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建于晚清的老广州西关大屋,当年都住着什么样人?

西关大屋,俗称古老大屋,是中国广州西关(荔湾)一带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大部分西关大屋兴建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主要分布在多宝路、宝华路、龙津路西、上下九路等地,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的钟家花园等,但现已不复存在。

建于晚清的老广州西关大屋,当年都住着什么样人?

“西关大屋”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它是砖木结构,而采用的一律是青砖。第二,大门采用可推移的“木趟栊”。第三,是采用图案色彩缤纷的“满洲窗”。

西关大屋是清末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形式,被称为“西关大屋”。西关在明朝已成为广州城区的商业中心,十八甫在明代已逐渐形成。而西关角形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范围包括文昌桥、大观桥、泮塘、昌华园周围一带。西关大屋集中在宝华路、多宝路、宝源路、逢源路。后来又扩展到西关的其他地区,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

建于晚清的老广州西关大屋,当年都住着什么样人?

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厅堂。中轴线自前而后,自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偏厅、客房后面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建于晚清的老广州西关大屋,当年都住着什么样人?


建于晚清的老广州西关大屋,当年都住着什么样人?

西关大屋系清末至民国初年西关的传统民居建筑,南至三连直街,东至龙津西路,西至西关上支涌,北至逢源沙地一巷。从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构成、剖面到细部装饰等都有浓厚的广州地方特色和风格。其规模较大的建筑被称为“西关大屋”。一般每座大屋面积400平方米,从入门起设有门厅、天井、轿房、神厅、内房、房厅,还有青云巷、挂廊、花局、庭院等布置,内部装饰多采用木刻的花眉、花罩、屏风和满州花窗,门前有水磨青砖石墙、矮角门、趟拢门、回字门廊等。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独特的结构又利于穿堂风,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建于晚清的老广州西关大屋,当年都住着什么样人?

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厅与厅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正间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建于晚清的老广州西关大屋,当年都住着什么样人?

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意),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花木等多种功用。 门面装修与竹筒屋相同。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室内装修讲究,陈设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名贵的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 满洲窗和槛窗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建于晚清的老广州西关大屋,当年都住着什么样人?

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建筑的瑰宝,据统计现存100多间,具有保留价值的有10多间。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约的钟家花园等。十分可惜,这些名园大宅大多早已不复存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小画舫斋位于荔枝湾上,建成于1902年(清光绪壬寅年),是一座环形园林式的西关大屋,四周为楼房,中间是花园,楼房精致典雅,花园花木茂盛,整体结构别具浓郁 的岭南建筑韵味。正门在三连直街,南向;后门在逢源大街,北向。口额石刻清末书法家苏若湖所书“小画舫斋”四字。小画舫斋整座建筑为白花岗石脚、水磨“东莞青砖”精砌墙壁,平滑洁亮。

建于晚清的老广州西关大屋,当年都住着什么样人?

正门进门是一座玲拢剔透的木雕通花套石刻红花玻璃大屏风。屏风后面是门厅,前边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长廊,长廊中建有一座名叫“诗境亭”的半边亭。西边是“船厅”,呈画舫形,小画舫斋因此得名。还有阮元题书的“白塘红荔泮塘西”木刻横额。朝荔湾涌一侧全部是蚀刻蓝玻璃满洲窗。北面有供奉黄家先祖的坐北向南的“家庙”(祖先庙)。

建于晚清的老广州西关大屋,当年都住着什么样人?

在传统"西关大屋"中,李文田探花第最具特色。地处西关多宝坊的李文田探花第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原为六便过大屋,正间为四柱大厅,面积为3800平方米,西关大屋仅存的是探花书轩。原屋在1989年动工修建时,存有正厅,左、右偏间,门厅,外廊和书偏,大厅对向天井,内院枕临多宝涌畔,环境幽雅,厅宇轩昂。除此之外,多宝路、逢源路、龙津西路一带,仍然保留着不多"西关大屋",广州市人民政府已经将这一带划为"西关大屋保护区"。

西关大屋最富特色的标志之一是满洲窗。这些正方形的窗格用许多五光十色的玻璃镶嵌而成。其工序十分复杂繁琐。光是一个满洲窗就耗掉了15人10天的工时。因为满洲窗的真正工艺早已失传,据说每件窗的玻璃起码要返工三次以上。所以,即使说建这样一座木石瓦房,其工程量相当于建一座九层高楼,相信也不会令人觉得太惊讶。(文图 若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