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一代史圣司马迁,祠墓为何落韩城?

司马迁祠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萦回墓前,开势之雄,景物之胜,为韩城诸名胜之冠。然而司马迁完成《史记》后,就从历史中彻底消失了。他的死亡时间和原因一直是谜团,那么,为什么现在在韩城会有他的祠墓呢?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代史圣司马迁,祠墓为何落韩城?

司马迁祠

  司马迁是西汉时韩城人,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生前历遭磨难,却因《史记》一书传世,被人们尊为“史圣”。司马迁完成《史记》后,就从历史中彻底消失,给后世留下了重重谜团,但他的功德却一直被后世铭记。几百年后的西晋永嘉四年(310),汉阳太守殷济为司马迁修庙立祠,有了如今位于韩城市芝水河畔高岗之上的司马迁祠墓。说起来,距今也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

一代史圣司马迁,祠墓为何落韩城?

司马迁


  至于祠后的司马迁墓,想必殷济认为有祠无墓,终归是个遗憾,所以便封起了一个衣冠冢,以供后人祭扫。到了金元时期,因为先进的民族大融合观点也符合了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传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修建了这所蒙古包形式的墓冢。这也是如今我们看到的墓冢模样。司马迁祠墓修起后如何祭祀,历史并没有详细记载。韩城是司马迁的故乡,历史上一直都有祭祀司马迁的传统,这些从韩城地方志和司马迁祠墓的碑文中都有记载。

一代史圣司马迁,祠墓为何落韩城?

司马迁祠堂


  明朝隆庆五年(1571)三月,时任河南道监察御史的芝川人张士佩联合29人祭扫司马迁祠墓,成为第一次有记载的民祭司马活动。到了明万历六年(1578),因为当时的韩城知县刘从古的积极推动,司马迁的祭祀规格明显提高,不仅由县政府支付祭品银两,还由掌印官主祭。到了清康熙七年至十三年(1668~1674),时任韩城知县翟世琪倡导了司马迁祠墓历史上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次重修工程,并进一步提升了祭品规格。康熙八年,韩城芝川镇人拟为太史公立庙会,由于“不能得太史公生辰”,于是按照传说“会期暂用二月九日”并延续至今。历经三百多年的庙会仍旧香客如云,商贸繁盛,成为韩城地区最古老的庙会之一。

一代史圣司马迁,祠墓为何落韩城?

司马迁墓


  一直以来,不仅韩城人没有忘记他们的“老乡”,国人也没有忘记“史圣”。从2005年开始,祭祀司马迁成为每年清明时节的一项传统祭祀大典。司马迁的祭祀为民间祭祀,遵循汉代祭祀的仪轨,本着一切从俭从俭的原则,更加庄严厚重。民祭司马迁既是文祭,又是心祭,是对一个伟大人格的缅怀。风追司马,品格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