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射程超400米,子弹在水中发射,竟行进不到1米?鱼雷为何是特例

在众多军事武器装备中,几乎所有的武器射程都是相较于空气中,进行射速、射程以及有效杀伤范围的攻击测算。然而,对于除了空气这种物理学介质外,水也是一种十分常见并且普遍的介质,那么,攻击性武器在水中,所具有的威力,能够和与其标称的数据,又会有多少差异?这想必是很多人,并未思考过的问题。

射程超400米,子弹在水中发射,竟行进不到1米?鱼雷为何是特例

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有枪战系列的影视剧中,譬如影视剧里的水下枪战画面,大家应当是印象深刻。子弹射入水中瞬间,划出带气泡的白线,红色的血雾瞬间泛起…….但是,影视剧是追求观赏性,实际操作的实践与其差距极其之大。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影视剧中水下枪战场景,都是欺骗观众的。

射程超400米,子弹在水中发射,竟行进不到1米?鱼雷为何是特例

为了实际验证,火器在水中的射击效用,央视曾经节目中出现过人员实际验证。据悉,当时是由中国兵器工业第208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分别通过手枪、自动步枪、狙击步枪来射击长度为1米的水缸,以此来验证水下枪战的可能性。

射程超400米,子弹在水中发射,竟行进不到1米?鱼雷为何是特例

但是,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结果显示,射出的子弹,在水中行进短短距离,就停止了。而国外军事机构也做过这样的试验,他们采用AK-47突击步枪作为实验枪具;从实际表明数据来看,AK-47突击步枪在空气中的射程可以达到400米。

但是,实际测试后,子弹从AK-47突击步枪射出后,在水下杀伤距离竟然不到1米。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这得还从物理学角度予以解读。

射程超400米,子弹在水中发射,竟行进不到1米?鱼雷为何是特例

子弹从枪膛中出来后,会遇到水中不同的压力。在子弹的前方,有一个高压区;而在其后方则是一个低压区。在两者之间,则是一个由沸水形成的气体云所产生的真空区。

众所周知,空气与水中传播介质区别较大,密度与物体阻力也大不相同;一般情况下,空气密度是1.29千克/立方米,而水的密度是1000千克/立方米,即子弹射入水中的阻力是空气中的八百倍左右。

除此之外,由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子弹从枪口击发初速越快,在水中所遇到的阻力也更大。手枪、霰弹枪。的子弹向水下射击时,子弹进入到水中由于阻力因素,弹道飞行姿态也会瞬间发生紊乱,进而导致子弹速度急剧下降,射程和威力衰减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射程超400米,子弹在水中发射,竟行进不到1米?鱼雷为何是特例

而作为,“天生”就是设计成为“水中发射”的鱼雷武器,为何会不同于常规武器的奇特效果呢?

据公开资料显示,鱼雷雷身形状似柱形,头部呈半圆形,以避免航行对阻力太大。也就是说,威力应对水介质的阻力影响,在外观设计上,就采取了规避措施。

其次,鱼雷的雷身和雷尾分别装有装药引爆系统、导引控制系统和动力推进系统等。此处,特别要强调的是,鱼雷后部为鱼尾,装有发动机和推进器等动力装置。归结到此处,鱼雷的持续推进作用设计,就使得单纯依靠动能初速度击发的武器,在水中就显得游刃有余。近乎未来武器电磁炮那样,在水中射击,其结果也定然是大失所望。

射程超400米,子弹在水中发射,竟行进不到1米?鱼雷为何是特例

之于这样的解读,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是否说,只要有持续推进装置,类似于导弹之类,也能够在水中保持战斗力?这点大喵想说的是,如果没有特质,那么其攻击效用在水中,比标称(空气介质环境下)中,要低得多。

当然,单纯依靠冲击波进行杀伤的武器除外。以手雷为例,我们知道手雷的杀伤力一般来说分为两部分,一是破片,二是冲击波;破片在水中,效用结果与子弹相似,威力大幅度衰减。基于此,我们单纯解读冲击波这一方面。

射程超400米,子弹在水中发射,竟行进不到1米?鱼雷为何是特例

一般而言,在空气中爆炸时冲击波会在空气中传播,因为空气介质因素影响,冲击波威力会以爆炸点为半径向四周呈衰减直至消失。但是在水中,冲击波的杀伤威力得到出乎意料的加强。水是不可压缩物质,是冲击波的良好载体,在一定的范围内只要不遇到地形的阻挡就会也只传播下去,因此手雷在水里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还会出现直线倍增,杀伤的范围也是成倍增加。

大喵之见,这也正好应了那句古话:术业有专攻。每件武器设计之初,都有其适用的应用场景,倘若置换到另一种场景(介质)之中,其攻击效用,必然是相当不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