炼,战斗力反而有所增强。

五、气候状况影响

《宋会要辑稿》中记载 “开禧北伐开始以后,……又值连雨,器甲烂脱,弓矢皆尽,所至水潦横溢,粮食不继,军还,溃乱不整, 士卒多奔散,至灵壁,两军所存才五千余人而已”。


很显然,当时恶劣的天也给宋军的行动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在攻寿州之战中, 烈日照耀,人力易疲,久攻不下,不得不暂时撤围,退出攻城战斗。很显然,气候恶劣这一客观原因,也是南宋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结,开禧北伐由于主导者的功利性、局限性,再加上赵宋王朝“重文轻武”根深蒂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而张安国叛宋降金致使北方义军全面覆灭,只是加快了失败的进程而已,并不会主导战争的走向。


历史长河缓缓淌


你这问题出的就有错误,你自己都搞错了,张安国辛弃疾耿京义端那一波山东义军活跃是在宋高宗末期到宋孝宗初期 应该离隆兴北伐更近才对。


征角悠悠饮箜篌


北方义军即将收复山东四市淄川之际,副将张安国叛宋降金,杀主帅耿京,导致北方义军溃散,使得南宋的北伐缺少北方义军的接应功亏一篑,否则应该可以把金人赶出中原。见电影辛弃疾1162。叛徒张安国一条臭鱼搅了一锅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