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他是“八字軍”首領,打得金人聞風喪膽,讓岳飛低下了高傲的頭

南宋初年,名將輩出,岳飛、韓世忠、宗澤等大將,大家都耳熟能詳。但還有一個抗金將領,他曾是岳飛的領導,領導的“八字軍”令金人聞風喪膽,他就是王彥。

王彥生於北宋末年,他從小就性格豪爽,喜讀兵書,年少時隸弓馬子弟所,相當於就讀現代的軍校。據說畢業的時候,宋徽宗親自接見,將其補下班袛應(無品武階官),算是典型的科班出身的“職業軍人”。

年輕時候的王彥曾隨种師道參與了對西夏的作戰,屢立戰功。靖康元年,金兵圍攻汴梁,人到中年的王彥立即離家赴京,奔赴抗金的第一前線。當時,河北招撫使張所正在河北招募民兵抗金,有一次經過汴京與王彥、岳飛有過接觸,發現他們倆都是難得的將才。於是,張所便立即任命王彥為都統制,破格提拔岳飛為統制。

他是“八字軍”首領,打得金人聞風喪膽,讓岳飛低下了高傲的頭

都統制,顧名思義,就是管統制們的統制,王彥為都統制,岳飛為統制,自然,王彥就可以管岳飛了,成了他的領導。兩人都有將才,如果能夠同心協力的抗金,說不定可以取得更大的戰績。但是呢,由於倆人作戰方式的不同,關係卻不太好。

建炎元年,張所成功招募到了七千人的部隊,命王彥、岳飛等率軍前去收復衛州等地。王彥率軍過河後,鑑於金兵強勢,37歲的王彥穩妥起見,決定慎重出兵。但24歲的岳飛正是年輕氣盛,笑王彥膽小,於是自己率領一支兵馬去攻打金兵了。無奈,王彥只得出兵攻下了新鄉。

戰鬥結束後,王彥指責岳飛不服從指揮,而岳飛則嗔怪王彥畏敵如虎,就這樣,兩人的樑子算是結下了。

當時,王彥率領的七千人軍隊“屢破大敵,威聲振河朔”,讓金人誤以為是宋軍主力,便派數萬軍隊前來圍攻王彥,將新鄉城團團圍住,形勢非常危急。而就在此時,岳飛因為與王彥意見不合,一氣之下,個性極強的岳飛乾脆帶著部下“單幹”去了,不跟王彥混了。

新鄉一戰,宋軍損失慘重,但好歹突圍成功。事後,王彥清點士兵人數,僅剩下700餘人。王彥便帶領這700人的部隊打游擊去了,在河南輝縣西山建立了敵後抗金根據地。在那裡,他一面據險設寨,頑強死守,另一方面聯絡各地豪傑,共同抗金。

當時,金人懸賞捕殺王彥,部下為了向王彥表達忠心,都在臉部刺上“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決心隨王彥抗金到底。這就是南宋初年赫赫有名的“八字軍”,一度令金人聞風喪膽。

由於王彥作戰英勇,聲名遠播,許多義軍都紛紛來歸附,隊伍擴大到了十幾萬人。當聽到“八字軍”發展壯大的消息後,岳飛也對自己當初不聽王彥號令之事深感後悔。於是,他就單人匹馬,前往王彥軍中,磕頭謝罪,請求重歸“八字軍”。

他是“八字軍”首領,打得金人聞風喪膽,讓岳飛低下了高傲的頭

按照軍紀,私自脫離軍隊是要殺頭的,當岳飛隻身前來,王彥的一些部下建議將岳飛處死。但是,王彥並沒有這樣做,雖然岳飛的冒犯讓他耿耿於懷,但“英雄惜英雄”,覺得岳飛是個難得的將才,就沒有殺岳飛。雖然沒有殺岳飛,但也沒有再接納岳飛,面對岳飛的“負荊請罪”,他既沒有表現得寬容大度、既往不咎,也沒有小肚雞腸、睚眥必報,而是對岳飛說:“汝罪當誅,然汝去吾已久,乃能束身自歸,膽氣足尚也。方國步艱危,人才難得,豈復讎仇報怨時邪!吾今舍汝。”

王彥請岳飛喝了一頓酒,然後就讓岳飛離開了。

在這件事情上,也不能說王彥不夠大度,王彥深知自己難以降伏岳飛,再加上岳飛與自己的作戰方式不太相同,如果繼續留岳飛在軍中,難保以後岳飛不會再頂撞自己。畢竟,王彥打仗是求穩,不會冒進;而岳飛卻是劍走偏鋒、出奇制勝,這從他後來在朱仙鎮以“背嵬騎兵”500人大敗金兵10萬可以看出來,岳飛是霍去病式的將帥。這種冒險的打法,根本上與王彥的作戰思路不匹配,如果讓兩個作戰思路迥異的人呆在一起,如果感情好的話,可能還能互相學習。可問題是,倆人已經心有芥蒂,難保在後面不會再爆發矛盾。

他是“八字軍”首領,打得金人聞風喪膽,讓岳飛低下了高傲的頭

當初,在新鄉之戰前,岳飛曾指責王彥“膽小”,但從後來發生的事情來看,王彥根本不是貪生怕死之輩,而是英勇作戰的將軍。後來他在敵後抗金的時候,金軍統帥曾派一將領攻打王彥山寨,誰知,這名將領就嚇得跪下了,哭著說:“王都統的營壘堅如鐵石,實在打不下來呀”,由此可見,王彥已經讓金人害怕了。

當宗澤召王彥赴汴京共商抗金大計時,王彥帶著一萬多的“八字軍”精銳,大搖大擺地開進了汴京。期間,“金人以重兵躡其後而不敢擊”,由於金人被王彥打怕了,只敢跟在王彥的後面,眼睜睜地看著王彥渡過黃河,不敢靠前一步。

紹興元年,南宋“富平之戰”戰敗,陝西陷入敵手。叛將桑仲原為王彥部下,率叛軍前來攻打金州白土關。當時,王彥只有2000士兵,叛軍人數佔絕對優勢。王彥鼓勵大家:“大丈夫應該忠義死節,決不能苟且偷生。”然後親自拿著戰旗,身先士卒,衝向了敵軍。在他的感召下,“八字軍”以一當十,殊死搏鬥,打敗了叛軍,而叛將桑仲也被部下殺死。在後來,王彥與叛將李忠、偽齊將領郭振、周貴等的戰鬥中,均大獲全勝。人們對王彥的軍事才能非常欽佩,贊曰“原頭雹散千鈞弩,漢上風馳八字軍”。在當時,“八字軍”算的上是南宋的王牌軍隊,這支鐵軍先是在太行山打得金兵聞風喪膽,又在漢水流域打得叛軍落花流水。

但是,南宋是一個軟弱的王朝,對武將都是壓制的。由於“八字軍”當年正是因為對王彥表忠心,才在臉上刻字的,因此,朝廷擔心王彥會擁兵自重,暗地裡總是提防著他。

紹興七年,宋高宗趙構一心議和,將王彥調離了軍隊,弄到地方當文官去了。王彥一生的理想是上陣殺敵、為國建功,而現在卻被莫名其妙地剝奪了兵權,就想不通啊。從此,王彥鬱鬱寡歡,經常借酒澆愁,不到兩年時間,這位曾經讓金人聞風喪膽的武將,便在憂憤中離開了人世,死時年僅50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