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印度真的窮得連子彈都不能自制嗎?

子彈的技術含量確實不算是很高,零件也少,需要的工業體系也談不上龐大,然而也不是印度這樣的國家能大批量製造的。

良品率是一個翻不過去的坎,子彈對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背後體現的是嚴謹的工業化質量管理體系,這恰恰就是印度人最缺乏的。

印度真的窮得連子彈都不能自制嗎?

大多數子彈的結構非常簡單,說白了就是由底火、彈殼、發射藥、子彈頭組成的,就4個部件。然而這區區4個部件,每一個都不是省油的燈,真正能夠全部自行製造,成本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質量可靠的國家,全世界也並沒有多少個。

下面我們就拋開設計方面的問題,只談工藝,看看印度就算是“抄襲、山寨”,能不能造出合格的子彈。

1


首先說底火。底火的作用是在擊針撞擊下發火,點燃發射藥。

印度真的窮得連子彈都不能自制嗎?

這是一枚18.4毫米口徑多功能彈的彈殼,可以看到,彈殼底部有兩個小孔。底火點燃以後的燃氣就是從這兩個小孔裡來到藥室,用高溫衝擊波引燃發射藥。

底火這種起到引燃引爆作用的東西,我們一般叫“火工品”。火工品是非常考驗可靠性的一種東西,試想一下你面前突然冒出來一個敵人,你拔槍就射,保命的時候可不能含糊。這個時候火工品不可靠,它特麼的不發火,你看是不是就十分尷尬了。

然而底火是個很小的東西,火帽直徑不過幾個毫米,一般是由銅合金製成的,包裹雷汞等在撞擊下敏感的發火物質。這麼細小的東西要做到很好的良品率是很難的一件事情,一方面要保證存儲的時候不會自己炸了,一方面又要它在需要工作的時候能夠產生足夠的高溫高壓燃氣,對它的一致性要求是很高的。

品質稍有差異,幾十上百萬發彈藥放在一個倉庫裡,只要有一個不穩定就是驚天動地的事情。在戰場上,一致性不高的彈藥是非常打擊士氣的事情,你不知道你手裡的槍響不響,這仗還怎麼打?

2


然後是彈殼。

大家印象裡,彈殼無非是一個殼子,好多人還有小時候玩兒彈殼的經歷,覺得這東西不過如此。其實彈殼的技術含量也不低,大體上分為殼體工藝、表面處理兩個方面談彈殼的製造。

我們都見過一些古老的前裝炮。

印度真的窮得連子彈都不能自制嗎?

可以看出來,這個炮管並不是一根管子,而是一個有底的筒。而現代槍支的槍管可是一根名副其實的管子,是沒有底的。沒有底的東西,火藥在裡面爆炸的話,火藥氣體是往兩頭跑的,這樣肯定會把槍手炸得滿臉黑。

印度真的窮得連子彈都不能自制嗎?

不是每個人都是湯姆貓,多被炸幾次誰都受不了。

事實上在槍支閉鎖以後,彈殼充當了槍管的底部,把一根管子變成了一個筒,彈殼與槍管承受的壓力是一樣的。

彈殼前端大部分在槍管裡,底部被槍機頂住,確實自身承受的壓力並不算很大,但是也並不小。彈殼材料稍有瑕疵、彈殼加工稍有差池,就會發生炸膛事故,炸槍手滿臉黑那是小事兒一樁。

子彈發射出去以後,槍機還要把彈殼抽出來拋出去,這就涉及到彈殼表面處理工藝了。剛才說了,彈殼在發射的時候是要貼在槍管上的,這個壓力非常大,表面要是不處理的話,很有可能就“粘”在槍管上撕不下來了。一次戰鬥中一把槍發射幾十上百發子彈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如果每次都“粘”那麼點什麼東西上去,這把槍就得報廢。

所以在彈殼的表面是經過了處理的,有的是刷漆,有的是鍍銅。比如我國使用的56式7.62毫米子彈彈殼是鍍銅,95式5.8毫米子彈是刷漆,彈藥發射以後不會在槍管底部留下殘留物。不要以為那個漆是你家裡傢俱上面的漆,實際上這個漆,你用鋼絲刷、砂輪都很難弄下來,名副其實的黑科技。

印度真的窮得連子彈都不能自制嗎?

印度真的窮得連子彈都不能自制嗎?

18000轉轉速加持的鋼絲刷和砂輪對彈殼漆造成的損傷,這還是個低壓彈殼,膛壓更高的12.7毫米機槍彈彈殼漆,砂輪和鋼絲刷打上去根本就是打滑的。

這還沒完。彈殼變形也要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抽殼鉤才能輕而易舉的把彈殼抽出來拋掉。如果彈殼在槍管裡發生了破裂、變形,抽殼鉤就抽不動彈殼,下一發子彈就不能上膛。

3


發射藥也不省心。

發射藥的燃燒速度要足夠快,品質也要穩定,還要保證一定的存儲時間,一致性要求也非常高。

發射藥的化學成分要長期保持一致,這樣才能確保一款槍支彈藥系統的性能是穩定的。如果這個批次的發射藥和下一個批次的發射藥有細微的差別,表現在槍上面就是彈道不穩定。用這一批子彈打靶,準得不行,然而下一批子彈彈道就要高一些,那這種事情就是無法容忍的。

印度真的窮得連子彈都不能自制嗎?

通過看子彈剖面我們還能看出,發射藥並不是在底火作用下一瞬間就全部燃燒完畢,而是有大部分是要進入槍膛燃燒的。它們在槍膛裡還要燃燒,為彈頭提供穩定的膛壓。這個過程中就要求發射藥燃燒後的殘留物不能夠太多,不能有雜質尤其是金屬雜質,否則很快槍管裡就會滿是殘渣。

還沒完。發射藥的燃燒速度要求在彈頭離開槍管的那一刻燃燒完,否則槍口火焰會大到難以接受。

4


子彈頭看起來是一顆鐵疙瘩而已,然而並不是。

子彈頭的加工難度相對而言要低一些,但是也不是印度玩得轉的。

子彈頭一般分為鋼芯和銅被皮兩部分,有的還有鉛配重。這玩意兒要分為三個階段作用:內彈道、外彈道、擊中目標之後。內彈道要求銅被皮與槍管內膛之間可靠封閉,不能有火藥氣體洩露到子彈頭前面去,同時摩擦力不能過大。外彈道要求子彈在高速旋轉的情況下保持彈道穩定,如果彈頭的質心不在飛行線上,會發生一種叫做“

章動”的擾動,讓子彈不知道飛到哪兒去了。

我沒有找到關於章動的簡潔明瞭的圖片,就不詳細解釋了,總之就是高速旋轉的物體,如果質心偏離了旋轉軸線,就會產生一個朝向外側的力,這個力是發散的,與空氣阻力疊加就會讓旋轉飛行的子彈到處亂飛,真正的“布朗運動彈”。

印度真的窮得連子彈都不能自制嗎?

只找到一個地球章動的圖片,大家湊合看看吧,地球只有一顆,它的章動是可以預測的。子彈可不止一顆,每一顆的章動都不一樣的話,那就好玩了。

子彈成功擊中目標以後還要產生末端效應。比如步槍彈通常是作用在人體上,機槍彈則有穿甲彈、燃燒彈等等多種彈種。子彈加工不一致的話,末端效應也是不一致的,有的翻滾扭曲產生空腔,有的可能就只能留下一個小洞。

5


聊工業的時候不談公差那就是耍流氓。

在子彈的製造中,涉及到化學、材料學、空氣動力學、工程學等等眾多學科,每個學科的發展水平,落實到子彈製造上都會積累成為最終的誤差,在彈道學裡面稱為“射彈散佈”。每一個製造環節都要將公差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最終裝配出來的子彈才能具有統一的性質,確保射彈散佈在一個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射彈散佈,簡單地說就是同一把槍,同一個位置,同樣的空氣條件,打在靶上,子彈的彈著點會分佈在一個圓圈裡。這個圓圈當然是越小越好,越小就越準。圓圈的大小是由槍管品質、子彈品質共同決定的。

同樣的道理,即使是同樣一臺機器、同一個操作工,造出來的子彈品質也在一個範圍內波動。

機械振動、熱脹冷縮,總會在很多個環節造成細微的誤差。這個誤差的控制才是子彈品質的關鍵,這需要嚴謹的質量管理體系,需要在線品質監測,需要最終的嚴格質檢,也需要上游廠家的質量管控靠譜。

在我們的日用工業中,這樣的現象比比皆是。往往一次性使用的東西好造,日常使用的耐用品不好造。比如中國,1970年代就能讓火箭帶著衛星飛上天,而直到最近幾年才能造出靠譜耐用的民用汽車。

不是說某種東西常見,它技術含量就低,恰恰相反,越是批量大、常用的東西,能造出來需要的工業體系和技術水平就越高。

就印度人那樣,造出靠譜的子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們可能可以造出一次性的火箭,造出沒多少的導彈,可是造子彈不是這個難度水平。而提升造子彈的水平需要花的錢,不是幾發火箭幾枚導彈能比的,

有時候甚至不是花錢就能解決的問題。

6


首先需要一個靠譜的工業體系,以及把這套體系執行下去的政治體系。中國的國標那就是國標,國軍標就是國軍標,不符合國標、國軍標的產品就是次品廢品,不可能進入軍隊服役。印度的國標、國軍標純屬是開玩笑了,高種姓上等人有一萬種辦法讓不達標的產品進軍隊服役。

軍隊還不如干脆買外國貨靠譜呢。

其次你需要一批靠譜的產業工人。這群人知道“規矩”是怎麼一回事,知道什麼事情都要按照規程來,不會自己一拍腦袋說怎麼幹就怎麼幹,至少要學會不在飛機生產線裡面拉屎撒尿吃咖喱泡飯。

印度真的窮得連子彈都不能自制嗎?

內行人一看這個生產線,就知道造出來的飛機會噗噗往下掉。沒有輪剎的手推車,隨意擺放的纜線,機翼前方姿勢銷魂的裝配工,穿著方法千奇百怪的工裝,紮紮實實的說明著這架飛機“寡婦製造者”的身份。飛機肚子底下那幾位到底在幹嘛?該不會是在用手抓咖喱吧?

這還是高精尖的、代表著印度軍工最高水平的戰鬥機。

可想而知,對於司空見慣的子彈,這幫人會是個什麼樣子。這個子彈的質量,恐怕只能靠象神或者梵天來保證了。

你要是印度陸軍,你會願意採購自家制造的子彈嗎?你敢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