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諾獎詩選(1)聶魯達、葉芝、艾略特


本期目錄

聶魯達: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之六

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之十

葉芝: 當你老了

沉默了很久終於開口

艾略特:我最後一次看到的充滿淚水的眼睛

給妻子的獻辭


聶魯達: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之六

我記得你去秋的神情。

你戴著灰色貝雷帽,心緒平靜。

黃昏的火苗在你眼中閃耀。

樹葉在你心靈的水面飄落。

你象藤枝偎依在我的懷裡,

葉子傾聽你緩慢安祥的聲音。

迷惘的篝火,我的渴望在燃燒。

甜蜜的藍風信子在我心靈盤繞。

我感到你的眼睛在漫遊,秋天很遙遠;

灰色的貝雷帽、呢喃的鳥語、寧靜的心房,

那是我深切渴望飛向的地方,

我的吻落下,快樂如火炭。

在船上暸望天空從山崗遠眺田野。

你的回憶是亮光、是煙雲、是一池靜水!

傍晚的紅霞在你眼睛深處燃燒。

秋天的枯葉在你心靈裡旋舞。

翻譯:王永年

聶魯達: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之十

我們甚至遺失了暮色。

沒有人看見我們今晚手牽手

而藍色的夜落在世上。

我從窗口看到

遠處山巔日落的盛會。

有時一片太陽

象硬幣在我手中燃燒。

我記得你,我的心靈攥在

你熟知的悲傷裡。

你那時在哪裡?

還有誰在?

說了什麼?

為什麼整個愛情突然降臨

正當我悲傷,感到你在遠方?

摔落了總在暮色中攤開的書本

我的披肩卷在腳邊,象只打傷的狗。

永遠,永遠,你退入夜晚

向著暮色抹去雕像的地方。

巴勃羅·聶魯達,智利當代著名詩人,13歲發表詩作,1923年發表第一部詩集《黃昏》;1924年發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1945年獲智利國家文學獎,小說《郵差》已被譯為30餘種文字流傳於世界各國;同名電影榮獲1996年奧斯卡金像獎。聶魯達一生有2個主題,一個是政治,一個是愛情。他的愛情與他的愛情詩互為一體,是世界上關於愛情的千古絕望,在全世界引起長久的回聲。

獲獎理由:“詩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復甦了一個大陸的命運與夢想”。

葉芝:當你老了

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意昏沉,

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聖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垂下頭來,在紅光閃耀的爐子旁,

悽然地輕輕訴說那愛情的消逝,

在頭頂的山上它緩緩踱著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間隱藏著臉龐。

葉芝:沉默了很久終於開口

沉默了很久終於開口;

對別的情人全都疏遠或已作古。

燈罩遮住了冷淡的光線

窗簾擋住了冷淡的夜晚

那時我們談了又重新談起

藝術與詩歌的崇高主題:

身體的衰老是智慧;

年輕時我們彼此相愛卻無知。

威廉·巴特勒·葉芝是20世紀現代主義詩壇上與 T·S·艾略特各領風騷的愛爾蘭詩人,其創作理論和實踐對現當代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他被艾略特稱為“我們時代最偉大的詩人”。他因對愛爾蘭文藝復興做出的傑出貢獻而於19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創作風格對埃茲拉·龐德、詹姆斯·喬伊斯甚至艾略特都產生過較大影響,即使在當代,他的作品集如《葦間風》(The Wind Among theReeds)仍為無數外國讀者爭相傳誦。

獲獎理由:“由於他那永遠充滿著靈感的詩,它們透過高度的藝術形式展現了整個民族的精神”。

艾略特:我最後一次看到的充滿淚水的眼睛

我最後一次看到的充滿淚水的眼睛

越過分界限

這裡,在死亡的夢幻王國中

金色的幻象重新出現

我看到眼睛,但未看到淚水

這是我的苦難

這是我的苦難

我再也見不到的眼睛

充滿決心的眼睛

除了在死亡另一王國的門口

我再也見不到的眼睛

那裡,就像在這裡

眼睛的生命力更長一些

比淚水的生命力更長一些

眼睛在嘲弄我們。

裘小龍譯

艾略特:給妻子的獻辭

這是歸你的一一那跳躍的歡樂

它使我們醒時的感覺更加敏感

那君臨的節奏,它統治我們睡時的安寧

合二為一為呼吸。

愛人們發著彼此氣息的軀體

不需要語言就能思考同一的思想

不需要意義就會喃喃著同樣的語言。

沒有無情的嚴冬寒風能夠凍僵

沒有酷熱的赤道太陽能夠枯死

那是我們的而且只是我們玫瑰園中的玫瑰。

但這篇獻辭是為了讓其他人讀的

這是公開地向你說我的私房話。

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通稱T·S·艾略特),英國詩人、劇作家和文學批評家,詩歌現代派運動領袖。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代表作品有《荒原》、《四個四重奏》等。

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學學習哲學和比較文學,接觸過梵文和東方文化,對黑格爾派的哲學家頗感興趣,也曾受到法國象徵主義文學的影響。1914年,艾略特結識了美國詩人龐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來到英國,並定居倫敦,先後做過教師和銀行職員等。[1] 1922年發表的《荒原》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被評論界看作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一部詩作,被認為是英美現代詩歌的里程碑。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國國籍。1943年結集出版的《四個四重奏》使他獲得了194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晚年致力於詩劇創作。1965年艾略特在倫敦逝世。

獲獎理由:“對於現代詩之先鋒性的卓越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