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潮阳区和平镇塘围村“马家军”:田字格里三代人的接力跑

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从分田单干到乡村振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农村也逐渐凸显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农民在减少。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种田,目前还在务农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妇女;中国的农田是一代代农民历经多年开垦出来的,是几亿农民生存的家园,而现在,很多地方的土地已经撂荒,地堰坍塌,复耕困难;许多远离城镇的乡村,年轻人进城打工,孩子进城读书,已经成了留守村,再过几年,可能会成为“无人村”。

潮阳区和平镇塘围村“马家军”:田字格里三代人的接力跑


一个农民企业家的诞生

广东省潮阳区和平镇塘围村有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他用勤劳、智慧、大爱一路披荆斩棘、开拓创新,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好好守护土地,多打粮食,用辛勤的汗水和布满老茧的双手耕耘农田,播撒种子,收获希望。这些年来,马镇顺的事迹成为舆论的焦点,报纸、电视台、网络信息沸沸扬扬,他获得的荣誉证书和勋章也摆满了陈列室。


潮阳区和平镇塘围村“马家军”:田字格里三代人的接力跑

马镇顺


中国的农民千千万,但像马镇顺一家三代都从事农业生产,并获得诸多荣誉和光荣称号的并不多见。

早在上个世纪末,马镇顺就率先成立了“和平潮顺粮食生产示范园”。2003年马镇顺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2004年获“全国粮食生产标兵”称号,并获得农业部奖励的东方红拖拉机一台;2006年马镇顺被授予“汕头市劳动模范”;2005年马镇顺被收入《2005年中国人物年鉴》的年度人物,称他是个“拾荒者”;2008年被省政府评为“人民好委员”;2009年再次评为“全国种粮大户”,并选为第十六届亚运会汕头火炬接力的火炬手;2011年被国务院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销售大户”,再次获得国务院奖励的东方红—LX1104拖拉机一台;2017年荣获“中国农机行业年度农机化杰出服务奖”。接受国务院及农业部长的亲切接见。2019年荣获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一枚。

潮阳区和平镇塘围村“马家军”:田字格里三代人的接力跑

马镇顺获得的部分荣誉


潮阳区和平镇塘围村“马家军”:田字格里三代人的接力跑

2005年4月,马镇顺荣获“全国粮食大户标兵”光荣称号。


潮阳区和平镇塘围村“马家军”:田字格里三代人的接力跑

马镇顺和他获得的国务院奖励——东方红—LX1104拖拉机


然而人们只看到马镇顺获得如此多的荣誉和鲜花掌声,却不知道他的人生有诉不尽的艰辛。马镇顺的父亲马林明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老实巴巴的庄稼汉,马镇顺在兄弟间排行老四,因家庭贫困,他只读到小学毕业就没再读书了。小小年纪就跟随父亲下地种田,从父亲那里,马镇顺学到了如何选种,如何插秧。为了弥补全家10口人生活的需要,马镇顺还常到练江河里抓鱼捕虾,养鸭种菜。即使这样,全家人的生活还是很艰难,没有充足的粮食,他们不得不吃红薯叶、挖野菜充饥。到22岁时,马镇顺还要和五个兄弟挤在10平方的小房子里,这也导致了他的婚姻受阻。

为了全家人的生活,马镇顺每天早上三点多就要骑自行车到揭阳炮台载薄壳等海产杂物来养鸭,沿途要从和平到潮阳,再到西胪至关埠,再到京北过渡到揭阳炮台,全程60公里左右。那么远的路,踩单车时常常把大腿肉都磨破了。但每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他都必须前往。有时遇到台风,下暴雨,道路泥泞,自行车链条都踩断了,还要背着二百多斤的东西在雨中步行回家,常常回到家都深夜十二点,就随便吃点东西和衣而睡,但第二天天还没亮,照样还是要去揭阳炮台载薄壳等物来养鸭。

后来,马镇顺出外载薄壳养鸭搞副业被大队批评,认为他弃本经副,属于不务正业。他只得每天8毛钱向大队买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及坎坷,并没有让年青力壮的马镇顺退缩,反而培养了他吃苦耐劳、乐观向上、努力拼搏的性格。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年轻的马镇顺已经是个种田好手,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但在家务农还不能解决温饱,马镇顺就带着定婚不久的未婚妻陈淑琴和乡里的30多人,开着捕鱼船顺海到香港去投奔姑母,希望在灯红酒绿的香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寻求生路。不曾想被香港海事局以非法入境拘留数天教育后全部送返原籍。此时的马镇顺身强力壮,年轻好胜,对未来憧憬着美好的希望。却找不到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很是憋屈。

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随之进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实行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这让26岁的马镇顺如久旱逢甘露,如鱼得水兴奋不已。他除了承包自家的责任田外,看到生产队还剩有三亩多田没有人承包,就主动全部承包下来,全家人勤耕力作,当年就获得了粮食的丰收,不但解决了温饱,还能用剩余的粮食发展家禽养殖业和海产捕捞业。

马镇顺的妻子陈淑琴贤惠能干,常常和丈夫到田野干活,夫妻二人每次从田间干完农活回家,都累得筋疲力尽。勤劳贤淑的妻子任劳任怨、全力以赴地支持丈夫种田搞副业,苦心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养育着六个孩子,照顾着老人,日子虽苦,但和睦的家庭让人感到幸福。

为了扩大生产,落实承包责任田后的第二年,马镇顺看到有的人弃田经商,承包的责任田闲置荒芜,他便主动上门和这些农户商量,把承包地转租过来,这样,马镇顺在村里收了不少丢荒闲置的农田,生产逐步的扩大。

这个地地道道的种田人,看到成片耕地的丢荒,感到非常痛心。很久以前便萌发了承包种植水稻的念头。他一天到晚骑着自行车到处转悠,逐渐地把弃荒耕种的面积从承包几亩、几十亩,扩大到了几百亩,甚至上千亩。马镇顺这种坚定不移的事业心,在乡里、镇里、区里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全家人在亲友的支持下,义无反顾地承包了本村及邻村耕地荒芜的农田,团结了村里可以团结的劳力,大家一条心,采用优良品种,用现代化的耕作技术大干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汗水换来了丰硕成果,马镇顺以承包经营方式最早办起了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在潮阳区和平镇及周边村镇,承包耕地规模种植水稻,2003年承包荒地面积达3800亩,水稻种植面积达7600亩。承包土地主要分布在潮阳区和平、贵岖和潮南馿岗、峡山等四镇八个村。

近年来,党中央出台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尤其是粮食直接补贴和最低保护价政策,大大调动了种粮农户的积极性。马镇顺也不例外,他劲头更足了。他在原有承包的土地基础上,又在铜孟镇集量村承包了丢荒的土地350亩,平整种植水稻又获成功。目前,他承包的荒地面积已达4150亩,年水稻种植面积7950亩,年产稻谷3570.8万公斤,年纯收入80多万元,年上缴租金20多万元。在马镇顺的示范带动下,潮阳区、潮南区年种植面积30亩以上的种粮专业户就达到了866户,水稻种植面积达10.83万亩。丢荒弃耕的现象也大为减少。他还办起了“汕头市潮阳区和平潮顺粮食生产示范园”,实现生产、服务、销售一条龙,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民企业家。

田字格里的接力赛

马镇顺的大儿子马学杰,是一个有志气有抱负的青年,从部队转业回来后,他看到父亲大办农业那么辛苦,就放弃了当公务员的优厚待遇,毅然决然回到农村,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


潮阳区和平镇塘围村“马家军”:田字格里三代人的接力跑

马学杰


随着农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耕作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打从跨入农田起,马学杰便一门心思钻研农业与农机技术。他刻苦好学,肯钻研,把部队学到的管理方式用于家庭的农场管理,很见成效。他带领两个弟弟马学仕、马学丰开拓创新,从一名农业门外汉逐渐成长为生产能手,技术尖兵,改变了祖辈延续下来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模式,走上了一条农业技术科技创新发展的康庄大道。

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一架架无人机在他们的手中腾空而起,在稻田上空来回播种、飞旋喷药植保。无人机水稻播种和植保技术的推广,既节省了化肥,减少了农药的使用,环境也得到更好的保护。现在无人机从播种、施肥到收割,比十多年前的效率提高了40多倍。


潮阳区和平镇塘围村“马家军”:田字格里三代人的接力跑

汕头市潮阳区丝苗米生产基地


为了农户获得更好的收益,他们引导农户种植优良品种、扩大丝苗米种植面积、建立丝苗米示范园、请专家现场传授现代农机应用及管理知识,并通过智能无人驾驶插秧机作业演示,推广农机化新装备、新农机保养的常识。他们还举办农机培训班,总结出推广农机化新装备新技术和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十大忌:

1、忌将螺钉和螺栓使劲拧紧。拖拉机传动箱、汽缸盖、轮毂、连杆和前桥等重要部位的螺钉或螺栓,其使用工具和拧紧力矩在说明书中有专门规定,如人为拧紧会造成螺钉和螺栓折断,或螺纹滑丝或拨扣而引起故障。普通螺钉或螺栓,其拧紧力矩一般可按4倍于螺纹直径的拧紧力矩等。

2、忌更换润滑油不清洗油道。很多农机手缺乏维修常识或懒惰,在更换润滑油时不清洗油道,自己为自己埋下安全隐患。要知道,润滑油经过使用后,油中机械杂质残留很多,即使放尽润滑油,而油底壳及油路中仍存有杂质。尤其是新的或大修后的机车,试运转之后杂质更多,倘若不清洗干净就急于投进使用,很轻易引起烧瓦、抱轴等意外事故。

3、忌不按季节选用润滑油。

4、忌安装活塞用明火加温。

5、忌安装汽缸垫时涂黄油。

6、忌将油门置于最大供油位置。

7、忌对新车不认真检查保养。

8、忌水箱“开锅”急速加冷水。

9、忌急加速。

10、忌刹车油、齿轮油用机油替换。

多年来的实践,他们通过统一品种种植,统一销售,顺杰丝苗米的优质品牌正在消费者中树立起来。但“马家父子兵”的宏图斗志不限于此,他们要跨出国门,将他们的事业做得更好更大,让中国农业再次声名远播。

潮阳区和平镇塘围村“马家军”:田字格里三代人的接力跑


马学杰在2010年3月参加的广东省首届“农机推广杯”水稻机插秧技能比赛中荣获“冠军”;2017年8月被评为“广东省百佳新型职业农民”;2017年12月,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2017年12月荣获“农村创业青年优秀带头人”称号;2018年5月荣获“广东省五四奖章”;2018年9月获得国务院农业部授予“全国十佳农民”光荣称号……这些荣誉,对他来说,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鼓励和鞭策。他要更努力地投身到发展现代农业机械化中去,积极推广新技术,完善粮食烘干储运设施的建设,为更多的周边农户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过上好日子。


潮阳区和平镇塘围村“马家军”:田字格里三代人的接力跑

马镇顺作为“拾荒者”,坚守了传统地农业耕地,儿子们则在传统地农业生产上插上了科学的翅膀,他们父子在田字格里进行着接力赛。

田园沃土写春秋

每年元宵过后,一场场蒙蒙春雨,把潮汕大地染得一片翠绿。田间地头彩旗飘扬,“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乡村振兴”的横幅标语随处可见。隆隆的拖拉机声拉开了春耕的序幕,此时,马镇顺一家人早早就做好了准备,在父亲马镇顺的引导下,三儿子马学丰承担着育秧的重要任务。因为育秧是春耕最重要的一环,种了一辈子田的老农马镇顺董事长,有着丰富的种植水稻经验,立春刚过,就忙着育秧。他们买来最好的营养土,先把粮种用水浸泡一天左右,再把种子放在育秧葙里,包上塑料膜催芽。种子在恒温下经过四十三天左右的生长,绿油油的秧苗长到一寸多长,就可以运送到田头备用了。大儿子马学杰负责用机械犁田,平整土地。顺杰农机种养合作社推出14辆拖拉机,12台插秧机,奋战一个多月,平整了近一万亩土地,出色地为插秧做好了准备,并为周边2500多农户提供服务,覆盖5万多亩耕地。二儿子马学仕则负责管工,协调田间地头育秧、后勤工人的调配及农资的供给。


潮阳区和平镇塘围村“马家军”:田字格里三代人的接力跑

马镇顺与儿子们


春潮涌动的江南,万物开始新一轮的蓬勃生长,肥沃的土地也正等待农民热情的拥抱, 勤劳的农人抢抓农时, 他们携着美好的憧憬,奔向田野,播撒希望,忙碌于田间地头。马家父子和合作社的社员们争分夺秒抢时节,哪怕冒着绵绵细雨播种也不敢懈怠,他们播下希望的种子,期待来年又是一个大丰收。放眼望去,绵地千里皆春耕,生机勃勃一片绿。马家父子就是这样年复一年的坚守在土地上,不断地播种、收获。(本文作者:陈舒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