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朱棣的儿子朱高燧,诬陷太子并图谋毒死其父,为何最终得以善终?

文史砖家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为了争夺皇位,杀父弑兄;为了保全皇位,杀子弑兄!这种事情,屡见不鲜。虽然惊讶于他们的冷血,却又不得不承认,最是无情帝王家!

可是,在永乐21年,朱高燧毒杀父亲朱棣一案中,朱高燧却全身而退,是朱棣有情吗?

我是三少,我来回答。

毒杀案的经过

朱高燧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不强,除了几次张牙舞爪地调皮之外,史书对他的着墨不多。

的确,他既没有老大朱高炽的稳重与才能,也没有老二朱高煦军功赫赫的资本。但是,他的内心和老二一样,一直有个炽热的帝王梦。这个梦想从他懂事开始 ,就一直忽明忽暗,忽暗忽明地在他的灵魂深处斗争。

永乐21年,父亲朱棣病重,曾经偃旗息鼓的朱高燧,仿佛又看到了一丝希望。

这个时候,宫中恰如其分传来一些声音。声音的内容不外乎:皇上不满意皇太子的工作,一直很器重老三朱高燧,如今年纪大了,有意废除老大,立老三为太子等等。

这些声音不仅是朱高燧听了很受用,他身边的人听了也蠢蠢欲动,仿佛自己跟随的主子真的就是太子,太子不久就是皇上了。那样的话,自己的好日子不就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老三朱高燧的赵王府,有一小拨属于赵王自己的亲军护卫队。护卫队有3个小头目,分别是常山左护卫、常山右护卫和常山中护卫。

其中,中护卫的指挥官名叫孟贤,这孟贤在宫里有个朋友叫王射。最近,王射总对孟贤说,近来天象异常!

王射是什么人?

他的身份是朝廷的钦天监,主要负责观察天象,相当于国家天文台的台长。听了王射的话,孟贤的心激动万分。天啦,天象异常,不就是说皇位将会有变吗?

于是,孟贤就和他的亲信高正秘密制定计划。并提前伪造好了一份诏书,交给了太监杨庆的养子,准备在毒死朱棣后,由这个小太监宣读遗诏:宣布废掉皇太子朱高炽,改立赵王朱高燧。

天算不如人算哦,事情就出现在孟贤的这个亲信高正的身上。

高正的外甥王瑜,当时在赵王府护卫队任一个小旗官。当他得知舅舅高正的图谋后,多次劝阻舅舅,高正没有理会。为了保命,王瑜向朱棣告秘。

病中的朱棣知道后,顷刻勃然大怒,立刻命人行动!

不一会儿,就从扬庆的养子家搜出了那份伪造好的诏书,又抓获了孟贤等人。然后,又叫人招来朱高燧,朱高炽,六部的重要大臣,以及宫里的各位侯啊、伯啊等人。

等各位都到齐了,朱棣撑起病重的身体,铁青着脸,久久盯着朱高燧,说:“你做了这种事?”

此时的朱高燧,早就吓坏了,浑身战栗,哪里说得出半句话来!

分析毒杀案

老大朱高炽一向很宽容自己的两个弟弟,虽然老二老三总是经常给自己找麻烦,他从不会落井下石,总是在父亲面前给惹祸的弟弟求情。

这一次,看见老三做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搞不好,父亲盛怒之下就会砍了老三的脖子,这个是朱高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所以,他看到朱高燧吓得说不出话,连忙诚惶诚恐地为弟弟辩解:“这些阴谋都是下面人胡搞的,高燧肯定不知情。”

这句话,还真的救了朱高燧一命。

虽然所有证据的不利面,都指向朱高燧,但是,这个毒杀谋反案却经不住推敲。

第1:整个谋反过程中,没有强大的军队,缺少军事支持。

第2:没有朝廷的重臣参与,缺少朝廷的支持。

第3:计划过程不周密,轻易就泄密,说明核心人物没有凝聚力。

第4:参与的几个人,没有权重的身份和地位,说明行动的份量并不足。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这个毒杀案所酝踉的时间很仓促!

换言之,朱高燧其实并没有独立策划,一个真正的谋逆政变案!

因为,朱高燧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无论在智谋还是在武力上,朱高燧根本不是老爹的对手,也丝毫没有成功的可能。

朱棣的心思

不得不承认,朱棣老了。

年轻的时候常年在外征战,到了老年,一身病。这个时候的朱棣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的事情他都不管了。

皇太子朱高炽监国了20多年,总体还不错。他有一套自己的治国理政之道,也有自己日渐成长起来的亲信和团队。

而对于父亲身边的亲信黄俨、江保等人,太子不是很亲近。所以呢,黄俨、江保这些常年跟在皇帝身边的人,受惯了皇恩浩荡,在皇太子面前却不怎么样,他们的心理那能平衡呢!

再说了,这皇上身子一日不如一日,万一哪天皇帝驾崩了,朱高炽即位后,他们的好日子不就到头了?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没有这些人在朱高燧身边,散布些七七八八的言语,哪会引起朱高燧的歪心思呢?

包括自己在内,那些关于皇太子这不好那不好的话听多了,朱棣自己都会去怀疑,甚至自己也刻意疏远了皇太子,太子轻易也见不到皇上了。这样一来,皇上不满意太子朱高炽的谣言,就好像是实事了。

所以,往深一点剥开这个案子,有朱高燧被某些人利用的嫌疑。不过,要杀朱高燧,朱棣还真下不了这个决心。

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恰恰相反,朱棣疼的是幺儿朱高燧!

朱高燧、朱高炽、朱高煦都是他和徐皇后所生。他在成长的路上,一直都有窥觊皇位的小心事,做父亲的认为这个都是很正常的。就像自己当初和几个兄弟,不是也一直都有这份心事吗?

于是,朱棣对朱高燧格外宠爱和一再纵容。

年轻的时候,他杀一个人,灭人九族,他没有丝毫的犹豫。现在,他已经是一只脚踏进棺材的人,要亲手杀了自己的爱子,他有些做不到!

因此,顺着皇太子的求情,朱棣决定不深究。

最后的结局:孟贤、王射等人处死,所有的余党包括孟贤的弟弟孟三、高正、陈凯等等,全部处死,抄没家产。

朱高燧,这下也彻底老实了!

大哥继位之后,主动交出两个王府的护卫队,老老实实前往自己的藩地。等到明宣宗继位后,朱瞻基干掉了汉王朱高煦,三叔朱高燧吓得把最后一个护卫也交了出来!

宣德六年,朱高燧平静地去逝。

三少说:

如果朱高燧在父亲年轻的时候,投毒谋杀朱棣,结局回事什么样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三少yun


赵王朱高燧是朱棣第三子,要说起来朱棣这第三个儿子,比二儿子朱高煦胆子更大。
坦白说朱棣活着的时候,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都不敢造次。
朱棣病逝于征讨蒙古返回的途中,原本朱高煦有机会谋夺帝位,但他始终在等消息,就是怕他父皇忽然活过来,作为从小跟随在父亲身边长大的儿子,对于父亲的手段,可以说是太了解了。
朱高煦、朱高燧之所以敢夺嫡,主要也是因为朱棣不喜欢太子,时常在他们两个人面前表现出想要废了太子的冲动。
尤其是老二朱高煦更是被忽悠的好几次,使得老二几乎都以为自己已经是太子。
所以朱高煦仰仗宠幸,史书记载“多行不法之事”,朱棣大怒之下,差点被废了,好在是朱高炽求情这才幸免于难。
不过朱高煦并没有感念兄长的恩德,而是继续为所欲为,以至于在十多年以后,被自己侄儿罩在铜缸里面烧死。
朱高煦虽然干了不少出格的事,但至少在朱棣活着的时候,没有想着谋反。
相比起来,朱高燧作为最小的弟弟,但是这份胆量实在是大。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朱棣身体有些不舒服,在宫中养病,谁也不知道一场天大的祸患就在眼前,朱高燧悄悄买通了护卫指挥孟贤、钦天监官王射成、内侍杨庆养子(看看他收买的这些人)。
打算毒死朱棣,然后娇诏废掉太子,立赵王为太子。
不过在谋划的党羽之中,有一个叫做高正的人本来谋划好的机密,半点也泄露不得,然而这个高正悄悄走出来,快马加班跑到了自己侄儿王瑜家,把这件事情悄悄告诉了他,希望这个侄子也参与进来。
王瑜是赵王府一个微不足道的总旗,也是一个武官,一听这事儿头更大了,还好自己舅舅来告诉自己,不然全家连自己在内都得死。
一见自己侄子不同意,高正立刻想要下手杀王瑜,王瑜十分机灵一下子就逃走了,直接把这件事情捅出去。
朱棣大怒,这还了得,直接就把赵王朱高燧等一干人等全都按住了,朱高燧被父王的气场压的喘不过气来,命被吓掉了半条,朱棣不但杀掉了赵王府长史顾晟,还要废了朱高燧,好在后来太子朱高炽求情,对朱棣说:此事乃下人为也。朱高燧这才幸免于难。
朱高炽在这件事情处理上十分聪明,当然也和他本身就仁厚的性格有一定关系,朱棣要废了朱高煦,他跑出来求情,朱高燧谋反,他也跑出来求情,不但如此,他继位以后,对着两位弟弟还十分照顾,提升了他们的俸禄和品级。
不过朱高燧被父皇按住以后,从此以后也就废掉了半条命,后半辈子再也没有折腾出花来,宣德年间,朱高煦造反被抓,当时就有人建议,赵王和朱高煦一样都策划过谋反,不如这次一并收拾了。
好在当时内阁杨士奇反对,这才使得朱高燧幸免于难。
不过朱瞻基玩儿了一个花招,将群臣打算将他处理的意见都拿给他看,吓得他直接将所有的护卫(兵马)全交了出去,后来也算是善终的结局。

漫步史书


朱高燧犯下如此大逆不道之罪而能够得以善终,全因为有一个善良而又宽厚的哥哥,如若不是太子朱高炽向朱棣求情,朱高燧早已身首异处。

一、朱高燧简要介绍

朱高燧,明成祖朱棣第三子,也是明成祖与皇后的第三个嫡子,被封为赵王,大哥太子朱高炽,二哥汉王朱高煦。朱高燧常驻北京,朱棣命其掌管北京政务,而且其私底下培植亲信卫队,所以实力不容小觑。

二、朱高燧想夺皇位的原因

要说皇位怎么也轮不到老三朱高燧,但是因为其二哥汉王朱高煦的原因,使他心里产生了夺位的心思。

朱棣因为自己是发动靖难之役而登上皇位的,他对政变有着极高的敏感性,所以当他从北征凯旋回京时,发现朱高煦私自建造兵器,并操练军队,就知道其篡位之心已然昭然若揭,所以当即把汉王叫过来严厉训斥一番,并且要剥夺其汉王爵位,最后还是朱高炽出面为其求情,才保住了汉王爵位,经过此事,朱棣改变了其封地,并令汉王尽快到地方就藩。

朱高燧看到二哥被贬到封地就藩,而父亲又不喜大哥太子,所以心思就活络起来了,他感觉自己离皇帝的宝座近在咫尺了,于是联合朝中大臣一起构陷太子朱高炽,幸好深谋远虑的朱棣早就深知太子为人,根本不信谗言,所以此事并没有撼动太子分毫。

三、图谋毒死父亲,杀害太子。

朱高燧眼见诬陷太子不成,于是干脆破釜沉舟,秘密毒死父亲,杀死太子。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已经年纪大了,而且身体有病上不了朝,于是将国家政务全权委托给了太子朱高炽。朱高燧联合其朝中党羽和宫廷太监,密谋伪造遗诏,图谋毒害皇帝,杀害太子,自己称帝,谁知这件事被朱棣知道了,朱棣大怒,下令抓捕朱高燧及其同党,太子朱高炽在朱棣面前为其求情,并说道:"此下人所为,高燧并不与知",自此朱高燧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是被朱棣赶到封地上了,再也没有夺位的希望了。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汉王朱高煦在封地意欲造反,邀朱高燧一起参加,但是朱高燧最终没有与汉王一起出兵,几年后,朱高燧寿终正寝。

结论

赵王朱高燧因为有一个仁慈的哥哥时常包容自己的错误,自己也懂得进退识时务,并没有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最后能够得以善终,也算是夺位不成善始善终的少数人之一了。


绝尘的时光


朱高燧比起二哥朱高煦,貌似存在感低了许多。

朱棣有四个儿子,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老四朱高爔(早夭)。


三个儿子都是徐皇后所生的,按理说,朱棣妃子不少,光在册的就有二十个,宫女更是不计其数,朱棣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可自打称帝之后,总也生不出儿子,女儿倒是生了几个。

真是奇哉怪哉!

对于朱高炽来说,还好父亲没再给他生小弟弟,要不然他的麻烦就更多了,光两个同胞兄弟就够他喝两壶的了!

朱高煦不是省油的灯,当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围着南京城打了很久,可是就是攻不下来,朱棣着急了,对身边的朱高煦讲:“你大哥身体不好,老二加油哦!”

朱高煦一听此言,像打了鸡血一样,嗷嗷地往前冲,最后终于占领了南京城,朱棣顺利登了基,然而之后的朱棣,却绝口不提当年那句话。


朱高煦很生气,他觉得太子之位是他的,是大哥抢了他的位子,所以处处使绊子,处处与朱高炽作对。

后来,朱棣一气之下,下令废了朱高煦的王位,贬为庶民,好在朱高炽极力劝阻,方才作罢。

朱棣死了之后,朱高炽继了位,可是朱高炽仅仅当了十个月皇帝就暴毙了,死因成谜,朱瞻基继了位。

后来,朱高煦又一次发动叛乱,这次,朱瞻基御驾亲征,把朱高煦围了起来,朱高煦眼见无望,举白旗投降了!

不过,朱瞻基并没有杀了二叔,而是把他关了起来,但有一次,朱瞻基去探望二叔,结果临出门之前,被朱高煦绊了一下,吃了个狗啃泥,朱瞻基一气之下就用铜缸烤死了叔叔。


比起二哥朱高煦,三弟朱高燧明显运气好的多!

朱高燧和二哥是一伙的,是二哥党,胆子挺肥。有一次,朱棣生了重病,朱高燧买通了护卫和太监,企图毒死朱棣。

不过,事情筹划不周,中间泄了密,朱棣盛怒之下,抓住了朱高燧一干人等,杀了王府的长史顾晟,还要废了朱高燧,这时候,朱高炽又过来求情了,说都是下人干的,朱高燧并不知情,朱棣这才饶了他。

有了这件事之后,朱高燧明显低调了许多。

朱瞻基烤死了二叔朱高煦之后,给三叔朱高燧送去了一幅画《松荫莲蒲图》,画中有松、有荷、有小鸟、有湖石,一片祥和之气,朱瞻基借此画传达了政治信号,三叔你就安享晚年吧,要是有不臣之举,二叔就是你的下场。

朱高燧看了画之后,心领神会,立马交出了护卫军,只留了一些家仆,小心谨慎地活着,最终得以寿终正寝,儿孙们也未遭祸端。


一半秋色


朱高燧,明太宗(成祖)第三子,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十二月,生于燕藩(北平),父朱棣时为燕王,镇守北平。生母燕王妃徐氏,魏国公徐达长女。

明宗室制度,亲王诸子,世子外,其余年十岁即封,朱高燧长兄即燕世子朱高炽,次兄朱高煦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高阳郡王;但是朱高燧不知何故,查不到洪武年间受封郡王的资料。而建文年间,燕王已经起兵“靖难”,朝廷自然不可能再册封燕藩宗子。所以,朱高燧一直都没有爵位。

朱高燧是燕王朱棣最在世最小的儿子(朱棣第四子朱高燨年幼早夭),自幼聪明伶俐,能察言观色,又因其相貌酷似燕王妃,所以颇得燕王夫妇钟爱。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高燧祖父-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也是朱高燧的堂兄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

建文帝接受诸文臣建议,针对手握兵权的诸王叔,展开“削藩”策,先后削周、代、齐、湘、岷诸王,最终的目标是诸王之首:燕王朱棣(太祖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均早于太祖去世,四子燕王朱棣为在世最长皇子)。

建文元年(1399年),在朝廷步步紧逼下,燕王被迫起兵“靖难”,对抗朝廷。那个时候,谁也没有料到,将来燕军会击败南军,燕王会打败建文帝夺取江山。燕王的想法,不过是死中求活,就算是最终失败,也算是反抗过,壮烈不屈而死,好过窝囊地被侄子废黜,狼狈不堪度过下半生。

这个时期的朱高燧,因为年幼,无法独立担当重任,所以基本没有什么出彩的时候。

朱高燧大哥,燕世子朱高炽,在靖难中临危受命,率领万余人,抵挡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围攻北平,坚守并击退南军,为燕王保住大后方;并且在之后数年里,管理燕军后勤粮秣供应,井井有条,为燕军最终取胜立下大功。同时对于建文帝亲笔来信,以“封王”为条件的投降诱惑,毫不动摇,直接将南使及书信送交燕王处,显示了作为燕王继承人的优秀品质和坚定立场。

虽然他身体不好,无法上阵,实现跟父亲一样的马上战功;但是在治理庶务上,燕王乃至整个靖难集团,都缺少不了他在后方的运转帷幄。尤其是他的燕世子,是太祖亲封,祖制所在,燕王是打着恢复祖制的旗号举兵靖难的,朱高炽的世子地位,稳固不可破。

朱高燧二哥,高阳王朱高煦,虽然性情暴躁、为人粗鲁,但是于军事上,就是燕王朱棣的翻版。在靖难中,每每身先士卒,跃马横刀,交战时冲锋于前,撤退时为全军断后,多次出生入死,勇冠全军。尤其东昌之战,南军包围燕军,四面围攻;燕军大败,主将张玉(日后永乐朝大将英国公张辅之父)战死,燕王本人身陷重围,几乎丧命;是朱高煦冒死杀入阵中,阵斩南军勇将翟能,击退南军,救燕王于危难。所以燕王对朱高煦器重无比,乃至有了手抚其背,说的那句话:“小子,努力!你大哥身体不好!”

这个时候,燕王就有了易储的想法。而父亲的暗示,给了朱高煦无限的想象,从此后,取代大哥,成为贯穿朱高煦整个生命历程的愿望,并锲而不舍地去实施,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至于朱高燧本人,燕藩举兵时,不过年仅十六,于政务没有多少可以施展的地方,于军事更加不可能跃马冲锋。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他在靖难时期的具体作为,但是可以想到,十几岁的少年,至多是在燕王府内陪伴母亲,协助大哥管理好王府内部,或者做一些辅助后勤,鼓舞军士的事情。

但是他也有长处,因为口齿伶俐、酷似徐王妃,而年幼乖巧,所以从小就得燕王欢心。在靖难开始时,局势不明,燕藩人人心里没底,燕王遇事不顺,暴躁发怒,甚至要杀人。旁人皆不敢劝,只有朱高燧,借幼子身份,上前劝慰,才能稍稍平息安抚。所以日后朱高燧因此而恃宠,并逐渐骄横。

当大哥愈发不受父亲喜爱,而二哥心心念念想拽大哥下位,也遭到父亲嫌弃后,自己便逐渐生出别样心思,进而开始觊觎储位。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终于落下帷幕:燕军一路南下,渡江破京师(南京),建文帝大乱中失踪,燕王朱棣夺取江山,成为大明第三代皇帝,即明太宗(成祖)。

之前朱棣还没有起兵靖难,在北平为燕王时,燕藩的继承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朱高炽是嫡长子,太祖钦定册封为“燕世子”,是名正言顺的燕藩继承人。

但是燕王夺取江山后,从一个地方藩王成为全天下的主人,对于自己的继承人,就要好好地考虑一番了:长子、次子,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到底把天下交给谁,是值得深思的事。但是,无论如何,排第三的朱高燧,年幼心性不定,完全不在考虑人选中。

永乐二年(1404年),考虑了两年的成祖,终于下定决心,立世子朱高炽为太子,明确皇统所在。并同时册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就藩云南,三子朱高燧为赵王,藩地彰德。

汉王朱高煦太子之位落空,恼羞成怒之下,如何大闹撒泼,据不就藩,之前的文章回答:“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炽肥胖迟钝,为何朱棣还把帝位传给朱高炽”一篇中已经详细叙述,本篇不再复述,着重讲述赵王朱高燧的事情。

赵王不像二哥一样,因为期望没有那么高,所以失望也没有那么大。受封赵王后,奉成祖之命,驻守顺天(北平)老家,当地所有军务政务,官员人等皆先报赵王,审定后,才按王令执行。成祖数次出征漠北,均驻守顺天,而成祖不在顺天时,赵王就是当地最高权威。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大明迁都京师(北京顺天府)前,赵王朱高燧就是这个大明名义上第三重要(中都凤阳名义上第二重要),实际上第二重要的城市主人。

赵王自从掌管老父起家之地后,恃宠而多行不法,对于太子大哥也逐渐不放在眼里,时常伙同赖在京师(南京)成祖身边的二哥汉王朱高煦一起,构陷太子,一唱一和,配合默契,几次使太子大哥陷入危险境地。是东宫官员拼死舍身保护,及诸文臣尽力周全,才得以保全。其中解缙被杀,黄淮、杨士奇、夏元吉、杨溥等文臣下狱,夏元吉直到成祖去世,才被释放。

赵王已经身为亲王,是全天下排名前五的尊贵之人,实在没有理由跟着汉王去争夺储位。汉王自己又有亲子,即使真的夺到了大位,也不可能立赵王为皇太弟。朱高燧此举,简直和齐王李元吉伙同太子李建成对付秦王李世民一样,成功了也不见得更进一步,失败了几乎会失去全部,何苦来哉。

同时,在顺天主持军政事务时,赵王独断专行,骄奢不法,胡作非为,朝野多有忿言。其属下官员也依仗其势压迫地方,行事放肆。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在得知赵王近年不法事后,盛怒之下,褫夺赵王衣冠,罚其闭门思过,并诛杀作伥的赵王长史顾晟,以警告小儿子收敛。

还是太子求情,给三弟打圆场,才使得朱高燧得以被赦免。但是他表面上感谢大哥援手,暗地里还是以为是太子指使人向成祖告状,自己才会被罚,所以认为是太子演戏,以后依旧对大哥怀有恨意。

永乐十八年(1420年),成祖正式迁都顺天(京师、北京)。因为之前顺天一直是赵王朱高燧在管理,这下皇帝把都城迁来,等于是变相剥夺了赵王的一部分权力,所以朱高燧心态更加不平衡。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六十四岁的成祖已经步入老年,身体很差,连续数日没有能够上朝处理政务,所以日常朝政,由太子朱高炽处理。

与赵王交好的宦官、司礼监太监黄俨,江保等人,因为之前太子主持朝政时,曾经要削减宫内开支,缩小宦官数目,所以怨恨太子,于是借机向成祖进谗言,诬告太子。成祖不予理睬。

之后黄俨等人不甘心,想到赵王在京师(为什么不想到汉王,因为这个时候,汉王朱高煦早被成祖赶到山东乐安就藩去了),于是编造谣言,说皇帝越来越不喜欢太子,想要易储,改立赵王。

而在宫中谣言影响,及赵王的默许下,常山中护卫指挥使孟贤(常山三卫是赵藩护卫),勾结羽林前卫指挥使彭旭,准备谋反。在同党钦天监官王射成信誓旦旦的“天象有变、帝位更替在即”断言下,他们勾结内宫宦官杨庆,让他的养子(在成祖身边服侍的小宦官)准备毒药,寻找机会毒死成祖,然后伪造遗诏,传位给赵王。孟贤、彭旭等带兵挟持朝中大臣,以伪诏迎立赵王继位。

兴州后屯卫军户高以正,受赵王指使,居中联络,准备实施计划。但他的外甥王瑜得知后,在劝说不成的情况下,向朝廷告发诸人的谋逆,于是阴谋败露。

成祖闻报后,起先不信,说赵王怎么有这个胆子(若是汉王这么做,成祖还觉得像真的)。后来得知详情,目瞪口呆,然后雷霆大怒,不顾病中,在皇宫右顺门亲自审问赵王朱高燧及其他谋逆人等。朱高燧魂飞魄散,面对皇父的怒斥:“是你小子干的吗!”,张口结舌、“栗不能言”。成祖一看朱高燧这个样子,哪里还不知道真伪,一气之下,想就此废黜赵王,甚至处死。

关键时刻,还是太子大哥朱高炽出面劝说:“这都是下面人想要富贵,暗地里作乱,高燧肯定不知道实情。”......帝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自是益敛戢。--------《明史·卷一百十八》。

于是,参与作乱的孟贤、彭旭、高以正等人,皆被诛杀,宫内牵扯此事的內官,也被清除。赵王身边那些飞扬跋扈的亲信,自然也一个都跑不了。

至于赵王朱高燧本人,成祖考虑再三,还是因为自己子嗣稀少,加之想起早逝的徐皇后,放过了这个逆子。但是之后,直到成祖北征病逝于榆木川前,朱高燧都没有再得到父亲的原谅,被彻底废弃不管,再也没有翻盘。

自从这件事之后,赵王一蹶不振,再也不复之前的骄横,只得整日里缩在家中,轻易不敢出门。这样也好,无意间躲过了数年后侄子的清算,也算因祸得福。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太宗(成祖)北征途中病逝于榆木川,大学士杨荣星夜疾驰返回京师,密报皇太子朱高炽,并以成祖遗诏示人,奉太子立即即位。而在京师的赵王,在山东的汉王,都没有来得及做出动作,大事就定了,只得臣服于大哥、新君。

皇太子登基,即为明仁宗。仁宗对于两个跟自己作对了二十年的弟弟,还是表现出了一个大哥、皇帝应有的气度:给两个弟弟各加禄米二万石,其他赏赐也多有馈赠。对于汉王的反应,我的文章回答:“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已有详尽述说,这里不再重复,着重阐述赵王。

赵王朱高燧自永乐二十一年后,已经丧胆(造反作乱这个高技术活,不是一般人就能干的),对于大哥的登基,心里一直担惊受怕,生怕被算总账。得知大哥既往不咎,自己居然没事,而且待遇不降反增,优渥有加后,简直是喜出望外。从此,算是真正地与大哥和解,关系日渐亲密,再也不复年少时张狂的性格了。

洪熙元年(1425年),朱高燧正式就藩彰德。临行前,为了表示再也不和大哥做对的决心,赵王将赵藩三护卫中的常山左、右二卫交还朝廷,以表洗心革面,仁宗十分欣慰,赐诗给他,亲自送至承天门外。

当年,仁宗去世,皇太子朱瞻基继位,即明宣宗。赵王此时刚刚到达彰德,闻讯立即上表,一是向大哥举哀,二是向侄子表明臣服。宣宗为表示亲亲之情,回信抚慰,并赐赵王禄田八十顷。

对于那个远在山东,一直没有死心的二哥汉王,朱高燧收敛了早年的野心,不再过多牵扯,维持正常兄弟关系而已。对于汉王或明或暗的示意,始终保持距离,不再掺和,也算是将来得以善终的回报。

宣德元年(1426年),按捺了近三十年的汉王朱高煦,终于再也不想忍耐了,于山东乐安起兵“定难”,意图重演一遍当年父亲的辉煌。但是他没有成祖的出色才能和坚韧的心性,而宣宗也不是建文帝那种不谙军事的软弱之人。不过区区几十天,在宣宗御驾亲征的军事打击下,汉王叛乱集团被彻底粉碎,汉王及全家被废为庶人,押往京师软禁,而从乱者被诛杀、发配、流放塞外,达数千人。(详见我文章回答:“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赵王得知二哥举兵后,还没来得及就此事表态,朝廷平定汉逆叛乱的消息就传到彰德。赵王祝贺朝廷平乱的贺表还没有发出,更加惊人的消息接踵而来:“当年在永乐年因为夺嫡而和自己结下梁子的文臣,在平定汉王,大出了当年恶气后,为了彻底报复,正在怂恿皇帝趁热打铁,自山东率平乱大军直接奔赴河南,顺便将赵藩也一并废除!”

就在赵王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宣宗的使者-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来到彰德,消除了他的忧虑。袁容奉宣宗之命,将诸臣要求擒拿赵王的奏章全部带来给朱高燧看,并要袁容传告:“先帝(仁宗)对于两个叔叔,关怀友爱之情,是天下人都在眼里的。现在汉王自绝于天,谋反作乱,我不敢赦免他。如今我只有王叔你一个亲叔了,你有没有反意,我是知道的。欲加之罪,我是不会做的。这也不符合先帝的仁爱之心。”

得知皇帝的意思后,朱高燧终于是一块石头落了地,之前的小心收敛,终于是得到了回报。但是回想起来,还是后怕。为了彻底消除侄子的猜忌,于是赵王主动上奏,将仅存的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等赵藩护卫统统上交朝廷,以后就做个安乐王就好。

宣宗见三叔如此识趣,于是也没有再找他麻烦,并将赵藩仪卫司返还,让赵王可以保留亲王的威仪。对于侄子的宽容大度,赵王赶紧上疏,叩谢天恩。

此后,赵王朱高燧在彰德低调行事,小心翼翼,终于保全了首领和全家,得以善终。

宣德六年(1431年),四十九岁的赵王朱高燧于彰德薨逝,朝廷赐谥号“简”,称“赵简王”。子朱瞻塙继承王位,延续赵藩传承,直至明末,历时二百一十九年。

而彰德赵藩,也是成祖之下,除帝系外唯一的一脉。朱高燧以后半生的改过,得以全身而退,惠及家族,比他那个一根筋的二哥,可算是强过万倍了。


伯虎42


明成祖二十一年五月,朱棣病重。

在这敏感的时期,宫廷内发生了一场叛乱,有人企图毒杀朱棣,伪造遗诏:废太子,立赵王朱高燧为帝。

这场事件的参与者,有朱高燧身边的近臣、有朱棣身边和朱高燧关系较好的宦官(宦官黄俨、常山护卫指挥孟贤、内侍杨庆养子、钦天监官王射成……),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朱高燧都很难洗脱嫌疑。

事情暴露,是由于朱高燧府中的总旗王瑜不愿意参与谋反,又担心被杀人灭口,于是他很果断的把这件事告诉了朱棣。

朱棣在将相关人等缉拿过后,便将朱高燧喊过来,质问他:这是你做的吗?

《明史》:高燧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

朱棣听到朱高炽的袒护,加上自己又不忍心杀害亲儿子,他选择宽恕了朱高燧。

史书记载,在此之后朱高燧越来越懂得收敛脾气“益敛戢”。

由此,朱高燧成了历史上,少数几位牵涉进谋反事件,还能得以善终的人。

朱高燧能够得以善终,除了朱高炽帮忙说好话外,还有另外几方面的原因。

一、朱高燧懂得低头用权力换平安的道理

朱高燧是一个很有政治智慧的人,他在自己成为谋杀朱棣的嫌疑人之后,果断选择了低调化路线。

因为他明白,自己在失去唯一一次依靠政变成为皇帝的机会后,他再也没有可能和朱高炽硬碰硬了,无论是手段还是实力,都是如此,与其一败涂地,不如乖乖做好臣子的本分。

而以他这样有过造反前例的藩王,要想表示臣服的态度,最好的方式便是交出手中的权力,好告诉上位者:我认输了。

《明史·朱高燧列传》:仁宗即位,加汉、赵二王岁禄二万石。明年,之国彰德,辞常山左右二护卫。

二、朱高燧能够在利益面前压制住自己的贪婪

朱高燧在造反失败三年后,他收到了二哥朱高煦的邀请:弟弟,咱们造反吧,以清君侧的名义学学老爹夺下侄儿的江山!

按照朱高燧以前的脾气,他俩早就联合起来和侄儿作对了。

磨难,是一个男人走向成熟,所必经的考验。

此时的朱高燧,便是那个经历过重重考验的男人,所以,朱高燧没有答应朱高煦的邀请。

这次朱高燧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所以当朱高煦兵败之后,明宣宗压住了所有要求连坐朱高燧的命令,只是做出了收回朱高燧护卫的决定,让他可以安享余生。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朱棣相对于朱元璋来说,子女真的比较稀薄,只有四子,幼子朱高爔还幼殇,存活下来的只有太子朱高炽、二子汉王朱高煦、三子赵简王朱高燧。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夺取政权,永乐二年便立长子朱高炽,此后二十年,朱高燧和二哥朱高煦谋夺嫡,诬陷太子朱高炽。可以说,这样的人能活下来,也算是幸运。

而在永乐二十一年的时候,也就是朱棣驾崩前一年,此时朱棣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护卫指挥孟贤等勾结钦天监官王射成和内侍伪造假诏,企图毒死朱棣,等到朱棣死后,就把假诏书宣告天下,废太子朱高炽,立赵王朱高燧为皇帝。而这谋反者中有一人名叫高以正,其亲家叫王瑜,向朱棣告发了此事,结果朱棣立即逮捕这些人,而且搜出了假诏书,显而易见,主谋就是自己的第三子朱高燧。谋害储君,企图毒死皇帝,不管问那一款罪,都难逃一死。但是朱高燧就是善终了,那我们了看看朱高燧得以善终的缘故吧。


朱高炽太过于仁慈

明仁宗朱高炽无愧于一个“仁”字,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朱棣武人出身,自己的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都比较勇武善战,所以相对来说,朱高炽这种文绉绉的气质得不到朱棣的喜爱,朱棣在靖难之役的时候,二子、三子都跟随自己在前线打仗,唯有朱高炽留守北平监国。且次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功勋卓著,使朱棣更倾向于把皇位传给朱高煦。而且在立太子之事上,朱棣认为朱高炽太过于仁弱,必定会被强明之人欺负,好在朱高炽有子朱瞻基敏慧异常,这朱瞻基十分得朱棣宠爱,在解缙的劝说下,才立朱高炽为太子。

而且,朱高炽做太子而是年来,一直也是遭受二弟和三弟的诬陷,若不是朱高炽是朱元璋亲定的燕王世子,这太子之位还真不好说是谁的。但是朱高炽不管弟弟们怎样诬陷自己,自己还是对他们忍让的。就在永乐七年的时候,朱高燧和朱高煦阴谋夺嫡之事被朱棣发现,当即就把朱高燧的长史顾晟杀掉,并褫其冠服,此时还是太子朱高炽前来极力劝解。朱棣一看这受害人都不让惩罚了,才看太子一面,免其一死。

而在永乐二十一年爆发的朱高燧投毒一案,也是惹怒的朱棣,当即责问在身旁的朱高燧。

帝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

此时还是太子朱高炽出面保其周全,这次让朱棣没有杀他,而朱高炽自己即位后,也没有为难自己的两位弟弟,还加其岁禄二万石。所以,朱高炽的袒护和仁慈,是其得以善终的原因之一。


朱棣子孙过于稀薄

可以说,朱棣只有三个儿子,这数量稀少也救了朱高燧一命。朱高炽即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明宣宗朱瞻基即位,这朱瞻基可不像其父亲那么仁爱,当初朱高煦、朱高燧仗着朱棣的宠爱,目无王法,就连太子朱高炽都要受其侮辱,这些朱高炽能忍,可朱瞻基看在眼里可不能忍,所以一直以来朱瞻基对其两个叔叔还是比较仇视的。

朱瞻基即位之初,汉王朱高煦就准备仿照父亲朱棣一样起兵夺取侄子的政权,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正式起兵造反,可朱高煦没有想到的是,侄子朱瞻基居然御驾亲征,率领大军进攻乐安。但是朱高煦面对侄子亲征,居然不战投降。

而宣宗将朱高煦父子带回北京的路上,尚书大臣陈山奏:"赵王与高煦共谋逆久矣,宜移兵彰德,擒赵王。否则赵王反侧不自安,异日复劳圣虑。"大意就是,朱高燧参与谋逆多年,不如此时一举将其捉来,废除其封地,不必再为其而操劳。

但是此时宣宗立马说到:"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朱瞻基此话的意思就是,二叔谋反犯下大罪,不能赦免。但是三叔,反骨未现,不能辜负先帝的对其的爱护。而朱高燧参与夺嫡谋反已然是事实,朝中大臣都已经明了于心,朱瞻基为皇太孙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之后,朱瞻基将二叔朱高煦全家都杀了,如果再对朱高燧下手,这也说不过去,毕竟自己的皇爷爷就三个儿子,如果两个全部都是死在自己手上着实会留下骂名。

而且宣宗也对力主逮捕赵王朱高燧的大臣说:且吾今此一叔,奈何不爱,当思所以保之之道。此话的意思就更加佐证了,朱瞻基意识到,再杀就真的杀光了皇爷爷朱棣的儿子了。

所以,朱高燧虽然参与谋反,但是主谋已经伏诛,再杀,自己就剩朱高燧一个叔叔了。所以朱棣的子孙稀薄,还是让朱瞻基忍住了杀心。要是朱棣多几个儿子,保不齐这个曾经犯下谋逆之罪的朱高燧就被侄子处死了。


朱高燧表现良好

都说自作孽不可活,但是朱高燧可不作,朱高燧虽然在朱棣时期,多行不法,但是自己大哥即位后,相对于二哥朱高煦,朱高燧还是比较收敛的。

朱高炽即位之后,朱高燧就表现得很臣服,上表请立皇后和太子,此举就是承认自己的大哥皇权的正统性。然后派长史赵季主动向朝廷提出削减护卫部队数量,因此仁宗朱高炽对其大加赞赏,朱高燧三支护卫部队中的常山左右二护卫两支部队就被收为国家所统领。将自己的私人部队主动上交朝廷,这也是承认大哥皇权的标志。失去护卫,这赵王朱高燧的威权就下降,作乱的概率就小了很多。

而且在宣德二年的时候,为了消除侄子对自己的不信任,主动上奏决定上交最后一支护卫部队给国家,将自己最后一支私人部队派去驻守山海关,为国效力。面对完全无兵权的朱高燧,此时的朱瞻基想再发难就说不过去了。所以,朱高燧的主动配合朝廷的削藩政策,让其得以善终。


浮人语

同样是参与谋反夺嫡,朱高燧相对于二哥朱高煦来说下场还是好的。朱高煦父子被逮捕回京后,被朱瞻基废为庶人,而后因为不配合审问,被朱瞻基扣在铜缸里,活活烤死,几个儿子也全部被杀。而朱高燧虽然主动解除了自己的私人武装,不能向以前一样作威作福,至少保全了自己的王位与家人,还有作为王爷的尊贵,使赵王爵位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诸王三》

《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明实录·仁宗昭皇帝实录》


海浮人


朱高燧得以善终得感谢两个人,一个是他大哥朱高炽,一个是他侄子朱瞻基,还有就是自己。

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和三儿子朱高燧就是“夺位二人组”,一直对大哥朱高炽当太子心怀不满,时刻想掀翻朱高炽,一个比一个干得大。按说,朱高燧诬陷太子朱高炽,并密谋毒害他父亲明成祖朱棣,这是犯的死罪。当阴谋被一个知情者告发后,朱棣问朱高燧知不知道这事,朱高燧吓得连死的心都有了。还是他大哥太子朱高炽给他打的圆场,说是他手底下人干的,他并不知情。实际这么大的事,朱高燧能不知道吗,没有他的授意和默许,他手底下人敢干吗?像这样的事,朱高燧的二哥朱高煦,在朱棣在世的时候都不敢干,朱高燧却干出来了,可见他为了争夺太子位,猖狂到什么地步。结果,因为他大哥劝了他爹明成祖,朱棣饶了他的命,但把他参与此事的手下都收拾了。

大概是从那以后,朱高燧的胆子被吓破了,再也不敢动夺位的心思了。他爹明成祖去世后,他大哥太子朱高炽登基当了明仁宗,非常厚待两个弟弟朱高煦、朱高燧。与二哥朱高煦的依然贼心不死、蠢蠢欲动不同,朱高燧变得安分守己,和大哥明仁宗走得很近。

天有不测风云,朱高炽当皇帝不到1年就去世了,他儿子朱瞻基继位成为明宣宗。这时,朱高燧的二哥朱高煦终于忍耐不住,发动了兵变。在这期间,朱高燧立场很坚定,既没有再和二哥朱高煦勾结,也没有起兵呼应。在明宣宗的大军围攻下,朱高煦很快土崩瓦解,束手就擒。这时候,大臣们建议明宣宗乘势拿下朱高燧,但明宣宗没有答应,只是警示了朱高燧。所谓听话听音,朱高燧对侄子皇帝表示绝不谋反,并交出了自己的卫戍部队。明宣宗一看叔叔朱高燧这样乖,就放心了。

就这样,二哥朱高煦后来狂妄犯上,被明宣宗烤死后,朱高燧安然无恙,得以善终。这还要感谢他自己,没有野心了,愿意过平凡的生活,皇帝还是可以放他一马的。


澜石记


朱棣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但同时也是一个心狠手辣的皇帝,以朱棣的铁腕手法,如果是大臣参与了诬陷太子谋毒皇帝的事情,那么夷三族是跑不了的,但是朱高燧是朱棣的亲儿子,朱棣的男丁并不兴旺,名义上有四个儿子,但是四子朱高爔生下来不久就夭折了,长大成人的儿子就三个,朱棣这个人比较护犊子,所以并没有深究这件事情。

一、朱高燧其人

朱高燧是明成祖朱棣第三子,洪武十六年十二月生于北平,是朱棣与皇后徐氏之子。永乐二年(1404年)进封赵王。

朱棣这个人其实比较专情,对皇后徐氏感情很深,他的三个儿子大儿子朱高炽、二儿子朱高煦、三儿子朱高燧都是和皇后徐氏所生。朱棣名义上有第四个儿子朱高爔,但生下来不久就夭折。所以朱高燧实际上是以朱棣的小儿子存在的。

朱棣三个儿子中,大儿子朱高炽忠厚善良、二儿子朱高煦骁勇善战、三儿子朱高燧却是一个被骄纵坏的皇二代。

二、三个儿子朱棣最喜欢谁?

朱棣三个儿子中,最不喜欢的是大儿子朱高炽,最惯的是小儿子朱高燧,最喜欢的是二儿子朱高煦。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喜欢朱高炽的宅心仁厚,定下朱高炽为燕王世子,就算朱棣再不喜欢这个儿子,也不敢违抗朱元璋的指令。但是朱高炽身体肥胖还瘸了只腿,负责留守北京,而朱高煦跟随朱棣征战四方,立下汗马功劳,朱高煦的骁勇善战也让朱棣特别喜爱。在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准备立太子的时候就犯了难,他喜爱朱高煦远胜朱高炽,但是朱高炽除了身材肥胖瘸腿的身体缺点以外,为人处事没有缺点,所以朱棣不得不立朱高炽为太子,但是这也成了朱棣一生的心病,而不死心的朱高煦一生几乎都在想着如何登上皇位。

有老二朱高煦做榜样,老三朱高燧自然也有了非分之想,也想火中取栗。

三、但是朱棣最爱的确是孙子朱瞻基

但是朱高煦、朱高燧忽略了一件事情,就是隔代亲,虽然朱棣不喜欢老大朱高炽,但是朱高炽有个好儿子朱瞻基。

朱棣非常喜欢朱瞻基这个大孙子,朱棣在靖难之役胜利以后,就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太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

朱棣完全是将朱瞻基当接班人来培养的,爱屋及乌,想让孙子顺利继位,自然先要让孙子的父亲太子之位稳固,朱棣对朱瞻基的喜欢胜过三个儿子。

四、朱高燧之乱

公元1423年,趁着朱棣病重,朱高燧阴谋发动政变,对外宣称皇帝要传位给自己,他还勾结官员伪造遗诏,准备趁机暗中毒死朱棣。但是这个计划没有顺利实施。朱棣知道儿子阴谋后不寒而栗,朱棣下令亲自审讯,朱高燧命悬一线,但是朱棣比较护犊子,聪明的太子于是求情,朱棣顺水推舟,只把涉事的其他人杀死。

五、朱高燧的结局

朱高燧比他二哥朱高煦幸运的多,朱棣驾崩,朱高炽当上皇帝,他上台后,把朱高燧迁到彰德居住。可朱高炽在位9个月就去世了,之后朱瞻基继位,朱高煦趁机在在乐安造反,同时朱高燧也有密谋,但还没有诸于行动的时候朱高煦就兵败身死,满朝文武都群情激奋都要求皇帝朱瞻基讨伐朱高燧,朱瞻基心软只是找人把大臣们弹劾的奏折拿给朱高燧看,让他好自为之。朱高燧看后慌忙跪拜,将自己剩余的护卫部队全部交还,并向朱瞻基谢罪。

朱高燧之后便夹起尾巴做人,居然活了很长时间。


我家的猫叫皮蛋


明成祖朱棣坐拥后宫佳丽三千,仅有记载的后妃就超过了20人,但是,他终其一生,却只有4个儿子。

而且,除了幼殇的朱高爔(母不详),其余三个儿子均为徐皇后(徐达之女)所生。也就是说,朱棣没有庶子,三个儿子都是嫡子。在嫡庶有别的古代,嫡子有着绝对的继承优先权。

由于朱棣的三个儿子都是嫡子,所以,他们对皇位均有觊觎,进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太子之争。

在朱棣的三个儿子中,老大朱高炽(即后来的明仁宗)和老二朱高煦(汉王)的知名度都很高,而对于老三朱高燧(赵王),后世似乎知之甚微。

其实,在真实历史中,朱高燧的「戏份」一点也不少,而且,与二哥朱高煦一样,朱高燧也曾策划过政变谋反,但与二哥朱高煦不一样的是,朱高燧竟然在阴谋造反失败后得以善终。

偏爱幼子是古今父母的通病,朱棣也未能免俗,他最器重的是次子朱高煦,最喜欢的却是三子朱高燧。但是,朱高燧却辜负了朱棣的偏爱,他恃宠而骄,嚣张跋扈,最后甚至干出了诬陷兄长,并企图毒害父亲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

《明史》记载,早在永乐七年,朱高燧就曾因多行不法,阴谋夺嫡激怒朱棣,后来还是因为太子朱高炽为其说情,才得以死里逃生,捡回一条性命。(内容出自《明史》,原文为:七年,成祖闻其不法事,大怒,诛其长史顾晟,褫高燧冠服,以太子力解,得免。择国子司业赵亨道、董子庄为长史辅导之,高燧稍改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