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曾国藩一生之中,在书法、学问、思想上,各有怎样的变化?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


写字写得不错,书法谈不上。带兵打仗超强。大儒,文正公里学问最烂,带兵打仗老厉害了。


高长宽4


每个人,一生都在变化;但是,要说起那些在一生中影响个人发展和成就的变化来,就不一定是每个人都可以讲清楚、说明白的,也不一定是每个人都可以简要精炼地概括出来的。

做名人的好处,就是有很多人研究他、讨论他,帮他总结一生的行事,当然,也会评定他一生的是非功过、成败得失。

曾国藩自己的撰述,就已经够人学习了。但是,一些人还嫌不够,还会继续挖掘别人对曾国藩的记述。

这里,就通过清代笔记中的记载,看一看曾国藩一生之中三个方面的三大变化。

本文出自清人欧阳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呓》卷上中《一生三变》一节。

曾国藩的一生,在各个方面都有变化。这里主要讲述他在书法、学问、思想方面的变化。这其中,每一个方面的变化,又大约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故而,又称之为“三变”。

第一、曾国藩在书法上的三变

1、曾国藩的书法,最初,他学习的是柳诚悬(公权)。

柳公权,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卒于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其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融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2、中年开始,曾国藩的书法又学习黄山谷(庭坚)。

黄庭坚,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卒于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谓;与张耒、晁补之、秦观游学苏轼门下,合称“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书法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其有一首赞颂杨凝式的诗,可以说明他对《兰亭序》习练体会之深,诗云“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瘗鹤铭》,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黄州寒食诗跋》、《花气熏人帖》、《虹县诗》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

3、到了晚年,曾国藩的书法,又学李北海(邕)。

李邕,生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字泰和,汉族,广陵江都(今扬州江都区)人;唐代书法家;其父李善,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他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括州”、“李北海”;行书碑法大家,书法风格奇伟倜傥;李后主(煜)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训碑》等。

另外,晚年时,曾国藩的书法,除学习李北海之外,还参学刘石庵(墉)。

刘墉 (公元1719年~公元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清高宗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清仁宗嘉庆九年十二月(公元1805年1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谥文清;书法造诣深厚,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是帖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永瑆、翁方纲、铁保);清代徐珂说:“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富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尤善小楷,后人称赞其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刻有《清爱堂帖》;《小楷册》书于清仁宗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纸本墨迹,故宫博物院藏;其字初看圆润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络分明,内含刚劲;蝇头小楷具有擘窠大字的恢宏气象,结体丝毫不令人觉得拘紧;点画洁净讲究,尤其粗重与纤细交织在一起,加之偶尔揉入行草笔意,使其作品在规模的大效果中不乏生动活泼的情趣。

所以,看曾国藩晚年的书法,其挺拔稳健之中,让人觉得,又富含妩媚之态。

第二、曾国藩在学问上的三变

1、曾国藩的学问,最初致力于翰林词赋。

清代沿用明朝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翰林之官,以编修国史、记载言行、讲解经史、草拟文件为主要工作,所以,对文字的要求比较高。词赋之学,最见文字功力,故而,翰林之官,多擅词赋。

曾国藩最初的学问,功夫用在翰林词赋上,就我浅见,这是属于职务性质的学问、属于技术性质的学问。

而且,词赋之学,在正统儒家看来,算是末学。

2、后来,曾国藩与唐镜海(鉴)太常(太常寺属于五寺之一,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太常寺卿掌礼乐、郊庙、社稷、坛壝、陵寝之事)交游。受到唐镜海的影响,曾国藩专心研究儒家先贤的语录。

唐鉴(公元1778年~公元1861年),字镜海,号翕泽,湖南善化人;自幼勤奋上进,学习如饥似渴;清仁宗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己巳洪莹榜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检讨、御史、府、道、臬、藩等官;清宣宗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内召为太常寺卿;服膺程朱之学,是当时义理学派的巨擘之一,蜚声京门;潜心研究人性理学,继承了北宋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开创的洛学学派和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创立的闽学派;与清朝大学士倭仁同以理学相号召,有“理学大师”之美称;当时许多知名学者都曾问学于他,他对曾国藩一生行事、修身、做学问都有深刻的影响;著有《朱子年谱考异》、《学案小识》、《畿辅水利备览》等。

对于儒家先贤语录的用心,主要是在修身上下功夫,这是儒家的门径。

这也是从职务性质、技术性质的学问向人生哲学、修身处世、心理层面、精神高度的上升。

3、之后,曾国藩的学问,又用在了六书之学上。这一时期,曾文正博览乾嘉学派的训诂书籍,但是,对于宋人的注经,他不以为然。

六书之学,是研究六书理论的学问,为东汉许慎所创;唐李阳冰刊刻《说文》,多以臆测;宋王安石著《字说》,随意穿凿;鉴于李、王二氏的失败教训,自宋代郑樵始,许多学者力倡并从事六书理论研究。

乾嘉学派,又称“乾嘉之学”,是清朝前期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由于该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鼎盛,故得名。因为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又因这一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也有“朴学”、“考据学”之称。乾嘉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乾嘉学者搜集钩沉,辑佚许多亡佚的文献典籍,例如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出经部432种,史部8种,子部152种。该学派研究的对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各朝规章制度的细节,但总体特点是,避免涉及与明清有直接关系的事物。

第三,曾国藩在思想上的三变

1、曾文正的思想,在他做京官的时候,主要以程朱为依归。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理学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至南宋朱熹,集为大成。

理学,是由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创立的,传承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学说。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子创造性地发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学,最后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程朱理学在南宋并没有多少优越的地位,自元朝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定为官学以后,始得兴盛。程朱理学在日本、朝鲜、琉球、越南影响也颇大。

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这使得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让中国政治在宋明两朝走向平民化、以及民间的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使得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的伦理道德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观和人格神,是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越。

2、在曾国藩出来办理团练、处理军务的时候,他的主导思想是申韩。

申韩,是战国时法家申不害和韩非的并称。后世以“申韩”代表法家,亦称申韩之学。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其为“九流”之一,古代大家和近代学者一致认为其是道家的分支。法家思想内容丰富,结构较为完整,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前人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遂集法家之大成。

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谓“独步天下”。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这一时期,曾国藩曾说,自己要写一部“挺经”,意在表达自己的刚直。

3、清文宗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曾国藩在江西军中时,家中亲亡,丁外艰。收到讣报之后,他马上奔丧,返回原籍。因为此事,朝中议论纷纷,大概是说人臣不能以私废公,官员们对此颇不以为然。此时,左恪靖(宗棠)还在骆文忠(秉章)的幕府之中,对于曾国藩的行为,左宗棠横加指责、随口诋毁,一时间,众议哗然,随之应和。因为这件事情,曾国藩心中也很内疚,他思虑过度,得下了严重的失眠病。后来,笔记作者欧阳兆熊推荐曹镜初(耀湘)为曾国藩诊疗。曹镜初在给曾国藩治疗的过程中,曾对他说,岐黄之术医治的只是身体的病痛;要治疗心病,可以学一学黄老之术。曹镜初对曾国藩的规劝,大约也就是在要求他能够“无为”,如此,心结才能开解,才能达到从根本上疗疾养生的目的。

“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或黄老教派,尊上古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以道家思想为主,发展黄帝、老子的思想,并兼采阴阳、法、儒、墨诸家观点,形成一家之言。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是汉初的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从内容上看,黄老之术继承、发展了黄帝、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他们认为“道”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存在的,指出“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术强调“道生法”,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在汉朝初期曾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结果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盛世。到东汉时,黄老之术与新产生的谶纬之说相结合,就逐渐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道教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未受黄老之术影响之前,曾国藩在写信给胡文忠(林翼)时,只要说到左宗棠,他往往都会破口大骂。曾国藩还曾在给胡林翼的信中提到,说是自己和左宗棠的关系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还说自己永远也不要再和左宗棠说话了。

咸丰八年(公元1857年),朝廷下旨,曾国藩被夺情〔中国古代礼俗制度中,官员遭父母之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忧”。服满再行补职。朝廷于大臣理应守丧之时,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起用,支援浙江。他刚到浙江省不久,就集一联:

敬胜怠,义胜欲;

知其雄,守其雌。

上联,据《容斋续笔·卷九·太公丹书》里说,这是周武王甫登位向大臣问道时,姜太公回答给他的提问所提到的句子。

姜太公所言,出于《丹书》,其辞如下:

“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弗敬则不正,枉者灭废,敬者万世。”

也就是说:

恭敬胜过懈怠就会吉祥,懈怠胜过恭敬就会灭亡;仁义胜过欲望就顺利,欲望胜过仁义就凶险。凡是办事情不努力就会出偏差,凡是办事情不恭敬就会歪邪,歪邪偏差就会毁灭,恭敬认真就会永世长存。

下联,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知雄守雌,正是处于最为恰切、最为稳妥地对全面情况的把握的状态。老子不仅提倡“知雄”,关键还在于“守雌”。“知雄”不是仗势欺人或“得理不饶人”,而是知己知彼,对症下药;“守雌”不是被动地“任人欺凌”,而是处后、守柔、含藏、内敛。知雄守雌,是谦退到不能再退、放低到不能再低的地步,与“懦弱”仅有一纸之隔。谓内心虽然坚强,外表却要柔弱,与人无争。这是古代道家所谓“和光同尘”的处世态度,也是道家提倡的一种韬晦自处的处世哲学。

集成此联后,曾文正还嘱托左宗棠书写成篆体,以此联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传达自己处世的主张。

由此,曾国藩与左宗棠又和好如初,情谊笃深,从此以后,两人也不念旧恶了。

曾国藩这一次出山之后,为人处事,他全都以柔道运行,最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虽然功业显著,也未见他有半点沾沾自喜之色。

曾国藩曾经开玩笑对笔记作者欧阳兆熊说:

“有朝一日我故去了,如果有人为我写墓志铭,铭文我都已经想好了,那就是:

不信书,信运气;

公之言,告万世。”

所以,在曾文正去世之后,笔记作者欧阳兆熊给他挽联如下:

矢志奋天戈,忆昔旅雁传书,道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竟历尽水火龙蛇,成就千秋人物;

省身留日记,读到获麟绝笔,将汗马勋名、问牛相业,都看做秕糠尘垢,开拓万古心胸。

此联的下联,后面几句,就是对曾文正晚年思想境界与处世哲学的概括。欧阳兆熊觉得,自己的这个总结,大概可以写出曾文正的心思、心事。

曾文正自己也曾经说过:

“吾学以禹墨为体,庄老为用。”

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他思想上的取向。

这里,再补充一下文中的相关资料。

欧阳兆熊。

欧阳兆熊,字晓岑(小芩),号匏叟,湘潭县锦石人,生卒年不详;清宣宗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中举人;家庭富庶,性情豪爽,仗义疏财,颇能周济贫儒;爱文学,工诗联,与曾国藩、左宗棠、江忠源、李续宾、罗汝怀等相友善,与吴熙之父吴棠交谊颇深;道光年间,名重全县,然论事持议常多偏颇,不为时局所用;其与曾国藩岳父欧阳凝祉系本家,与曾氏妻弟欧阳牧云、欧阳凌云往来密切,数次医好曾国藩之病,故与曾国藩深交,关系亲密,时有诗词唱和,书信往来,曾国藩家书中常提及的“小芩”即是;后在湘潭城内开设医药局,延请众多中医师,专为百姓治病;曾自费出版黄元御所著《四圣心源》,对晚清时伤寒论的推广多有贡献。

金安清。

金安清,浙江嘉善人。

曹耀湘。

曹耀湘,字镜初,湖南长沙人,清朝末年学者、诗人,在先秦诸子、诗歌、楚辞、经学等方面皆有建树。

骆秉章。

骆秉章(公元1793年~公元1866年),原名骆俊,字吁门,号儒斋,广东花县人,晚清湘军重要将领;自少勤学,清宣宗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进士,选庶吉士,后被授为编修,迁移为江南道、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因办事清正,深得朝廷信任,外官任湖北、云南藩司;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被任为湖南巡抚,入湘十载,位居封疆,治军平乱,功绩卓着;清文宗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入湖南,以防守不力,被革职留任,后以守长沙有功而复职,并为清廷所倚重,旋署湖北巡抚;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实授湖南巡抚,任上支持曾国藩办团练,又聘左宗棠为幕僚,事无巨细,皆听之;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奉命督办四川军务,率军入川;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任四川总督;清穆宗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派重兵防守大渡河,断石达开后路,石达开被围于安顺场,之后,石达开请求和谈,佯称答应,将石达开俘虏,解至成都凌迟处死,清廷授以太子太保衔;同治六年(公元1866年)病逝,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谥号文忠;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并称“晚清八大名臣”。

左宗棠。

左宗棠(公元1812年~公元1885年),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历史事件;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清德宗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著有《楚军营制》,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胡林翼。

胡林翼(公元1812年~公元1861年),汉族,字贶生,号润芝,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清宣宗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进士,授编修,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清文宗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迁四川按察使,次年调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抚,抚鄂期间,注意整饬吏治,引荐人才,协调各方关系,曾多次推荐左宗棠、李鸿章、阎敬铭等,为时人所称道;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在武昌咯血死;有《胡文忠公遗书》等。

(全文结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


曾国藩先生的一生,

每个人,一生都在变化;但是,要说起那些在一生中影响个人发展和成就的变化来,就不一定是每个人都可以讲清楚、说明白的,也不一定是每个人都可以简要精炼地概括出来的

这里,就通过清代笔记中的记载,看一看曾国藩一生之中三个方面的三大变化。

本文出自清人欧阳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呓》卷上中《一生三变》一节。第一、曾国藩在书法上的三变

1、曾国藩的书法,最初,他学习的是柳诚悬(公权)。

柳公权,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卒于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其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融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2、中年开始,曾国藩的书法又学习黄山谷(庭坚)。

第二、曾国藩在学问上的三变

1、曾国藩的学问,最初致力于翰林词赋。

清代沿用明朝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翰林之官,以编修国史、记载言行、讲解经史、草拟文件为主要工作,所以,对文字的要求比较高。词赋之学,最见文字功力,故而,翰林之官,多擅词赋。

曾国藩最初的学问,功夫用在翰林词赋上,就我浅见,这是属于职务性质的学问、属于技术性质的学问。

而且,词赋之学,在正统儒家看来,算是末学。

第三,曾国藩在思想上的三变

1、曾文正的思想,在他做京官的时候,主要以程朱为依归。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理学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至南宋朱熹,集为大成。

理学,是由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创立的,传承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学说。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子创造性地发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学,最后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程朱理学在南宋并没有多少优越的地位,自元朝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定为官学以后,始得兴盛。程朱理学在日本、朝鲜、琉球、越南影响也颇大。

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这使得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让中国政治在宋明两朝走向平民化、以及民间的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使得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的伦理道德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观和人格神,是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越。

曾国藩先生的一生,如果把他三大变化,一一道明说尽,在这里是真的没办法,因为这是一道答题。





钱叶春


曾国藩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其书法、学问、思想都有极高的成就,我们只能选择其片段,以窥其一斑。下面各举其一例来回答问题即:

一、曾国藩的书法,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无恒”。我窃以为,他的书信,奏折等等行书字吸收了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的精华,有很高的造诣,自成一体。

他的对联大字则偏重于颜体,功力不是很深。

二、尤其是他的学问可以说是学富五车 ,涵盖了哲学、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等方面,博大精深。家书》、《冰鉴》、《求阙斋文集》、《奏议》、 《家调》、《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治学论道之经》、《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疆场竞斗之计》、《持家教子之术》、《为学之道》等。

《清史稿·曾国藩传》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多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从这点来说,曾国藩确实是非常擅长识人用人。而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一书中也谈道:“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

 众所周知,曾国藩长于识人、选人、用人,《冰鉴》这本书写中曾国藩德相术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对面相之术也很好奇,当时,还很郑重地抄下了这个口诀,并画下了那幅巨大的面谱。

三、曾国藩的思想上从刚开始创建军队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以儒家经典乱世必用重典人生哲学 。譬如在官场上锋芒毕露 ,看谁不循规蹈矩就给皇帝上书弹劾,参劾清德,陈启迈,得罪了他们的上上下下。把地方上的官员不放在眼里,导致了地方上的官员与他离心离德,不给他筹集粮食款项,使他在组建湘勇,带兵打仗过程中步步艰难,少有建树,不得不在父亲逝世后,借坡下驴,请求回家守孝。到后来逐渐转变为,吸收道家的以柔克刚 ,以退为进的哲学思想。在第二次出山后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结合起来并用。在家守孝期间,深入反思:攻打太平天国的前线捷报频传,自己创建的军队在别人指挥下能打胜仗,在自己手里怎么就没有建树?曾国藩极其痛苦。他百思不得其解,日久成病。后来在丑道人陈广敷以看病为由,精心开导下让他重新读道德经,让他明用程朱之名分,暗效申韩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用道家看似逍遥出世,实则是入世的以柔克刚的道家思想与清朝晚清官场潜规则周旋。譬如他要左宗棠给她写一副对联,这副联语的上联是:敬胜怠,义胜欲。下联是:知其雄,守其雌。”

左宗棠把纸摊开在桌面上,正要取笔,听到下联,心里一怔:这是什么意思?很快,他明白了:曾涤生这个滑头,原来是借这副联语,在我的面前进一步表明他的心迹。他将我比作雄,自己甘愿为雌。唉。也真难为了他。

二次复出后,曾国藩一改过去不溶于地方官场的做法,一连几天坐着绿呢大轿,遍拜长沙各衙门,连小小的长沙、善化两县知县,他也亲去造访。手握重兵的湘勇统帅,如此不记前嫌、谦恭有礼的行动,使长沙官场人人自惭,纷纷表示要尽全力支援子弟兵在外打胜仗,立军功,为他日后打败太平军,建功立业奠定了基础。

对于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

曾国藩是清朝的中兴之臣,正是因为他成功的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才得以使清朝又延续了60年寿命。


塞外沙驼


曾国藩(1811——1872)

大学士,总督,字伯涵,号涤生,湖南长沙府湘乡人,生于1811年11月26日。一姊、三妹、四弟共9人。4个弟弟:二弟曾国潢、三弟曾国华、四弟曾国荃、五弟曾国葆,后易名贞干。他自幼跟父亲曾麟书执教的家塾中学习,20岁以后求学衡阳唐氏家塾和湘乡涟滨书院。1833年中秀才后,又赴长少岳麓书院学习。1838年中进士。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1847年超擢内阁学士兼礼部待郎。1849年又升礼部右侍郎。并于此后4年之中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1852年因母丧,回藉守制。太平军出广西,下两湖。1853年初,清廷命曾国藩会同湖南巡府骆秉章办理团练。曾国藩到长沙后,一面会同地方绅士办理乡团,一面委任营官招募练勇。他以封建宗法和程朱理学作为办练的思想武器,引用亲友、士子为将领,标榜诚信,灌输盲从。他还利用职权,滥肆捕杀,声称官杀人“不必拘守常例”,人民恨之入骨,称他为“曾剃头”。1854年2月,他组成湘军水陆两军:陆师13营,6000余人;水师战船与坐船各二百数十艘,分10营,5.000余人,连同其他勤杂人员共计一万7000人。曾国藩依靠这批武装力量为资本,自湘潭出师作战,以卫护孔孟圣道为愰子,发布《讨粤匪檄文》,造谣生事,挑拨离间,号召忠于封建礼教的知识文人,参加到他的队伍中来。2月,靖巷之役曾国藩险成俘虏。7月,曾国藩督湘军攻陷岳州,尾追太平天国西征军出湖南,于10月陷武昌、汉阳,沿江东下。12月在田家镇大败太平军秦日纲等部,进趋江西九江及湖口。1855年1月底,太平军夜袭停泊九江江面的湘军水师,曾国藩座船被俘,他本人再次投水自尽,被人救起。10月,补授兵部右侍郎。1856年上半年,江西十三府中八府五十余县都入太平军手中,曾国藩衷叹“疆土日狭,饷源日竭,省会成坐困之势”。秋,天京发生杨韦内讧,使他获得重整旗鼓之机。1857年3月其父病逝,咸丰帝赏假三月,令其回籍治丧。假期将满,他上奏陈情终制,未批准;但在复奏中,却希图谋取地方实权时,咸丰帝意准其在籍终制、使他宭迫万状。1858年,石达开率军由江西入浙江,湘抚骆秉章、卾抚胡林翼奏请起用曾国藩。7月,他受命办理浙江军务,驻江西建昌(今南城),石达开走福建,转道赣南入湖南,浙江形势缓和。1859年11月,曾国藩定四路出鄂攻皖计划。他自己与曾国荃为一路,出宿松直攻安庆,为主力;其余三路由多隆阿、胡林翼、李续宾等分率,进攻相城、舒城、庐州为配合。1860年夏,太平军破江南大营,东取苏、常。清廷急命曾国藩赴援,特加他兵部尚书衔,署两江总督;8月又改为实授,从钦差大臣督办江南、皖南军务。他驻营祁门,以主力围攻安庆。当英、法联军入侵京、津咸丰帝逃往热河承德避暑山庄,他却托词延缓北援之命。1861年9月,湘军终于攻陷安庆,太平天国首都处于严重军事威协之下,11月20日,曾国藩奉旨督办江、皖、赣、浙四省军事,巡抚、提镇以下文武官员皆归节制。时慈禧大后勾结恭亲王奕䜣发动“北京政变”,垂帘听政,垄断朝政,对外妥协投降。曾国藩完全支持朝廷的“和夷”政策,把奕奕䜣提出购买外国船炮和借洋兵助剿太平军的主张说成是“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运略”。1862年1月30日,奉旨以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在安庆设立第一洋务军事工业——安庆军械所,试造新式船炮。派李鸿章率淮军赴上海,勾结英人戈登为首的“常驻军”;派左宗棠率老湘军入浙江,勾结法人德克碑为首的“常驻军”,夹击李秀成指挥的太平军。同时,其弟曾国荃所部湘军主力死死围困天京。曾国藩以放纵屠杀和抢掠来鼓舞士气。1864年7月中旬,天京陷,曾国藩被清廷赏加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候爵、世袭罔替,赏戴双眼花翎。他自安庆亲到天京视察,审问被俘的忠王李秀成,:并刪改其供词,随即将李秀成处死以灭口。他在南京两江总督任上为取媚朝廷,表示自己的忠诚,迅速开始裁撤湘军,修筑旗营,恢复八旗驻防,但事与愿违,“功高震主”的疑虑,并未就此消除,1865年5月,捻军在山东荷泽西北的高楼寨将僧格林沁杀死之后,北上剿捻的任务却落在他的肩头。曾国藩以钦差大臣督率湘、淮军镇压捻军,直鲁豫三省八旗、绿营及地方文武均归调遣。他采取“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重迎剿不重远追”的方针,添练马队,在苏皖鲁豫十三个府州设防线,筑圩寨,分区封锁;并以临淮关、周家口、济宁、徐州为四镇,各驻重兵。捻军以运动战,打破了他的封锁阴谋。1866年7日,曾国藩又建立了四河防线,即以运河、淮河、河河贾鲁河、黄河形成的包围网,把捻军的有生力量一举扼杀之。结果又失败了。捻军于10月间在河南陈留、杞县一带分为东西两支:一支由赖文光、任化邦率领仍在豫、鲁、苏、鄂、皖一带话动,史称东捻;一支由张宗禹率领转战进入陕西,史称西捻。曾国藩的河防战略破产,受到御史连章弹劾,朝廷降旨切责,他便托词奏请开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缺,并附请暂将封爵注销,以于自贬。年底,接奉上谕,曾国藩回两江总督本任,苏抚李鸿章授为钦差大臣,专办剿捻事宜,1867年6月,补授曾国藩体仁阁大学士,仍留两江总督任。1868年5月,改授武英殿大学士。9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6日底,天津教案发生。爱国民众殴毙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等外国人二十名,焚毁教堂等外国机构多处,曾国藩奉命查办。他明知“曲在洋人”,却又坚持所谓“委曲求全”,步步迁就,终以残杀爱国群众和遣戍府县官吏结案,从而引起與论的強烈谴责。8月底,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曾国藩调回两江。直隶总督由李鸿章替补。曾于12月13日回到江宁。他在奉命去天津办案之前,已染有肝病,右目失明,左目迷蒙,时发眩晕之症。回到江宁之后心情悒郁,衰颓日甚,逐成不治之疾,于1872年3月12日,死于两江督署,谥文正。曾国藩擅词章考据,治义理之学,其著作辑为《曾文正公全集》。


文藻巧翁


曾国藩,近代中国的一位颇有影响的大人物。他年轻的时候也有许多缺点,步入官场以后,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勤学苦练,坚持一个挺字,反思自己,教育子女。从他的家书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有益的知识,也是我们现在应该做的。遇到困难,即使在屡战屡败的绝境中,仍然坚持,最后大获全胜,成就辉煌人生。研究曾国藩的读书、书法、识人用人、挺经、家书、日记,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李爱保摄影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原名曾子城,湖南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死后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曾国潘家书》简介: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记录了曾国藩一生从政、理家、为学、治军之道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部通俗而又深奥,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也是后人研究曾国藩思想的宝贵资料。

《曾国藩家书》对后世的影响。

曾国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甚至被推崇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

李瀚章:其深识远略,公而忘私,尤有古人所不能及者。

毛泽东:“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

因此,《曾国藩家书》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广泛而深远的。下面简单谈谈他的为人处世之道。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他认为应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曾国藩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益,兼听而不失聪。在处世方面他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他注重人格修炼。

一要诚,为人表里一致。

二要敬,敬畏,内心不存邪。

三要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四要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

五要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不欺室暗,不欺屋漏。

曾国藩晚年经常悟道,曾告诫九弟曾国荃说:“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

天道忌巧,即老天讨厌投机取巧的行为。天道酬勤,而厌恶那些投机取巧之徒。认为善恶有报。

天道忌盈,即老天讨厌过于兴盛的事物,或者是骄傲自满的人。与老子的“物极必反”思想相通。正如,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盛极必衰。

强调做人不可贪全贪大,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天道忌贰,即老天讨厌三心二意的人或者事物。曾说:“贰者,多猜忌也,不忠诚也,无恒心”。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大多源于猜忌之人,而且猜忌很误事。

比如,君猜臣,导致君臣不和,百姓遭灾殃;兄弟之间猜忌,家不和,家会衰败;夫妻猜忌,会离异;友人猜忌,情谊难以持续。

曾认为人贵有恒。若有恒,水滴石穿,铁杵成针。

————通城二中黎文


孟南937承传民族文化


曾国藩在学问上,有着独特而又远见的观点,如,“掘井及泉”是什么意思呢?
做一件理想的事情,莫要过多的去去开采,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过多的去凿井不如凿一眼深井有价值。做事贪宽度却往往忽略了深度的重要性,要把深度的潜能挖掘出来,如同泉水一样淙淙地源源不断去造福人类。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be80ed76d39747da9e05e577acefede7\

用户金占石开13148899


看站在什么角度上来评价此人。按照传统的看法曾国藩的一生可以代表传统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一个代表人物。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观点看,曾国藩只不过是朝廷的鹰犬,欺压百姓的帮凶。


王老鬼


回答这个问题有两点。

第一,说说他的习惯,从他“家书"中可以看到此人能把自已每日的所想所做都能一一记载下来,且不懈怠能坚持。这是他学识提高的一个途经。

第二,说说他的变化,当他功成名就后,他偏重取学于王阳明的理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