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红楼梦》中的嫡庶之争,贾府的旁支为何穷的揭不开锅?

kamakuli


《红楼梦》里,宁荣二府富贵奢华,可是府外的贾府子孙相对贫寒。例如贾代儒偌大年纪,还以教书为生;贾璜媳妇靠讨好尤氏和凤姐换取她们的施舍;贾芸连买冰片的钱都没有。这些人都是宁荣二公的子孙,都是贾家的爷,可是生活相对贫寒。不能像宁荣二府之人锦衣玉食,鲜衣怒马。



在京城的八房贾家人都是宁荣二公的子孙,有嫡出也有庶出。住在宁国府里的是贾演的袭爵的子孙。住在荣国府的是贾源的长子长孙一脉。

宁荣二府里是贾府嫡系,宁荣二府以外的贾代儒等人可能是嫡子,只不过不是长子,也可能是庶子。他们都不能住在宁荣二府里。只有袭爵一房或者管家一房可以住在宁荣二府。

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家里长辈活着,一般不分家,兄弟们住在一起;如果长辈死了,那么兄弟就要分家另过。袭爵一房留在府里,其余的儿子就要搬出宁荣二府。



宁国府一房人口简单,贾敬只有一个儿子贾珍,贾珍只有一个儿子贾蓉。他们只要一代传一代就可以。贾蔷虽然也是嫡派子孙,但是他不是贾珍的亲儿子,不能生活在宁国府。贾珍只好分给他土地房屋让他自挺门户过活。

荣国府这边复杂一些,长子贾赦袭爵,次子贾政掌管荣国府。为了防止以后在老太太贾母去逝以后兄弟闹矛盾,贾赦和贾政已经分家另过。贾赦住在东边,贾政住在中部和西部。财政上相对独立。荣国府的共有的财产和田地等物产都归贾政夫妻管理。平儿说过,凤姐早晚都要回到大房那边。如果贾母死了。贾赦和贾政彻底分家。但是都住在荣国府,也就是从贾赦,贾政起荣国府一分为二。贾赦和贾政的嫡子都可以住在荣国府。



贾璜、贾芸、贾芹、贾菱、贾菖等人的祖先都是宁荣二公的儿子,他们在宁荣二公死后,分房另过,由于分到的财产有限,自己也没当官,或者后代中没有人当官。他们一没俸禄,二没有来钱的道,仅仅靠着祖宗留下的家产坐吃山空,自然越过越穷。

宁荣二府继承了爵位,还管理着族产,有官职,有俸禄,所以他们的生活过得滋润、奢侈。

宁荣二府有重大活动的时候,贾代儒,贾璜等族人也会前来。例如秦可卿葬礼,贾府从贾代儒起,族人全部到场。贾母清虚观打蘸,贾璜等人都跟来伺候。过年祭祖之后,在尤氏上房,贾母与贾母一辈的两三个妯娌一起坐了。

宁荣二府负责照顾那些贾府的族人。贾珍过年的时候,就将收到的租子分成一份一份的分给贾府的族人。过年的时候,族人们一起来到宁国府的祠堂祭祖,然后在宁国府吃年饭。



有些人过年过节的时候来宁荣二府凑热闹,有些人就不来了。贾府旁枝与宁荣二府的关系,五十三回有一段文字,指出了二者之间差别巨大的原因。原文如下。

贾母也曾差人去请众族中男女,奈他们或有年迈,懒于热闹的;或有家内没有人,不便来的;或有疾病淹留,欲来竟不能来的;或有一等妒富愧贫,不肯来的;甚至于有一等憎畏凤姐之为人而赌气不来的;或有羞口羞脚,不惯见人,不敢来的;因此族众虽,女客来者,只不过贾菌之母娄氏,带了贾菌来了,男子只有贾芹、贾芸、贾菖、贾菱四个,现是在凤姐麾下办事的来了。

贾府里宁荣二府走得勤,关系最好。而与旁枝的关系就显得一般甚至生疏。宝玉那次见到贾芸都想不起来是谁了。

古代嫡庶之间,长幼之间有许多讲究。家庭财产大多是嫡长房分得多,长房管理族产。长房人过得最好。


润杨的红楼笔记


《红楼梦》中的嫡庶之争,贾府的旁支为何穷的揭不开锅?

比较明显的例子,看看宝玉和环儿, 同样的贾政的儿子,待遇真是千差万别。元妃省亲,宝玉能近身得到贵妃的关照还能和姐妹们一起在贵妃面前做诗,环儿呢一句病了连贵妃的面也见不到。后来,大观园分房宝玉成了大观园唯一的男孩,大观园诗社热热闹闹依然没有环儿的份。

一 服侍的人不一样多

分入大观园后,服侍宝玉的人前后有20多个,还有一个月例1两的大丫头。可是环儿这边呢,身边又有几个?

二 受的关照不一样多

宝玉这边有老太太密切关注,还是当家太太王夫人的心头肉。他是全家上上下下的心尖上的人,而环儿只有那个讨万人嫌的亲娘在关注。赵姨娘又能给环儿带来什么资源,非常有限。

三 婚姻大事受关注不一样多

凤姐曾经说过,宝玉和黛玉的婚事有老太太梯己,而环儿婚事不过两三千两,不拘哪里省省就有了。这是多不受待见?随便哪里省省就能办了环儿的终身大事

这正是嫡庶之别,血淋淋的差别。

如果不是老太太宠爱贾政这一房,荣国府的继承人应该是贾赦这一房。贾政、宝玉等人早应该搬出荣国府自立门户了,正如贾芹、贾芸一般,要么读书求取功名,要么靠着宁荣两府过活。

一旦分房,充分圣上恩情、祖上田舍就与他们无关了。当初分的几间房,几亩地就是全部身家。当初在府上时有人操持,等分了房没有什么理家能力,如果再不勤奋读书求一个前程,日子过不下去就很自然了。


红迷轻罗小扇


贾府的旁支穷得揭不开锅倒也不至于,不过必须为了生计奔波劳累确实是真的。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客观原因:嫡庶出身差别太大,钱权分配不均。一个是主观原因:贾府的公子哥儿大多是纨绔子弟,挥霍钱财,奢靡浪费。

一、嫡庶之分,尊卑有别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嫡庶之分、等级尊卑要求严格,所以以清朝为时代背景的《红楼梦》也不例外

我首先给大家呈上一个贾府的人物关系图。

通过此图,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长幼有序、嫡庶之分。

  1. 荣国府的第二代贾代善生了两个儿子,但是是长子贾赦承袭了荣国公,贾政是次子,是没有资格承袭的。至于最后贾赦被充军边地,贾政袭承了官职,我们先放一边。
  2. 在第四代里,只有荣国府这边贾环是典型的庶出公子哥。《红楼梦》里的贾环是很让人厌烦的,贼眉鼠眼、坏心眼多,还用灯油烫伤过宝玉。但是他同样是一个可怜人,亲祖母贾母从来都不待见他,亲姐姐探春只跟宝玉好,尤其是生母赵姨娘总是给他灌输他不如贾宝玉的思想。
    “谁叫你上高台攀去了?”“有好东西给你?”这些无疑从小就让贾环养成了自怨自艾、狭隘猥琐的性格。
  3. 在第四代里,荣国府这边还有两个庶出的小姐,二小姐贾迎春和三小姐贾探春,两人都因为是庶出而带有自卑的心理,迎春表现得最为明显。迎春懦弱怕事,被人叫做“二木头”,贾府的下人看人下菜碟,就连迎春的丫鬟司琪去厨房要一碗鸡蛋羹都要不到。迎春的结局也很悲惨,被贾赦嫁给孙绍祖抵债,最后被虐待致死。

贾环与迎春都是庶出,他们得不到家人的重视,得不到下人的尊重,从小就养成了自卑的性格,贾环之类的公子要自谋生路,迎春之类的小姐则是服从安排嫁人,庶出的可悲造就了无数的悲剧。

二、奢靡浪费、不思进取

尽管嫡庶之分,给子孙带来了不同的权利与财富,但是自身的努力与进步才是命运的决定因素!贾府的子孙大多都奢靡浪费、攀比成风、荒淫邪乱,所以很多旁支的困境都是自己不争气造成的。


  1. 贾代儒不是嫡系,所以贾代儒这一分支比起荣国府、宁国府的境遇是很低下的。贾代儒只有一个孙子贾瑞,贾代儒倾心培养他,贾瑞却不思进取,想跟王熙凤乱伦,最终落得一个被王熙凤整死的结局,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2. 贾芹是贾府草字辈的远方子孙,他的母亲周氏向王熙凤求来了一个管理小沙弥的差事给他做,他不懂珍惜,却在家庙里窝娼聚赌,最终被人举报,革去了总管一职。

所以说,贾府的旁支境遇不好,是客观的嫡庶之分与主观的奢靡浪费、不思进取共同导致的结果。嫡庶之争实属无奈,自己不争气才是大忌,读者也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阿PUPUPU


中国的嫡长继承制决定了嫡枝富的流油,旁枝会越过越穷的局面。而这个旁枝,不仅仅指庶出,还指嫡长子以外的嫡子。

以贾府中的荣国府为例,如果贾府不倒,贾赦承爵,荣国府在分家时就会出现很大差异,贾赦不但继承了国公爷的爵位,以及军中职务和人脉,还能继承国公府这座深宅大院,以及相应的祭田,朝庭的赏赐外,还应与贾政一样,均分贾母的私产,家中的公产。因而多年之后,他这一枝会富得流。

而贾政,别看书中他掌握荣国府,若要分家,则是要搬出荣国府,另寻一处宅子安身,并且只能均分荣国府的私产,以及贾母的私房。地位也不过与秦可卿的父亲秦业一样,是个五品官员,至于人脉,那应都到荣国府的继承人那里随喜去了

如果子孙发奋努力,振兴也不是不可能,如果真的象贾宝玉或者贾蓉一样,或者清高,或者纨绔,那穷得穿不起裤子也不是不可能。待到贾政百年后,除了贾兰一房和贾宝玉除了能继承贾政名下为数不多的财产外,还可以继承王夫人的嫁妆,而贾环做为庶出,则连分一杯羹的资格也没有。

因而,百年之后,贾赦一房在奢侈浮华时,贾政这一枝却可能要艰难渡日。

而贾代儒不过一个举人,大祭不了分个百八十亩地,几个店铺,然后就得自己管理发展。因不善经营,贾代儒没出仕,只能管族学,每年得点钱财。假定贾瑞不死,也没什么功名,代儒一死就会被踢出族学去,自己去经营爷爷父亲留下的那点产业,以前有爷爷的举人身份还可不交税,过后当然只能越来越差,后代子孙就会如廊后的贾芸那样乞求凤姐包点工程。 贾赦家也是一样。 等贾琏继承家业,一脚就会将贾政一家踢出去单独过,以前贾政王夫人掌握的族产租佃会被凤姐等人掌握。然后,再将成年的贾琮分一点土地店铺,驱逐出去


萍风竹雨123


红楼梦中有一个现象,同样都是贾家人,却有宁荣二府富贵奢侈,也有东西廊,后廊下的各个分支穷困潦倒。根据护官符记载,贾家在京城的八方是亲派,也就表明都是宁荣二公的儿孙。那么是什么造成贾家内部贫富差距如此巨大呢?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密切相关,也与贾家最后衰落一败涂地密切相关。



贾家在京中有亲派八房,这八房无疑代表宁荣二公的下一代有八个儿子。除了继承家业的宁国公长子贾代化、荣国公长子贾代善外,其他人都分家另过,搬离了宁荣二府的正宅。

贾家与千千万万个封建家庭一样,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在继承家业中占有绝对的优势。缺点当然是不公平,优点是保持了家族产业集中,不因产业分散而致使家业凋敝,家族灭亡的情况出现。

宁国公和荣国公是一奶同胞两兄弟,二人比滞留南京的那些兄弟有出息,创下了偌大家业。他们死后将家业主要传给了嫡长子,其他儿子所继承的财产并不少,奈何狼多肉少。虽都是宁荣二公的子孙,却因出身先后而有了贫富差距。比方贾家私学的贾代儒,从贾瑞生病他来荣国府求人参看,应该是贾赦贾政的亲叔叔,贾母的小叔子。可与哥哥家比较,财富天差地远!这不能怪他,只因他出生晚,不是嫡长子!



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在唐代以后发生了与之前历代不同的变化,到了明清更加细化:

《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硬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唐朝《户令》“应分条”规定,父亲死后财产“诸子均分”;儿子先于父亲而亡的,由孙子替代财产的分配,甚至规定,未婚儿子可以比已婚儿子多得一部分财产,用于将来的婚聘。诸子包括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即便妾的地位远不如正妻,但庶子与嫡子一样享有同等的继承权。



明朝的《大明令·户令》也有类似规定:(遗产分配时)“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私生子在明代被称为“奸生子”,都享有继承权。《大明令·户令》规定:“奸生之子,依子数量与半分。”清代与明代关于继承制基本雷同!

这就形成一个问题,荣宁二公下一代有八个儿子,按理应该拥有一样的财产分配权,为何会贫富差距差那么多?这涉及到宁荣二府的财产构成。宁荣二府都是敕造爵产,不属于分配之列,二府名下主要财富大量封地食邑都是爵田,都不在分配之内。除此之外能分的,不过是他们自己挣钱置办的产业,留给其他儿孙的后手。原本也都不少,奈何儿孙多,不善经营的更多,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到第四代第五代必然有穷的揭不开锅的。



宁荣二府的继承偏差还解释了一个问题。就是秦可卿托梦王熙凤的贾家留后手的办法为什么不执行!皆因长房不愿意拿出钱来给他人做嫁衣裳。秦可卿说在祖坟附近买地盖学校,那就成了公共产业。等于长房拿出大量的钱建立个救助基金,以后万一落魄了,长房和其他房享有同样的待遇,试问荣宁二府当家人谁干?怎么可能有人执行!长房自恃握有爵位爵产食邑,根本不会管其他房死活。贾家为什么被抄个一干二净,树倒猢狲散?皆因长房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结果数他们跌的重!



当然,荣国府的继承出了意外。不知道什么原因原本应该继承荣国府的贾赦只袭爵却没继承爵产,反倒是应该被分家出去的贾政占据了荣国府。有人认为这是贾母没死,疼爱二儿子不分家是不对的。荣国府是敕造,贾母天大胆也不敢作主分配。可根据平儿对王熙凤的话说:“纵在这屋里操上一百分的心,终究咱们是那边屋里去的。”贾赦明显彻底失去荣国府的继承,甚至儿子贾琏再袭爵也不能得回荣国府。那么能决定此事的,只有皇帝。显然是皇帝插手了荣国府的继承问题。这是极其罕见也说不通的,可谓红楼梦谜题!

贾家是抄家了,否则荣国府第四代的继承还真不好说怎么分。毕竟有继承权的有长房贾琏、贾琮,二房贾兰(贾珠)、贾宝玉、贾环…五个人极可能还是保持一人袭爵一人继承荣国府的态势。贾琏袭爵最明确,贾宝玉能继承荣国府么?还真不好说!毕竟贾兰机会也很大!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君笺雅侃红楼


在古代封建社会嫡庶之争,是任何家族任何王朝都避免不了的一个棘手问题。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到一个王朝小到一个家族都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继承家业(当然也有例外),可见嫡长子继承制是古代宗法社会遵循的准则,见下图。



比如,商朝末年微子启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妃子,但是生纣王的时候已经被商王帝乙扶正为皇后了,即便一母同胞,纣王却比微子启身份高贵,拥有王位继承权。



在《红楼梦》中,赵姨娘的儿子贾环,身份低贱,为众人所鄙视,明里暗里经常诟陷贾宝玉,因为赵姨娘身份是侍妾,所以连累他的儿子也遭人瞧不起,涉及嫡庶之争,赵姨娘便狠下心来用梦魇之术暗害贾宝玉。



其实这也就是大宗与小宗的区别,嫡长子继承家业之后就变身大宗而分出去的庶子们就是小宗。

小宗因为不能继承家业,在分出去的时候只能得到微薄的钱财和产业,如果在后来的几代子孙中没有走科举仕途光耀门楣或者经商致富的话,那么小宗在历经几代之后,小宗又分小宗,财富就越分越小,到最后穷的揭不开锅的情况时有发生。



红楼梦中,贾瑞垂涎王熙凤的美色,被王熙凤设相思局害死。贾瑞就是出生小宗,祖父贾代儒是荣国府贾代善的弟弟,虽然也是贾府的人,可就在贾瑞因惊吓害重病需要人参熬药的时候,贾代儒却连药钱都支付不起。

与宁国府荣国府的奢华侈靡相比,作为小宗的贾代儒和贾瑞生活就凄惨的多了。当然这其中也有其不善持家(代儒)、挥霍无度(贾瑞)等原因。


大雅视界


宗法制度下,大宗会一代一代分出旁支,越到后面,越离大宗嫡支越远,能够分到的财产也就越少,当然会一年不如一年了。

比如荣国府,第一次分家就要分出贾代善,贾代儒这些兄弟,贾代善继承国公爵位,有高级军职,管理荣国府体系祭祀、公产、族田,当然吃得脑满肠肥。而贾代儒不过一个举人,大不了分个百八十亩地,几个店铺,然后就得自己管理发展。因不善经营,贾代儒没出仕,只能管族学,每年得点钱财。假定贾瑞不死,也没什么功名,代儒一死就会被踢出族学去,自己去经营爷爷父亲留下的那点产业,以前有爷爷的举人身份还可不交税,过后当然只能越来越差,后代子孙就会如廊后的贾芸那样乞求凤姐包点工程。

贾赦家也是一样。

等贾琏继承家业,一脚就会将贾政一家踢出去单独过,以前贾政王夫人掌握的族产租佃会被凤姐等人掌握。然后,再将成年的贾琮分一点土地店铺,驱逐出去。


四川達州


这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以荣国府为例,国公爷打下的江山,传给长子贾代善,代善的爵位,则由他的长了贾赦袭下去。贾政的官,是皇上的恩典,额外赐的,这种额外赐的官是没有传下去的制度的。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若干年后,贾赦袭的官传给了贾琏,但是,贾政这一房却已经无官无爵可袭。这也是贾政一直强行要求子孙读书的原因,从贾珠到宝玉、贾环、贾兰,因为贾政知道,他们这一房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攀上仕途之路,这一点大家都很明了,连薛宝钗总是催着宝玉读书,其实也是为此。

那么,家族团聚的时候,贾赦为什么对贾环说,将来世袭的前程跑不了你的?贾赦一来是赌气,他前面刚说过贾母偏心,二来这话其实也是说给贾琏和凤姐听的。凤姐善妒,不让贾琏纳妾,自己又不能再生,这个问题就很大,贾琏和凤姐如果说没有儿子,即使是贾琏袭了官,将来也无人可承继。怎么办呢?通常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宗族中过继一位侄儿过来当儿子。当然,贾琏即使要过继宗族的子侄过来当儿子,也至少是草字辈的。比如说贾兰,或者将来宝玉或贾环所生的儿子,而不可能是贾环。如果说要是贾环,那应该是贾赦把他过继过来当儿子,即便如此,也要等贾琏死了贾环过继过来才有资格,所以,贾赦对贾不说的话完全可以理解为气话。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若干年后,宝玉自己又无心于仕途,袭官又轮不到他,一向过惯好日子的他也不善稼穑,即使贾家不落败,老迈的贾宝玉会不会成为另外一个贾代儒?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可以合理存在的。到那时候,贾琏一族和宝玉一族的差距,或许就像现在荣府和贾代儒的差距一样。这就是中国古代传袭制度造成的长幼之间的差别,并且随着代代相传,差距会越来越大。不仅仅是嫡庶之争,其实是有权力继承的嫡长子与其他兄弟之间的差距。

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呗。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并转发分享!


苏小妮


主要是由贾府爵位继承制度和贾府旁支挥霍无度造成的。


【一】封建社会的继承制决定了贾府只有长子嫡孙能继承爵位

熟悉《红楼梦》的都清楚,贾府有荣国公府和宁国公府两个世袭的爵位。只有继承了爵位,才能每年每月能领到皇家供奉。有了供奉和财富,才能不愁吃不愁穿的,还能附带经营一些小产业。


贾府的旁支大多都是庶出的子孙,他们没有继承爵位的权利。只能按年月领取和分配一定的财产,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当他们的财产和经济在花完之后,为了继续过上不愁吃穿的生活,所以这些旁支的子孙们,不得不攀附巴结甚至讨好宁府和荣府。俗话说得好“吃人嘴短,拿人手短”。时间一长,虽然都是贾府的子孙,但看人脸色讨生活,其身份地位自然要低人嫡出的荣府宁府一等。


【二】贾府旁支的小辈公子哥对分配财产的无节制挥霍

这些旁支的小辈们,很多说实话就是败家子。每年一领取到发放的俸银之后,无节制的挥霍,出手阔卓,大吃大喝,出入风月场所,甚至豪赌成风。领取的俸银是有限的,经不起这样的折腾。时间一长,风云挥霍完了,便又陷入了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


所以说造成贾府旁支如此的穷困潦倒,除了客观上的爵位继承影响之外,跟自己主观上的无节制挥霍也有一定的关系。



醉美中华传统文化


我是大野泽的风,致力于原创问答,分享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就像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时,王熙凤说过的那句话,皇家还有几门子穷亲戚呢,何况我们。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古代的家族继承制度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讲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国如此,家也是如此,像贾府祖上是因为军功得到的封赏,而荫及子孙,也就是皇帝在功臣死掉后,封赏的是这个功臣的嫡长子,而庶出的多半没有了这样的好处,所以一两代人,就像贾政贾赦和贾琏贾宝玉两代人一样,没有啥区别,但是再往后延续几代人,或许那些长久得不到封赏,然后自己又没有能力考取功名的人,自然就破败了。

古语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旦这些公子哥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没有收入的时候,再想保持原来的生活,自然就喝西北风去了,而旁支之所以穷得揭不开锅,要到贾府讨生计,承包工程造花园等,就是这个原因了。

富不过三代,或许说的就是这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