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外国的月亮就是圆”——莎士比亚戏剧为何总写外国人外国事

文|墨萱荐书

我读莎士比亚戏剧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莎翁写的戏剧大多并不是发生在英国本土,他似乎发现了“外国的月亮圆”的玄妙,故事总是发生在英国之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的维罗纳,《哈姆雷特》是丹麦宫廷故事,而《威尼斯商人》听名字就知道了,故事发生在威尼斯。


“外国的月亮就是圆”——莎士比亚戏剧为何总写外国人外国事

我还能举出更多——《一报还一报》在维也纳,《错误的喜剧》在希腊,莎士比亚很多剧本都是这样安排的。

这是不是有点反常?莎士比亚为什么专写外国故事?今天的编剧肯定不会同意这么做。

编剧行业有一个共识:拿到一个外国的好故事,要想让票房最大化,就必须去做本土化的改编。

所以,如果莎士比亚真是一个好编剧的话,就应该把原本意大利背景换成英国背景,把罗密欧、朱丽叶这种意大利人的名字改成威廉、伊丽莎白之类的。

那莎士比亚为何偏偏要去写一部纯粹的外国故事呢?

因为本土化的处理虽然更容易赢得票房,但说不准哪个情节就会得罪谁,给剧团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把场景设定在国外,编剧就能尽情地展开想象,不会束手束脚。

要知道,当时的英国风云变幻,这就导致剧本经常被禁,剧院经常被迫停业整顿,所以,

把剧情设定在国外,索性连角色都是外国人,这不失为一种安全保险的办法。

“外国的月亮就是圆”——莎士比亚戏剧为何总写外国人外国事

弗兰德斯画家雅各布·乔登斯《高利贷是重罪》

一、在外国情境的设定下:《威尼斯商人》夏洛克要求割肉还债就是道德的


“外国的月亮就是圆”——莎士比亚戏剧为何总写外国人外国事

割肉还债

我们再来看《威尼斯商人》,有个难题就有解了。钱债肉偿这种明显有悖于道德底线的情节,为什么就能成立。

在我们的常识里,民间高利贷,利率超过一定额度之后,合约就不再受到法律保护了。所以,看到法庭辩论一幕,一定会觉得戏编得有点假。

虽然割一磅肉抵债这种事,是有很强的戏剧冲突,但情理上很难理解:虽然合同约定了违约的罚则是割一磅肉,但这种约定明明不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正确的做法难道不应该是公爵大人宣布罚则无效吗?

我们今天常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割肉这种事明显不道德,为什么还要受到法律的保护呢?

再说明明法庭上群情激奋,大家都恨夏洛克,也都同情安东尼奥,巴萨尼奥也带来了足够的钱可以还债,甚至愿意以身相代,为什么公爵大人就不能法外施恩,做出符合民意的判决呢?要是搁到中国戏剧里,显然青天大老爷惊堂木一拍,就可以为民做主皆大欢喜了。

但莎士比亚就不会这么写。

事实上,这些不合理的情节,在莎士比亚时代的观众看来,其实很有合理性。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回到英国的历史和文化中了。

“外国的月亮就是圆”——莎士比亚戏剧为何总写外国人外国事

波兰画家毛里西·戈特利布《夏洛克和女儿杰西卡》


二、英国的自治传统,使当时的观众更加认同莎士比亚的故事逻辑

讨论安东尼奥那一磅肉该不该割之前,我们先看一桩近几年的事情:英国脱欧,伦敦人不愿意,要搞公投让伦敦独立。一个国家的首都竟然想要独立,在你看起来是不是有些荒唐?

但在英国传统里,这还真不荒唐,早在中世纪,伦敦就已经是一个自治市了。不只伦敦,英国还有很多自治市,城市自治是英国的一大传统。

今天的伦敦,早已经从莎士比亚时代狭小的伦敦城拓展了不知多少倍,变成了大伦敦,但自治的传统依然顽固。大伦敦除了伦敦城之外,还包括32个自治市。

你可能觉得,这些自治市的行政级别应该相当于我们的区,一个市分为若干个区,一个市长下面有若干个区长。


“外国的月亮就是圆”——莎士比亚戏剧为何总写外国人外国事

但英国不是这样,大伦敦长期没有市长,直到20世纪末才有了市长,这还不是由上级任命的,而是由伦敦市民选举产生的。虽然好容易有市长了,但市长能管的事情其实很少,伦敦城和各个自治市仍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自治权是怎么来的呢?主要都是买来的。如果国王开销太大,入不敷出,市民就会搞民间集资,凑一大笔钱献给国王,条件是请国王颁发一张特许状,允许城市自治。

这确实是中国和英国历史传统差别很大的地方。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如果缺钱的话,明明可以横征暴敛,或者增发货币来搞通货膨胀,根本不存在出卖政治权利一说。

《老子》早就说过:“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按照法家的解释,所谓国之利器,就是执行赏罚的权柄。皇帝如果连官员都不能任命和罢免,也不能随随便便征税的话,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早在12世纪初叶,伦敦城就已经有了自己选举市长和市议会委员的权力,中央政府无权干涉。

国王当然不甘心失去权柄,所以只要有机会,有能力,总会收回自治权。但市民还会接着买,当然,除了花钱之外,还有其他手段,那就是逼迫国王遵守契约。

古代英国是一个封建制的社会,大约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代。国王不是皇帝,只是全国最大的领主,中小领主是有能力联合起来迫使国王就范的。


“外国的月亮就是圆”——莎士比亚戏剧为何总写外国人外国事

英国大宪章运动

影响最大的事件,就是逼迫约翰王签订著名的《大宪章》,从此开启了英国的宪政传统。

所谓宪政,最基本的原则可以归结为四个字:“王在法下”。也就是说,国王必须守法,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由于篇幅限制,我在这就不展开了。

法律是什么呢?英国人的理解和我们也不一样,他们所谓的法律,更有契约的意义:大家连吵带打地议定了若干条款,签了字,对彼此就有同样的约束力。国王在《大宪章》上签了字,就必须遵守,否则你不仁我就不义。

《大宪章》里就有一条,说伦敦和各城镇享有自古以来的自由和习惯。既然自由是合法的,那么自治也就顺理成章了。之所以说英国是一个老牌的自由主义国家,正是因为英国人追求自由和自治的传统源远流长。

三、莎士比亚为什么要选择威尼斯作为故事的社会背景


“外国的月亮就是圆”——莎士比亚戏剧为何总写外国人外国事

威尼斯

说到这儿,你就能理解,莎士比亚把故事安排在威尼斯的原因了。

意大利的威尼斯也是以自治闻名的,莎士比亚对剧情的改编又很符合英国传统,所以莎士比亚时代的观众不会觉得《威尼斯商人》的法庭论战有多荒唐。

当公爵请求夏洛克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时候,夏洛克高举法律的大旗,就是可以不给公爵面子。

当巴萨尼奥恳求公爵运用权力把法律稍微变通一下的时候,鲍西娅就是可以斩钉截铁地说:“在威尼斯谁也没有权力改变法律,一旦开了这个先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有例可循,什么坏事都可以干了。”

这就是“王在法下”的原则,也是英国习惯法的体现,英国观众再熟悉不过了。

既然立约是一件很郑重的事情,那么违约就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外国的月亮就是圆”——莎士比亚戏剧为何总写外国人外国事

在自由主义逻辑里面,只要你情我愿,也不会祸害别人,那么无论利率有多高,违约责任有多大,合约都应该成立,至于这样的合约会不会逼死人,就该由当事人自己承担责任,政府也好,别人也好,都没有义务替他背锅。

如果债主肯发慈悲,那是情分;不发慈悲,那是本分。

在这个逻辑里,所谓不平等条约自然是不存在的,否则的话,即便是《大宪章》也该算是不平等条约了,因为国王分明是被贵族的枪杆子逼着才签约的,事后还总想找机会毁约。

莎士比亚实际上是借着威尼斯这个城市,讲述了一个英国故事。

墨萱小结

威尼斯的自治传统、商业社会的契约观念,跟英国当时的自由主义思想相当契合,所以即便是个外国故事,英国观众自然也心有戚戚焉。从这一点来看,这出戏放在威尼斯,反倒有着非如此不可的理由了。

对于这么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来说,理解他戏剧的某个内在逻辑,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我更希望你能和我一样,潜心阅读莎翁的作品,在含英咀华中,感受到历史与文学共同给你带来的快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