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藍玉案”--朱元璋最後的“萬全”之策

“胡惟庸案”後困擾朱元璋的相權問題被解決了,之後的李善長被殺可以說是“胡惟庸案”的延續,在殘酷清理了李善長為首的功臣之後,朱元璋開始了一系列的撫慰措施,胡惟庸、李善長兩案涉及幾萬人,很多人都成了驚弓之鳥,剩下的這些人都覺得逃過了一次生死大劫,朱元璋對選擇剩下的這些人也是比較放心的,大明帝國在農民皇帝朱元璋的治國理念下向前運轉,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又一次的大屠殺在朱元璋的晚年開始了。

“藍玉案”--朱元璋最後的“萬全”之策


一:洪武25年,大明帝國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年僅36歲的太子朱標去世了,朱元璋培養朱標可以說是用盡了苦心,為了讓朱標積累更多的政治資本,朱元璋派朱標外出巡查陝西,朱標平時養尊處優,很少出遠門,這次外出很有可能是過於舟車勞頓,巡查完一回到南京朱標就病了,然後就一病不起,1392年的4月25日,洪武25年與世長辭,這一年朱元璋65歲,他在這位長子身上投入的心血太多了,雖然朱標一直沒有達到他的期望,但是畢竟已經培養了這麼多年,朱標這個人比較成熟,很穩重,為人厚道仁義、謹慎有餘,作為大明帝國的守成之君是沒什麼問題的。這一下卻突然去世了,這讓朱元璋非常的痛心,對於65歲的朱元璋來說,這次打擊是非常大的,已經達到了他所能承受的極限,第二年,他就得了患熱症病倒了,這次生病非常的重,經過太醫的治療還是把他搶救了過來,但是,之後的幾年,朱元璋一直是病纏在身,身體非常的虛弱。

二:大明帝國的繼承人沒了,這對於老皇帝朱元璋來說當務之急還要再另立繼承人,這種事對於其他人來說可能很簡單,中國的傳統是什麼,“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長子死了,立老二就是了。可是這件事情對朱元璋來說特別的困難,他非常的糾結。

朱元璋到底有多少妃嬪,他自己也不知道,朱元璋的妃嬪可以說遍佈了整個東北亞地區,有高麗人,有蒙古人,還有色目人,漢人就更不用說了,來源混雜,有接收過來的,有搶來的,也有登基以後選秀出來的,但是他知道自己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再往下他就不知道了,孫子、曾孫有多少他完全沒有概念,有傳言說明成祖朱棣的母親就有可能是蒙古人或者高麗人,甚至後世有人猜測朱元璋的髮妻馬皇后壓根就沒生過孩子,之所以馬皇后名下有5位皇子是因為馬皇后對於朱元璋來說意義太重要了,如果她沒有生育,那對於皇后這個頭銜來說是太不利了,在那個封建社會,生育對於女人來說是最大的價值,貴為皇后母儀天下,如果自己都沒有生育那太不能服眾了。

“藍玉案”--朱元璋最後的“萬全”之策


三:朱元璋的家事可以說是異常的混亂,朱元璋本人從小沒受到過好的教育,他發跡之後對子女的教育非常的看重,徵尋四方名儒到宮中講學,挑選青年才俊伴讀,最有名的宋濂就一直是太子朱標的老師。他覺得一個人的學問很重要,但德行更加重要,朱元璋選了一批有德行的端正人士每天跟太子聊天,給太子育德。從洪武十年開始,朱標就開始涉入政事,朱元璋要求朱標要做到“仁,明,勤,斷”,但是朱標在長期的儒家教育下只獲取了“仁”,並沒有像朱元璋想讓他成為的那樣,朱標仁慈、寬厚,跟朱元璋完全不同。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在乎太子也是出於政治需求,前朝的教訓還歷歷在目,元代是不立太子的,這就導致了後來無窮無盡的殘殺、迫害,他在做吳王的時候,就立朱標做了世子,繼皇位後一心一意,費盡心機就是想要訓練出一個能幹的皇帝,保有這份來之不易的家業,可是,天不遂人願,36歲正值壯年的繼承人說死就死了。朱標作為太子一直是留守中央的,朱元璋的其他23個兒子都被分封各地,而且諸王成年後都很有才幹,都建立了自己的基業,尤其是三子、四子都已經是屢立軍功了,朱元璋作為農民,他一直明白一個道理,兄弟早晚是要分家的,兄弟鬩牆這種事在如今的農村也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分家是必然的問題,這是為了給太子繼位做足準備,他的想法是23個藩王共同鞏固中央,維護太子的領導,齊心協力保家立業,可是沒想到朱標先死了。按照繼承權,二子朱爽是第一順位,有繼承權,但是朱爽屢犯錯誤,屢受訓斥。如果立朱爽,三子、四子首先肯定不服,更何況朱元璋的其他兒子也都很能幹,無論是文學還是武功都出類拔萃,朱元璋深思熟慮之後做了一個決定,立嫡就立下去,16歲的朱標長子朱允炆走上了歷史舞臺。

四:朱元璋本以為立嫡合乎法理也合乎情理,這一下誰都不要惦記了,可是,他萬萬想不到的是這一下誰都開始惦記了,16歲的朱允炆太年輕,毫無政治資本,朱允炆生在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性格比他父親還要仁弱,作為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很難震懾群臣,所以,朱元璋不得不再次出手,他的人生理念裡只有兩個字“萬全”。

“藍玉案”--朱元璋最後的“萬全”之策


“藍玉案”--朱元璋最後的“萬全”之策


五:本來打算留給輔佐太子的一批比較可靠的老臣也要清除,這撥人為首的就是藍玉,藍玉這個人勇悍又有才略,在常遇春和徐達死了之後,他可以說是明朝屈指可數的大將,功勳卓著,洪武21年,藍玉率領15萬大軍追擊蒙古,一直追到捕魚兒海,大獲全勝,軍功達到頂峰,這一仗明朝基本全部殲滅了北元的主力部隊,從此,北元一蹶不振,對大明再也不是威脅了。朱元璋封藍玉為“梁國公”,世間萬物都有兩面性,朱元璋在高興之餘也引起了深深的擔憂,太平天子能否震懾軍功顯赫的藍玉他持懷疑態度,卸磨殺驢以求萬全這種想法已經不可避免了。

“藍玉案”--朱元璋最後的“萬全”之策


朱元璋開始絞盡腦汁尋找藉口,藍玉這個人為人不拘小節,比較性情,朱元璋已經殺了這麼多功臣了,按說這時候你應該低調行事了,但是藍玉沒有,他私藏戰利品、侵佔民田、飛揚跋扈、傲慢無禮,這讓朱元璋非常厭惡。1393年,洪武26年,朱元璋給了他一個謀反的罪名,罪狀裡說藍玉聯絡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後軍都督府同知祝哲、中軍都督府同知汪信等等密謀造反,計劃在朱元璋外出的時候起事,一舉奪取政權,洪武26年2月初八,藍玉被捕,3天后,藍玉被扒皮處死,殺藍玉只是朱元璋計劃的第一步,緊接著案件開始擴大化,“藍黨”出爐,一大批淮西老臣全部被誅殺,包括二公十二侯二伯,共計2萬多人,一年後穎國公傅友德被牽連處死,又一年宋國公馮勝被殺,經過這次大屠殺,朱元璋放心了,活躍於明初政治舞臺的淮西勳貴消失了,這次屠戮殘酷異常,藍玉的皮一直被保存到了明末。

“藍玉案”--朱元璋最後的“萬全”之策


六:“胡惟庸案”、“藍玉案”毫無疑問都是徹徹底底的冤案,朱元璋為了維護權力的專制和子孫的萬全異常殘忍,尤其是到了晚年更是典型的“反社會人格”,後世經常拿朱元璋和劉邦進行對比,兩人都是起於微末,奪權後都屠殺功臣,但是二人是完全不一樣的,劉邦殺的主要是異姓王,7個異姓王有土地、有軍隊,這是什麼,這是赤裸裸的軍閥,中央封不封王他們也是半獨立王國,簡伯贊曾經說過“劉邦的封拜不過是同盟軍佔領後予以其他同盟軍的承認而已”,實際上這是劉邦統一全國道路上的一個繼續。

“藍玉案”--朱元璋最後的“萬全”之策


但是朱元璋的屠殺完全不同,一除相權、二除軍權、三除任何能夠可以欲見到的威脅,他的人生理念只有一個“以保萬全”,朱元璋足夠聰明,足夠果敢,軍事能力、權謀計策樣樣都是出類拔萃,但是他骨子裡還是農民的思維,大明帝國在他眼裡就是一個大村子,朱元璋就是村長,他對子孫操碎了心,他的《皇明祖訓》就是一本老朱家家訓筆記,子孫的生活起居都被他嚴格的規定下來,大明是朱家的大明,基業是家族的基業,他以為所有的障礙都掃除了,子孫按照他的訓導執行就可以以保萬世了,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他在掃除威脅的同時也為一些人掃除了屏障,威脅沒有來自外部,他死後的第二年,燕王朱棣起兵,叔叔奪了侄子的權,朱元璋泉下有知不知是何感想。

參考資料:張宏傑先生《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