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直奉大战中,吴佩孚大败了张作霖,为何不乘机斩草除根?

来不及说再见


在袁世凯和段祺瑞时期,奉系基本上就待在关外,没有窥视关内的意思,虽然关内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是张作霖基本上都作壁上观,忙着扩充实力,整顿东北内部,打压他原本不容易控制的那些势力,比如他的那些拜把子兄弟等等,所以当时东北当时虽然名义上也算是北洋军阀的一支,但实际上和关内其它各地的军阀不太一样,尤其是和直系、晥系相比,实力还不足以问鼎中原,基本上就是闭关自守的架势。

一直到段祺瑞和吴佩孚闹僵,奉系的机会才出现了。段祺瑞和吴佩孚关系闹僵,其实原因也简单,就是段祺瑞一直主张武力统一全国,再来谈政治建设的事情,但吴佩孚反对段祺瑞的这个主张,认为应该通过政治协商来解决南北对峙的问题,而且还在和段祺瑞的通电舆论战中,提出了详尽的进行全国性选举的方案,从而为他赢得了不少支持。最终,双方矛盾不可调和,只能武力解决,段祺瑞下令讨伐直系,吴佩孚则挥师北上,进攻北京。

就是在直皖大战已经进入准备阶段的时候,奉系才突然成了一股重要的势力,吴佩孚开始拉拢张作霖,约定和张作霖前后夹击在平津一带的晥系部队,也就是段祺瑞的势力。但打起来之后,主要是吴佩孚率直系军队与徐树铮指挥的晥系军队作战,奉系军队并没有马上参战,而是先派部队推进到山海关一带观望形势,看到晥系败局已定之后,奉系军队才出动参战,主要是捡漏,收容一点晥系溃兵、收缴一些武器之类。

在袁世凯和段祺瑞面前,张作霖其实还是一直感觉自己地位比较低,并没有直接挑战他们的胆量,但是和吴佩孚就不同了,他和吴佩孚基本上是同辈人,所以打倒段祺瑞之后,张作霖才发现他自己的实力已经不算小了,也有能力问鼎中原了。于是他要求和吴佩孚分赃,但在分赃的时候吴佩孚压根没把张作霖放在眼里,导致张作霖翻脸,出兵向平津一带进攻,吴佩孚当然也不示弱,双方发生战争,这也就是第一次直奉战争。

这时候的东北军还没有经过整顿,保留着不少土匪习气,而吴佩孚的直系军队是在南北战争的前线打出来的,战斗力自然远在奉军之上,双方打起来没多大悬念,很快奉军就被直军打败了,然后全面向山海关以东方向溃退,也就是退出关外,回东北老家去了。吴佩孚自然也不肯善罢甘休,下令直军全面追击,企图一举打过山海关关外,斩草除根,彻底消灭张作霖势力,从而将东北也纳入直系控制的势力范围。

但直军追击到山海关附近时,遇到了奉军主力,也就是郭松龄和张公子率领的东北军第三旅和第八旅两个旅,在山海关拼死抵抗,阻击直军。张公子在此战中也算是一战成名,从之前被东北军将领眼中的花花公子变成了东北军中的悍将。当然,在实际的作战指挥中,郭松龄发挥的作用要大得多,三、八两个旅的干部基本上是郭松龄在东北讲武堂培养出来的,所以郭松龄在这两个旅中的威信也比较高,指挥起来比较顺手。

除了奉军一部拼死抵抗之外,导致直军虎头蛇尾的收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吴佩孚虽然有英美的支持,但张作霖也是有日本当后台的,所以直奉战争就好比两个中二学生打架,但他们打完,最后还是要各自背后的大老板来协调解决。日本此时在东北已经经营时间很长了,完全视为禁脔,不允许其他列强染指,所以不愿意直军进入东北,以免英美势力也伸入东北。因此,日军一方面出动在东北的驻军协助奉军作战,一方面与英美协商,进行干预,最终直军放弃追击,退回关内,东北军则退回关外,仍然以山海关为界。

顺便在这里说说所谓吴佩孚若在,绝不对日本人妥协的问题。吴佩孚其实早先也并不那么仇日,之所以恨上日本,其实主要原因也就是在这里。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已经大败,却因为日本的干预而得到了喘息之机,张作霖在关外整军经武两年之后,卷土重来,双方再次大战,直军一败涂地,吴佩孚通电下野。因此,吴佩孚认为他当初未能斩草除根,彻底消灭张作霖,就是因为日本的干预,所以才痛恨日本。这完全是利益之争,和民族气节关系不大。如果日本人当时支持他,他也不会和日本结怨。


萧武


吴佩孚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中国人其实这个人的政治手腕是值得肯定的,能在众多的北洋军伐里面杀出一番天地,成为让外国人另眼相待的人,这一点也着实让人感觉敬佩,但说实话只要你上了外国人的名单,你就别想有好日子过!

北洋军最强势的时期是什么时候?不是说后来北洋派系互相讨伐,没有人敢去管这样一个局面,被杨军真正强悍的时候,是袁世凯在位的时候,袁世凯活着的时候,他能够整合北洋军的所有派系为它所用,毕竟所有的人都是出自于他的门下,只要他一句话,任何人替他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所以袁世凯在的时候,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宣称自己是中华民国大总统,你看孙中山有任何的异议吗?

但是即便袁世凯再怎么强势,你看他拿孙中山有任何办法吗?完全没有!你要是说孙中山这个人军队治理能力强悍,并且能够割据一方,我是打死都不相信的,孙中山虽然在思想和政治领域确实有自己独特的建树,但是在军事方面,孙中山更多是要依靠其他人的帮助才能够坐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位置。

袁世凯之所以拿一个孙文没有办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列强的干涉,列强是绝对不会允许有一个统一的中国存在统一的中国对他来讲没有任何好处,(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只有分裂中国才会出现需要列强帮助的军阀,这样的话列强可以对中国的军阀实施帮助的时候可以选择让这些军阀出卖一点利益,比如说铁路全范运泉税收等等一系列的东西,所以在列强的眼中一个分裂的中国对于自己有好处。

直奉战争之中,本来在第一次大战里面,当时的吴佩孚已经击败了张作霖,并且把张作霖赶出了山海关,但是情况我们大家都知道,并不是说吴佩孚不想赶尽杀绝,而是当时的日本人和英国人出面紧急制止了吴佩孚的进攻。

张作霖现在网络上面对他的评价甚高,认为这个人不像一个军阀,像是一个改革家什叶派,但事实上即便张作霖做的那些事情,再怎么不像一个军阀,他骨子里面仍然还是一个军法,他做的事情再怎么有利于东三省的军队和人民,但他仍然还是为了这些利益可以选择出卖国家的利益,不说其他的张作霖的大萤谁。跑得最勤快就是日本人!日本人为什么后来炸死了张作霖,原因就是张作霖赖账,日本人帮了张作霖,结果张作霖不想认账,最后日本人无奈把张作霖给炸死了,本来想逼着年轻的张学良向他们投降,结果张学良不投降,这一下子列强傻眼了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下子就出现了!

总之,吴佩孚想要拿下张作霖,必须要过日本人和英国人的习惯,同时风头正盛的吴佩孚也上了日本人和英国人的黑名单,总的来讲一个强势的军阀不利于接下来对于中国殖民地的推广,所以这样的军阀必须要打压维持优势也好让他下台也罢,总之英国和日本需要的是一只听话的狗,而不是一只狼!

所以吴佩孚即便能够击败张作霖,但是那又如何?日本人快速的援助使得张作霖能够快速的恢复元气,并且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之中击败吴佩孚拿下北京城,成为中国最强大的军阀。


漩涡鸣人yy


到底应该是“穷寇勿追”还是“穷寇务追”呢?其实“玉帅”吴佩孚本来选择了后者,在奉军张景惠第16师倒戈后,张作霖的12万大军已经是兵败如山倒,主力向山海关外撤退,吴佩孚的第一反应是督率直军追击,可惜,由于种种因素牵制,吴佩孚错过了一次消灭奉系军队主力的大好机会。


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大战”,是直奉两系共同打垮段祺瑞“皖系”军阀后由于分脏不匀引发的,北京政权基本为曹锟和吴佩孚所控制,曾经出力的张作霖自然不爽,于是大打出手,这场军阀混战也是张作霖第一次试图问鼎北洋中央政权。

不过此时的直军都是北洋精锐,战斗力很强,尤以吴佩孚亲训的第3师最为强悍,而张作霖的奉军还是绿林作风,虽然人马不少装备亦可,仍然被打得大败而逃。不到一周时间,奉军连降带散损失50000余人,还耗去军费3000余万元,难怪《少帅》剧中的张作霖破口大骂:“有这么贵的猪吗”?



直系确实想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一方面部队跟踪追击,一方面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免除张作霖本兼各职,而以吴俊升代之,以便造成奉系内部的混乱,所以才有了《少帅》中吴大舌头给张大帅下跪一节,直系这招挺毒。

吴佩孚未能一鼓作气斩草除根的原因有三:



第一,张学良和郭松龄率领的奉军一部,在山海关一线力战不退,奉军第3和第8两个旅是由郭松龄直接指挥的,是当时奉军最精锐的部队,也是败军中建制最为完整的部队。此时,奉军是保卫家乡,直军是挂角一将,心气不太一样了,所以奉军顶住了直军的追歼,达到了以战促和的目的。

第二,众所周知,直系的后台是英美两国,而奉系的后台是日本人,双方的在华利益是有矛盾和冲突的。之前,英美曾监督日本不得出兵关外助战,同样,当直军就要威胁日本具有“特殊权益”的东北时,日本人也不会坐视不理,吴佩孚面临关东军直接武装干涉的危险,屡遭警告,也确实不太敢扩大战事。



第三,直奉战争属于军阀利益之战,双方并无信仰或主义之争,所以打的虽然轰轰烈烈,伤亡却不是很大,山海关外炮声连天,双方战死不足200人,互相也留有余地,这也是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特点。因此在外国传教士(幕后列强的代言人)的调停下,吴佩孚也是“见好就收”,1928年5月5日,双方在秦皇岛海面的英国军舰上签署停战协议。

其实在电视剧《少帅》里特别交代了这一事件的伏笔,在张作霖决定对直系用兵前,杨宇霆奉命约见了那个“菊池”武官,把奉军大胜、战和、大败等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全部摆出来,要求日本表态,日本的态度已经大致清楚:如果大败,也绝不会容许直系势力进入东北。



吴佩孚终究还是养虎为患,张作霖随后宣布东北三省自治,整军经武,卧薪尝胆,两年后卷土重来,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终于获胜,吴佩孚败走两湖,奉系终于掌控了北洋政权。


度度狼gg


因为当时张作霖的主力部队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损害,并且张作霖还有日本人做后盾,另外直系军阀内部矛盾重重,吴佩孚曹锟二人之间的“保洛之战”,以及吴佩孚对冯玉祥等人的排挤,都使得当时的吴佩孚无暇他顾。

【吴佩孚】

1922年五月,张作霖率兵退往关外,直系军阀掌握了北京的政权,十日,在吴佩孚的逼迫下,徐世昌接触了张作霖的东三省巡阅使、蒙疆经略使、奉天督军及省长等职务,只是张作霖虽然是战败了,但是主力部队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创伤(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奉军共伤亡三万多人),加上当时日本人愿意给他撑腰,他根本就没把中央的命令当回事。

【张作霖】

就在徐世昌解除他职务之后的第三天,也就是五月十二号,张作霖就宣布独立,十九号东三省宣布联省自治,张作霖兼任东三省的保安总司令和奉天省长,并在失败的第一天起,就准备复仇,1922年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将奉军命名为东三省陆军,在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下设立航警处,次年又设立东三省航空筹备处,到处买飞机,派人出去学习驾驶飞机的技术,扩建兵工厂等等。

除此之外,他还联系皖系军阀段祺瑞、卢永祥,孙中山,组成了“反直三角同盟”。还拉拢被吴佩孚排挤的直系军阀冯玉祥等。

【段祺瑞】

那么,战胜了的吴佩孚在做什么呢?

为了争取权力,吴佩孚和曹锟之间斗争不断。吴佩孚并不想让曹锟当总统,反而提议让黎元洪恢复总统职务,曹锟虽然不满,但由于打败奉系的头号功臣是吴佩孚,他又碍于面子,不得不同意了吴佩孚的建议。

后来,黎元洪复职出任大总统,让颜惠庆署理国务总理,在颜惠庆内阁中,吴佩孚安插了多名亲信,曹锟只有一名亲信在内,并且还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职务,这遭到了曹锟极大的不满,后来吴佩孚离开保定回到洛阳,在直系军阀的内部,就形成了保定和洛阳两个中心,分裂了直系。

【曹锟】

之后又发生了种种事件让曹锟越来越不满吴佩孚,尤其是罗文干受贿事件,曹锟见吴佩孚操纵军费,不给自己,决定以罗文干受贿案为契机吴推倒佩孚,斥责罗文干五条大罪的公文一出,直系其他将领纷纷支持曹锟,吴佩孚的亲信见了这样一边倒的局势,也不敢为吴佩孚说话,吴佩孚这才领教到曹锟的厉害,连忙对曹锟表示屈服,曹锟也考虑到对付张作霖和孙中山还要靠吴佩孚,两人才重归于好。

这场争斗结束之后,曹锟贿选成功,论功行赏,本来直系将领各得其位,各司其职,没有什么矛盾,但是吴佩孚大权独揽,对其他人很不尊重,弄得其他人对他也十分不满,像冯玉祥、王承斌、齐燮元三人就是受到了吴佩孚的排挤,还组了一个“反吴三角同盟”,想要伺机报复。

【冯玉祥】

就在直系军阀内部分裂的时候,吴佩孚又提出来要把全国的军权统一到中央,这又让其他各省的军阀对他更加心怀不满——当然吴佩孚知道张作霖不会善罢甘休,所以一直也没有放松练兵备战。

可以说,本来直系的战斗力是让张作霖惊叹的,可吴佩孚绝对想不到,自己的失败竟然是由冯玉祥的倒戈造成——1924年10月,吴佩孚发电报让冯玉祥分散奉军主力,可冯玉祥居然趁北京空虚,回到北京发动了“北京政变”,囚禁了曹锟。

可见,吴佩孚并非不想斩草除根,实在是分身乏术,也除不掉啊。


浔阳咸鱼


1922年4月,曾在直皖战争之中短暂联合的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由于分赃不均,矛盾迅速激化,这两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势力,爆发了纷争的终极形态——战争。这就是第一次直奉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以直系的全面胜利而宣告告终。在吴佩孚的率领之下,直军不但彻底击败了张作霖入关的两路大军,同时也获取了张作霖在关内的所有地盘。与此同时,直系军阀也完全控制了位于北京的北洋中央政府。

不过,虽然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之中遭遇惨败,但是,张作霖依然安然退回关内,仍然统治着他的老巢——东北三省。为什么吴佩孚在大败张作霖之后不趁机斩草除根,反而让张作霖退回关外,继续给直系找麻烦呢?

吴佩孚

首先,北洋军阀虽然混战不断,但彼此之间极少有过斩草除根的例子。北洋军阀之间的混战其实十分有意思,颇有些类似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混战,虽然下层打生打死,导致民不聊生,但对于统治阶层而言,却共同遵守着互不伤害的“君子协定”。

混战之中,即使一方战败,胜利的一方也很少对于对手下死手。即使输成光杆司令,也只需要通电下野,便可以安稳的带着财产过起富家翁的生活。因此,对于曹锟、吴佩孚而言,这个潜规则自然也是适用的,虽然击败了张作霖,他们也没有斩草除根的打算。

奉系首领张作霖

其次,即使吴佩孚真的有孙传芳杀掉施从滨狠辣,他也没有斩草除根的机会。第一次直奉战争,主要战场位于天津、直隶一带。也就是说,战场其实是位于直系军阀的地盘儿。

虽然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之中张作霖遭遇惨败,奉系军队也损失惨重,但是,张作霖的主力并没有全军覆没。主力仍在的张作霖,在退回关外老巢之后,占据地利和人和的奉军,完全具备抵御直系大军进攻的能力。

而此时,虽然取得了第1次直奉战争的胜利,但是吴佩孚率领的直系大军并非完好无损,因此,此时的直军并不具备攻入关外,彻底消灭张作霖的能力。退一万步讲,即使吴佩孚勉强做到这一点,其代价也不是直系能够承受的。

吴佩孚

最后,则是由于列强的干涉。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大败之后,根据直系的要求,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免除了张作霖的所有职务,并要求其听候查办的命令。但是,张作霖显然没有将北京政府当一回事儿。

在日寇的支持之下,张作霖于5月12日宣布东北三省独立,并出任了自封的东北三省保安总司令,并在东三省整军备战。与此同时,在中国实力最强的英国也开始出面干涉,最终,直系和奉系两大军阀签订了停战协定。

奉军

而这个停战协定,还是在停泊在秦皇岛海面上的英国军舰克尔笛号上签订的。从停战协定的签订地点也可以看出列强在中国的势力之强,对于当时中国的干涉之深。对于当时的直系而言,他们显然并不具备抵抗着众多列强的压力,进攻张作霖的可能。

因此,第1次直奉大战取得胜利之后,吴佩孚及其直系大军,既不可能,也不具备继续进攻张作霖,并彻底将其覆灭,斩草除根的可能。自然,取得优势的直系还继续面临着张作霖奉系大军的威胁,直至第二次直奉战争的爆发。


鸢飞九天2018


吴佩孚没能斩草除根一是因为他自己的失误,错失了良机,二是张作霖背后毕竟有日本人,吴佩孚也不得不考虑出兵关外的后果。

吴佩孚误判形式,给了奉系喘息之机

在直系和奉系联手击败皖系,把段祺瑞赶下台以后,两个昔日的盟友立刻就因为利益之争而关系恶化,并最终兵戎相见。1922年4月29日张作霖下总攻令,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看似实力雄厚的奉系原形毕露,奉军很多出身草莽,面对直军时不堪一击,到5月5日就全线崩溃,关内奉军死伤2万多人,1万多人逃散,还有4万人被俘,只有少数部队溃败回山海关。

应该说此时对直系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溃败到山海关的奉军不过2万多人,而且很多部队建制混乱,只有张学良、郭松龄指挥的第2梯队的第3、第4、第8混成旅还有一定的战斗力。如果吴佩孚此时指挥部队发起进攻,那么奉军是难以抵挡的。

然而此时吴佩孚和直系无疑有些松懈,吴佩孚说奉系将会有内乱,于是将前线交给王承斌负责,自己回保定去了。前线的一些部队也被撤走,像张锡元被任命为察哈尔都统,于是带第4混成旅去张家口上任,冯玉祥的第21旅返回河南回归建制,48旅返回湖南岳州。

而王承斌资历太浅,前线其他的几个旅长像孙岳等人和他相当,因此指挥不动部队。加上王承斌是奉天兴城人,担心战火蔓延到家乡,所以也对进攻山海关敷衍了事。这就给了张作霖重整部队的机会,最后双方在山海关打了几次,直军没占到便宜,王承斌于是主动提出停战,双方以山海关为界,各自撤兵。

所以说吴佩孚自己没抓住战机,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东北是日本的势力范围,也不会允许直系出兵

当然,军阀混战时期有些事情是要看洋人脸色行事的。自日俄战争以后,东北就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日本借着南满铁路,把势力渗透到了东北各处,

而张作霖能控制东北,很大因素是因为他一直向日本示好,得到了日本的认可。而直系更亲近英国。日本为了维持自己在东北的利益,也不会随便让直系进军东北,

虽然日本不大可能直接出兵,但是完全可以以维护南满铁路为由,限制直军的军事行动。大大延缓直军的行动速度,同时给奉军武器援助,使其能恢复实力。这套手段在郭松龄反奉时就使用过,并最终导致郭松龄兵败。

所以即使吴佩孚攻克了山海关,日本也肯定会加以干涉,以曹锟的胆气,未必敢和日本人翻脸,一样得和谈。

所以说吴佩孚一是自己错过了战机,二来有日本人在,他想消灭张作霖也办不到。


不沉的经远


第一次直奉大战后,虽然张作霖派去关内作战的部队,只有自己儿子和郭松龄稍微打了点胜仗。其余部队只要拉上去基本就是拜。虽然张作霖损失了几万部队,但依旧动不了他的根,何况张作霖还有日本人撑腰,别说是吴佩孚了,郭松龄反奉的时候日本人一样的帮了张作霖。以张作霖当时的实力,中央政府根本号令不动他。所以,第一次直奉大战以后,张作霖直接联合东三省自治,不在听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哒哒哒大队长


题主说的应该是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吴佩孚确实率领直军大败张作霖的奉军。但是战斗是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打的。张作霖战败后,即退往大本营东三省。吴佩孚获胜后,为何不乘胜追击,灭掉张作霖呢?原因有三。

1、张作霖在东三省的统治还很稳固,仍然很有实力。

2、日本在东北有巨大的利益,不允许吴佩孚插手东北。吴佩孚背后是有英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如果吴佩孚进攻东北,日本不会坐视不管。

3、孙中山在广州另立政府,并被广东国会选举为大总统。孙中山策划北伐,准备推翻北京的北洋政府。

所以直系军队进攻到山海关之后,就停止了下来,没有进入东北。


国史拾遗


军阀混战中,谁都想斩草除根,但许多时候由不得自己。形势逼人变,诸如直奉战争后吴佩孚对张作霖,南口战役后张作霖对冯玉祥,李宗仁对唐生智,蒋介石二次北伐对张学良都是如此。

1、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的吴佩孚与张作霖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军大败,直军追到山海关一带,准备出关,一举荡平东北,实现武力统一。

但除了在山海关遭到3、8旅的阻击外,更多的是受到日本的干涉。自然难以出关。使得张作霖有在东北自治,整军经武的机会。

2、南口战役后张作霖对冯玉祥

在南口战役第二阶段,张作霖的奉军击败了南口的直军;阎锡山的晋军也击败了在雁北的国民军。

国民军向绥远西部撤退,当时张作霖想一举荡平。但阎锡山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自然不同意。国民军就在绥西保存了下来。

3、李宗仁对唐生智

1927年9月宁汉合流后,唐生智大兵东下,但迅速被李宗仁的桂系军队干暴,一路从湖北向湖南跑,最后也就是自己宣布下野,余部被桂系收编。

(李宗仁)

4、二次北伐没有出关

二次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四个集团军100万部队北上,先后夺下河南、山东,在北直隶节节胜利,奉军决定退出关内,退往关外。

(二次北伐)

之后晋绥军进驻平津,桂军在滦东击败直鲁联军。因国际影响,后小诸葛与杨督办会面,确定和平统一问题,难以武力统一。

总结: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在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子,生不由己。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第一次直奉大战吴佩孚打败了张作霖,为何没乘胜追击杀进东北老巢斩草除根?

两个原因:一是张作霖战败后东北军死死把守山海关,把大门关得严严的,吴佩孚想追出山海关也没啥好咒念,另外张作霖并非派上全部东北军参战,还有不少留着看家的军队,吴佩孚借他个胆子也不敢跑到人家的地盘去撒野。二是吴佩孚重心是掌握中央大权,控制中原,所以把张作霖撵出山海关独掌大权也就达到了目的。而对于张作霖则不然,始终不甘心就在东北这一亩三分地呆着,一心要想进关扩大地盘问鼎中原,政治野心很大,再加上第一次直奉大战失败的恶气难出,所以时隔两年第二次直奉大战再次开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